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生》电影观后感节选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李学生》电影观后感节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学生》电影观后感节选

我感动于他为了不负借债还钱的承诺,离开生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孤身一人到外地打工的诚实守信;感动于他遇见小偷行窃,勇敢地冲上前去的见义勇为;感动于他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拾到别人的提包,却不为所动,还给失主的拾金不昧;感动于他为了工友们能一起找到工作,宁愿放弃自己的打工机会,也要和工友们同甘共苦的团结友善;到影片最后铁轨救人的英雄壮举,我更为他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他没有想到成为英雄,他已经成为了英雄;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已经留下宏伟的篇章;他没有想感动别人,他的善举已经感动了温州,感动了商丘,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他就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李学生。

第一段是李学生刚到温州,在车站碰到乞讨的人,李学生自己也没钱,从家出来到时候还是邻居大姐给他塞了点钱,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拿钱出来想给乞丐一点帮助。

第二段是去吃饭时,捡到包,得知是顾客留下的,老板也不愿保管,自己就在那等着失主自己来领,冰天雪地,他则一直蹲在那等着,直到很晚才离开。

第三段是李学生救火,工厂发生火灾,火势已经很大,想到火中还有两个煤气罐,李学生还是奋不顾身的冲进去,把煤气罐扛出来,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最后便是他铁轨救人,他走在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子在铁轨上玩耍,眼看就要发生意外,李学生抛开手里的东西冲了上去,当他把第二个孩子推出去,火车在他身上碾过,他的壮举感动大家,潸然泪下。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是的,正是由于他的淳朴,他的勇敢,他的诚实,他的善良,才能受到老板娘的帮助,才能受到工友的拥护,也才能捕获张兰的欢心。

我佩服你,李学生。

很多的时候,平凡的我们也会遇见很多危难时刻,但能像李学生这样站出来的人,少之又少。

《李学生》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影片中涉及到了商业中的诚信问题,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根基,更是个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时代,总有向善的主流。1

李学生给予我的感动,来自于他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古往今来,纷纷世事无穷尽。为这至高无上的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者不胜枚举。李学生就是新时代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人物,却拥有大格局。

最真的性情,最深沉的爱。

在物欲横流的铜墙铁壁的物质化世界中,李学生无疑是一股清流。他是新时代的雷锋,以他人的安危为重,以自身的安危为轻,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视金钱为粪土,视情义为黄金,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也是大家心中的老好人,他的憨态他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努力生活的样子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不是有人感叹当今社会似乎陷入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底线下移、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危险境界吗?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呼唤英雄归来,需要用榜样的力量凝聚党心民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

《李学生》正是这样一部感染力很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相信该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李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英雄,他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人学习的榜样。

李学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已转化为永恒的力量,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匡扶着社会的正气、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本以为是一部十分枯燥的电影,然而在真正观看并聆听电影编剧和主演的讲述之后,才真正发现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他救人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并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

在这样的世纪里,我曾经不相信这世上有一些人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当我看见李学生事迹的时候,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不再失望,生活之花朵在我的心放!李学生的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这位出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英雄所产生的背景。希望国人多关注那些给中国带来安慰和敬佩的河南人,还中原一块晴空,还河南人一份微笑,一份包容。 李学生的事迹对国人是一种震撼。社会上对民工与河南人有太多的偏见。李学生的事迹使一些原来对民工、对河南人有成见的人进行反思,进行重新定位。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一位青年人更要把学习李学生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自强自立,诚信。

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影片放完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来源于中国优秀文化濡育,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助人为乐的品质。

憨厚质朴的他失去了生命,却牵动中国亿万人的心。谁人不怕死?但他不怕!13年寒来暑往,中国人没有忘记平凡又可贵的他。

电影散场,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几经动容,心灵受到了强烈撞击连救两人,第一次也许是冲动,而第二次,就是品质。多么可贵的品质!

孝义为天,百善根本。还记得,第一个异乡新年,李学生用老板的电话向老父亲拜年,隔着电话,磕头的声音比绽放的烟花还重。

忠信为人,有德不孤。饭店老板出事故导致他失去了打工的第一份工资,但他却依然决定帮老板娘渡过难关;失业同事一起找工作,他毅然拒绝了只聘他一人的公司;虽为找不到工作发愁,当捡到装有巨款的包时,却连夜冒着风雪等待失主

仁勇一念,大爱无声。呼啸的火车开过,画面瞬间定格、声音戛然而止。两个孩子得救了,李学生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37岁。

李学生用大爱和大善对待他的人生和整个世界,国家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民族道德的力量,向观众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大写的人。


FWr816.cOm小编推荐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今天晚上单位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 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1)

学习李保国愚公精神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近日,电影《李保国》正在热映,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用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引领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勇当时代先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学习活动与推动河北广播电视台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为促进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事业、产业更好、更大、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2)

太行山上新愚公

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3)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日前,按照台(集团)机关党委安排,新媒体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李保国》,这部影片生动讲述了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情怀,是一部反映时代英模事迹的主旋律精品。

影片从1996年开始讲起,当时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知识普遍落后,李保国决心进入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帮助农民,在农民对他的质疑中,李保国一次次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帮着农民进行产业升级,最终感动了他们,使得农民们富裕了起来。作为一名农业老师,李保国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陆超毕业后能够选择留在太行山继续帮助当地农民,而陆超最终被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努力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电影《李保国》带我们走进李保国老师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之后,使他们从心里开始觉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灵魂所在。种果树这么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李保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把平凡做到了不平凡,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大家一致认为,李保国是太行的赤子,这片热土培养了李保国,还有他的老师以及学生,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为太行披绿、为富民奉献,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新媒体中心每一位党员一定要立足岗位,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敢于创新。为台(集团)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绿色转型,开启新时代河北广电改革新征程贡献力量。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青年人,最缺乏的是扎根,不要想着爬多高,要想扎多深。年轻人最应该想想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作为新一代新青年,不要把心思都放在花钱享乐,盲目攀比之上,而应多想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把力量贡献在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上。

我认为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就是李保国同志对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召唤。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就是在看懂一切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寻回本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悲喜在百姓的福祉里,百姓的一针一线都牵动我们的敏感的神经,因为我们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民意所在就是我们的舆论焦点,民心所向就是我们的鲜明立场,只有坚定地走好群众路线,领会其中的要义技巧,走出艺术,走出学问,走出水平,才能真正为百姓办事,办好百姓的事,办有利于百姓的实事。新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如何在追求幸福和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行稳致远才是我们当今应该思考的问题。

李保国教授穿着病号服像侠客一样走出医院时说,活着干,死了算,我们干事业是不是都要有李保国同志倔强执着的性格?

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人生出色的成绩单,我们只有学习这种精神,学习他这种为人和做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我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布满荆棘的高速路上斩出一条康庄大道。日子好过了不忘本,人民富裕了不忘娘。李保国和苹果的不解之缘随着影片一堂世界上有名的苹果课说起,三个年轻学生搞笑的回答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的苹果,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苹果分别和李保国教授的农民朴实形象、宽厚的品格、对土地深沉的爱、深深扎根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的少数人的人物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开启了李保国同志朴实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缄默的一生的感人故事。

在电影中,有五个关于李保国和苹果的画面触动了我。第一个画面是李保国坐在散落一地的白苹果里,面无表情,孤独中透露着一丝坚定,油画一般的画面中李保国教授目光如炬,相亲们的不理解不信任,谩骂讽刺李保国的套袋技术,看了让人心酸,扶贫真是难,走好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个画面是李保国坐在红透了的红苹果树下,微笑着,红艳艳的,仿佛头顶苹果树上的红苹果,他仰着头,红苹果怎么也看不够,那么幸福,喜悦,心里美美地,画面中的苹果树和李保国幸福感交织呼应,能看得出,得到了认可,做出了成绩,他的心里比树上的苹果还要甜,比山上的清风还要轻松。

第三个画面就是李保国同志开着卡车碾压苹果,他的眼神如熊熊烈火,他的嘴唇愤怒地颤抖,他的表情英勇无畏,我看到这也想过为什么就不能再找找别的路子想想别的办法,那么多苹果多可惜,他的决心和魄力,只是为了证明我们的苹果如同我们的人品一样诚实可靠,我们的信誉如我们的决绝一样一字千金,李保国品牌就是名声的话,深深鼓舞了我,这个举动成功为乡亲们打开了销路。他说不但种苹果,卖苹果也是他的强项。要保证质量,更要讲诚信,讲义气,客户最终看上的不是苹果的品质,是岗底人的品质,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自信和坚定不移的愚公精神。

在这样的力量的驱使下,促使他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也感动了乡亲,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了的事就没有回头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似乎就是成功的秘诀。第四个关于李保国和苹果的画面就是李保国教授站在老师的坟前,把一个苹果放在墓碑上,一个苹果拿在手里,默默站立和老师相顾无言,镜头拉远,他仿佛说我要接好这个接力棒,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画面定格在那肃杀和白雪皑皑的树上,格外清寂,有一首悲歌在心底鸣响,有一种可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可爱,有一种孤独,是只有英雄视死如归的孤独,是崇高的大写的人,是可敬、可畏、可歌、可泣,是怀念上一代人的悲伤。

第五个画面,他那时已经病情恶化,把10号记错成了11号,他仿佛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他们,和小孙子拿着蛋糕回来,想给郭素萍过生日,半夜修剪掉花枝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只剩下蛋糕上的我的小苹果和郭素萍伤心的眼泪。

为了完成种红树莓的产业升级目标,他选择放弃治疗,让自己变成农民,让农民变成自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炽热的心与他的苹果、他的责任、他的使命连在了一起。我的小苹果,可爱的祝福,感人的话语,他的决绝和坚守,就这样铭刻在太行山上,转眼爱人郭素萍就那么忧伤地,一点点吃下蛋糕上的奶油,眼里噙满了泪水嘴角却甜甜地笑我的小苹果,带着他深深的歉意和愧疚,以及对事业的忠诚、干净、担当,灌注着对太行山的深深的热爱。还有一种潜在的默契,一个深情的交代,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番炽热的感情,我模糊的眼睛里已然看不到李保国教授,却在心里长久地怀念他。

李保国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之路。

让山山岭岭绿起来,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这是他的梦,扎根太行山35年,帮10多万农民兄弟增收了35个亿,这是难以逾越的成就,他不是富人却能让农民发家致富,他不是圣人却能带领农民创造财富。他是农民把一个又一个农民变成像他一样的果农专家。李保国就是中国的魔术师,他让荒山变果园,让贫瘠的土地变富饶,他让资本主义理财专家,投资大师,富有的农民,精明的商人都感到羞愧,他就是最伟大的社会主义战士。

习近平主席批示: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牢记党的嘱托,要学习楷模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把青春和誓言写在建设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诗篇上,向李保国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战士致敬!


《李学生》观后感


《李学生》观后感

李学生是睢阳区包公庙乡的一名农村青年。2005年,他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了两名儿童,而他却壮烈牺牲。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称赞李学生是平凡中的伟大。

近期观看的由万济江编剧,祁明杰、孙逊故事改编的《李学生》这部影片,就是以英雄为原型,描写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给人启迪,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一、他身上凝结的道德光辉,全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影片开始的场景,到最后人性的升华,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具体实践。一开始,他为了不负借债还钱的承诺,离开生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孩子,孤身一人到外地打工,体现了诚实守信;遇见小偷行窃,他勇敢地冲上前去,体现了见义勇为;拾到别人的提包,他不为所动,还给失主,体现了拾金不昧;为了工友们能一起找到工作,他宁愿放弃自己的打工机会,也要和工友们同甘共苦,体现了团结友善;当工友们遇到困难时,他毅然伸出援手,体现了助人为乐;对于父亲和女儿的关爱之情,体现了孝老爱亲;到影片最后的英雄壮举,体现了舍己救人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型人物形象。

二、他身上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对商丘好人品牌有了深度挖掘。商丘好人品牌的打造发轫于2005年,李学生的惊鸿一跃温暖两座城、感动全中国。多年来,商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城,以文化城,持续打造品牌效应,并随着商丘好人群体不断壮大,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至千,由个体的自觉到群体的自发再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行动,李学生的人性光辉照耀着无数商丘好人前行的路。

三、演员表演真实可信,感人至深,融入了太多对英雄的景仰和对正能量弘扬的社会责任感的触动心灵的光辉。诸如李学生的扮演者宋禹,笑容温暖治愈人心;张兰的扮演者滕艺,淳朴善良而富有爱心等。

总之,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经典之作,在平凡中展示了人生的光辉。


李学生观后感5篇


李学生观后感(1)

李学生,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温顺的孝子;在工友、邻居的眼里,他是一个友善、仁爱的大哥而到了紧要处,他是一名勇士2005年2月20日,河南籍在温务工青年李学生为救两位孩子,献出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他在异乡打工8年,他的善良不被人所知,而面对飞驰而来的火车,在生与死的瞬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人。 在这样的世纪里,我曾经不相信这世上有一些人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当我看见李学生事迹的时候,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不再失望,生活之花朵在我的心放!他代表的不只是河南农民工,从他身上体现的是所有农民工忘我的精神。据调查,农民工是城市中待遇最差、工资水平最低、犯罪率最低的建设者。通过这个打工者的牺牲,希望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看法有所改变,并且善待他们。 李学生的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这位出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英雄所产生的背景。希望国人多关注那些给中国带来安慰和敬佩的河南人,还中原一块晴空,还河南人一份微笑,一份包容。 李学生的事迹对国人是一种震撼。社会上对民工与河南人有太多的偏见。李学生的事迹使一些原来对民工、对河南人有成见的人进行反思,进行重新定位。 他是一名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在异乡工作、生活的艰辛,但他能在危难出现的那一刻,义无反顾地两次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己救人、英勇牺牲,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行为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来自于河南人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民风,来自于从小在农村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李学生的英雄壮举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他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河南人平凡朴素而真挚可信的品质。在家他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在外他自强不息、务工有为。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一位青年人更要把学习李学生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自强自立,诚信。

他没有想到成为英雄,他已经成为了英雄;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已经留下宏伟的篇章;他没有想感动别人,他的善举已经感动了温州,感动了商丘,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他就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李学生。如今他的故事被再度搬上荧幕。

一位出生于农村贫穷家庭,失去了妻子又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却为了救两个素不相识的别人家的孩子不顾一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伟大、活雷锋、心中有大爱。。。。。。此刻,将世上所有的赞誉都送给李学生也不为过。李学生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观影的所有人。

一、个人与集体

李学生虽然读书不多,却心中有集体,胸中有大爱。他始终把自己融入在集体里面,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刚到服装厂时,他业务不熟,为了不耽误事儿,他日夜苦练,加班加点,终于练就了娴熟的技术。服装厂失火时,人们都往外跑,他却奋不顾身,抢救集体财产。他平凡的生命中时时传递着温暖。

二、平凡与伟大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壮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识都会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他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影片放完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2)

昨天下午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教育片平凡英雄李学生,最后还跟李学生的扮演者宋禹老师面对面交流。平凡的情节,平凡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却震撼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结束之后我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

商丘好人李学生在影片开端以一位老实、孝顺的人物形象展示给观众。后面的情节里才知道他幼年丧母,妻子因病去世,家庭陷入困境,被迫外出务工。影片中真切的展示了河南农民外出务工的场景,平凡英雄李学生踏实能干,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知恩图报。第一份工作是传菜生,不幸的是老板出意外,老板娘被迫转店,暂无力支付工资,工友富贵带头哄抢店内家具设备,李学生奋力阻挡,劝说大家再找工作。后来,李学生带领工友们在顾老板的服装厂加班赶工,车间出了问题,李学生站出来承担责任。工厂失火,李学生带领工友灭火,冲进火海扛出煤气罐。工厂倒闭,李学生主动与服装厂的张老板谈判,将顾老板的损失降到最低。

后来在张老板的服装厂李学生同样吃苦耐劳,团结工友,不计得失,帮助工厂多次渡过难关,在一次为工友改善生活外出买菜回来的路上,为拯救两个在铁道上玩耍的孩子而牺牲了。结局是屏幕内外众人满眼泪水。

再平凡不过的一位河南农民,感动了观众,感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平凡普通的河南农民,做些平凡普通的事儿,却如此轰轰烈烈,李学生把我们河南人内心深处纯朴善良,勇于担当等品质展示了出来,把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出来。

我们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李学生的事迹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缤纷的世界遮住了太多人的心灵,李学生不仅拯救了两个孩子,还拯救了那些被污垢遮住灵魂的人们。李学生不仅仅是商丘的骄傲,也是河南的骄傲,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李学生观后感(3)

本以为是一部十分枯燥的电影,然而在真正观看并聆听电影编剧和主演的讲述之后,才真正发现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中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而来的火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并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识都会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他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 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活动结束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4)

李学生虽然读书不多,却心中有集体,胸中有大爱。他始终把自己融入在集体里面,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刚到服装厂时,他业务不熟,为了不耽误事儿,他日夜苦练,加班加点,终于练就了娴熟的技术。服装厂失火时,人们都往外跑,他却奋不顾身,抢救集体财产。他平凡的生命中时时传递着温暖。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壮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的列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识都会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他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李学生观后感(5)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过一个神秘的道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时我对这句话懵里懵懂,甚至还有一些耿耿于怀。

长大后,入了党,我学习过很多先进模范雷锋、孔繁森、邱少云、董存瑞、任长霞太多的英雄事迹让我明白了自己所谓的梗:那就是我愿意救人,但我怕死。

第一次看到李学生这三个字,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中对他的评价李学生正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当时对李学生已有一丝好奇、敬佩之心,但很快,这种敬畏感被忙碌的生活冲淡。

8月28日,《李学生》电影首映。把真实故事翻拍成电影著作,我想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惦记了13年?

随之,电影落幕,灯光渐亮。我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抬手,将眼角的眼泪擦去。是的,感觉心被偷走了,止不住热泪盈眶眼前仍然不断晃动一个青年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相救孩童的身影。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

没错,我看到了13年前的他为了快点还债背井离乡、初入工厂认真学习、失火现场奋不顾身、面对慌乱淡定从容化身勇士热心、仗义、助人、救人,是本能,是李学生的人生态度。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来源于中国优秀文化濡育,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助人为乐的品质。

憨厚质朴的他失去了生命,却牵动中国亿万人的心。谁人不怕死?但他不怕!13年寒来暑往,中国人没有忘记平凡又可贵的他。

电影散场,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几经动容,心灵受到了强烈撞击连救两人,第一次也许是冲动,而第二次,就是品质。多么可贵的品质!

抹去眼泪的同时,我胆怯,又敬畏、感动,又欣慰。你会怎么做?你还怕死吗?我一遍遍地问自己。李学生的音容笑貌一遍遍出现在我眼前,他凝视着我,露出那个憨厚地笑,拘谨又淳朴。不!我不能怕。我即刻回答自己,我要将李学生的无私与忠诚传承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才不辱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加上我,中国又多了一个李学生。

回来的路上,我微博搜索了关键字李学生,想了解更多他的故事。看到网友小雨伞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作出了这样的反思:以李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工,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就没有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上体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没有中国奇迹,没有中国的和平崛起。

是的,中国有千万个李学生,李学生心里有中国。我知道,英雄并未走远,他就走在每一个出彩中国人身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好人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电影观后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以下是“电影观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天将雄师》观后感】

春节期间看成龙贺岁电影《天将雄师》,感觉真的拍得很大气,既有北美战争大片的史诗感,又有成龙电影一以惯之的动作喜剧风格,堪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不然,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尤其是在8部新片同时“抢钱”的情况下,从正月初一至初六拿下4亿多元票房,真的很难。

影片开场一战,就保留了不少成龙过往电影常用的功夫喜剧套路,这也让观众误以为成龙会就此风格一路打下去。然而从雁门关一仗群架打完,到与罗马第一勇士卢魁斯遭遇,已经预示了成龙这部电影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特别是片中东西方阵法的对决,为影片最后的终极大决战作了全面铺垫。直到看完全片,你不得不佩服成龙大哥,他不但自己塑造出了一位古代中国动作英雄的形象,而且把一向以文艺小生闻名于影坛的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也调教成了动作戏高手,东方、西方英雄的果断杀伐和凌厉动作,让人感觉这不像一部国产大片,而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战争大片。紧张的情节,精彩的打斗,大气的场面,看得人热血沸腾,肾上腺素飚升,精神会特别亢奋。

特别想强调的是,成龙这部大片无疑是近年来制作水准最高的华语片,就是与好莱坞任何一部战争大片相比也毫不逊色。而成龙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他把北美战争大片的史诗感和中国动作电影的精髓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气势恢宏,又细致入微,更层次分明,观之真的引人入胜。

【篇二:电影《地雷战》观后感】

国庆节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盘电影《地雷战》的VCD光盘。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的在电视上放了起来。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反复的看着这部电影。电影那紧张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

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三:电影《中国合伙人》观后感作文】

电影《中国合伙人》影片的结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事已至此,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不是那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共鸣。

为什么电影里带来的共鸣是“奇怪”的呢?

关于我,离电影里那段青春距离还是挺远的,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从未想过去美国,更是没碰过托福,没碰过GRE,大学里每天都在吃喝玩乐看着苦逼的背单词的室友,然后偷笑。再其次,我从未读过新东方,哪怕新东方热已经挂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爱读书的我,都不为那些老师们的“笑话”所动,坚持打工、实习,愉快的继续吃喝玩乐。最后,我没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伙伴,也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闯出一片天,工作两年了,还是各干各的,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我的青春,和电影里表达的,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回忆里,有笑有泪,令人欣喜。虽然吴君如笑着说陈可辛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说,这次的回归,很棒。

影片放完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然后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没有经历过着一切,但依然会为这三个男人的梦想叫好;即便三个合伙人的英语发音实在是很“丝”,但依旧不会阻碍青春能量的迸发;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国合伙人》后还是觉得,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为青春不是帅哥美女的专属,不是一代人的专属,青春,属于每个人,哪怕你是个二愣子,哪怕你是个纯丝,哪怕我就是不爱背单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