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森林中的绅士》教学心得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语文课文《森林中的绅士》教学心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虽然出自名家手笔,但是写作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 ,要让学生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篇“指桑骂槐”,明褒实贬的文章,我觉得文章的难点在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上这一课时比较失败的地方。

在上课的时候,虽然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绅士”和通常指的有素养,有礼貌的人不同,是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名门贵族,他们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但是当我问到文中的豪猪有怎样的特点的时候,学生还是会直接按照书里写的来读,选择了“潇洒悠闲”、“强壮有力”、“得天独厚”等褒义词,这时候不得不把原先的话再说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考虑作者的褒贬态度,一再朗读评味,才体会出作者明褒实贬的写作意图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要六年级的孩子去体会当时社会背景,并且企图一下子就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别是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远的时代,他们可能觉得不可理解,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多介绍一些,创造具体情境让他们沉浸到文本中间去。不知道在哪本书上看过,“大人有时候要蹲下来看小孩子。”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如此,我们应该蹲下来,站在学生

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从学生思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体会他们的困惑,这样才能让他和我们产生共鸣,才能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语文课教学随感


语文课教学随感

今天上了《藏戏》一课,和我预料的那样,这篇课文教起来十分费劲。

在根据连接语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如老牛拉破车,怎么拉都拉不动。没辙,只得花费唇舌自己来讲:

藏戏的形成过程大部分是我讲的,形成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则是我讲一半后一半让学生来填。

藏戏的特色部分,则由我提示学生,让他们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接着在第三部分找对应的内容,然后看看文章还写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至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变成了我出示相关的内容,读给学生听了。

就是这样,我还是用了两节课才把这篇文章教完。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学生理解难度太大。教学时,如果我把形成过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降低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说这个是传奇,其实只要教师小结时点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说出它为什么是传奇,难度太大了。对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方面,我对自己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还是认为:比较写作特色实在太难了。今天先学了《北京的春节》,这主要是因为课后第三题要求“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凡是“可以写一写”,老师们自然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而要写的话,还是趁热打铁吧!

在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体会老舍清浅俗白的语言风格;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接着安排了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孩子们谈到了:1、按时间顺序写了开始——准备——高潮——结束,2、有详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来写。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有些吃力,但经过努力,最终达成了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美丽的错误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美丽的错误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何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错误。可能是学生的、老师的、甚至是书本的。这些错误要么会使教师恼羞成怒目眦尽裂,要么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其实这些错误如果合理利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早已是司空见惯了。这些错误中,可能有思考的漏洞,但也可能是对权威的质疑。当学生思考存在困难时,教师不应一味的指责,或是迫切让学生接受正确答案,而是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现象,是个别出现还是长期反复,并对此及时调整教学,才能避免出现错误。就拿语文中最基础的名句默写来说,我一开始的时候是让学生默错之后或订正或重默,但是经常是错了又错,越错越多,导致丧失信心。而后我调整方法,只订正不重默,反复默写,加深记忆,发现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我仔细分析了默写优秀的同学的成功经验,实行新的默写模式,自己默写自己批改,批改完毕后交由教师检查,这样一来发现同学们在对待自己的错误上明显认真了许多,能发现并及时记忆下自己的错误,比老师发现错误让学生订正的效果好了许多,而且学生对默写并不带有畏难情绪,学习的自信也提高了不少。我并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是通过错误总结方法,正确认识错误能使教育者反思自己,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许与权威对立,或许闻所未闻,但只要是能够自圆其说并找到充分依据的,我认为对这样的学生必须大加鼓励。即使有时学生的观点失之偏颇,也应耐心地引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始有这样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总要照例询问作者发出此番感慨的原因。一般总无外乎是社会原因,但是有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是记忆深刻,他认为是家庭原因,因为在第一小节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与最后一小节中:"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相对应,说明朱自清先生是为了躲避妻子才出门的,妻子熟睡后朱自清先生才回家,朱自清先生内心的不宁静可能是因为夫妻矛盾。我觉得这位同学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与其他学生不同,但仍然体现了语文学习上的分析和联想能力,所以鼓励了这名同学。而后我翻阅了资料,在刘勇民《模糊的背影》一文中,对该生的观点也有理论支持,可见对文本的合理的个性化理解值得大力提倡,因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惯性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是像神一样的存在,是让学生崇拜,敬仰的对象。所以教师犯错,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容忍的。但我认为,教师需要犯错。首先,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无完人。其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质疑。许多学生,在被神一样的教师高压洗脑后,往往放弃了质疑能力,一味迷信教师或参考书,只知道死记硬背,却忘记了思考,这种做法是与我们教育的目标相违背的。而且一旦养成这种不良习惯,容易造成一次错误就失去威信或者盲目迷信的后果,对学生非常不利。所以我常常要在学生面前犯错。让学生养成"找茬"的好习惯,同时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答案。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笔者让学生概括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所有的学生都忘记了贝尔曼的外貌时,笔者故意说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雷锋式的人物,同学们连声反驳,说贝尔曼是个个头矮小,相貌邋遢的老头,最终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概括出现的问题,并记住了这次教训。所以,错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教师犯的错,绝对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何不多多益善呢?我也经常会在学生面前示弱,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也更愿意"不耻下问",或许一开始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各种不会,但是比起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大家,同学们更喜爱听自己的同伴展示答案。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学生也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本领给同学和教师看。所以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同学们会积极热情地帮助我,这样做极大地建立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我想比起自己的全知全能,学生能掌握的才是我所关注的。只要教师能放下教师的绝对权威,那么学生将收获的会是更多。

当然,书本中也存在着一些或许与权威书籍不同的地方,但这是否又恰恰说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需要有自己的观点,需要学会质疑,打破惯性思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才有了我们的思考,你能说这些错误不"美丽"吗?让我们发现错误,发现美丽,发现思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调整心态,首先从心理上放下教师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错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对待权威时,教师应自己先学会质疑。其次,在答案没有朝着自己预设轨道前进时,耐心聆听学生的想法,合理的给予肯定,不当的给予引导,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再次,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以预设学生的错误,尤其在教学重点上,可以自己出错,让学生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说出理由。最后,切记不可操之过急,过度强调规则,规范答案,这样做最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丧失主权,唯师独尊。

一堂课,如果是一帆风顺,或许是一种美丽。一堂课,如果波澜起伏,教师能够将错就错,因势就导,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一堂课,如果只是虔诚的教徒聆听教诲,那或许是一种尊重的表现。但一堂课,如果是不同思想的积极碰撞,那必定是一堂精彩的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


小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

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言语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正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应受到教师的冷落。现就复述课文的教学,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一、复述课文的方法

复述课文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现就这三种复述做一些介绍。

(一)、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基本忠实于原文风貌,用接近原文的语言,按照原文的顺序,详细、清楚、连贯地讲述出文章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

详细复述的方法是:

(1)阅读原文抓思路。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重点情节是什么,以此来理解原文的内容**序,明确原文的重点,做好详细复述的准备。

(2)关键情节要记清。为了更好地进行详细复述,把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地表达出来,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按课文表达要正确。详细复述不同于背书,它需要用自己的话是近似原文的叙述要体现复述线索于原文思路一致,复述中摘引的词句与原文重要的、关键性的词句一致。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嫦娥奔月》等一类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且情节曲折的性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将故事按以上方法进行详细复述。为节约时间,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可只让一两人示范讲,其余学生课后互相练习或回家后讲给别人听即可。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老师也可抽查几人。

(二)、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的顺序,把课文的中的重要词句组织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简要复述的方法是:

(1)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2)分清主次,把握要点。分清主次的标准是看课文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应多做练习,多抽查几人,尽量照顾全面,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

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是:

(1)课文补白,扩展复述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可以抓住这些点做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进行扩展复述。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复述: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无疑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2)改变结构,变叙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顺序的复述;又如《科里亚的木匣》一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科里亚费尽心思找到木匣,然后再复述科里亚埋木匣的起因和经过。

(3)变化体裁,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如《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描摹。复述时,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着眼于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4)课本演绎,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要求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像,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

总之,复述训练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要重视,加强训练,不能让复述远离课堂。

语文课堂的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的读书心得

晚上和女儿聊天,突然说到一个好玩的事情。

“妈妈,我们今天上语文课,潘老师请大家讲一讲自己读书的或者经验,很多人都说得有趣极了!”

“是吗?那你记得谁的了?”

“明麟麟的很好玩——”女儿拖长了腔调,“他说自己小时候看《三国》,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关羽死了的那一个地方,大哭了一场,赶紧翻到第一页重新看。结果看啊,看啊,又看了关羽死了。他又大哭了一场,赶紧翻到第一页重新再看……他总希望,这样就能让关羽活过来。等到他再一次发现关羽依然还是死去了,就咬着牙看下面。结果呢,又看到自己最喜欢的诸葛亮去世了。哎呀呀,他赶紧把书翻到关羽死去那一章从头看,希望历史改写,一遍又一遍……可不管他怎么看,诸葛亮还是和关羽一样,都离开了人世!”

“哈哈哈哈哈,真的吗?”我忍不住大笑,为孩子的纯真而感动。希望历史扭转,运用了最为原始的“转移法”。

“还有王昕昕,也是很喜欢一本书,书名我忘了。但是呢,那本书里有一个地方是非常非常悲伤的,让她看了就会大哭。从此,她就决定再也不看那本书了。她说,她不想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哈哈哈,这个也有趣!属于‘忘却法’!”我顿时好奇起来,“那你呢?你有什么最深刻的记忆?”

“我给大家讲了我和《哈利波特》的故事!”

“咦——怎么讲的?”

“妈妈很早就给我买了《哈利波特》的图书,那是我主动要求的。但是呢,我拿回家翻看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字又多又密,还没有插图,顿时觉得脑袋晕呼呼的。于是,我就把书搁在一边不去理睬。直到有一天,爸爸带我去钓鱼,我顺手带上了《哈利波特》。在那个美丽的湖边,只带了一本书的我逼迫自己静下心来,将《哈利波特》一点点认真阅读(走在半路,心里就有点后悔,觉得应该带另外一本书)。在读完了前面的两章后,我突然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我发现,我爱上了这本书,可以读懂这本了!从那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认认真真快快乐乐地阅读完了一套七本,每一本都滚瓜烂熟。”

“那你的经验是什么呢?”

“不管是对人,还是看书,不要轻易凭借一时的感觉做出评价。只有做了深入的了解,才会知道它是不是你喜欢的,可不可以接受的。”

哈哈哈哈!

“说得真好!这就是‘深入法’,也是‘实践法’。”

我喜欢这个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在沟通中学会理解和分析,领悟到各种值得思考的状况。生活这个大百科,处处都是知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