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3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3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小试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节日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①观点正确;②③属于民族节日的作用,正确;④观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以及我国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7处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7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你能说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从吉萨至达哈舒尔的金字塔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广场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1980年,包括它在内的罗马城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对文化遗产有什么了解吗?

(2)文化遗产

①人类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小试牛刀:

2、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 我国民族文化能在异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故C正确,B排除。A、D不是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C

2、透视文化多样性(难点)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族建筑和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民族性:由于多种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小试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材料是通过反例启示我们文化要多样性,而不能整个世界一个模式。A、B、D三项是从整体上表述文化的多样性,没有结合材料,是不正确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样性 (重点 )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的原则

①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试牛刀:

2、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论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所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课后小结

《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讲授】探究活动 .

◇导入新课:

展示气质类型测试结果,提起学生情趣,并依此作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切入口。

◇新课讲授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测出来的气质类型都会不一样?一个人气质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略)

(展示图片)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参加体艺节运动会的图片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文化。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

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为什么古代和现代男女交往方式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时代不同了,观念变了,价值观不同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合作探究二:

我现在要在我们班上做个调查:你们当中有多少个人在上初中之后拥抱过异性?为什么很少甚至没有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因为中国的礼仪文化中没有这种见面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只有恋人与夫妇才会拥抱,一般人之间的见面礼是握手而没拥抱。但在西方,拥抱则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这说明风俗习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合作探究三:记忆大考验,是否还记得《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说明文化程度在影响人们的交往。(在白板上勾勒出学生找的关键词)

◇合作探究四:

“o”是什么?数学老师说零,英语老师读作元音字母,语文老师认为是句号,音乐老师则把它看作停顿。

面对同一符号,各位老师的认识竟然有如此差异。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为他们知识素养或知识结构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合作探究五:

孙中山和*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

教师: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代表的是无产阶级,价值观不同所以在中国道路的选择上不同。

◇合作探究六:

Moon's down, crows cry and the frost fills all the sky  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 I sleepless lie

Outside SuZhou HanShan Temple is in sight 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

翻译以上英文,看谁翻译的又快又好。

白板展示中文翻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你们喜欢中文的写意,还是英文的写实?中国人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思维方式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形成,反过来又对实践、认识活动有反作用。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阅读课本15—16页,找出并回答: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合作探究七:

铭记着的

理由

你曾经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最喜欢的一首音乐

你最喜欢看的一本书

最另你回味无穷的电影(视)

最让你难忘的动画片

最另你鼓舞的名言佳句

学生:略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从精神深处培养、教育和塑造着我们。

请大家列举一些潜移默化的成语、俗语、典故等等。

◇合作探究八:

诗歌欣赏《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思考:“乡音难改”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这种深远而持久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略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而且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它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实现我们的完美人生。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有关话题)

学生先提建议,后播放《长影集团—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长影集团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教师:?《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变形金刚》是一部系列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它接连创造了票房神话,拿变形金刚3为例,它在中国至少卷走了10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了十亿美元。同时,这部电影又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带向全球,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上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同学们结合材料2,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同意吗?高票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实现美国的政治意图。那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教师:同学们提这些建议都很好,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其实大家都是想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影集团是怎样做的呢?长影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两轮驱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轮驱动,也就说通过这两项措施来推动长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长春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角度再开阔一些,推动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 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全面正确地理解我 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教五大宗教。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1300多年,天主教和*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镜头二: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例如,佛教界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道教提倡“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天主教倡导“爱国是天主的诫命”;*教强调“荣神益人”等。宗教界人士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实践这些思想和 主张。
镜头三:2004年5月21日,50多名各大宗教的上层人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代表全国上亿宗教信徒,批驳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美国炮制的年度报告,借宗教名义,利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功”张目。
镜头四: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世界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2000年8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
探究与共享:
⑴四组镜头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怎样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⑶你如何看待宗教现象?
新知探 究与迁移应用
探究提示:
⑴镜头一说明了我国宗教的产生;镜头二说明了宗教的思想和主张,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镜头三说明了我国宗教组织已经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能够把爱教同爱国结合起来。镜头四说明了我国宗教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⑶对宗教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既不能人为消灭宗教,又要弘扬科学精神。
一、我国宗教概况
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国家。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教五大宗教。道教产 生于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全国有大约一亿左右宗教信徒。
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的存在有着深厚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及认识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四个方面,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⑴如何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⑵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⑶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专家点评: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这说明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统一的。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和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多媒体再次展示材料:2004年5月21日,50多名各大宗教的上层人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代表全国上亿宗教信徒,批驳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美国炮制的年度报告,借宗教名义, 利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功”张 目。
课堂探究:
⑴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借宗教名义,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功”张目。这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⑵简要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取缔“*功”是否矛盾?
探究提示:
⑴美国借宗教名义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功”张目,干涉了中国内政,侵犯了中国主权,妨碍了中国司法。
⑵第一,两 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团结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的活动。国家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第三,“*功”是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化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非法犯罪活动的*势力。其本质是*、*、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功”利用歪理邪说反对中国*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稳定,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心健康,骗钱害人。因此,必须依法取缔和打击。
3.我国宗教坚持的原则。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拓展资料:
长期以来,外国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在我国境外东南至东北沿海呈半月形地带,大约有26个宗教电台对我国进行“空中传教”。美国远东广播公司,号称世界的宗教广播电台,有5座电台以不同频率,用变通话和各种方言对华广播。此外,境外敌对势力非法向内地运进大量的宗教印刷品。他们还利用旅游团体入境之机,零星带进,集中散发。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反动宣传品,煽动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思考:上述拓展资料结合“专家点评”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反对外国势力借宗教对我国内政的干涉。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⑴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⑵如何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 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专家点评”说明了什么?
我国宗教经历了社会经 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成为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 织,宗教界成为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说明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原因。
3.弘扬科学精神
⑴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设问:有人说,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因为: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消灭,也不 能用行政的力量发展宗教;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⑵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
①我们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②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四有”公民。
⑶注意区分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
二者的共同点: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论,都相信有超越自然的神灵存在,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二者的不同点:
①从概念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通过装神弄鬼、占卜算命等手段,愚弄群众、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
②从活动的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意志办事,教徒参加宗教活动,行善积德和修身养性,是为了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动是迷信职业者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
③从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 定范围内,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是愚昧落后的产物,骗钱害人,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④从国家对待二者的政策看,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和取缔。
知能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的宗教政策。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二《 走近国际社会》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具体实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教学重难点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与联合国;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日益紧密。那么在国际交往中的基本成员主要是谁呢?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合作、或竞争、或敌视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国际社会。
二、复习预习
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三者之间的关系: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
各个方面。(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①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6,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 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 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 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 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权力的独立性。
5. 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6. 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 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 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联合国
9. 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 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 作用:
①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考点2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1. 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 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 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国家利益
4.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 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8. 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国家力量
9. 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0. 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四、例题精析
【例题1】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
C.国家主权的大小程度由国家的强弱决定
D.主权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A、B、D三项对主权的认识均正确。应排除。
【例题2】下列关于国际组织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②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③国际组织的活动程序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④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并非所有的?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②错误;主权国家才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篇三《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难点 :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 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小编整理了高中政治优秀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价值与价值观》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篇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XX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主观性的东西,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XX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XX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篇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案
本框题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从理论上明确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因此,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教材显得理论有余,材料不足。要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需补充一定的实际资料。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要引出新的观点,深化教材内容,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分析弊害,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切忌说教。

[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故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等。

[--]

教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富翁,有无数的钱财,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

有一天,他掉了两文钱,他的态度将会怎样呢?

生a:置之不理,两分钱能买什么?

生b:捡起来,然后放进口袋。

教师:有没有第三种答案?(无人发言)

可是,香港巨富李嘉诚却给了我们第三种答案。

他在乘坐汽车的时候,把一枚两分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滚向阴沟,他便蹲下来准备去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员便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然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100元作为酬谢交给他。

有记者曾问起这件事,李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那枚硬币,它就会滚到阴沟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员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去用,但不能浪费。

李嘉诚是商人,商人的法则是利润化,但这件事并不是可以用经济规律解释得通的。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再来分析李先生的行为价值所在。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屏幕显示)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因为消费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消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生产对消费产生什么作用?(阅读课本第81~82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板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教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请看以下画面(屏幕显示)

画一: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首说:可恨我生不逢时,如果有手机,何至有今日。

画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竖状图。

画三:(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画四:孩子:妈妈,商店里又有新玩具了,我想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画面概括一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力。

教师: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呢?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淘金与卖水(屏幕显示)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使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问题1:亚默尔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卖水?(水源奇缺,淘金者众多,供给小于需求,对生产者有利的情况下。)

问题2:他从淘金转为卖水,说明什么?(他善于分析市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生产。)

问题3:根据前两问的回答,结合故事内容,总结一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再生产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为消费创造动力

决定消费方式

决定消费水平

决定消费对象

调节生产

是生产的动力

再生产劳动力

是生产的目的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和消费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虽然消费的决策权在个人,但个人消费活动汇总起来,就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看书83~85页)

板书:2.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屏幕显示)

消费者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回答,多媒体板书。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消费行为也表现得不尽相同。说一说下列行为属于哪种消费模式?(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支配下的消费行为。如供职于某不景气企业的一位职工,看到同事家中都有录像机,也动心了,便来到商场家电柜台前。他看上眼的.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三合一”,因囊中只有二三千元,只好望而生怯;而对适应大众消费的.价位在1200~1400元的单放机.vcd机又看不起,觉得够不上档次。于是发下誓言:“宁可现在不买,也要攒钱购置够档次的,甭让人瞧不起。”

这种消费者的心理基础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阔绰.富有。为露富,把很多的钱财花费在穿戴.享乐上。东北某城市一位“款姐”,耳朵上.胸前.十指上均饰有金光灿灿的黄金饰物,就连庞物的脖子上也套着一根纯金项圈。这种消费行为远非美化自己,纯为炫耀,给人的印象是俗不可耐。

这是指消费方式变化过快,超出生产水平时出现的现象。如很多人过早希望轿车家庭化,一些人希望进一步实现家庭电气化。而这一切就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部门转移,用于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方面,其后果必然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是一种幼稚.无知.落后的个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表面形式很多,但代表性的是为死者大张旗鼓地修高价位的墓地。一些乡村穷得吃不上,喝不上,孩子上不起学,可办起“红白喜事”至少要花费5000元以上。

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花钱不多,却能买到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每次欲购价位稍高的商品必货比三家。他为买一双过冬的皮棉鞋跑了十几家商店,最终在一家小型商店,仅花费65元,购得一双可心的皮棉鞋。而与此鞋一模一样的,在大商厦中至少要花费200元~300元方可买到。

根据回答,依次填空:面子式.露富式.超前式.愚昧式.实惠式。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类型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故事,即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她们两个人的消费行为当属哪种类型?

生答:计划式

教师:但是她们的消费观不同,究竟谁的消费观念好?接下来,我们组织两个辩论队,正方为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反方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通过辩论,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费更合理。

正方观点归纳: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正确的,消费要量入为出,每月存一点,花一点,生活轻松。贷款买房是超前消费,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旦面临下岗,就是雪上加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楼房还款何以担保。或者大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上学出国急需用钱,那时,不仅仅是懊悔,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反方观点归纳: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适度消费原则。适度的“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人们消费水平应该与国情及家庭收入两者都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什么按揭贷款式.信用卡.分期付款.租赁等等刺激消费的做法,都可以帮助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于国于已都有利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通过辩论我们感到,中国老太太抑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虽然与泼留希金式的消费方式不同,但也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它与不顾国情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同。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如果你的父母想买房.买车,你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了。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楼房.轿车固然重要,精神食粮更不可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教师: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试想一下,如果只重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个人而言,可能像他──漫画“小儿麻痹症”患者。(屏幕显示)就社会来讲,人类也就没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事实上,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也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消费的结果有助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你的消费更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落后的.不文明的消费方式都与愚昧.无知有关。比如──

学生举例:修陵墓.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办;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教师:在青少年中有哪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学生:比吃穿.上网吧.大过生日.节日送礼.高消费等。

教师:怎样做到科学消费呢?

学生a:科学消费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

学生b:科学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

学生c:科学购物要货比三家,讲究环保,价格公道,尤其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买,以防乱花钱和造成浪费。

学生d:我们是学生,花钱靠父母,消费一定要适度。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精神消费对我们尤其重要。

学生e: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节约资源,爱惜财物。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来看,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此,谁还有新的看法?

学生d: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还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学生f: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无论从传统美德,现实国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板书3: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屏幕显示)

(1)从传统美德来看

(2)从现实国情来看

(3)从品德修养来看

课堂小结:发扬艰苦奋斗.勤奋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其本质和中心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消费的适度性.协调性.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其实正确的消费观远不止这些。

比如,在上课开始我所讲的李嘉诚的故事,还有本框题第一段话所举的例子,青年农民富了,并没有把钱用作个人消费,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有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有人为失学儿童献爱心……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他们之所以这么作,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更有意义。是更高层次的消费观,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我这有一份尼克森总统在他曾经编辑出版的一份《吝啬家月报》里提供的十项省钱致富小秘决,请同学们一鉴。(多媒体显示)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钱来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好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可节省45元的午餐费,每年就可以省下将近2200,可付房屋贷款或存作退休基金。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应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花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价钱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

教师: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

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去调整.去改变,为自己创造出充实.轻松.快乐的生活。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3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太阳对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 ,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1) 牛顿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

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g,若将它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a。如果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间应有如下关系: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r月地是地球半径r地的60倍,得。

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

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教师引导总结)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

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

r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

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单位:N·m2/kg2.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 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 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随堂练习:

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

具体计算:地面上两个50kg的质点,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则这个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

(学生计算后回答)

本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

答案:ABC

3.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距离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则为( )

A. 1 B 1/9 C. 1/4 D. 1/16

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

答案:D

三.引力恒量的测定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

(1)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

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化量。

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

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值。

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四)、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重点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认识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

(2) 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m、r、F单位选择有关,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

(3) 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均匀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课后习题

课本71页:2、3

板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③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

3.引力恒量的测定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 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 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 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 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问题导思】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

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质量为

3.计算天体的密度

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

误区警示

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

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

A.已知地球半径R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

【答案】 ABC

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

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问题导思】

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

2.四个重要结论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

误区警示

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

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答案】 B

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

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

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

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

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

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

《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

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

2.卫星的变轨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识

(1)牛顿的“卫星设想”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

(2)原理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梦想成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断

(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

(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

(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

探究交流

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 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问题导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

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

误区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

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

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问题导思】

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

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

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误区警示

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

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

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

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

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ωB<ω

【答案】 C

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

【问题导思】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

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

2.地球同步卫星

(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

(2)六个“一定”.

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

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

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

特别提醒

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

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

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

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

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 D

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

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突然减小,

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突然增大,则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

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政治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框题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从理论上明确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因此,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教材显得理论有余,材料不足。要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需补充一定的实际资料。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要引出新的观点,深化教材内容,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分析弊害,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切忌说教。
[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故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等。
[--]
教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富翁,有无数的钱财,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
有一天,他掉了两文钱,他的态度将会怎样呢?
生a:置之不理,两分钱能买什么?
生b:捡起来,然后放进口袋。
教师:有没有第三种答案?(无人发言)
可是,香港巨富李嘉诚却给了我们第三种答案。
他在乘坐汽车的时候,把一枚两分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滚向阴沟,他便蹲下来准备去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员便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然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100元作为酬谢交给他。
有记者曾问起这件事,李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那枚硬币,它就会滚到阴沟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员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去用,但不能浪费。
李嘉诚是商人,商人的法则是利润化,但这件事并不是可以用经济规律解释得通的。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再来分析李先生的行为价值所在。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屏幕显示)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因为消费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消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生产对消费产生什么作用?(阅读课本第81~82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板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教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请看以下画面(屏幕显示)
画一: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首说:可恨我生不逢时,如果有手机,何至有今日。
画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竖状图。
画三:(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画四:孩子:妈妈,商店里又有新玩具了,我想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画面概括一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力。
教师: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呢?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淘金与卖水(屏幕显示)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使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问题1:亚默尔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卖水?(水源奇缺,淘金者众多,供给小于需求,对生产者有利的情况下。)
问题2:他从淘金转为卖水,说明什么?(他善于分析市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生产。)
问题3:根据前两问的回答,结合故事内容,总结一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再生产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为消费创造动力
决定消费方式
决定消费水平
决定消费对象
调节生产
是生产的动力
再生产劳动力
是生产的目的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和消费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虽然消费的决策权在个人,但个人消费活动汇总起来,就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看书83~85页)
板书:2.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屏幕显示)
消费者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回答,多媒体板书。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消费行为也表现得不尽相同。说一说下列行为属于哪种消费模式?(多媒体出示)
(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支配下的消费行为。如供职于某不景气企业的一位职工,看到同事家中都有录像机,也动心了,便来到商场家电柜台前。他看上眼的.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三合一”,因囊中只有二三千元,只好望而生怯;而对适应大众消费的.价位在1200~1400元的单放机.vcd机又看不起,觉得够不上档次。于是发下誓言:“宁可现在不买,也要攒钱购置够档次的,甭让人瞧不起。”
( )这种消费者的心理基础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阔绰.富有。为露富,把很多的钱财花费在穿戴.享乐上。东北某城市一位“款姐”,耳朵上.胸前.十指上均饰有金光灿灿的黄金饰物,就连庞物的脖子上也套着一根纯金项圈。这种消费行为远非美化自己,纯为炫耀,给人的印象是俗不可耐。
( )这是指消费方式变化过快,超出生产水平时出现的现象。如很多人过早希望轿车家庭化,一些人希望进一步实现家庭电气化。而这一切就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部门转移,用于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方面,其后果必然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 )这是一种幼稚.无知.落后的个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表面形式很多,但代表性的是为死者大张旗鼓地修高价位的墓地。一些乡村穷得吃不上,喝不上,孩子上不起学,可办起“红白喜事”至少要花费5000元以上。
( )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花钱不多,却能买到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每次欲购价位稍高的商品必货比三家。他为买一双过冬的皮棉鞋跑了十几家商店,最终在一家小型商店,仅花费65元,购得一双可心的皮棉鞋。而与此鞋一模一样的,在大商厦中至少要花费200元~300元方可买到。
根据回答,依次填空:面子式.露富式.超前式.愚昧式.实惠式。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类型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故事,即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她们两个人的消费行为当属哪种类型?
生答:计划式
教师:但是她们的消费观不同,究竟谁的消费观念好?接下来,我们组织两个辩论队,正方为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反方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通过辩论,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费更合理。
正方观点归纳: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正确的,消费要量入为出,每月存一点,花一点,生活轻松。贷款买房是超前消费,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旦面临下岗,就是雪上加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楼房还款何以担保。或者大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上学出国急需用钱,那时,不仅仅是懊悔,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反方观点归纳: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适度消费原则。适度的“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人们消费水平应该与国情及家庭收入两者都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什么按揭贷款式.信用卡.分期付款.租赁等等刺激消费的做法,都可以帮助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于国于已都有利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通过辩论我们感到,中国老太太抑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虽然与泼留希金式的消费方式不同,但也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它与不顾国情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同。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如果你的父母想买房.买车,你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了。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楼房.轿车固然重要,精神食粮更不可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教师: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试想一下,如果只重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个人而言,可能像他──漫画“小儿麻痹症”患者。(屏幕显示)就社会来讲,人类也就没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事实上,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也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消费的结果有助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你的消费更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落后的.不文明的消费方式都与愚昧.无知有关。比如──
学生举例:修陵墓.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办;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教师:在青少年中有哪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学生:比吃穿.上网吧.大过生日.节日送礼.高消费等。
教师:怎样做到科学消费呢?
学生a:科学消费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
学生b:科学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
学生c:科学购物要货比三家,讲究环保,价格公道,尤其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买,以防乱花钱和造成浪费。
学生d:我们是学生,花钱靠父母,消费一定要适度。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精神消费对我们尤其重要。
学生e: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节约资源,爱惜财物。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来看,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此,谁还有新的看法?
学生d: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还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学生f: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无论从传统美德,现实国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板书3: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屏幕显示)
(1)从传统美德来看
(2)从现实国情来看
(3)从品德修养来看
课堂小结:发扬艰苦奋斗.勤奋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其本质和中心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消费的适度性.协调性.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其实正确的消费观远不止这些。
比如,在上课开始我所讲的李嘉诚的故事,还有本框题第一段话所举的例子,青年农民富了,并没有把钱用作个人消费,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有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有人为失学儿童献爱心……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他们之所以这么作,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更有意义。是更高层次的消费观,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我这有一份尼克森总统在他曾经编辑出版的一份《吝啬家月报》里提供的十项省钱致富小秘决,请同学们一鉴。(多媒体显示)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钱来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好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可节省45元的午餐费,每年就可以省下将近2200,可付房屋贷款或存作退休基金。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应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花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价钱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
教师: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
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去调整.去改变,为自己创造出充实.轻松.快乐的生活。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XX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都是主观性的东西 ,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XX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XX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神奇的货币

从容说课
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走进新课]
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迅敏地从摊铺上拿着东西就走。伙计一把捉住且大声怒斥说:“你这个读书人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呆子羞愧万分)
师:俊媳妇为什么能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会羞愧万分?
生1: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
生2:俊媳妇与伙计是两厢情愿,各得所好;书呆子与伙计则是一厢情愿,一得一失。
师:为什么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
生1:俊媳妇是用五文钱换回自己所需的香粉;书呆子既没有用什么东西去换,也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
生2:俊媳妇同伙计双方是有买有卖,是交换;书呆子同伙计之间是无买无卖,简单地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3:俊媳妇拿出了钱,书呆子没有拿出钱。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都说明了:俊媳妇是用货币去购买,而书呆子不是用货币去购买。那么,什么是货币?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一、商品
想想议议:
师:商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红番茄、绿蒜苔是商品,小汽车、小手机、小鼠标也都是商品。它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称为商品?是不是在各个不同的表面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和游子穿在身上的慈母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都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
生2:都是用来交换的。
生3:毛衣是母亲编织的产品,属于劳动产品,但编织毛衣是送给儿子穿,不是用来交换。
生4:它们都有用,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一是通过交换得来的,一是接受赠送得来的。
师:(小结)大家谈的都很有见地,很有价值,现将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必须对人们有用,才能进行交换,也才能成为商品,没有用的劳动产品不成为商品。②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产品如空气、阳光,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像慈母织给游子的毛衣虽然是劳动产品,也有用处,但不是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③商品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货币的产生
讨论交流:
师: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家观察、体会一下发生在19世纪的非洲某一集市上的一个实际片断,思考后面的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必然会出现一般等价物。
(多媒体课件展示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的商品交换情境:卖牛奶的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咖啡的拿红珍珠来!”)
问题:(1)上述材料中,各自要卖出的是什么?要买回的是什么?交换方式是怎样的?
(2)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些人能成交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里面要卖出的产品分别是牛奶、盐、咖啡,要买回的商品是盐、矛头、红珍珠,进行的是物物交换。
生2:拥有红珍珠的如果需要买回咖啡,当然就能同卖咖啡的人进行“咖啡——红珍珠”的交换,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需要的是牛奶,而卖牛奶的人需要的是盐,卖牛奶的人只会同卖盐的进行交换,而不会同卖红珍珠的进行交换。这样,咖啡也卖不出,卖红珍珠的人也买不回牛奶。这应该是“商品——商品”交换的弊端,它呼唤着有一种大家都能接受而又能广泛地拿出去交换的商品出现。
师:(小结)①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可用“商品——商品”进行表示。②一般等价物是人们普遍乐意接受,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出现一般等价物后,商品交换成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③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生产商品中人们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它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三、货币的本质
讨论交流:
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应有哪些特征?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一般等价物应该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聪明的人总不会挑一担出去,又挑一担回来。生2:一般等价物应易于分割,分割之后绝不会减少价值,又能方便交换。聪明的人总不会总是整卖整买。
生3:一般等价物应易于保存,且保存中不使价值发生变化。聪明的人不会保存价值逐渐减少的物品。
生4:一般等价物应易于携带,以利于在较大地区进行交换。笨重的东西不方便在更大的地区进行交换。
师:(小结)“既要漂亮,又要潇洒,两全其美是对一般等价物的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应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征。金、银因天生具有这些特征,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二是只有商品才有资格充当货币;三是充当货币的商品是从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延伸新课]
例题剖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问题:(1)美元、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因这位美国人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就商品交换而言,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
(3)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剖析:本题的情境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十分典型,通过一个美国人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遭遇分析物物交换的弊端之所在。在这则故事中,象牙、纱布、针都是商品,因这位美国人的需求充当了等价物。阅读这则故事,要分析出物物交换的弊端在于阻碍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货币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这种物物交换的尴尬,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答案要点:(1)共同点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原始部落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原始部落的人不需要美元。
(3)此问是开放性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答:改变商品交换的方式;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美元。(其他合理的设想均可)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援助之手伸向拥有红珍珠的人。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阅读材料,提出拥有红珍珠的人的困难 组织指导阅读 归纳总结物物交换的
不足
2 出谋献计,为拥有红珍珠的人买回牛奶 提出问题,组织探究 提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
3 反思现代社会有没有这样的困难,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热心人 再提问题,拓展延伸 理解货币的本质
活动二:各抒己见话特点。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各抒己见发表对一般等价物特点的看法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 区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与一般商品
2 齐心协力,共同归纳出一般等价物的特点 点拨、提示 区别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在它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课外作业
选择题
1.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说明
①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②金银不是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④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货币z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其交换公式为
A.商品——货币 B.货币——商品
C.商品——商品 D.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它出现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以前的是商品,现在的不是商品
B.以前的是不固定的,现在的是固定的
C.以前的是固定的,现在的是不固定的
D.以前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现在的则不体现
4.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商品,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②都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③在任何地方都一样④二者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关于货币产生的几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②在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特别多③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换④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C 3.B 4.A 5.B
备课资料
中国历代钱币简述
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河南安阳殷墟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及民国时期。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币。生活在湖水面较多的部落,以捕鱼为业,其铸币有的似图腾,有的似地名,有的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圆钱。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饷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3篇”一文,希望“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3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