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风筝》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风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骨架、胶带、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对风筝的的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你见过或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请幼儿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教师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知道我们潍坊市,因为独特的风筝文化而被誉为国际风筝之都。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一)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一)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三)教师讲制作要求。

(四)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fwR816.cOM品读分享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动物睡觉》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同。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3.产生对动物睡觉方式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睡觉的ppt;小猫、小狗、丹顶鹤、蝙蝠的头饰若干;轻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猜声音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呼噜声

师:那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呼噜声

幼:睡觉的时候

师:我们睡觉的时候除了打呼噜,还要干什么?

幼:盖被子,闭上眼睛

师:哦,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睡觉时要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有些人还要打呼噜。那小动物睡觉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ppt,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二、出示ppt,具体讲解动物睡觉的方式

师:让我们鼓掌欢迎第一位客人

幼:大老虎

师:那你看看它是怎么睡觉的?

幼:躺在草地上,闭着眼睛睡觉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下面这位小客人,它的声音是喵喵,那它是谁呢?

幼:小猫。

师:对吗?我们一起看看。

师:小朋友给自己鼓鼓掌,猜对了。那它睡觉和老虎一样吗?它是怎么睡觉的?

幼:不一样,它是侧头睡觉。

师:嗯,小朋友说对了,小猫睡觉的时候,常常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蜷缩着睡觉。因为它的耳朵特别灵敏,一有声音它就会立即采取行动。

师:今天的第三位客人是这个样子的(教师模仿小鱼,让幼儿猜)

幼:小鱼。

师:对不对?

幼:对。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小鱼睡觉了吗?

幼 :没有,它没闭上眼睛。

师:其实,小鱼现在已经睡了,因为小鱼没有眼皮,所以它睡觉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知道吗?

幼:知道了。

师:第四位小客人都已经飞出来了,看看它是谁?

幼:丹顶鹤。

师:那你看看他是怎么睡觉的?

幼:一条腿站着。

师:对,丹顶鹤睡觉时单脚独立站着,它把另一条腿提着,长长的脖子缩了起来,闭着眼睛。

(再依次出示蝙蝠、小狗、刺猬小动物的睡觉图片)

三、学习幼儿学习资源,继续学习的动物睡觉方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睡觉的方式,下面我要请小朋友翻开自己的幼儿学习资源,看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动物

幼:老虎、丹顶鹤、蝙蝠

师:那谁能说说它们是怎么睡觉的?

幼:老虎躺着睡觉,丹顶鹤站着睡觉,蝙蝠倒挂着睡。

师:小朋友学的真棒,那老师要问了,仔细听、仔细看书,谁既可以站着也可以躺着睡觉?

幼:斑马。

师:谁浮在水面上睡觉?

幼:北极熊。

师:看看这是谁正在抱着大树?

幼:树袋熊。

师:现在请小朋友两人一组,看着书,给同伴讲讲小动物是怎么睡觉的吧。

四、音乐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回答的真好,现在老师手里拿着森林音乐会的邀请函,(教案出自:教案网)上面写着要请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去参加音乐派对,所以请小朋友带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当音乐停止时,你要模仿头饰上的小动物的睡觉方式,明白吗?

幼:明白。

师:那我们出发。

(音乐响起,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跳舞。音乐停时,小朋友东静止不动睡觉,教师问你模仿的是谁,让其他幼儿看像不像)

师:现在音乐派对结束了,小动物们要回家了(请幼儿摘下头饰,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砸核桃》


【活动目标】

1、了解核桃等坚果坚硬的特点。

2、在游戏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核桃、开心果若干;若干种坚果图片;

两把铁锤子;剪刀、钳子、螺丝刀各一把;

八宝粥空瓶子(教师与幼儿每人一个);盒子一个(供放核桃壳)

《米奇妙妙屋》动画开头视频;《小海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玩米奇妙妙屋的游戏吧!

播放《米奇妙妙屋》开头视频(0:37)

(视频播放37秒停止,我们的妙妙屋出现了,要开始我们的游戏啦!)

今天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礼物,(教案出自:)猜猜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二、坚硬的核桃。

1、出示装满核桃的盒子,教师摇动盒子,请幼儿听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

2、我们一起说1、2、3打开,教师打开盒子,这是什么?它的名字叫核桃。

3、讨论:你们吃过核桃吗?吃核桃是吃它的什么地方呢?(核桃肉)

4、那今天陈老师就请你们来吃核桃,教师把核桃分给幼儿,请幼儿捏一捏、咬一咬,看一看、敲一敲

5、呀,核桃的壳好硬啊,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开核桃呢?(教师请幼儿将核桃先交给配班老师,先一起想想办法,配班教师将核桃一一砸开为下面环节做准备)

三、想办法打开核桃

1、教师启发幼儿想办法,请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到底该怎样打开核桃呢?我们来请米老鼠帮忙吧,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妙妙工具呢?我们一起来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2、出示ppT,有钳子、剪刀、螺丝刀,还有一样神奇的妙妙工具

教师介绍各种工具,与幼儿讨论这些工具是否可以打开核桃,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打开核桃呢?(教师与幼儿一一讨论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我发现使用这些工具还是不能打开核桃,我们来看看今天神奇的妙妙工具是什么呢?一起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3、点击锤子图片,原来今天神奇的妙妙工具是锤子

教师拿出锤子,展示给幼儿看,我们怎样用锤子来打开核桃呢(用砸的方法),太好了,我们可以用锤子来砸核桃

我们来试试看,在砸核桃的时候请你跟我一起说1、2、3砸(砸开了吗?看来我的力气还不够,我们再来试一试,1、2、3砸)

教师细心地将核桃砸开,让幼儿观察教师是怎样用力的

4、哇,核桃终于砸开了,我们轻轻地把核桃壳剥开,(教案出自:)然后把核桃肉放进嘴巴里,恩,吃起来香香的,脆脆的

你们想不想吃呀,好,赵老师已经把核桃都用锤子砸开了,请每位小朋友仔细地剥开核桃,将核桃壳子放在中间的小盒子里

5、让幼儿自己细心地剥核桃、吃核桃。请幼儿说一说核桃的味道

四、坚果游戏

1、除了核桃有坚硬的外壳,还有许多果实都有着坚硬的外壳,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ppT2,出示各种坚果图片,让幼儿分辨是什么,教师介绍各种坚果,说明各种坚果的食效。

(开心果:抗衰老,增强体质

花生:花生吃多了会引起消化不良,煮熟的花生营养比较好

瓜子:瓜子的种类有很多,这里有葵瓜子和西瓜子

核桃:吃核桃补脑

板栗:吃板栗可以健脾胃

松子:防止高血压,老年人要多吃

杏仁:治疗咳嗽

腰果:可以炒起来吃,香喷喷的

榛子:营养非常丰富,它是这些果实王国中的国王。)

教师在最后点明: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坚果,它们都是硬硬的;别看它们那么硬,经常吃坚果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好处哦!

2、这些坚果,除了可以吃以外,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它们的果壳可以用来制作乐器)

为了让乐器的声音清脆好听,陈老师统一准备了开心果的果壳

教师引导幼儿制作果壳乐器:教师引导幼儿将果壳装进八宝粥瓶子,摇动起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3、播放《小海军》伴奏,教师带领幼儿用果壳乐器跟随有节奏的音乐打节奏。

4、真好听,那我们下节课用我们自己做的果壳乐器再给音乐打节奏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不能没有太阳》


【活动目标】
1、观察太阳的外形特征,了解太阳与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
2、通过欣赏儿歌,了解太阳的重要性。
3、对大自然中的现象有兴趣,有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一位幼儿一副太阳镜。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听谜面,猜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念谜面:早上从东出,晚上从西下,照亮了大地,温暖了万家。
2、引导幼儿去户外观察太阳的活动。
选择一个清朗的天气,教师引导幼儿来到户外,提醒幼儿每人都带上墨镜,观察太阳。
启发幼儿想一想:为什么要带着墨镜看太阳?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组织幼儿围绕太阳进行讨论,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
(1)刚才你带着墨镜干什么?你喜欢太阳吗?
(2)你发现太阳时什么样子的?太阳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3)你知道太阳有什么本领吗?太阳照到身上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说说:画上有什么?太阳的阳光照到那里,那里的植物生长的怎样?还有什么也需要太阳?
5、幼儿欣赏儿歌《红红的太阳》,了解太阳的作用。
说说:太阳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好处?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画面念儿歌《红红的太阳》,进一步了解太阳的作用。
6、组织幼儿讨论。
(1)太阳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作用?
(2)假如没有太阳,会怎样呢?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转起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迷迷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我们知道转动是围绕着一个轴运动,滚动则是物体整体不断翻转着移动。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文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翻开已经打印好的文字;当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直接在空白纸上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选择一两位幼儿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播放器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
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播放器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更多的转动现象,从而自然达成第二条目标。)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昆虫》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教案出自:教案网)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花菜和卷心菜》


【活动目标】
1、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特征,知道它们的食用方法。
2、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习惯。

【活动准备】
花菜、卷心菜若干,菜刀一把,熟制花菜和卷心菜若干,调羹。

【活动流程】
一、导语:
小朋友,我们昨天参观了农贸市场,我们都看见了什么啊?(幼儿发言)小朋友真棒,记得这么多东西,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好不好?
出示盒子。
这个盒子里面是什么?(幼儿发言)
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将事先准备的花菜从盒子了拿出来)可以睁开眼睛了。这是什么?(花菜和卷心菜)
二、认识花菜和卷心菜
A、出示花菜。
1、这是什么?(花菜)
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花菜,请小朋友看看它的叶子:
1、花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椭圆形的)
2、叶子边上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有点粗糙)
3、叶子上这条白的是什么?(叶埂、叶柄)
4、叶子的埂子是什么样的?(长长的)
教师总结叶子的样子:花菜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上尖尖的,叶柄长长的。(幼儿跟念)
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叶子剥下来
5、我们现在把叶子拨掉还剩下了什么?(花菜)
6、花菜是什么样子的?(像一朵花)
7、什么颜色的?(乳白色的)
我们把花菜掰开看看是什么?(许许多多的小花球)
教师总结:花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是有许许多多的小花球组成的。
B、出示卷心菜
1、卷心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椭圆形的)
2、什么颜色的?(绿色)
3、叶埂身什么样子的?(很短)
用刀将卷心菜切开,让幼儿观察里面的颜色。
教师用手剥菜叶让幼儿观察
4、它是由许多什么组成的?(叶子)
教师总结:卷心菜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绿色的,是由许许多多的叶子组成的,因为它的叶子是一层一层包起来的,所以也叫包心菜。
C、比较花菜和卷心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认识了花菜和卷心菜那么请聪明的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有不同?(幼儿发言)
三、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实用方法
品尝花菜和卷心菜
1、小朋友都吃过花菜和卷心菜吗?(吃过)
2、那么花菜和卷心菜要怎么吃呢?(炒熟了吃)
3、有谁还记得是什么味道?
好,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品尝花菜和卷心菜,一会告诉老师是什么味道的?
(品尝后幼儿发言)
小朋友知道花菜和卷心菜是谁中出来的吗?(农民伯伯)
小结:花菜和卷心菜都是蔬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花菜和卷心菜都要熟吃。它们的味道鲜,营养好小朋友吃了,身体会长的更好的。
四、结束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这些花菜和卷心菜整理好,好不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有用的蒜头》


【活动设计】
蒜头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植物,我们请幼儿带来了蒜头,在自然角中进行植物发芽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蒜瓣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还有伴有浓烈的气味,甚至还有点臭。可孩子们天天都往自然角跑,还好奇的观察着。我们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尝试实践,获得的知识才会真实而牢固,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是《幼儿园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于是结合我的个人课题探究《让科学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活动《有用的蒜头》,让幼儿对蒜头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看、摸、剥、数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的特征,了解蒜头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体验了探索蒜头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感受用数字记录地简便、明了。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统计表。
2、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蒜头,导入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蒜头)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什么颜色?
(分析:首先开始部分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头引起幼儿观察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初步感知蒜头的外部特征,同时引导孩子从蒜头的不同角度来想象其像什么,这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力。)
二、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蒜头,仔细的摸一摸,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幼儿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纹路)(硬硬的)
小结:蒜头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线一样的花纹,凹凸不平的,里面还藏有一个个的蒜瓣。
(分析:幼儿在近距离观察蒜头时,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样的呢?(剥)那我们来剥一剥。剥的时候注意看看蒜头的外衣是怎样的?
幼儿剥蒜衣,师:蒜衣是怎样的?
(分析:引导幼儿在剥蒜衣的过程中发现蒜衣一层层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看看现在的蒜瓣怎样的?(一个个紧紧的抱在一起)那掰开看看一一个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们的身上有什么?其实每个蒜瓣身上还都有件小衣服呢,让我们剥开看看里面又会是怎样的?(白色的)闻闻什么气味?有股特殊的气味,甚至有点臭。
那蒜瓣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有的大有的小)
师小结:蒜头除了一层层的外衣,每个蒜瓣都还有件小衣服,剥开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我们还发现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分析:该环节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层层的外衣,其实每个蒜瓣身上都还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剥开来进一步观察。通过闻一闻蒜头特有的气味,从而可以加深幼儿对蒜头的认识。)
4、那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小朋友动作要快快的,并用笔记下数出的总数哦。
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有谁也是XX请举手?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小结:看,在这张统计表中几个小朋友数到了几个蒜瓣,几个,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来蒜头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记录和数量统计,让幼儿通过数数,发现蒜头中蒜瓣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引导幼儿能数出正确的总数并进行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数数能力。)
三、迁移生活经验,了解蒜头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蒜头有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大蒜可以生吃杀菌、做菜除腥味、预防感冒、抗癌等等,还可以当做种子呢。( )那小朋友觉得蒜头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们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蒜头的作用。有了对蒜头作用的了解,能激发孩子想吃、愿意吃蒜头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兴趣点,所以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来导入活动,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由里到外的探索蒜头的特征,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经过三次磨研活动,使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活动中幼儿才是主体,孩子们的发现应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的运用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及积极地表达。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风筝》”一文,希望“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风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