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监管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公安局监管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公安局监管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内容显示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按照市局和监管处党委的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局监管系统全面开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局监管民警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适应首都公安监管工作面临形势的新任务、新要求、大力加强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简要回顾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监管任务,监所管理处党委带领全处党员领导干部和民警,深入贯彻市局整体防控的工作思路,战胜各种困难,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创了首都公安监管工作新局面。监管系统以“保障安全,服务诉讼,打击犯罪,维护稳定”重要思想为指导,作出了一系列全面推进首都公安监管建设事业的战略决策。为贯彻精神,监管系统分别就整顿规范监管秩序、健全执法考评、绩效考核、深化监所等级化管理、建立信息判研、深挖破案工作机制、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改革勤务模式,构建预警防范体系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监管水平,建设平安北京的主题思想,推动监管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一)监管实力大幅提升。监管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监所年收押量由2001年69956人上升至2017年147800余人,年均增长5.1%;累积交付执行刑罚等92500余人。监所责任事故逐年下降,在押人员事故率万分之0.1以下,低于全国水平。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精确指导、动态预警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安全保卫任务。实现了平安奥运目标。(二)勤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局监所勤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单一的看守和管理方式、方法和工作运行机制被取消,在全国公安监管系统率先实行了巡视、监控二岗合一,统一了值班运行模式,规范了岗位设置,明确了任务职责。勤务运转机制协调,警力配置合理。勤务部署、网络查巡、分析研判、动态预警等体系不断健全,信息主导警务日趋完善,改革迈出坚实步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三)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和制度建设。民警执法工作规范、被监管人员依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法制教育得到加强,民警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明显增强。被监管人员经费给养较大提高,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文明执法措施日趋完善,服务得到落实。各职能部门服务指导、检查考核作用充分发挥。监管执法工作质量为主线的考评体系基本形成,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明显。(四)监管建设开创新局面。监所等级化管理健康发展,2001年等级达标率只有86.9%,2016年实现全部达标。一级监所和达标率连续3保持全国第一;深挖破案能力较大提升,破案总数由2002年1853起,占全局刑事破案4.1%。上升至2017年6315起,占全局刑事破案11.3%;情报分析研判机制健全,服务打击犯罪成就显赫,多次受到市局表彰。基础设施、装备配备、技防设备等三基建设实现达标。各项工作协调性增强。首都公安监管事业正迈向新台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监管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2001年以来,城8分局监所基础建设投资总额超过15亿人民币,相当于西部省市监所20年国家建设总投资,且高于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监所建设投资;全局编制监管民警2800人,按月均押量20000人计算,警力与被监管人员比为14%,同比全国公安监管场所超过3.7个百分点;江苏、湖北两省监管场所分别为89个和213个,已连续5年未发生责任事故,而北京监管场所只有2017年无事故。因此,我们在监所掌控安全能力、监管精细化管理,科技建设应用以及深挖破案等方面,整体水平与先进省市存在差距。二是收押量逐年上升,监管对象多元化,各类影响安全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2017年比2001年监所收押违法犯罪人员数量增加47.3%,每年约以5%的速度递增。关押职务侵财、经济类以及涉黑、暴力犯罪等对抗性群体明显增加。三是教育矫治、权益保障、科技信息应用;职业素质教育、队伍轮岗交流;破案考核奖惩、政策兑现等关系体制机制的问题仍然较多。四是监管保障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动态管控能力不强、隐患顽疾未根治、科学管教模式未建立、科技强警优势未显现、岗位交流平台未形成。五是对监管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有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六是少数民警廉洁守纪

公安局监管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内容显示中意志薄弱,违法违纪。2001年以来,监管民警因责任事故或违反法规、纪律被刑事、行政处理的 17人。总体看,监管系统成立的8年,是首都公安监管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8年,是监管综合保障势力大幅提升的8年,是监管工作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8年,是监管民警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的8年。8年来的成就,是全局监管民警共同奋斗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监所管理处的各项部署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监管工作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发展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一)监管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监管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基础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监管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检查、监督、指导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职能发挥的障碍依然存在,发展和掌握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力还不强。(三)警力总体达到配置标准,同时民警整体素质、技战术水平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还有差距。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层次较低趋势还未根本扭转,50岁以上年龄民警约占17.4%、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民警约占9.3%,统筹兼顾各方面任务难度加大。(四)协调发展取得成效,同时部分监所基础薄弱、局部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缩小优势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系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同时法制部门组织、协调、推动解决系统执法问题能力亟待提高。一是综合研究监管执法问题,组织、推动解决系统执法问题水平不高。二是研究、制定执法制度建设规划,组织、协助起草、审核、汇编有关监管工作制度、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能力不强。三是办理执法问题答复、应用性解释以及参与重大、疑难执法问题,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的能力不高。四是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执法监督、考评体系。五是尚未建立法律学习培训工作机制。六是组织、开展有关法律应用、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工作不广泛、不深入。七是法制工作科技信息化建设滞后。八是执法制度建设和民警执法规范水平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执法理念需要进一步增强、执法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六)监管教育日趋完善,同时被监管人员身份多元化、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依法、严格、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队伍活力显著增强,同时队伍结构、队伍组织形式、民警利益格局发生变化,队伍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相互交流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竞争日趋激烈,先进省市在监管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风险增多,统筹系统发展和创新要求更高上述情况表明,经过监管系统的不断努力,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各方面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立足监管工作现阶段实际,科学分析首都公安事业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科技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监管工作新局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始终把增强监管综合保障能力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更好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素质教育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监管工作发展规律、创新勤务发展理念、转变管教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监管“硬件”建设、“软件”管理有机统一。(二)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首都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在监管实际工作中,尊重被监管人员人格,依法维护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健全辩护人、家属会见等服务窗口的设施;充实完善警务公开项目和内容;严格落实权益告知、受虐报警、出所回访等制度,严格执行被监管人员经费给养标准。(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首都公安发展总体布局,着手研究制定公安监管5年发展规划,加快实施实战单元等级化、一线指挥扁平化战略。全面推进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科技信息功能建设、执法行为规范建设、研判破案机制建设,促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抓队伍正规化建设与开展法制理念教育相结合;抓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与改进执法方式相结合;抓执法监督、考评与促进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执法公正、文明相结合,实现执法理念与执法行为相统一,监管发展与取得成效相协调。(四)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监管发展的重要关系,统筹队伍建设与监所安全发展,统筹整体进步和局部发展滞后关系、当前和长远发展,统筹强化基层实战一线和发挥机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严密监管和依法保障权益关系。统筹首都公安工作大局与监管工作发展。既要总揽监管系统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监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项职能”的指导思想。以监管安全为中心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保证;服务诉讼,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我们工作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监管安全为中心同三项职能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决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化公安监管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各个环节。要完善监管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三岗合一勤务模式和信息主导警务改革;加快科技防范应用体系、预警动态评估机制、多元化管理帮教体制、信息排查图像比对系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步伐,全面提高监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整体效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监管事业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管民警政治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有针对性地对监管民警开展宗旨教育,提高复杂和特殊环境下廉洁守纪重要性认识,增强监管民警职业成就感和政治责任感。要有效整合盘活警力,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警种岗位交流平台建设,推进轮岗轮职。要牢固树立人权意识和合法权益保障意识,努力提高监管民警疏导教育被监管人员的能力,充分借鉴社区矫治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帮教力量,努力营造和谐的监管氛围。我们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监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监管工作发展的各个方面。三、实现全面建设首都公安监管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期待,把握监管事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提升监管水平总体目标,对我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监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精细管理、提高效能、五、推进监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六、大力加强监管法制建设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公安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公安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是系统严谨的“方法论”。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倍加刻苦、持续学习、领会实质。更重要的是,要杜绝“坐而论道”的现象,在融会贯通上下真功夫,选好着力点、找准结合点,提升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重在强化全局观念,强化发展理念。今年,**要实现“全面达小康、全力保增长”的目标,建设扬州率先发展先行区。新一轮的发展,要义在追赶,本质在跨越,核心在科学和谐。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唯有发展,才能不断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起社会的持续进步;才能更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使得社会公平、正义、文明。为此,我们必须提振信心、逆势而上,通过思想大解放,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大跨越;通过进一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诸多挑战、困难和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上述要求,落实到公安机关,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把公安工作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出现了十分复杂严峻的局面,案件多发,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仍然较多,征地拆迁、企业改组改制、特殊群体兑现诉求等诱生的不安定因素时有发生。虽然都是一个个的具体问题,但哪一件处理不好,都有可能酿成影响稳定大局的事件。维护稳定、服务发展,要勇气更要有智慧。压力可以激发变革、前行的动力,治安问题多了、保卫任务重了,是困难也是机遇。新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作为意识,面对公安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认识、机制和措施,要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指导作用,潜心研究、痛下决心、创新思路,以合法、合情、合理的举措,解决一个个难题,乘势推动公安工作的跨越发展,全力以赴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牢固树立科学的打击观、防范观、管理观和服务观。一要狠抓维稳工作,注重做好群众工作,从源头上发现、化解、减少矛盾纠纷,及时消除各类影响建设和发展的不安定因素;二要狠抓规范执法,坚持公正、理性、文明、平和执法执勤,筑牢这一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追求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三要狠抓打击防范,大力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强警、科技强基、科技强侦,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干扰和破坏安定的违法犯罪;四要狠抓管理服务,优化制度,严守承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积极为企业生产、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实在的便利;五要狠抓警民互动,推进“大走访”等爱民实践活动,以真心真情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把巨大的民力导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人人维护社会治安的良好格局。通过多方的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积极顺应形势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真正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落实到社会和谐建设中,使得公安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成为有力保障发展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紧密联系公安队伍的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层层级级严抓落实,传递学习贯彻的压力。要注重发扬公安队伍能战斗、能吃苦、能忍耐的良好作风,领悟辨证思维,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强化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深刻剖析自身思想、工作和作风,把主观世界改造寓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行动中,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令、政令、警令的畅通。要按照“政治思想好、工作作风好、任务完成好、社会形象好”的要求,以“通过外部看内部,通过业务看队伍,通过民警看领导”为标准,大力推进和谐警营建设,过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队伍“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开展“为何干警察、为谁做警察、怎样当警察”这样的学习讨论,引导民警从自身出发、从本职出发,激发学习贯彻的内在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域,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做到既爱岗敬业,又锐意开拓。要坚持抓领导、领导抓,让党员干部带头务实作风、带头迎难攻坚、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学习练兵、带头干好本职、带头整改问题,做出样子、接受考验、凝聚警心,群策群力建平安、求真务实促和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会


我们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从上世纪初诞生于世界殖民压迫、资本掠夺、民族割据、纷繁复杂的年代起,就以全新姿态,时代职责,民族重托,崇高宗旨跻身于世界政党之林。经历世界政治风云八十七年的历练,在创新中成长,在壮大中成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信息社会化的今天,在全球强权政治称霸、民族宗教矛盾凸显、资本掠夺硝烟四起的当今,我们党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政党,亦是世界最多人民拥戴的政党,当然亦是世界最强大的政党。我们有幸麾于政党的一员,处在政党之一分子,倍感高尚与自豪,也深感时代的责任。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新潮的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政策观念创新、法规制度创新。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思维创新的党,发展科学,道路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崭新的理论与实践的生命力,这就是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活的灵魂。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国际科学发展新经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所提出的又一建党理论核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现阶段与时俱进的战略要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国力与国情,借鉴先进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一个强大政党、开放政党、创新政党生命力所在。全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

一、在战略思维上创新。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各项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改变封闭、落后和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思维陈式,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战略思维,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工作。依据我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即: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实现由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实现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的目标。

二、在发展道路上创新。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特别是结合山西省情,在解放思想中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推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我省能源大省水资源奇缺的省情。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与输出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有力地支撑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粗放式开采煤炭,也确实积累了许多问题,留下巨额的历史欠账。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以及对生态环境毁坏。必须建立有效资源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规章。形成节约、合理的资源开发机制,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援助机制,促进山西煤炭工业尽快步入资源回采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在工作理念上创新。山西是矿产资源大省和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同时也是生态和水资源劣势省份。但要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效益;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以文化积淀、自然风情、红色景区开发为重点,建设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壮大旅游企业,并做好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前提下,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环境。把造就山川秀美新山西作为要务。创造人文生存的幸福佳地,人居乐园。让游客在品味晋商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享受三晋现代文明成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就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舆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形成文明进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在角色扮演上创新。作为从事水利工作几十年的一名老兵,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去,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更新观念,把握山西水情,创新务事角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工作实践,奉献聪明才知。积极投身到我省六大兴水战略实践中去,把落实生态国策,建设环境优美,造就秀美山川作为水土保持新兵之己任、职责,全身心投入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虚实并举,双岗建功。既要积极建言立论,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发挥作用,在谋发展、议发展、促发展上不遗余力。发挥好参政党的政治品质,牢固树立科学理政、**参政、依法议政的理念,坚持公道为民,正派为人的准则,真正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建树、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高举团结**的旗帜,为强国富民作出贡献。

教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全体党员的意志,更体现了民心民意。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

1、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教师必须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2、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4、应以教人者先教己者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是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

5、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和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加强学科学中斩德育渗透,要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

6、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党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总而言之,作为党员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投身于“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科学发展观心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务实


当前,全党正逐步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第一批试点单位正按步骤全面展开。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雷声过大,脱离实际,高调跟风,范围盲目。

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发展观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总结,是时代的需求,是使中国发展延着正确健康轨道前行的正确思想。全党学习贯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前进的需求。中央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随意改变中央初衷,致使这一学习实践活动来到基层就有些变味。

第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进一步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但有些地方则更注重的是形式,是文件材料的雷厉风行,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深处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无论是上报的材料还是下发,或交流的材料,实际的东西不是很多。这是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的。

第二,学习应当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使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与实际脱节,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不能将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为工作的动力,不能使其在本单位实际化,结果学习后的后果仍是科学发展观高高在上,与实际无多大关联。最近,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也下发通知,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与工作实际想结合,看来这一现象并非在一个地方出现,已引起党中央的重视。

第三,盲目扩大范围,成为全党,甚至全民学习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的指南。中央在文件中也要求在县级以上干部中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使是试点单位也是全员动员,甚至全民参与,这就有点盲目扩大化了。按照中央精神,应当主要是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使之成为我们事业领导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每一次大的学习活动,都能使我们的事业增添活力和动力。愿这次学习活动在试点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真正按照中央的精神贯穿始终,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审计局教科文处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审计局教科文处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目前,全国及全市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处积极行动,认真学习领会,牢固树立四个理念,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贯穿于审计实际工作中,力争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教科文处审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坚持“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工作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这既是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审计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脚点。

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必须把握全局,强化统筹协调。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自觉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之中,把审计监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思路同步谋划,把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与创新监督机制同步要求,把严肃执法执纪与制度建设同步实施。

树立紧密联系实际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密切联系实际的理念。当前,应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贯穿落实《**市审计监督条例》相结合,强化审计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工作保障。要通过国家审计这个职能的履行,体现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真正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同时,严格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创新审计思路、探索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树立注重工作实效的理念:学习实践目的是推进工作。审计人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体现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提升上。

通过学习,全处同志进一步深刻认识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大家及时将此项活动的精神实质贯彻到正在实施的审计项目中,将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是否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坚持统筹兼顾等理念融入了项目审计中,逐步学会站在长远和大局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大家表示,要以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市审计监督条例》的贯彻执行,进一步立足本职,发扬审计人忠于职守、严谨细致、爱岗敬业的审计作风,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提高项目设计质量,为国家审计发挥经济活动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做出努力。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