观电影《李保国》有感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观电影《李保国》有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观电影《李保国》有感

7月27日,**县数百名党员干部、教育科技扶贫工作者及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满怀激情观看了影片《李保国》。我宣誓,争做李保国式扶贫干部,学习李保国精神,争当新时代楷模。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传承优良作风,勤奋为民务实,忠诚干净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语气铿锵、群情激昂,电影放映前,**县80余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齐声宣誓,道出了全县600余名驻村干部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决心和信念。看完衡水首映片,感触很多,李保国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学习和深深反思的地方。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996年岗底村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官员提出简单的解决村民当前利益损失的方案遭到李保国坚决反对,李教授主张救灾不仅要解决村民的当前困难,更要保障村民以后的生活。相比救灾官员的目光短浅,李教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救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贫困状况,显然更切合岗底村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当前我们部分党员干部在回应群众现实问题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第二,国家利益为重。影片中李教授在河北农大培养出的优秀博士生陆超毕业后想和女朋友去美国发展,李教授却对他说: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坚持劝他留下来为国家效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李教授毫不犹豫地让陆超留下来继承了自己的扶贫事业,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为他的学生们带了好头,在榜样力量影响下,影片最后出现了无数个当代愚公的继承者,完美的诠释了国家利益为重的真谛。

第三,接地气。剧中李教授给岗底村村民上第一节课讲解管理苹果树的知识,村民听不懂,他发现必须将学校里的理论知识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影片以后的剧情中,李教授和村民接触总是用最通俗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大家,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带领村民走向致富道路。只有俯下身子接地气,深入群众中去,才能得出有用结论,赢得群众信任,取得事业成功。

第四,干事业需持之以恒。李教授在向村民推广促苹果红的纸袋时,大多数的村民不领情,甚至用李教授自掏腰包买来的纸袋糊窗户。李教授没有放弃,苦口婆心劝导村民用上纸袋,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教授的妻子带孩子来到村里探望李教授,孩子因村民对其父亲的不满被打,李教授也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事业,最终,35年扎根太行山区,取得28项发明专利和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开展培训800多场,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创造经济价值35亿元以上,李教授赢得了岗底村全体村民的信赖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浮躁之气盛行,当今社会的人们似乎缺少了干事业持之以恒的毅力,李教授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持之以恒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的道理。

第五,和谐的家庭是成就事业的后方保障。影片中李教授的妻子郭素萍带着孩子探望李教授时,孩子被欺负受到委屈,郭素萍出于对孩子的心疼责怪了李教授,但事后郭以邀请李教授跳舞的方式表达了对李教授的坚定支持,在影片之后李教授扎根岗底村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一直可以看见郭素萍的身影。家和万事兴,夫唱妇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郭氏向我们很好地说明了上述道理。

第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影片中改变岗底村贫困村面貌的是李教授的老师于宗周,李教授,李教授的博士陆超,他们师徒三人用自己所学到的农业知识因地制宜地帮助岗底村脱贫致富。知识就是力量,在任何时代都适用的至理名言。

第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影片中省扶贫办召开的会议上,某领导未经调查就说岗底村土质不可以种植红树,李教授当场对该官员说你调查过吗并拂袖而去,经开发治理,李教授治理的荒山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脱贫攻坚行动中,每一个扶贫人都应该学习李教授这种精神,俯下身子,深入村里调查研究,找出致贫真正原因,采取有针对性帮扶措施,立下愚公移山志,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八,技术长在泥土里。片中李教授朴素的这句话,说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攻坚扶贫中,贫困群众为何致贫,贫困户需要什么,面对致贫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真正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对岗底村土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教授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适应当地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第九,诚信是人最大的资产。李教授带领岗底村村民种植出质量好、价值高、行情好的苹果,因一批苹果不合格李教授亲自开着拖拉机将苹果销毁的画面深深触动着我的神经。这一幕和当年海尔张瑞敏将不合格的冰箱销毁如出一辙,人无信不立,诚信永远都是一个人的无形名片和最大资产。

第十,有担当,讲奉献。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活着干,死了算!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李教授向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展现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有担当!

第十一,爱人民,人民爱。影片最后,载着李教授骨灰的灵车缓缓向岗底村驶去,虽没有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但站在路边送行的人群传达出来的心情是一样的不论伟大与平凡,只要你心中装着人民,你将永驻人民心中!


FWr816.Com精心推荐

观看《李保国》有感


观看《李保国》有感

接到乡里的通知,8月9日上午9点,在涿鹿电影院集体观看电影《李保国》,当日参加的都是驻村扶贫的工作人员,现场大家认真观看,被电影中的主人公深深吸引、打动。

李保国同志是一名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最有党性、血性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 执着。在影片中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贫困山村,几十年不断拼搏奋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各种挑战,有来自大自然的,也有来自当地村民的,最后他经受住了考验,运用自己的知识战胜了大自然,用自己的真情感动村民,最后取得扶贫工作的极大成功,带领乡亲们脱了贫。

二、传承。李保国的老师也是献身农村,扎根于贫困的太行山,他为了改善大山里老百姓的生存条件、生产环境、和生活水平,一干就是几十年,作为学生的李教授看在眼、记在心里,接过老师手里的棒,继续为大山深处的村民而努力着,他不只自己实现着老师的理想,也对下一代的优秀人才寄予厚望,可以看出李教授对这大山是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他是知识分子,也是农民的儿子,他言传身教,通过传帮带把这一精神传承下去。

三、大爱。在李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大爱,看到一名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他把一生献给了贫困山区,用知识改变他人的命运,一生默默付出,只为心中那片他深爱的热土,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我们在想: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坚持呢?一定是心里有大爱的人!

如何像李保国教授一样,心存大爱,为老百姓谋福利,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这是我们需要向李教授学习的,李教授是时代的楷模,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今天晚上单位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 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难忘夏末秋初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其他几位同事奔赴文化中心,去看了一场电影--《李保国》

在观影之前,我对李保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女儿的一个同学就在河北农业大学就读,他和一帮孩子到我家玩儿的时候就曾经谈论过这位农民教授事迹;老校长在岗的时候,组织我们在书法室观看过相关的宣传片,我印象很深。此次观影之后,我对李保国的了解更深了。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2016年4月10日他因病逝世,年仅58岁。

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他是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优秀带头人,做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用生命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爱岗敬业。35年来,他从没有在开会、调研等事务上,或因为自己的原因调整过或耽误过一次学生的课。他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他是文化人,却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树,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乡亲们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

我想,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把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而我校教师已经在这样做了。近期,我校正在为教学评估作紧张的准备工作,备课、整理资料、完善小组合作虽然大家累得时而活动颈椎,时而捶捶老腰,有的在吃降压药,有的在吃止痛药,有的感冒很严重,但都大家在默默地干着,忙着,虽然偶尔炸毛儿,但谁也没有因为挨累和身体的问题而降低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踏踏实实干活,实实在在付出,这,不但是李保国精神,也是我们农村教师身上闪烁的一种朴实无华的教育精神。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1)

学习李保国愚公精神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近日,电影《李保国》正在热映,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用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引领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勇当时代先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学习活动与推动河北广播电视台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为促进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事业、产业更好、更大、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2)

太行山上新愚公

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3)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日前,按照台(集团)机关党委安排,新媒体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李保国》,这部影片生动讲述了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情怀,是一部反映时代英模事迹的主旋律精品。

影片从1996年开始讲起,当时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知识普遍落后,李保国决心进入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帮助农民,在农民对他的质疑中,李保国一次次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帮着农民进行产业升级,最终感动了他们,使得农民们富裕了起来。作为一名农业老师,李保国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陆超毕业后能够选择留在太行山继续帮助当地农民,而陆超最终被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努力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电影《李保国》带我们走进李保国老师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之后,使他们从心里开始觉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灵魂所在。种果树这么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李保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把平凡做到了不平凡,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大家一致认为,李保国是太行的赤子,这片热土培养了李保国,还有他的老师以及学生,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为太行披绿、为富民奉献,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新媒体中心每一位党员一定要立足岗位,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敢于创新。为台(集团)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绿色转型,开启新时代河北广电改革新征程贡献力量。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青年人,最缺乏的是扎根,不要想着爬多高,要想扎多深。年轻人最应该想想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作为新一代新青年,不要把心思都放在花钱享乐,盲目攀比之上,而应多想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把力量贡献在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上。

我认为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就是李保国同志对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召唤。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就是在看懂一切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寻回本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悲喜在百姓的福祉里,百姓的一针一线都牵动我们的敏感的神经,因为我们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民意所在就是我们的舆论焦点,民心所向就是我们的鲜明立场,只有坚定地走好群众路线,领会其中的要义技巧,走出艺术,走出学问,走出水平,才能真正为百姓办事,办好百姓的事,办有利于百姓的实事。新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如何在追求幸福和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行稳致远才是我们当今应该思考的问题。

李保国教授穿着病号服像侠客一样走出医院时说,活着干,死了算,我们干事业是不是都要有李保国同志倔强执着的性格?

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人生出色的成绩单,我们只有学习这种精神,学习他这种为人和做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我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布满荆棘的高速路上斩出一条康庄大道。日子好过了不忘本,人民富裕了不忘娘。李保国和苹果的不解之缘随着影片一堂世界上有名的苹果课说起,三个年轻学生搞笑的回答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的苹果,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苹果分别和李保国教授的农民朴实形象、宽厚的品格、对土地深沉的爱、深深扎根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的少数人的人物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开启了李保国同志朴实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缄默的一生的感人故事。

在电影中,有五个关于李保国和苹果的画面触动了我。第一个画面是李保国坐在散落一地的白苹果里,面无表情,孤独中透露着一丝坚定,油画一般的画面中李保国教授目光如炬,相亲们的不理解不信任,谩骂讽刺李保国的套袋技术,看了让人心酸,扶贫真是难,走好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个画面是李保国坐在红透了的红苹果树下,微笑着,红艳艳的,仿佛头顶苹果树上的红苹果,他仰着头,红苹果怎么也看不够,那么幸福,喜悦,心里美美地,画面中的苹果树和李保国幸福感交织呼应,能看得出,得到了认可,做出了成绩,他的心里比树上的苹果还要甜,比山上的清风还要轻松。

第三个画面就是李保国同志开着卡车碾压苹果,他的眼神如熊熊烈火,他的嘴唇愤怒地颤抖,他的表情英勇无畏,我看到这也想过为什么就不能再找找别的路子想想别的办法,那么多苹果多可惜,他的决心和魄力,只是为了证明我们的苹果如同我们的人品一样诚实可靠,我们的信誉如我们的决绝一样一字千金,李保国品牌就是名声的话,深深鼓舞了我,这个举动成功为乡亲们打开了销路。他说不但种苹果,卖苹果也是他的强项。要保证质量,更要讲诚信,讲义气,客户最终看上的不是苹果的品质,是岗底人的品质,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自信和坚定不移的愚公精神。

在这样的力量的驱使下,促使他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也感动了乡亲,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了的事就没有回头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似乎就是成功的秘诀。第四个关于李保国和苹果的画面就是李保国教授站在老师的坟前,把一个苹果放在墓碑上,一个苹果拿在手里,默默站立和老师相顾无言,镜头拉远,他仿佛说我要接好这个接力棒,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画面定格在那肃杀和白雪皑皑的树上,格外清寂,有一首悲歌在心底鸣响,有一种可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可爱,有一种孤独,是只有英雄视死如归的孤独,是崇高的大写的人,是可敬、可畏、可歌、可泣,是怀念上一代人的悲伤。

第五个画面,他那时已经病情恶化,把10号记错成了11号,他仿佛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他们,和小孙子拿着蛋糕回来,想给郭素萍过生日,半夜修剪掉花枝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只剩下蛋糕上的我的小苹果和郭素萍伤心的眼泪。

为了完成种红树莓的产业升级目标,他选择放弃治疗,让自己变成农民,让农民变成自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炽热的心与他的苹果、他的责任、他的使命连在了一起。我的小苹果,可爱的祝福,感人的话语,他的决绝和坚守,就这样铭刻在太行山上,转眼爱人郭素萍就那么忧伤地,一点点吃下蛋糕上的奶油,眼里噙满了泪水嘴角却甜甜地笑我的小苹果,带着他深深的歉意和愧疚,以及对事业的忠诚、干净、担当,灌注着对太行山的深深的热爱。还有一种潜在的默契,一个深情的交代,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番炽热的感情,我模糊的眼睛里已然看不到李保国教授,却在心里长久地怀念他。

李保国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之路。

让山山岭岭绿起来,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这是他的梦,扎根太行山35年,帮10多万农民兄弟增收了35个亿,这是难以逾越的成就,他不是富人却能让农民发家致富,他不是圣人却能带领农民创造财富。他是农民把一个又一个农民变成像他一样的果农专家。李保国就是中国的魔术师,他让荒山变果园,让贫瘠的土地变富饶,他让资本主义理财专家,投资大师,富有的农民,精明的商人都感到羞愧,他就是最伟大的社会主义战士。

习近平主席批示: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牢记党的嘱托,要学习楷模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把青春和誓言写在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诗篇上,向李保国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战士致敬!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