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有家】观后感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塞外有家】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塞外有家】观后感

《塞外有家》,这是一部描述大同本土文化非常成功的影片。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痛哭流涕为儿媳初到婆家的各种啼笑皆非而哈哈大笑,随之,却又为婆婆的中年丧子,儿媳的青年丧夫而失声掩面,直到旦夕祸福的无常命运在荧幕中不断被放大,直面生死的恐惧时,作为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才刚刚入戏,在剧中演员恰到好处的演技中捕捉着与自己记忆里息息相关的情感经历,再深深入戏。

剧中涉及了厦门和大同南北两个地域,以及上世纪50年代末到文革再到21世纪初的时代跨度,真正见证了什么是物是人非。

人是地域的核心,人又是观念的载体,空间上的位移势必要产生来自于南北差异之间的碰撞擦出生活习惯的火花,擦出情感的火花,擦出亲情的火花,它是美丽而又动人的。

影片中以婆婆与儿媳,儿媳与小姑,儿媳与儿子,儿媳与妯娌之间的关系展开,用大同本土方言展现了一个家的兴衰。

而引导这个家的核心,便是婆婆。婆婆的思想情感变化是促使整个影片跌宕起伏的关键因素,而能体现婆婆情感变化的地方便是在婆婆与儿媳的关系发展上。

影片刚开始,为迎接这个南方的儿媳妇全家总动员,因为大同来自塞北,厦门来自海边,内陆干燥的环境与海边潮湿的环境不同,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同,大同偏向古朴,原始,封闭的样子更像是一位老人,与厦门的高楼大厦的年轻形成对比,以及北方人的豪爽,热情与南方人的娇羞,矜持,大家都表现出对新媳妇的好奇,围坐在她的身边嘘寒问暖,毫不吝啬的拿出本地的特产如酸溜溜(沙棘)给儿子琛琛,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其乐融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气候和地理方面,而且直接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在北方农村,家家都烧炕,盘腿坐炕上拉家常,当婆婆笑着让婉萍坐在炕上时,婉萍微笑着答应,却并不习惯。至于吃方面,山西黄土高原的地势决定了这里以土地为生,地里种啥就吃啥,土豆,山药,馍馍,以面食为主。婉萍第二次来大同,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时,婆婆还去挖野菜。而邻近海边的厦门却以海鲜为主,米饭为主。

虽然在婉萍眼里吃的内容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但让南北的隔阂在口中化为乌有,在婆婆进了贺家的门,就是贺家的人的话语中,婉萍适应了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隔阂,当凤珠带着嫂子去城里买布,说儿媳第一次看婆婆需要新布做新衣裳时,婉萍嫌布太陈旧;当凤珠兴高采烈的请嫂子去吃羊肉泡时,婉萍却不想吃,两回拒绝使凤珠有了被嫌弃的情绪,之后对嫂子的态度一落千丈,晚上的时候,婉萍不习惯被子的煤炭味,凤珠的情绪达到高涨,索性把婆婆给的被子拿回来,自己先睡了。

这也是城乡的差异。

生活习惯也会影响思想观念,婆婆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属于传统中国家庭的儒家伦理观念,十三岁嫁入贺家,便嫁夫随夫,从此以家庭为中心的妇女,却遭受了青年丧夫的悲痛,一个人将几个孩子拉扯大,在孩子们的心中她是温柔贤淑的,但在保护婉萍不被拉去劳动改造时,她使出浑身解数在办公室里撒泼,把电话那头给忽悠了过去,尽管此时的婆婆被逼成了泼妇,但在婉萍眼里她却是那么的可爱!

婆婆认为,儿媳是自己家的,女儿却是迟早要嫁人的,是别人的。也许,是这样的观念,促使她对儿媳和女儿的态度不同。对儿媳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都高于对女儿的爱。

剧情的第一处转折是婉萍母子第二次回大同,与第一次的欢声笑语大不同,因为文革的特殊时代背景,所有人都谨言慎行,勾心斗角,甚至二弟因怕连累自己六亲不认,想赶走婉萍,但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真心,婆婆当然拒绝。当通知要婆婆和婉萍去街道主任那里时,婆婆紧紧地保护婉萍,并大闹区委会。

那个年代食物短缺,粮食全靠粮票供应,这个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婆婆出去割野菜,婉萍看不下去自己吃野菜,凤珠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烧麦,在这里凤珠已然原谅了之前对嫂子的看法。

那个年代确实很贫穷,但是在这样的家中,婉萍感到也温馨,很幸福,因为她感到了爱,婆婆无私的爱。

第二个转折是丈夫建民的忽然离世,也是整个影片走向低沉的最谷点。尤其在文革那个充满政治斗争色彩的时代,所有人都盼着熬出头,一家人能够团聚,到头来,却盼来了斯人已去。婉萍大病一场,婆婆一言不发,但所有人都看得出她是在苦苦支撑忙了一辈子,乐观,豁达,朴实的婆婆,都说好人有好报,可这个好报呢?偏偏来了个中年丧子!上天你不公啊!

婆婆走上了梯子,站在屋顶,一个人握拳向天吼:建民,你快回来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想念她的儿子,但人死不能复生,她又能做什么呢?向老天爷招魂,祈求上天可怜她把儿子还给她。在现代崇尚科学的人眼里她的做法是迷信,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这样的悲剧,你是不是也希望能够为死者讨一次复生的机会?即使这在现实中是多么的不可求。

吼完了又能怎么样?作为一个母亲,她现在是这一家之主,还要撑起这个家日子还不是要继续过得么?!

观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此时此景,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勤俭持家,贤惠端庄,做过很多工作,为了这个家,简直像个男人一样活着,因太过年轻以一场交易的方式轻易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的人家,竟不想却要操劳半辈子,上次在视频中见到母亲忽然满脸皱纹的样子久久不能忘怀,她老了太多,想起我长大的速度不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禁泪流不止

第三处转折在于60年后,已经老了的婉萍忽然接到来自美国的电话,说儿子出车祸去世了,丧子之苦让她决定再去大同。2000年的大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褪去了古老沧桑的面孔,城墙焕然一新,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也建立了机场。而一直当钉子户不肯搬迁的婆婆始终不听劝阻,在守护着原来那个有温情的。

当老了的婉萍来到更老的婆婆身边时,两个世纪老人相遇婆婆终于决定要搬走,她说,我们回家吧。

家是什么?一座房子?

不,家是有亲人的地方、有爱的地方、有让你感到温暖幸福的地方。

塞外有家,有家真幸福!

希望每一个家都有一个像影片中这样的婆婆,但孩子要争气,别让你的母亲太坚强。

最近一个月一直在做梦,几乎夜夜都梦到了家里人,像是着了魔一样,也可以说的玄乎一点,我是受到了神的指引,虽然我是无神论者。

是想家了吗?好吧,潜意识是不会骗人的,我承认应该是想家了,但是,我想的是童年时的家,那是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母亲还没有离开的时候,爷爷,叔叔,爸爸,姑姑,婶婶一起做饭,围坐在一起吃饭,挤在一起睡觉,做农活,看电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里还没有那么多商业中心,也不会整天只抱着手机

我是男子,总有一天是要成为一家之主,成为大丈夫的,那些逝去的至少曾经拥有。回不去,那就用现在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未来吧!


fwr816.com阅读分享

歌剧《陈家大屋》观后感


歌剧《陈家大屋》观后感

观看了由郴州市民族歌剧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陈家大屋》。该剧为纪念湘南起义90周年而创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向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献礼而作。

该剧以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郴州市兴中街陈家大屋一家三代在中共县委书记夏明的带领下,历经坎坷,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发动群众,跟随朱德、陈毅部队进行湘南起义并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的故事。表现了郴州人民对革命的积极拥护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该剧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大气磅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整个演艺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演出结束后很多人还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感谢《陈家大屋》所有台前幕后的演职人员,它让我们接受了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双重洗礼,使我们精神得到了升华,它堪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诗般巨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深入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五个郴州建设砥砺奋进。

只要我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外婆的家》观后感范文


《外婆的家》观后感

今天窝在床上看了韩国的电影《外婆的家》,77岁的外婆与7岁的外孙的故事。

我挺经常看孩子,虽然我很喜欢他们,但是小孩子的精力旺盛,一般两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有点疲乏,感觉需要谁和我换班下,让我喘口气。而且我又是一个一定要午睡的人,不午睡觉得很痛苦,所以到了午睡时间,我就会把孩子交给他们的妈妈。这时我就会想以后我当了妈妈,午睡时怎么办呢?

经常能看到姐姐和嫂子对孩子超出我了解的爱与忍耐,但是也能经常听到她们忍耐到极致的发泄与责怪。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要玩什么,我想要做什么,他们是无法想到说有什么后果,或者说考虑到他人,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你的意愿与他们的意愿总是背到而驰,而且听从他们的愿望又会伤害到他们,这个时候怎么办?有商量,有哄骗,有转移,有威胁,有恐吓。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他们的呢?是和风细雨,还是棍棒教育呢?

早上看这部电影时,经常笑到不行,心想这小破孩。有的时候也会感动,眼泪就留下来。这部电影是到一个位于深山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拍摄的,里面的场景很纯粹,奶奶也不是真正的演员扮演,而且是个哑巴,不能说话,可能这应该是导演刻意追求的简单。

小男孩在辱骂外婆迟钝、聋子、哑巴的时候;小男孩直接推掉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或东西的时候;小男孩恶作剧地捉弄同村哥哥的时候;小男孩偷外婆的银发簪去买游戏机电池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又会得出小孩子真的是魔鬼,或者说这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长大肯定会变坏。

外婆在面对外孙的时候,虽然不能说话,但并没有从表情肢体上去厌恶或者责备外孙。她尽力地去满足他的要求和愿望,无言的关心与陪伴,没去跟他计较与生气。可能她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不懂得很多人生的知识与大道理。但她却拥有无言的大爱。

我想里面原始的村落,淳朴的村民,导演要追求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本真。我不明白里面在心口画圈是什么意思,后面*后才明白,是对不起,外婆不生气,反倒是亏欠。

小男孩是羞涩的,就像我们有时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要回去了后,默默地帮外婆穿好了所有针,反复教外婆写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两句话,隔着车后窗对着外婆在胸口画圈。(读后感 )这一刻明白小孩子本性是真善美的。

每对父母都会担心自己没做好,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怕提供不了孩子最好的环境,但是外婆的环境是如此穷困,也不会说话,但她却教会她的外孙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和无言坚定包容的爱就是最重要的了。当然,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可以理解,不要过分自责,他们已经是在尽力地付出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初中版)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2)

2017届19班符婷

很喜欢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他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不同于书本里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口中的三国人物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能被了解。

人们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圣人、文者,忠臣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他一心一意辅助刘备令人称叹,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把曹操逼到一个又一个绝境下,惊人的智慧和胆识令后世无比崇拜,这样的人物到了易中天教授眼里又是另一番味道。

他说,诸葛亮是孤独的。有人就不禁疑惑了,诸葛孔明啊,这个受尽后人崇拜的圣人怎么会孤独呢?易中天教授却不紧不慢地讲出了他的看法。但凡英雄,总是孤独的,曹操就是孤独到自己的儿子也不理解他。诸葛亮呢?虽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但却被人形容文人的故作清高;虽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却还是有人怀疑他架空了刘禅的权利。他是孤独的,内心的苦楚又能与谁诉说?

易中天教授还说,诸葛亮和曹操其实是相似的,表面看上去很可笑。这两人不说天差地别,但一个奸臣,一个忠臣,哪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但易中天教授却用他那独特的视角,从自身区别,文艺渲染,政治需要和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向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两人的相似之处。他也说,其实世人都有一种崇尚圣人的心理,所以过分夸大了曹操的奸诈和诸葛亮的聪慧。其实,从一定角度来讲,曹操和孔明,还真有些相似呢!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民族复兴,开拓未来

——观《百家讲坛》有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寻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三大层面提出了二十四字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民主来说,它可分为三个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国学中也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内容:《尚书》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国邦宁。”大体意思为: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是国家的首要。这种“以民为主”的思想已经沉淀为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经典一直传承至今。民主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体现的五个方面:广泛的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贤任能、新型的民主集中制、网络民主电子政府。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

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辨别能力明显欠缺。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改造自己,使祖国更繁荣昌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民主法治、忠诚爱国、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文明、敬业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宽厚兼容、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一脉相传,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开拓出属于祖国的昌盛蓝天吧!

肥城市老城初级中学 七年级四班 王宇婷

指导老师:冉德法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2)

2017届19班符婷

很喜欢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他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不同于书本里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口中的三国人物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能被了解。

人们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圣人、文者,忠臣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他一心一意辅助刘备令人称叹,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把曹操逼到一个又一个绝境下,惊人的智慧和胆识令后世无比崇拜,这样的人物到了易中天教授眼里又是另一番味道。

他说,诸葛亮是孤独的。有人就不禁疑惑了,诸葛孔明啊,这个受尽后人崇拜的圣人怎么会孤独呢?易中天教授却不紧不慢地讲出了他的看法。但凡英雄,总是孤独的,曹操就是孤独到自己的儿子也不理解他。诸葛亮呢?虽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但却被人形容文人的故作清高;虽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却还是有人怀疑他架空了刘禅的权利。他是孤独的,内心的苦楚又能与谁诉说?

易中天教授还说,诸葛亮和曹操其实是相似的,表面看上去很可笑。这两人不说天差地别,但一个奸臣,一个忠臣,哪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但易中天教授却用他那独特的视角,从自身区别,文艺渲染,政治需要和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向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两人的相似之处。他也说,其实世人都有一种崇尚圣人的心理,所以过分夸大了曹操的奸诈和诸葛亮的聪慧。其实,从一定角度来讲,曹操和孔明,还真有些相似呢!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一集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西游记》既是一部魔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因

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 需要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

长。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

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坎坷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财富。孙悟空的磨难可以说是

与生俱来,他只是一个猴子,虽然被称为神猴,其实只是一只无父无母的野猴,

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虽然发生了石破天惊的一幕,乃至惊动了天上的大老板玉帝,

风头可谓十足,然而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命运的契机。那么,石破天惊的一幕究竟

是怎么发生的?作为一介“草根”野猴,孙悟空又是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的呢?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原著,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

游》第一集《石头里生出美猴王》。

第二集

天产石猴称王之后,在花果山过了三百多年的逍遥生活,他虽然生活自在也

只不过是一只猴子,然而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没有背景,没有阔亲戚的石猴,深

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要向命运开战,三百多岁的石猴毅然孤身一人出国

留学,历经磨难,最终拜到须菩提祖师门下,恩师给他赐名孙悟空,可别小看这

个名字,这个名字让石猴实现了从猴到人的华丽转身,从此他上了新台阶。那么

石猴究竟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遇到须菩提祖师的呢?悟空学艺的过程,又带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敬请关注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评说《大话西游》第二

集《猴王修成孙悟空》。

第三集

练得长生不老之术,让孙悟空脱胎换骨;学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让孙悟空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这些神通对须菩提祖师来讲,只是雕虫小技。按理说,

勤学上进的孙悟空,应该再接再厉,多跟师傅学几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悟空

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惹恼了师傅,最终被师傅逐出了山门。那么孙悟空究

竟做错了什么呢?回到花果山自立门户的孙悟空,又是如何继续自己的修炼之路

呢?这背后我们又读出,怎样性格的一个孙悟空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

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三集《初闯江湖露峥嵘》。

第四集夺了金箍棒,撕掉生死簿的孙悟空,在人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小日子

过得不亦乐乎。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招惹的龙王和阎王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是

天庭编制下的正式员工,吃了亏的龙王和阎王,最终一纸诉状把野势力孙悟空告上了天庭。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招惹了正规军,注定是要吃亏的,没想到他竟然被召上天廷,幸运地成为体制内的一员。然而孙悟空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机会,最终与天庭势不两立,大闹天宫,落得个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的惨痛教训。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四集《闹天宫的代价》。

第五集

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经过五百年的思考与反省,终于要走上新生的道路了。救他出山,领他上路的,就是很低调、来头却很大的唐僧,他奉大唐皇帝唐太宗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孙悟空一刑满释放,就加入了西天的取经队伍,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对孙悟空来说,他获得了久违的自由,还解决了上岗再就业的问题,对唐僧来说,他艰险的取经之路则有了安全保障。然而二人的蜜月期不久,弱小的唐僧就用紧箍咒,牢牢地控制住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唐僧师徒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结呢?在悟空的成长过程中,紧箍咒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五集《紧箍咒的秘密


话剧万家灯火观后感


篇一:戏剧万家灯火 赏析

人气飙升的平民戏剧

---谈谈话剧《万家灯火》

人文学院汉语0902

石月

1501090207

人气飙升的平民戏剧

---谈谈话剧《万家灯火》 汉语0902石月 1501090207 话剧总是可以用她独特的方式来冲撞人们的视觉和神经,在这个被商业片和重金属乐不断娱乐的社会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话剧《万家灯火》无疑是话剧作品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例,不管是从她的剧作本身还是从票房收入都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初涉及话剧的我而言,也许我还不能称得上严格意义的观众,因为即使是这样深具影响的话剧,我也仅仅是通过荧幕去力求最真实的体验剧场中的舞台试听效果,或许我可以企盼着有一天能真正的走入剧场,感受她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体会和震撼。

话剧《万家灯火》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剧目将将百姓众生相和命运搬上舞台,通过老百姓小人物的生活来打动观众。它以拆迁房改这一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为主题,以何家三兄弟的生活遭遇为主线,描述了自1978年恢复高考起近二十年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他们所参与的角色和坎坷的心路历程。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关注生活,贴近时代,很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使它真正成为一部人气飙升的平民戏剧。好的剧本需要好的演员来诠释,在我看来,《万家灯火》的精明之处除了剧本平民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日趋商业化的当下,巧妙的运用了明星的号召力,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等一批优秀演员的参与吸引了很多观众。当然,他们精湛的演技并没有让人们失望,《万家灯火》中,明星的精彩演出让舞台熠熠生辉。

宋丹丹,阔别舞台多年的演员,因为她的艺术天赋与自身修养,令她所塑造的何老太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整台演出的夺目亮点;宋丹丹扮演的何老太太是南城的老北京,39岁死了丈夫,生了七个孩子死了三个。她作为一家之主,杀伐决断极有自尊和威严。她自以为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常因家庭兄敦弟颐而沾沾自喜,却又经常处于精神的两难之中:既为儿子们对古文化的执迷而骄傲,又为儿子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恼怒。她是坚强的、善良的,但生活的残酷好像又让观众觉得她的心似乎不那么柔软。老二的新房塌了,何老太太一病不起。她操劳一生,好像已经没有力气继续挣扎。孩子们把她搀扶到椅子上,她一气之下轰下了老田,心中一阵酸楚,叫孩子们拿来了他们爸爸的照片。宋丹丹在处理何

老太太接下来那段长达3分钟的台词时,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层的情感。“我39 岁上,他爸爸就走了。”说这句台词时,宋丹丹用微笑掩饰着内心的凄苦。她认为这个老人在经过一生的磨难后只能用凄苦的笑来表现曾经的痛。这时她停顿了一下,颤抖着慢慢抬起手伸出四个手指头说:“我守了四十年的寡??”她用手捂住嘴潸然泪下,无声的哭泣片刻后她深吸一口气,提高了声调用极快的速度说出了下面的台词,反映出老人内心激动的情绪。当她用充满委屈的声调埋怨丈夫:“你呀??你这招招着要带我走呢?”说到这里,她的眼神流露出倔强和固执:“没住上新房,我哪儿也不去!哼!”这段长达3 分钟的独白,宋丹丹是用情感去创造情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激情去体现激情的。她用最佳的表演状态,最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表演当中,使观众和她一起笑,一起流泪,一起叹息,体现出演员的艺术生命表现在创作角色的跨度和艺术生命的跨度,充分表现出她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宋丹丹先从外型上接近人物,佝偻驼背地琢磨老人的步态,老着嗓子寻找苍老的语调,更可贵的是宋丹丹将鲜明的外部感觉与丰富细腻的内部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她扮演的何老太太充分展示了她刻画人物的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细腻。从宋丹丹泪光闪动的眸子中,感受到一个平凡的女人用一生时间浓缩出来的美丽。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那一举手、一投足,那眼神、那步履都带着戏,她成了戏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她总是带着戏走,或者说她在决定着戏往哪里走。这种魅力,来自真情!

当然,当我极力赞扬宋丹丹在《万家灯火》中的精彩演出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匪气”让北京老太太的人物形象失了真,例如拿着小茶壳喝水,吊着嗓门说话等表演形式,完全不符合传统的北京老太太形象。甚者有人批评她将小品中的宋丹丹带进了话剧中的何老太太。可能正因为宋丹丹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人们的眼睛主要盯在了她的身上,当舞台的聚光追光全对着她时,观众有意无意的通过显微镜式的角度审视、挑剔她了。可是在我看来,话剧舞台毕竟不同于生活,及时它要表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必须要在生活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所以当然要运用一些表演在里头,不然,宋丹丹也就只能是像金鱼池的那些居民一样,走个过场了。

作为一部取得优秀票房、获得高度赞美的话剧,《万家灯火》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结尾过于简单、草率,尤其是最后“感谢政府”的

独白,带领着《万家灯火》走入了一个“俗”的大家庭。生活变好了,于是有一个人民的代表站出来对政府歌功颂德一翻。原本还沉浸在“金鱼池”的人们有了幸福生活的快乐之中,可是当那个人出来一“喊”,我被硬生生拖回到现实中来,原本属于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的惬意完全被政府的出现搅和了。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站在纯粹欣赏生活、欣赏话剧的角度,有一种艺术被政治控制从而变得牵强的感觉,即使它被“主旋律”了。

真正表现老百姓生活的话剧会赢得百姓的喜爱,也将用不过时,也希望有机会能走进剧场亲自感受《万家灯火》的魅力。

篇二:万家灯火

一部好看的主旋律作品

——从话剧《万家灯火》谈起

说《万家灯火》是一部主旋律作品,这一点也不为过。纵观整个作品,从一开始的新闻播报起,全剧总共有6次。这6次播报,不仅扮演着一幕与一幕之间的衔接,同时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从西直门改造工程到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亦庄开发区,老北京的各个地区的危房都逐步得到了政府的改善,这也使得金鱼池的居民愈渐急切。而在这“急切”的过程种,话剧给我们呈现“主旋律”的东西。比如:何老三赞扬毛主席是个“明白人”,了解对小农意识的改造之重要性;赵传玺因为儿子赵家宝不认自己而去他学校“宣传”,说到因为金鱼池的缘故儿子嫌弃他,但仍不忘为国家说话“金鱼池虽然破点,但国家不是正在想办法吗”;何老三与妻子吵架时,在介绍西部问题时,张老师一句“政府比您明白”;在形容区长为了金鱼池的改造工程与投资商的铁骨铮铮的对话所展现处的孤高的品格;年迈的老两口在住上原来房子三倍大的新房后的幸福生活,甚至补拍起了婚纱照??这些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场景。其实,不光是这些掺杂在生活中的小细节,作品还主要通过老田这个形象,具体阐释了主旋律的含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开场老田的一句“咱头顶国徽,代表政府”,这句话奠定了他整部剧的人物形象和基调:大到从开始的介绍金鱼池的大体概况给领导到三番五次跑区长办公室催促拆迁事宜,小到时常处理金鱼池居民的矛盾冲突等日常琐事,老田的“人民公仆”形象被刻画地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当金鱼池的居民们都住上了新房,一句“老田,好人哪,净办好事”,这是对他操劳一生的最佳概括,同时也引发了老田自身的感慨,感叹为人民服务本是应该的,这也把他的人物形象提升到了极致。

然而,在发现了这么多“主旋律”的演绎后,我们并没有对这些渲染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而是迫切地想继续往下看,看看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到底变得怎么样了。这不得不归功于编剧的匠心以及导演的专业,能把主旋律作品演绎成“好的”主旋律作品,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纵观整剧,导演把“矛盾”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整个剧本来看,剧中的主要矛盾就是金鱼池迟迟不改造而引发的矛盾。这主要矛盾也同时引发了多条线的次要矛盾:何家小夫妻之间的矛盾、赵家父子的矛盾等。何老二妻子埋怨家里古家具多没地站、何老三妻子抱怨丈夫胸无大志窝在这小破院、赵家宝不认父亲,这些小矛盾看似是各家那本“难念的经”,实则都是由金鱼池改造工程的拖延而引发的。其中最让人拍手称快的一幕就是何家两对小夫妻的争吵,导演高超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舞台同时交给两个屋子里的两对夫妻,一边是何老二家妻子对他整天淘古物,安于现状的不满;一边是何老三妻子对他整天操心世界问题,摸不着边际的大理想的愤怒。伴随着孩子的哭闹声,夫妻的争吵声,节奏愈来愈快,情节愈来愈紧凑,最后谁也听不清到底在争吵什么,但却又是谁都能了解争吵背后的

事实。除了对矛盾的精湛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恰到好处的。剧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宋丹丹饰演的何老太太的形象。守了40年寡的何老太太,历经了人世的沧桑,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看着他们娶妻生子,听着他们的吵闹,偶尔来些自嘲,甚至后来几天不进米食后仍然不放心走,终究还是为了房子,其实,老太太关心的哪里是房子,而是儿子们的幸福生活,但她同时也知道,在那个时代,房子代表的就是孩子们今后的幸福,因为她深知,媳妇们不满的根源就是挤在这鱼肉罐头似的的屋子里,仿佛看不到头。因此,在老太太重新“活过来”后的那段对逝去丈夫的独白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不易与艰辛,也对这个伟大的母亲肃然起敬。还有上面提到的人民公仆老田、担忧人类三大问题的丁一夫、热心却不幸的肉轱辘、躲债还把自己卖了的贾明、成天胡侃的赵家宝??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只是通过短暂的几件小事来刻画的,但却又是如此的饱满,以至于看完一遍仍能把他们的相貌、名字、性格熟记于心。

最后想谈谈这部作品幽默的语言文学。整部剧扎根于金鱼池这个老北京的一个危楼区,语言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同时剧里多处人们乘凉、唠嗑、胡侃的场景也高度还原了现实。如果只是一部主旋律基调的作品,那沉闷的语言用词定会让观众们产生不适,所以导演和编剧加入了冷幽默的元素,使得语言变得鲜活有感染力。就说最后一幕肉轱辘结结巴巴半天才说出的“三”个字“感谢政府”,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因为倘若是一本正经地说出,就会表现地十分官方,而经肉轱辘这么阴差阳错地一说,观众一笑而过,没有思想上的负担,也表达了主旋律,一石二鸟。还有一些如鹦鹉焗油,区长拍“胸脯”等胡诹乱侃,也恰到好处地缓解了矛盾所带来的沉重感。

总之,《万家灯火》是继《窝头会馆》后第二部让我对戏剧如此迷恋的作品,导演及编剧的匠心、演员的专业以及舞美的精致都是可屈一指的,虽然主旋律味道是那么浓厚了一些,但是它的巧妙之处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好剧。只言片语,处处匠心;一言一步,韵味无穷。

张培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13110934

篇三:观后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

胡家坡学校六年级 冯佳瑶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了看电影的活动。这次看的电影是《建国大业》。

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20分钟,内容为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历史故事。电影主要讲了:1945年8月抗战胜利,毛主席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并签定了《双十协定》。但蒋介石依旧想独占中国,发动了与中共的内战,对民主人士大肆迫害,撕毁了《双十协定》。为此,中共只好制定了针锋相对的革命方针,开始武装反击。众多民主党领导人纷纷投靠共产党,与国民党决裂了。终于在中共的领导人的支持下,众多革命人士的牺牲后。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发出了打倒国民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的热烈响应。此后,大批人士从蒋管区投奔解放区,击退了国民党。不久,国歌、国旗选择完毕,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

现在已是中国建国64年了,国家日益富强,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提高警惕。更好地保卫祖国。

从今往后,我要在自己感到不满时让自己想起从前人们艰苦的生活、无法上学的孩童;为国家的诞生受苦、遇难的人们。让自己感到生活是幸福的,眼前这些小问题算不了什么。在自己无所事事时想起革命先烈,时刻告诉自己要为共

-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妈妈,我爱您!

---------看《唐山大地震》有感胡家坡学校六年级成潘清 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70年代中期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坚固耐用房子就像豆腐一样碎的倒下来,平坦的马路像被开膛破肚一样。睡觉的人们被砖块,石梁砸死了,逃出来的也是血肉模糊。一位母亲在发生地震后,她的一对儿女同时被一块水泥板压住,当别人告诉她只能救一个时,她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也没办法做出决定,最后她咬紧牙关做出了救弟弟的抉择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不停的大在人们的身上,分不清是水还是泪,地上的雨水变成了红色,到处是一片凄凉,后来她的儿子被锯肢。她的女儿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被一队解放军夫妇抚养,眨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唐山被改造成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那里充满了欢乐和活力。但是母亲不停思念女儿,心灵已变的破碎......

世界上的爱有多种多样,而母亲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最感人。他们宁愿自己吃苦耐劳只愿孩子能健康成长。她们就像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让他们走得更踏实,

更稳健。她们的爱又像雨露着孩子的心田,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她们具有博大的心怀,默默的奉献,不求回报,我的妈妈也是一样。想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由自阻的流了下来。 我要对全世界的母亲说一声:“妈妈,我爱您”。

电影《愤怒的小孩》观后感

胡家坡学校六年级 杨敏 电影《愤怒的小孩》是讲一个七岁大的小男孩——孙小傲爸爸妈妈都出国去出差了,家中只有自己与爷爷两个人。可是到了暑假时爷爷生病了,在国外的爸爸妈妈只好为小傲准备了一位保姆照顾他和爷爷。

小傲的生日快到了,由于他的爸爸妈妈说过生日时陪他玩,于是小傲在家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一天小傲在家的时候,一位快递员送来了一份国际快递,他打开一看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照相机。爸爸还在照相机里存了一段录像。小傲打开录像一看,爸爸说工作太忙又不可以回家了。爸爸妈妈又骗人,小傲十分愤怒,整理好了行李后以“小孩愤怒了”的口号离家出走了。

在路上他遇到一个被亲生父母由于种种原因而卖给“犯罪集团”的女孩—兰兰。他们让兰兰做了许多坏事,兰兰受不了了,刚从坏人手里跑出来。他们一路用了许多的好办法逃跑了之后,坏人总是又一次的找到他们。小傲一想便知道了兰兰脚上的鞋被装了追踪器,就让兰兰把鞋扔掉再换上他的鞋,脱离了坏人之手。他们在路上还认识了一个卖面点的老头。小傲把打算帮助兰兰完成愿望——回家的事情告诉了老头,老头十分赞成他的做法,帮他们买了车票。但是他又怕孩子出事,他就把孩子的目的地告诉了警方。果真在回家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