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fwR816.cOm同步阅读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教案出自:)(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重点难点: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反思《孤独的牧羊人》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文,希望“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郊游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