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

为符合领导的工作要求,我们常常需要一份工作计划来约束自己。工作计划能协助我们做事更加自如。怎样制作出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工作计划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推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推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竹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发〔**〕30号)和《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广府发〔**〕28号)精神,为提升我县建筑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建筑业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激励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提高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产业优势,做大建筑业经济规模。

(二)目标任务。2020年底,全县建筑业总产值实现 2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7%左右。力争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1家以上,三级企业达到3家以上;建筑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鼓励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验检测等单位实行联合重组或互补合作,拓宽服务领域。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土地、房产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下,免征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涉及的土地、房产、车辆等过户费和工商登记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

1.鼓励兴办建筑企业。凡在我县注册新成立的建筑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三级资质的,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

2.鼓励县外建筑企业到**注册。对转入我县注册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且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由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给予100万元的奖励;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的,给予40万元的奖励;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的,给予20万元的奖励;三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

3.建筑企业资质晋升。对在**注册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由三级升至二级的,由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率先推行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代建的方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4.扶持企业参与本县境内工程建设。对于县内5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按照《**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97-1号)第三十四条,即:比选规模限额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政府采购中的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确定承包人,县发改、住建、财政、审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

5.减轻本地企业负担,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对于近三年无拖欠农民工工资且信誉好的本地企业,可由业主单位代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四)加快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加快建筑业科技创新。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可享受同工业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

(五)支持人才队伍建设。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以上“天府杯”金银奖的项目负责人,可不受学历、资历、论文数量等限制,破格申报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资格。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鼓励支持我县企业刚性引进注册造价师、一级建造师、一级建筑师、一级结构工程师和全国注册岩土、电气、暖通、给排水工程师。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并保证教育经费5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职业培训。

三、强化金融支持

(六)引导金融机构对有市场、诚实守信、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建筑企业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审贷程序,优先安排放贷计划并及时放款。

(七)支持建筑业企业将符合信贷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和厂房、工程设备、建筑材料、应收账款、股权、商标权等作为抵质押物,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支持建筑业企业联合组建互助式融资担保公司。

四、加强市场监管

(八)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市外施工企业进入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业储备库,除资质资格符合外,还必须按专业将拟参与投标的项目班子整套人员固定,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企业报名参与工程项目竞标必须使用入库的项目班子,有违法行为的取消在我县工程项目的投标资格3年。已进入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重新审核。本级政府投资项目除有特殊施工要求的桥梁、隧道、钢结构涉及公共安全等工程外,不再设置施工业绩。建设单位不得随意提高投标企业资质标准,不得擅自增设增项资质,不得以主项资质要求为由排斥增项资质符合条件的企业。公开招标的项目开标时,投标企业法定代表人或项目经理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和企业有效证照原件到场开标,杜绝挂靠、借用资质投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九)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外地入青建筑业企业应落实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管理制度。派驻我县建设工程项目部的主要管理、技术人员,应持有当地社保证明,项目班子成员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换。

五、优化发展环境

(十)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保修)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比例,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除此之外的其他保证金,并不得随意提高比例。企业所交保证金应按规定和约定及时返还,不得拒绝或拖延。

(十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打击建设领域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建材、强租设施设备等扰乱建筑市场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及时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款支付、材料款拖欠、质量投诉等各类案件。加强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和劳资纠纷调处化解,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恶意讨薪等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一律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

Fwr816.COM同步阅读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渭源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加快转变畜草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省农牧厅等四部门印发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意见。
一、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畜草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县组织实施了“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程项目,畜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全县畜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72.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万吨,养殖企业达到26个,养殖小区达到2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691户,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90元。畜草产业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养殖基础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是实现现代畜牧业转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金融支撑、社会推动、项目带动、招商拉动的原则,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畜草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努力提升畜草产业发展水平。
(二)发展思路
按照“南牛北羊川沿猪,全县发展放养鸡”的总体布局,采取园区引领、企业带动、协会(合作社)组团、大户支撑的发展模式,围绕两大目标(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突出三个重点(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和品牌打造),狠抓四项建设(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化规模养殖基地和企业建设、精细化肉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完备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政策调动、依法治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县畜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xx年,全县建设:
——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32万亩、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草基地10万亩。
——现代畜牧综合养殖园区3个,养殖企业50家、养殖小区50个,畜(草)产品加工企业7家。
——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000吨,奶类产量达到5万吨。
——畜草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的690元提高到1400元。全县畜草产业的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南山放养虫草鸡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各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畜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畜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两大目标。
三、区域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1、养殖园区:以莲峰镇团结村至绽坡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500亩的生猪、肉羊综合养殖园区。到20xx年,生猪和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万头、1万只;以北寨镇张家堡村至盐滩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1000亩的獭兔、肉羊、肉牛综合养殖园区,獭兔、肉羊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只、5万只和1万头;以路园镇东锹村至三河口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亩的蛋鸡、奶牛、肉牛综合养殖园区,蛋鸡、奶牛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0.5万头和1万头。
2、牛产业:以南部林缘地带草山面积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建设莲峰坡儿、会川罗家磨、田家河韦家河等20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养牛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6万头;扶持壮大黄香沟国有牧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牛场(户、小区),依托路园综合养殖园区,带动清源、莲峰、会川等地发展奶牛养殖。到20xx年,全县牛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其中:奶牛饲养量达到0.5万头),年出栏肉牛5万头。
3、羊产业: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北寨郑家川、新寨冯家庄、秦祁铜钱等30个养羊专业村,养羊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15万只;建设规模化养羊场(户)、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引领带动,促进联村联乡规模发展。到20xx年,全县羊饲养总量达

加快推进县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第2页

到50万只,年出栏肉羊30万只。
4、猪产业:以316、212国道沿线为重点,建设上湾水家窑、会川梁家坡、清源星光等20个良种猪养殖专业村,养猪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依托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协会(合作社),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开辟营销渠道、打造“渭宝”良种猪品牌,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到20xx年,全县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
5、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以莲峰、锹峪、会川等南部乡镇为重点,依托黄香沟养殖片带,辐射带动建设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个,1万只以上的放养点80个,5000只以上的放养点200个;按照绿色畜产品的要求,完善孵化、育雏、放养、加工、销售等体系,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到20xx年,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6、特种养殖:依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以黄香沟牧区为重点建设梅花鹿、马鹿养殖场2个;以清源、路园、会川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七彩山鸡、珍珠鸡等珍禽养殖场10个;以北寨、路园、清源、新寨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獭兔养殖场10个;引进金鳟、红鳟等冷水性鱼类进行养殖;争取将我县列入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和省市级水生生物湿地保护区。到20xx年,梅花鹿、马鹿饲养量达到1000头,珍禽饲养量达到50万只,獭兔饲养量达到80万只。
(二)发展重点
1、培育现代养殖企业,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按照“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组团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转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引进优秀现代养殖企业,改造提升现有养殖企业,增加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建设规模较大、设备先进、饲养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养殖企业26家(其中:在会川、上湾、路园等乡镇建设500头以上的养牛场6家;在新寨、北寨、莲峰等乡镇建设1000只以上的养羊场4家;在清源、上湾、会川等乡镇建设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家;在路园、秦祁、峡城等乡镇建设2万只以上的养鸡场8家;在会川镇建设500只以上的养鹿场1家,在北寨、路园建设1万只以上的獭兔养殖场2家)。通过示范带动,到20xx年,全县规模养殖企业(小区)达到100家,培育省级养殖龙头企业1家,市级养殖龙头企业3家。
2、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一是引进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在继续推广品种改良、圈舍改建、青贮氨化、疫病防控等现有畜牧实用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生物发酵床养殖等新技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和个体生产能力。建设1个县级冻精贮备中心,40个标准化黄牛冻精改良点,年冻改黄牛数量达到5万头以上;在清源、路园、会川、上湾4个乡镇建设5个良种猪繁育场,建设16个猪常温人工授精点;在清源、路园、莲峰、北寨、秦祁建设5个良种羊繁育场,建设16个羊常温人工授精点;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孵化点3个;年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3万人次以上。二是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建设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清源镇建设年屠宰生猪10万头的定点屠宰场1个;在会川、新寨镇建设年屠宰牛羊5万头(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在会川、清源镇建设年屠宰南山放养虫草鸡200万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三是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在会川、清源、莲峰、新寨、北寨建设牲畜交易市场5个;在省内开发建设7个地(市)级销售网络和40个县级销售网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型超市或繁华地带设立绿色肉食品销售网点8个;开发放养鸡、牦牛肉、鹿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3个,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3、制定技术标准,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制定牛、羊、猪、南山放养虫草鸡等饲养管理技术地方标准和土鸡蛋、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肉、牛羊肉、鹿产品等产品地方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申报颁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a级绿色食品认证以及有机食品认证,将“秀峰”牌畜禽产品商标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将“渭宝”牌牛、羊、猪、鸡等活畜禽商标打造成全省知名品牌,完成“秀峰”牌系列畜产品的qs质量认证,依托品牌,提升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
4、挖掘饲草料资源,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在各乡镇种植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32万亩,在北寨、路园、上湾、清源等乡镇种植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优质饲草10万亩。依托饲草种植基地,在北寨、路园建设年生产5万吨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1万台,建设青贮氨化池10万立方米,青贮氨化袋5万立方米,年推广青贮氨化饲草11万吨,全县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65%以上。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改善草场生态条件,提高草场生产能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争取人工种草及良种补贴项目。
5、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监管。按照“完善县级、加强乡级、建设村级”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的目标。修订完善全县的《动物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成立专业应急队伍,每年在重点乡镇开展动物疫情防控处置应急演练。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做好对畜产品从生产(饲养)→加工(屠宰)→流通(销售)→消费(餐桌)的全程监管。使全县兽药经营户、畜产品经营户和规模养殖场(户)的持证率达100%,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率和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故。建设县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清源、会川、莲峰三个大型集贸市场建立肉品监督检查点,建立217个村级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实现“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县畜草产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做好重大事项决策处理,资金整合落实,工程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搞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形成“县乡齐动、部门联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1、农牧局负责组织协调农口各有关单位发挥职能,相互配合服务产业发展;指导完成8万亩的饲用玉米种植,为养殖企业、规模养殖户配套建设沼气池,发放饲草料加工机械,落实奖补政策。
2、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要研究制定畜草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对全县的养殖园区、养殖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论证、申报、争取畜草产业项目;加大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申报注册商标,打造名牌产品;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培育畜产品营销队伍,构建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乡镇畜草产业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验收。
3、发改局要积极衔接争取畜草产业开发项目,做好项目的管理和验收等工作。
4、财政局要积极衔接争取国家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实畜草产业发展建设配套资金。
5、扶贫办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化扶贫项目,落实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
6、商务局要负责畜禽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的项目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大畜草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大型养殖企业和畜(草)产品加工企业。
7、组织、人社部门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拟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政策,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调配等工作。
8、科技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科技项目;负责指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好畜草产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9、国土局负责养殖园区和企业建设用地的贮备、申报审批,保障畜草产业用地需求。
10、工商局要加强畜牧养殖企业的证照管理,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监管;将“秀峰”牌商标申报为全国驰名商标,将“渭宝”牌商标申报为全省著名商标;加大假冒畜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和保护好品牌。
11、质监局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指导制定畜牧养殖及其产品的“地方标准”,将达到标准的畜产品组织申报“名牌产品”、“qs”认证等工作。
12、水务局要统筹解决畜牧业重点村和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的人畜饮水,保障养殖生产用水。
13、国税局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负责落实对养殖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14、审计局要定期对畜草产业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管。
15、统计局要做好畜牧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衔接、上报工作。
16、环保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养殖小区、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申报争取畜禽养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污染防治项目。
17、卫生局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1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搞好“瘦肉精”等畜禽违禁药品的监管工作。
19、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劳动、妇联等单位要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养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20、供电公司要保障养殖企业(小区)用电,并按规定依据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予以优惠。
21、财险部门要做好能繁母猪、奶牛等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范围。
22、各乡镇要把畜草产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制定本乡镇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确保全面完成畜草产业各项建设任务。
(二)组建人才团队,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畜牧行业人才密集的优势,组建畜牧业人才团队,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一是以省市县领军人才、高中级畜牧兽医人才为主,组建30人的畜草产业攻坚团队。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借鉴、获取先进技术,集中力量在畜草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上攻坚克难;指导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筛选、论证、申报畜草产业项目;加大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现代养殖技术、新型科技成果、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二是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主,组建300人的畜草产业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对养殖场(户)推广畜牧实用技术、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创办、领办养殖企业;指导养殖场(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宣传有关畜草产业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先进经验等。三是以养殖企业、养殖户为主,组建30000人的畜牧业实用技术应用团队。通过“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等畜牧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畜牧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推动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双轨”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畜草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落实畜草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建设等工作作为评价乡镇干部职工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畜牧部门要继续落实“领导包片,干部包乡、乡站人员包村”和每位技术人员包规模养殖场(企业、大户)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钩。县上将加大设施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专项督促检查,并在半年和年终对畜草产业开展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企业给予奖励;对消极应付,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要按照《渭源县工作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
(四)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资本、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财政资金。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大型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给予补贴,激发其养殖积极性,加快畜草产业发展步伐。二是项目资金。发改、财政、扶贫、农牧、科技等部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争取畜草产业项目资金不少于22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争取600万元以上,每个乡镇争取100万元以上)。由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责争取将我县列入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切实解决设施畜牧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问题。三是招商引资。全面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和畜牧特色品牌优势,引进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每年引进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不少于800万元,各乡镇不少于200万元)。四是金融资金。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投放畜草产业发展信贷资金1亿元以上。五是民间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吸纳社会资金,引导扶持县内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畜草产业开发。
(五)加大污染防治,确保持续发展。加大对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对养殖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养殖小区、企业要进行环评。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经济养殖模式,加强饲养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注重清洁消毒,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净化养殖环境,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强化宣传引导,优化发展环境。通过采取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畜草产业惠农政策、我县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品种改良、青贮氨化等畜牧实用技术,畜牧养殖成功经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等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畜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扩大畜牧业影响,提升畜牧业知名度,使全社会关心畜牧业、支持畜牧业、发展畜牧业,为畜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市建筑业工作要点


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构建和谐建筑业、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总体工作把握: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镇暨中心城区城建工作会议和全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做大、做强建筑业战略目标,把质量安全作为建筑业的生命线,下大力抓好;把科技进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把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作为突破口,力争外出施工实现质的跃升;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突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持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建筑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预期工作目标: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利税12.2亿元,建筑业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完成 3500万元;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5000人次;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继续开展建筑工程"天衢杯"评选活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和恶性群体事件。

在工作把握上,紧紧围绕推进建筑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 着力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保平安、惠民生"的工作理念,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增强我市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选择。

(一) 拓宽建筑业发展渠道。要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树立"大建筑业、大市场"观念,突破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既要面向现实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平台,加快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我市中央空调、太阳能一体化、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优势专业产业,积极发展建筑幕墙、装修装饰、钢结构、消防、建筑智能化、环保工程等潜力较大的专业企业,扩大专业承包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扶持发展骨干专业队伍。以建设部重新修订资质标准为契机,按照"扶高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今年力争使我市一级建筑业突破20家。

(三)推进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要注意保护大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促其提高组织化水平、自营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专业技术水平。中小型建筑企业要瞄准市场前景好、节能省地、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项目和行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尖端化的路子。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当前我市建筑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是:国内巩固拓展北京、天津、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抢抓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对优势建筑业企业对外推介力度。发挥建筑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优秀专业承包企业外出施工的优势,加大优势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的推介力度,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大力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积极扶持有对外工程承包权的建筑企业,抓住国家增加对外经济援助的机遇,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摸准信息,多做工作。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在现有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二)积极开拓国内新兴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毗邻天津、济南、北京区位优势,南融北接,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天津、济南的市场分额。发挥我市建筑队伍在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管道开挖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巩固北京、天津、济南、新疆、内蒙等传统省外市场。

(三)加大外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咨询服务,为我市建筑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境外项目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援外优惠贷款、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承包工程项目设备出口退税等国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优先推荐和申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外出施工企业在提供保函、资质升级、队伍培训和工程评优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四)着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和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部分不具备三级施工总承包的建筑施工企业,引导其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引导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五)鼓励支持县域建筑业发展。把县域建筑业做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层次,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县域建筑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当地建筑业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建筑业企业加强队伍整合,加大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产业贡献率。

三、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筑牢产业发展生命线

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和我市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一大批面向基层、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陆续上马,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必须常抓不懈。

(一)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健全质量信用体系为重点,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鲁班奖、国优工程、"泰山杯"和"天衢杯"奖评选活动,树立行业质量标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20xx年力争实现我市"鲁班奖"或国优工程零的突破。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齐鲁行"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今年是市建委提出的三年消灭不合格工地的最后一年,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治理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切实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企业安全事故赔付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有效遏制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实施细则》,以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为契机,淘汰清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理念,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施工现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创建"十大样板工程"活动,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指导意见》,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广泛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丰富提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内涵,打造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现场管理人性化的新型施工现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全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

四、大力推进科技培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进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支撑,人才开发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依靠科技培训,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队伍素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原始性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创制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工法。支持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德建集团取得省级技术中心和天元集团取得市级技术中心基础上,支持所有企业建立企业的技术中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选择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新型墙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先进适用的装修成套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大力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特种作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梯队;以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主体的一线作业队伍。深入开展普遍性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提高普通工人技术等级,提高一线人员操作技能。要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健康发展。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线,以加强工程承发包行为管理为重点,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促进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努力改善建筑业生存发展环境。

(一)严格查处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积极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执法检查,查处建筑企业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拖欠工资行为,切实解决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脱节、以包代管等问题;严肃查处装饰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安全和使用有毒装饰材料的行为,严格控制粉尘、污染物、噪声、振动等对居民的影响。

(二)强化工程施工总分包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务用工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施工总分包市场秩序。完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将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活动纳入建筑市场公开交易,严禁场外私下交易。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在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接工程;实行分包的项目,总承包企业必须使用自有队伍完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分包企业不得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给其他单位或包工头。

(三)切实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以实行不良行为记录为切入点,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备案、承发包交易情况和参建各方的市场行为,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发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理企业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将工程监理纳入到安全检查的范围。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规范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彻底扭转监理人员只管质量,不管安全的局面。

六、完善保障机制,着力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以构建和谐产业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努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平安稳定和谐的产业环境。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培训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民工业校的综合培训功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岗前技能水平,为其就业和从事建筑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善一线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以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为载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建设单位按时足额拨付相关费用,监督施工企业专款专用,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水平。大力改善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持施工场地硬化美观,确保住宿和饮食卫生,禁止超长时间、超高温作业,保障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统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探索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维护建筑职工的长远利益。严格执行劳保金拨付等级和标准,扩大劳保金覆盖范围,逐步使全市各类建筑企业特别是建筑劳务企业能够享受到劳保金拨付,使养老保障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工。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适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办法。

(四)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工作。根据我市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为适应新形式下协会工作的需要,上半年,召开全市建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搞好换届和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五)切实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为产业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务。注重调查研究,着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为全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上级要求和有关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加快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下:

一、扶持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鼓励粮食生产规模化,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实行种粮大户补助,对种植水稻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补助20元。

对在征地复耕后,实行规模种植、集中经营的,每亩补助基础设施费300元。

2、鼓励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对蔬菜瓜果50亩以上、花卉30亩以上、苗木100亩以上、精品养殖10亩以上的规模种养殖基地,享受如下政策:

(1)新建和扩建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精品农业基地,经营业主需要自行建设改造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按实际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新增连片面积50亩以上,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和个人,前三年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土地流转补助。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业项目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规模种养殖场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投资额30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万元;区定生猪养殖小区实施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给予每年5万元的补助。

3、培育农产品购销队伍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评选6-10个购销量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购销大户或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组建农产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扶持。

4、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和中介组织发展壮大。经民政和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补助登记费5000元,正常开展活动、成效显著的每年每家补助活动经费1万元,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的,除享受市奖励外,区配套奖励2万元。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示范场,给予重点扶持。

5、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其对农业产业带动和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奖励。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市补助范围的技改项目,按规定比例给予区级配套;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给予适当补助。

6、鼓励建设“农家乐”等休闲项目。道路等外围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适当配套。业主自行建设的景点,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进入企业按照我区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享受。

7、对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实行“一品一策”。 

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8、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规模种植大户使用区内养殖小区的有机肥,运费给予适当补助。

区内有机肥料厂年生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

9、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无公害生产设施,补助投资额的50。

10、促进农产品树品牌、上档次。产品获得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按工商、质监部门的奖励措施实行;获得农博会等其它各类市级以上品牌荣誉的,金奖奖励5000元,银奖奖励20xx元;注册商标成功每只补助3000元。

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每只奖励1万元,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的,每只奖励5万元。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11、新建普通钢大棚连片在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xx元,连片在20亩以上的,超过部分按每亩3000元进行补助;连栋钢大棚、智能温室按投资额的30进行补助。

12、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

(1)对购置农机部门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设施的(市、区农经网均有公示),一般按机械、设施价格的30补助,种养业示范基地和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可适当提高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50。

(2)对农机部门组织的购置新型农业机械和设施,用于性能考查和适应性试验的,按机械及设施价格的70补助。

(3)联合收割机购置补助按“镇农机〔20xx〕11号”文件规定执行。 

13、规模种养殖户安装喷滴灌及温湿调控设施的,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建造保鲜冷库补助设备投资的30;为解决产销运输问题,购买自备运输车辆补助投资额的20,最高不超过1万元。

四、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4、新创办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经验收达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标准的,给予10万元内奖励,并在农业科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页

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上优先考虑。

15、对新列入省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的给予10万、5万元奖励,申报农业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16、引进、试验种养殖新品种和适用技术,可以向科技部门申报项目,经审核后立项的给予科技经费支持。

17、对列入国家级、市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星火培训学校、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星火项目、金桥工程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承担单位,分别给予10万、5万元奖励。

18、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强农民信箱登记、业务培训和村联络点建设,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农民信箱优秀村联络员和农民信息员给予奖励。

五、加强动物防疫

19、实行动物免费防疫,免疫药剂全额由区财政支出;基层防疫人员费用根据区畜牧站核定,区、镇(街道)各承担一半;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费用全额由区财政支出。

全市建筑业工作要点参考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构建和谐建筑业、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总体工作把握: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镇暨中心城区城建工作会议和全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做大、做强建筑业战略目标,把质量安全作为建筑业的生命线,下大力抓好;把科技进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把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作为突破口,力争外出施工实现质的跃升;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来抓,突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持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建筑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预期工作目标: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利税12.2亿元,建筑业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完成 3500万元;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5000人次;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继续开展建筑工程"天衢杯"评选活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和恶性群体事件。

在工作把握上,紧紧围绕推进建筑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 着力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保平安、惠民生"的工作理念,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增强我市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选择。

(一) 拓宽建筑业发展渠道。要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树立"大建筑业、大市场"观念,突破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既要面向现实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平台,加快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我市中央空调、太阳能一体化、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优势专业产业,积极发展建筑幕墙、装修装饰、钢结构、消防、建筑智能化、环保工程等潜力较大的专业企业,扩大专业承包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扶持发展骨干专业队伍。以建设部重新修订资质标准为契机,按照"扶高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今年力争使我市一级建筑业突破20家。

(三)推进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要注意保护大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促其提高组织化水平、自营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专业技术水平。中小型建筑企业要瞄准市场前景好、节能省地、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项目和行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尖端化的路子。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当前我市建筑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是:国内巩固拓展北京、天津、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抢抓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对优势建筑业企业对外推介力度。发挥建筑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优秀专业承包企业外出施工的优势,加大优势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的推介力度,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大力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积极扶持有对外工程承包权的建筑企业,抓住国家增加对外经济援助的机遇,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摸准信息,多做工作。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在现有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二)积极开拓国内新兴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毗邻天津、济南、北京区位优势,南融北接,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天津、济南的市场分额。发挥我市建筑队伍在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管道开挖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巩固北京、天津、济南、新疆、内蒙等传统省外市场。

(三)加大外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咨询服务,为我市建筑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境外项目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援外优惠贷款、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承包工程项目设备出口退税等国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优先推荐和申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外出施工企业在提供保函、资质升级、队伍培训和工程评优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四)着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和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部分不具备三级施工总承包的建筑施工企业,引导其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引导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五)鼓励支持县域建筑业发展。把县域建筑业做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层次,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县域建筑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当地建筑业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建筑业企业加强队伍整合,加大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产业贡献率。

三、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筑牢产业发展生命线

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和我市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一大批面向基层、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陆续上马,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必须常抓不懈。

(一)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健全质量信用体系为重点,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鲁班奖、国优工程、"泰山杯"和"天衢杯"奖评选活动,树立行业质量标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2011年力争实现我市"鲁班奖"或国优工程零的突破。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齐鲁行"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今年是市建委提出的三年消灭不合格工地的最后一年,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治理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切实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企业安全事故赔付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有效遏制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实施细则》,以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为契机,淘汰清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理念,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施工现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创建"十大样板工程"活动,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指导意见》,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广泛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丰富提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内涵,打造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现场管理人性化的新型施工现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全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

四、大力推进科技培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进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支撑,人才开发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依靠科技培训,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队伍素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原始性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创制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工法。支持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德建集团取得省级技术中心和天元集团取得市级技术中心基础上,支持所有企业建立企业的技术中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选择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新型墙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先进适用的装修成套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大力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特种作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梯队;以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主体的一线作业队伍。深入开展普遍性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提高普通工人技术等级,提高一线人员操作技能。要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健康发展。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线,以加强工程承发包行为管理为重点,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促进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努力改善建筑业生存发展环境。

(一)严格查处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积极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执法检查,查处建筑企业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拖欠工资行为,切实解决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脱节、以包代管等问题;严肃查处装饰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安全和使用有毒装饰材料的行为,严格控制粉尘、污染物、噪声、振动等对居民的影响。

(二)强化工程施工总分包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务用工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施工总分包市场秩序。完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将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活动纳入建筑市场公开交易,严禁场外私下交易。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在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接工程;实行分包的项目,总承包企业必须使用自有队伍完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分包企业不得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给其他单位或包工头。
(三)切实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以实行不良行为记录为切入点,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备案、承发包交易情况和参建各方的市场行为,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发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理企业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将工程监理纳入到安全检查的范围。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规范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彻底扭转监理人员只管质量,不管安全的局面。

六、完善保障机制,着力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以构建和谐产业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努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平安稳定和谐的产业环境。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培训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民工业校的综合培训功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岗前技能水平,为其就业和从事建筑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善一线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以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为载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建设单位按时足额拨付相关费用,监督施工企业专款专用,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水平。大力改善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持施工场地硬化美观,确保住宿和饮食卫生,禁止超长时间、超高温作业,保障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统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探索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维护建筑职工的长远利益。严格执行劳保金拨付等级和标准,扩大劳保金覆盖范围,逐步使全市各类建筑企业特别是建筑劳务企业能够享受到劳保金拨付,使养老保障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工。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适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办法。

(四)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工作。根据我市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为适应新形式下协会工作的需要,上半年,召开全市建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搞好换届和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五)切实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为产业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务。注重调查研究,着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为全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xx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2页

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

(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

(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村、镇直部门、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潍坊市、寿光市和市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我镇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经镇委主要领导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望各单位、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工作中积极实施惠民工程,加快我镇残疾人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又好又快发展,使我镇残疾人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

阶。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针,全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力打造经济强镇,奋力建设幸福上口”,这一主题,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从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努力使我镇的残疾人事业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使我镇残疾人生活和工作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起点。
(二)工作目标
到2013年下半年,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出台一系列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权、文体等服务机制,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残疾人社会救助特惠化、社会保险专项化、社会福利多样化、服务机制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普惠加特惠镇、村全覆盖为“构建打造经济强镇,建设幸福上口”,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
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救助的要求,残联、社保、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在已经实施的城乡重度残疾人由政府免费参加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基础上,政府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对享受低保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的生活补贴政策,所需资金由省、市、镇三级财政负担;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重点救助;建立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福利待遇。
(四)建立完善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机制。
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体系。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对象,纳入全镇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总体规划优先实施,并纳入统一的筹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困难,并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五)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进一步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教育、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要联合研究制定残疾学生学费补贴办法,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对造成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的儿童给予学费减免,在校初中生、高中生(含中专)及高等院校学生要按照上级政策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逐步建立完善0-15岁的残疾儿童档案,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家长送子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入学率达到100%。
(六)确保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残联、财政、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在重度残疾人和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措施,保障残疾人康复需求。对负担较重,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确保基本医疗水平得到保障。
三、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七)大力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残联、社保、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残疾人托养扶持政策,建立残疾人机构、居家托养服务补贴制度。依托现有福利机构、家庭居家安养等多种形式对享受低保的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机构,政府通过对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给与扶持。
(八)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体系
政府不断加大康复经费投入,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卫生行政部门列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实施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精神病防治、轮椅配备等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需求。对0-6岁、8-16岁儿童、少年建立、健全康复档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依托镇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配备专业康复人员,每个社区配备好康复员,指导残疾人开展专门康复训练,配备康复器材,按照规划要求,使镇残疾人都享有康复权利并取得良好效果。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推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建筑业演讲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