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感言:一辈子的回忆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毕业感言:一辈子的回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之江的纯净涤荡了我的灵魂,紫金港的磅礴激发了我的壮怀,玉泉的广博成熟了我的心智,在西子湖畔的五年,记录了我青涩的成长和无悔的青春。

你总是问我能为我做什么,却从没问我能为你做什么。

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她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纷繁世界的大门,回头望去是无悔,放眼前方是精彩。

母校于学生之意义,乃性格之塑造,能力之培养,精神之孕育。

岁月无痕,忆往昔,阅览浙大圣泽!

光阴荏苒,望来年,书写青春日志!

生活是一分甜九分苦,为了一分甜我愿付出九分苦。

五年的求索,五年的奋进,流逝金岁月,雄关漫道!

五年的求是,五年的进步,光辉未来路,从今迈步!

四年的青葱岁月,让我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的栽培与养育,感谢同学的真诚与关爱,感谢一路相伴而来的朋友。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丽、最值得珍藏的岁月,在这里,将留有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ething which seems impossible.

要毕业了,没有轻松的感觉。四年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使我感到满足,却让我醒悟自己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我没有后悔当初选择了千里迢迢来到浙大。

逆境中,需要的是坚韧;顺境中,不可缺平常心。

青春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身影,弥漫着我们的幻想,让我们永不忘记。春雨绵绵,点点滴滴,激起思念的涟漪;绵绵春雨,丝丝缕缕,牵着西子湖畔的校园。

入学时我不知道来大学干什么,但现在我明白,我在这里学会了实事求是地做人

丝丝缕缕划就生命的弧线,懂得了用热情和希望来取代冷漠和失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英文将是一辈子的事


大多数中国人学英文的过程都有一种“磨难”之感。也许有极少数的人自幼即得天独厚,没有感受到背生字、记文法、苦练发音等等是一桩苦事,相信那绝对是少数。

我没有研究过别的国家的年轻人在学外国语文时会不会跟我们学英文一样苦,但是我认识几位必须修拉丁文的英国同学,其苦况和我在大学读《楚辞》和《尚书》时的感受非常之相像——文字既看不懂;内容也很陌生。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凡学一种外国语文,首先必须看清它的应用层面有二:

(一)它是一种工具。一种认知其他“实质内容”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也可以说,它是本国语文以外的另一种专供传播用的“符号”。

(二)它是一种“内容实体”。例如读英文版的“低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文字与语言所占的角色是很次要的。

偶然也有第三种层面出现,例如两位外交官在密商一件条约;或两位剧作家在讨论一个剧本(当然是国籍不同,而一方或双方都必须使用其母语以外的语文时),这时候,被使用的那种外国文字就必须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都能发生作用才行。这是第一与第二两种层面的重叠使用,是“外文”的最高境界。

可恼的是:当我们做学生,开始学英文时,从来不曾有老师给过我们这么清楚的导向。绝大多数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从初一到大一业已苦读了七年英文,可是既不能流利的讲,更谈不上写,能读的也不多。如果有少数几个能够把他所“熟悉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的,那就很了不起了。我之所以特别提出“熟悉的内容”,因为他实在没有能力翻译他所不熟悉的谌荨?/p>

这种现象多年以来已引起广泛的讨论-众信我们的英文教学方法可能有了问题。照说,教学的目的应该不难厘定-至少从初中到高中这六年,学英文应该“首重”其“工具价值”-易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习怎样去使用“英文”这个工具。至于这个工具在学习的当时能够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实体”,那是次要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单纯。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会“同时”显露一种“意义”。如果教材中容蓄的内容过于浅薄或十分深奥,都会挫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英文不能像声乐,老师可以强迫学生天天练唱一些毫无意义的音阶,用来磨练发声。因此,不论读英文会话或文选,其“内容”(也就是教材)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不仅没有乐趣学,就是年年考一百分的学生,到头来他还是不能“使用”英文。这正如同今天的初高中国文课本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的文言文,学生在考国文时都背得滚瓜烂熟,而所有背诵的文章无不辞章雅丽,内容精邃,或大气磅礴。可是,通常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作文程度欠佳,有些连一封信都写不通。这便是中国国文的教材和教学上有了问题。其实,英文也是一样。

除了“教材”(也就是“内容实体”)的问题外,教学法也是可以研究的重点之一。比方说:英文老师若是用中文上课、讲解,在五十分钟一节课中有四十分钟说中文,十分钟说英文。这时候,英文就“被”变成了“内容实体”,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所要表达的事物。如果老师从头到尾五十分钟都用英文来讲,这时候的英文才会成为一种表达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教会中学,由外籍教士担任初一英文的学生往往英文程度好过一般中学的基本原因。

学英文的功用有四:读、讲、译、写。我把“读”放在第一位,大致上是根据国内一般情形而定的。对大多数学过英文的人来说,能够读-熟读英文书报杂志、相关资料的人,受益最大。因为英语世界中的出版品不仅种类繁多,水准高的也很多。一个人要想追求较多、较深,甚至较快的知识资讯,不从先进国家的出版品中去发掘是不行的。其次是“讲”,这只有对某些特别需要以语言为沟通工具的人,才显得重要,其情况和“译”与“写”差不多。拿我个人来说,大半生学英文,说、写、讲俱不够格,也受益不多;唯独在“读”这方面,确实获益匪浅,它扩大了我的知识采撷领域;也让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得到第一流人物的智慧与笔锋。

用一辈子做好教书育人的事


50年代,麻风病盛行,为避免扩散,1957年,政府在坝汪村建立了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点,当时该村有56户180多人,其中病人80余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适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就学问题成了最大的困难。村民经过集体商量,借了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房子做教室,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了,农加贵也从那时起成了这里的一名代课老师。新招的一年级学生共12名,大的有12岁,小的仅6岁。村民们怕农加贵在这里不安心工作,除了政府每月发给农加贵的35元补助外,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0元作为额外补助,30元钱虽然不算多,但情义很重,是从群众生活款中集资出来,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每次收到这30元零零碎碎的钱,农加贵感到心里压力很大。并划半亩稻田给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包谷来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村民极大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农加贵,农加贵决心留下,尽自己的所能教好学生以回报村民。掐指一算,27年光阴飞转流逝,而如今农加贵老师依然坚守其位,不抛弃,不放弃,满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与岗位!
如果心中没有一种信念、一份坚守、一片忠诚,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村落教书27年,是绝对做不到的。农加贵用27年的坚守,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的感动,如果非要说他像什么,我觉得他像茶叶,而麻风村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农加贵是浸泡在开水里的茶。他在开水中不断地忍受煎熬,在沉浮间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农加贵在沉浮中让自己的人格得到了舒展,岁月改变了他最初的颜色,他也把麻风村这一壶滚烫的开水变成了香喷喷的香茶。
选择真的需要勇气。听说麻风病,人们总会不寒而栗,更别说麻风村了。在这种环境与人情的考验中,年仅20岁的农加贵没有放弃。我也在边疆、在教育一线工作,我认为我也在播撒青春的希望。可当我读了农加贵的故事后,才发现我那点儿良好的自我感觉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只要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从一人教3个班到一个人教完6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原本以为我曾经在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不通的乡村小学任教,已经够艰苦了,现在各种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没有喘气的机会,然而比起农老师,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为自己那不该有的想法感到内疚。
农加贵老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用坚持和执着的奉献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

一辈子学做老师——参加国培有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参加国培有感》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一辈子学做——参加国培有感

黑龙江 孙丽英

五十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人生的真实写照。听了李树泽老师对于漪老师的方法及人格魅力的解读,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人对教育事业有如此大的激情,如此的热爱,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她老人家一生勤于,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是她对一个老师的诠释。听了她的解释,学习她的理论,我感觉愧做一名教师。

她谦虚好学,不断的充实自己。于老师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是改行教语文的,由此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反复学习,广泛学。她把平时所得写成了《学海探珠》一书。

于老师的教学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平课”。全国个地的老师都随时来听她的课,一共上了二个学期。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示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呢?

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用真情感染学生,她认为善用“情”才会创新。“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在”这是于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她的课堂都是用真情导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身临其境。讲解过程中也不断的变换角度提问,选择最佳切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拓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她所追求的语文效果是每堂课记录下来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综合效应,要把“新”“趣”“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于老师用“爱”将教学的境界推向了高峰。一位教师有了一定的学识水平,加上智能高,心理情绪好,就有可能把教学推向完美的艺术高峰。于老师的课以教人为宗旨,总是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她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她的眼里一个学生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出优秀的学生就她人生中最完美的作品。

于老师不但自己刻苦学习,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她眼中人人都有长处。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人到八十了还去研究周杰伦。作为名师,她怕给别人的工作带来影响,从不用别人的学生上课,可见她的人格是多么的高尚。

于老师的研究理论是我们工作中的明灯,她的伟大的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我们人生的行标,她不愧于人民教师的伟大称号,她是一个大写的人!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于老师:身体安康,晚年幸福!

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

黑龙江 孙丽英

五十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人生的真实写照。听了李树泽老师对于漪老师的教学方法及人格魅力的解读,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人对教育事业有如此大的激情,如此的热爱学生,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她老人家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是她对一个老师的诠释。听了她的解释,学习她的理论,我感觉自己愧做一名教师。

她谦虚好学,不断的充实自己。于老师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是改行教语文的,由此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反复学习,广泛学。她把平时所得写成了《学海探珠》一书。

于老师的教学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平课”。 全国个地的老师都随时来听她的课,一共上了二个学期。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示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呢?

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用真情感染学生,她认为善用“情”才会创新。“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在”这是于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她的课堂都是用真情导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身临其境。讲解过程中也不断的变换角度提问,选择最佳切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拓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她所追求的语文效果是每堂课记录下来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综合效应,要把“新”“趣”“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于老师用“爱”将教学的境界推向了高峰。一位教师有了一定的学识水平,加上智能高,心理情绪好,就有可能把教学推向完美的艺术高峰。于老师的课以教人为宗旨,总是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她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她的眼里一个学生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出优秀的学生就她人生中最完美的作品。

于老师不但自己刻苦学习,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她眼中人人都有长处。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人到八十了还去研究周杰伦。作为名师,她怕给别人的工作带来影响,从不用别人的学生上课,可见她的人格是多么的高尚。

于老师的研究理论是我们工作中的明灯,她的伟大的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我们人生的行标,她不愧于人民教师的伟大称号,她是一个大写的人!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于老师:身体安康,晚年幸福!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文学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我一直都比较畏惧理论的学习,甚至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会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经过近一年的文学理论课程学习,我取得了一些或深或浅的对文学理论的体悟。尽管对理论的畏惧依然存在,写的理论文章也漏洞百出,但是这其中一些关乎整个人生内质的文学还是在不经意中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文学理论并非单纯地让人觉得枯燥,它的丰厚、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是一辈子的事。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辈子值得守卫和探索的事业,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最可贵的是,它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做的梦。”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过的关于文学的一句话,当时我被它所震撼,也曾几次跟同学说过。而这学期的文学理论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学在生命里的流动。

这学期的文学理论老师给予了我们新的文学观,他对文学理论的认真严谨、对这份事业的尊重和热情一点一点地感染着我。在短暂的十几周的文学理论的学习里,我看到了来自一个智者一个坚守者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师者的光辉。老师总是可以带我们走出课本理论知识的局囿,让我们在更多作品更多课本之外的或虚或实的世界里找寻到新的生机,新的对文学对人生的感悟。他总是会在百忙之中,不吝惜他的时间来为我们增加课堂学习的机会,这种奉献是他对文学事业融于血液的一种痴迷。我也在畏惧钦敬的缝隙中努力地想要让自己成为老师所说的“他可以教的学生”,但是这个过程中,仍旧不可避免地出现同以前相似的那种对理论的疏远逃避,尽管它不再似以前那么单薄,可是每每提笔依旧深感无力。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是一只蜗牛,但我还是会在太阳升起前到达终点。

记得某节课上,老师说起加缪的一句话:“在一个突然丧失了光明和幻想的世界里,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流放。”我们在成长的年月里,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考试的machine,我们很多人都在这种似乎已固定的模式下在已沉沦甚至习惯的制度下在夹缝中艰难地寻找着自由、寻找想象、寻找自身和世界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但我们很多时候还是像一摞纸张,轻易就能被风吹乱。所以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突破传统的力量的,但是也注定是艰难的。老师在这条曲折的改革路上匍匐前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可能让这条路上的风景比昨天绚烂,这样课程教学改革才能绽放出花朵。

我们对文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时间其实是相当短暂的,里面的很多理论、方法,我们也或许还无法做到把它真正地融入自己文学的血液之中,做到灵活熟悉地运用到实践中来。但是,对它的学习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肉眼可见的可能,可能会更全面更细致更真切地了解一部文学作品,了解一种方法论了解其中人生可存在的千姿百态。这种可能来源于对文学的信仰。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中篇小说评价中体现的分析作品角度,还是对《朗读者》的剖析中体现的严谨的思维方法,或是每节课中老师言语表达里渗透的哲思都给我们一些启迪。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启示甚至是震撼在心底的滞留并不长久,可是我知道一些理念一些体悟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入我们心底了。

对于文学,这个宏大的话题,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上的一句话:“一个学文学的人,应当让文学有骨骼。”文学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和升华即对文学最好的感悟。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同时有了更深的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即使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很薄弱,但是我相信我们都有共同的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无论是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还是我们自身。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谢谢这门课程,谢谢老师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关于文学、关于理论素养、关于人生的触动。我是蜗牛,但我愿意一步一步靠近文学的骨骼。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