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球宝宝玩滑梯》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球宝宝玩滑梯》,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球宝宝玩滑梯

设计意图:
球是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最常见、最喜爱的玩具。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自由地玩球,无意间阳阳的球落到了滑梯上,球自然地从滑梯上滚下来,他大声地喊到:我的球在坐滑滑梯呢!孩子们都围了上去,把自己的球也放到滑梯上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设计了《球宝宝坐滑梯》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玩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探索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2、能合作进行探索活动。
3、初步感知球滚动的快慢与滑梯的高低有关、不同的球滚动的快慢不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孩子们对球已有浓厚的兴趣,知道球能滚动。
2、物质准备:
木板14块、积木若干、木棒、绳子、大小皮球、垒球、统计板。
3、环境准备:
家长、教师、幼儿共同收集不同的球投放在球类活动角。

活动流程:
探索一:球在不同高度滚动时的情况探索二:不同球在同高度滚动情况讨论实验结果延伸:玩球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场地,导入主题。
二、球宝宝玩滑梯
1、探索:谁的球滚的快,为什么?
2、用图画方式统计探索结果
三、垒球宝宝和皮球宝宝比赛
1、探索:怎样比赛才公平什么球先滚下来,为什么?
2、统计探索结果
四、根据图形统计讨论操作结果
五、活动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球?
2、活动角:在玩中继续探索球的秘密.

fwR816.cOM品读分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蚕宝宝》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采桑叶
(1)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宝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蝌蚪宝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
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一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
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

三、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
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
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
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
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起立,拿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位置上。)
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
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后来此步骤没完成)
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
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来说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教师引导小朋友回忆过去的观察经验,解决本次活动认知上的难点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还是四条腿一下子就长出来了。(我们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看到过只长了两条腿的小蝌蚪?请看到过的小朋友讲一下长两条腿的小蝌蚪长的是前腿还是后腿。)
在顺利解决此难题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表扬观察仔细的小朋友,提出观察别的东西时也要仔细的要求)。
4、播放VCD,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看到长两个后腿的小蝌蚪,可能还不太相信老师讲的。那我们来看一下VCD,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5、总结,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
总结(我们看了VCD,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不是更清楚了。小朋友可以轻轻跟老师一块讲一下,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提升经验(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益虫吗?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青蛙,这样做对不对的?请小朋友帮助青蛙和农民伯伯想个办法,怎样保护青蛙?)
6、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
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教师轻轻碰一下幼儿的头,示意碰到头的幼儿蹲下变成蛙卵)。
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长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师说:小青蛙,来,跟着青蛙妈妈到田野里去捉害虫吃。(教师带领幼儿蛙跳着离开教室自然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蚕宝宝》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让球动起来》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创造性地想出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2、能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习做观察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刺猬球若干;辅助材料(盆子、报纸、书、垫板、夹子、勺子、泡沫、小棒等)。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出示一只刺猬球。)
这只刺猬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圆圆的,像大西瓜,有点像点心店里做的大馒头像小鱼吐出来的泡泡,还像天上挂的月亮。)
2、猜测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引导语:这只小刺猬球一动也不动,如果不用手来帮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刺猬球动起来呢?
(1)幼儿猜测。
(2)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想法。
(我可以用嘴吹)
我可以用头顶我想用手拍桌子我想用脚踢。
3、验证想法。
幼儿人手一只刺猬球,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的想法。
4、交流讨论。
请幼儿大胆地展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
(用拇指碰一下,用头,用手当扇子等)
5、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球动起来,学习做观察记录。
刚才小朋友都是借助身体的,现在借助其他的物品,你会怎么让你的球动起来呢?
6、展示观察记录,让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分享成功喜悦。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海绵宝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式了解海绵的特性。
2、乐于参加探索活动,乐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盒子 海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一个海绵玩具:好可爱的宝宝,老师这还有好多呢!
1、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感知海绵的特性。现在每人发一个,拿到之后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你们玩过这个吗?在家里见过吗?
2、进一步感知海绵的特性是粗糙的,轻轻地。
你们自己摸摸看,它们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往这边看,老师可以在前面拿一个玩具捏一捏,让幼儿观察,摸一摸是什么样子的?(老师示范摸一摸)幼儿:软软的。(这是如果有幼儿说出这是海绵,老师就要请幼儿说出:你认识这个材料,这是什么?幼儿:海绵。如果没有幼儿说出,老师就要提问提示幼儿:这个软软的东西是什么?幼儿:海绵。)
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滑不滑?幼儿:滑。师:滑滑的。再摸一摸手里的海绵玩具是滑滑的吗?幼儿:不是。老师:那是怎样的?幼儿:粗糙的。老师:海绵是粗糙的。我们再来甩一甩,是重重的,还是轻轻地?幼儿:轻轻地。老师:海绵是轻轻地。

二、基本部分
1、和海绵宝宝玩游戏
⑴藏在衣服里
现在让海绵宝宝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刚才我们的海绵宝宝摸上去怎么样?幼儿:软软的。(如果有幼儿说硬硬的,老师总结:有的说软软的,有的说硬硬的。我们摸一摸,他是怎样的?软软的师:软软的,摸上去没有我们的皮肤那样光滑,我们还可以说他是粗糙的。今天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海绵宝宝说他想藏起来,藏哪呢?藏到小朋友的衣服里。(老师示范把玩具藏到衣服里)然后捂起眼睛说我来找了,藏好了吗?幼儿:藏好了。摸摸看,摸上去软软的老师:咦在这软软的!这也有,这也是软软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摸一摸,然后老师问幼儿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老师:你也找到了,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
⑵藏在背后面
把海绵宝宝拿出来,刚才我们把海绵宝宝藏哪了?衣服里他摸上去是怎样的?软软的现在继续捉迷藏,我们把它藏在哪呢?背后面。老师示范倚一倚什么感觉?幼儿:靠上去也是软软的。你呢?海绵宝宝靠在后面什么感觉?幼儿:软软的。老师:你觉得还有什么时候靠起来是软软的?在家里的时候靠起什么是软软的?(床、沙发等)他们靠起来感觉软软的,它的里面肯定有海绵
⑶藏在屁股下面
海绵宝宝休息一下,(老师示范把海绵宝宝放在大腿上)海绵宝宝又要藏了,这次他要藏在哪呢?(有乱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说,让海绵宝宝休息我就告诉你。)这次他要藏在屁股下面,(老师示范把玩具放到屁股下面)上下动一动、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幼儿:软软的。老师:舒服吗?幼儿:舒服。老师:给你的感觉有点像坐在什么上面了?幼儿:坐在沙发上。老师:软软的,感觉很舒服!

2、幼儿两次尝试用盒子装海绵宝宝。
(第一次)幼儿运用自己的感知选用大盒子装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和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游戏有点累了,让他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还想藏一个地方,藏在什么地方呢?看一看,这里是什么?(老师吧桌子上面的布掀开)猜一猜,这次海绵宝宝藏在哪里?幼儿:盒子里。老师:想想看,你的海绵宝宝会藏进那个盒子里?能藏进去吗?谁来试一试?
(请小朋友上来选盒子,小朋友上来后选一个盒子)你觉得你宝宝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为什么?幼儿:因为盒子大,宝宝小。我们来比一比(老师两手分别那盒子和玩具,举起来让幼儿观看说出结果)老师:怎么样?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盒子和海绵宝宝谁小?幼儿:盒子大,海绵宝宝小。老师:所以海绵宝宝能放进去。
老师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幼儿:为什么不选这个盒子呢?幼儿:因为它太小了装不进去海绵宝宝。老师:一会我们试一试。
现在每个人到前面来选一个盒子,想办法把海绵宝宝放进去,女孩先来,坐在座位上试试看,把海绵宝宝藏进去。(有的小朋友觉得盒子太小了,就到前面换盒子,老师就要问幼儿:你觉得宝宝藏不进去是吗?幼儿:是。老师:那你选一个回去试试吧。
老师巡回观看问幼儿:都装进去了吗?幼儿:都装进去了。老师:你觉得你的盒子怎么样?幼儿:我觉的我的盒子正合适。老师:你的呢?幼儿:我的盒子也正合适。
(观察找一个把玩具宝宝藏到小盒子里的幼儿,如果装不进去,老师发现了就帮助他一起装进去,然后问幼儿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你刚才装进去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海绵宝宝总是跑出来,你是怎么把它放回去的?(幼儿回答不出来,就请这个幼儿到前面来)你到前面来给我们做一做,老师两手分别拿盒子和玩具,举起来比一比,让幼儿看出来玩具大,盒子小。然后请上来的这个幼儿装宝宝。(幼儿边做边用到哪些动作的时候,老师在旁边也要做出来,并说出动作的名称,如:按一按。)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它用了什么动作把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幼儿:按一按。
老师:刚才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拿了一个小盒子就摇头说装不进去,你到前面来,用刚才某某小朋友按一按的方法吧宝宝放进去,试一试。老师:我帮你打开盖子,你来装,按一按。(装进去了)老师:可以装进去吗?幼儿:可以。老师:你是怎么装进去的?幼儿:我是按一按装进去的。
(第二次)幼儿尝试用比第一次小一点的盒子装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都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现在把海绵宝宝拿出来放在盒子上面,试一试,海绵宝宝能卷起来吗?幼儿:能。老师:为什么能卷起来?幼儿:因为海绵宝宝是软的。老师巡回指导,他的宝宝卷起来了,他的宝宝也卷起来了。(如果遇到不会卷的幼儿,老师帮助指导边做边说:卷一卷。)
老师回到座位上说:海绵宝宝说,这次它想躲到最小的盒子里,你们觉得可以吗?幼儿:可以。为什么?幼儿:可以把它卷一卷放到盒子里。幼儿:不可以。为什么?幼儿:因为盒子太小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们来试一试 。
现在请选一个比你刚才拿的盒子小一点的盒子试一试,这次男孩先来。女孩来,选一个小盒子,把海绵宝宝藏进去试一试,我来看一看,用什么方法藏进去的?幼儿:卷一卷、按一按。
老师:这么小的盒子都能放进去。老师回到前面的座位上总结:这次小小的盒子海绵宝宝也藏进去了,海绵宝宝为什么会藏进这么小的盒子里呢?幼儿:把它卷一卷就塞进去了。老师:海绵宝宝为什么会卷呢?幼儿:因为它是软的。老师:海绵宝宝软软的,卷一卷就藏进去了。老师在问一个幼儿:某某你是怎么让幼儿躲进去的?幼儿:我是按一按让它进去的。老师:海绵宝宝能按吗?幼儿:能。为什么?幼儿:因为海绵是软的。老师:海绵宝宝软软的,按一按他就藏进去了。
3、幼儿认识海绵宝宝变形了!
海绵宝宝躲进圆筒形的盒子里他是什么形状?幼儿:圆筒形。躲到正方形的盒子里他是什么形状?幼儿:正方形。老师:海绵宝宝躲到什么形状的盒子里他就变成什么形状,海绵宝宝变形了!现在我把它拿出来,他又还原成什么了?幼儿:他又变成以前的样子了!

三、结束部分
老师示范用小盒子装海绵宝宝,然后做总结。
海绵宝宝和盒子都想休息了,海绵宝宝想回到我的袋子里。(老师拿着袋子巡回走,幼儿主动把海绵宝宝送回袋子)盒子想回到桌子上面。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海绵宝宝,刚刚捉迷藏的时候他也着急了,它说:王老师,王老师,我也想藏起来,这次他想藏在这个小盒子里(老师拿出一个最小的盒子)能躲进去吗?你来说为什么能?幼儿:卷进去。为什么?幼儿:因为海绵是软的。认为不能的孩子请举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试试看,我觉得能。老师拿起盒子和海绵宝宝对比,卷一卷,按一按,海绵宝宝就塞进去了,然后变形了,变成了心形(装进什么形状的盒子就变成什么形)打开后又变成什么样子了?我们来看一看,果然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
海绵宝宝真好玩,王老师还藏了一些在教室里,起立!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继续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 !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球宝宝玩滑梯》”一文,希望“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球宝宝玩滑梯》”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大全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