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 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 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三、13-6=7 (人) 7+22=29 (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 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自己说。
(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22+13-6 22-6+13 13-6+22
=35-6 (先算加) =16+13 (先算减) =7+22 (先算减)
=29 (再算减) =29 (再算加) =29 (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分析:须一算、二想、三连.即先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再根据得数想哪两个算式可以连线;然后再动笔.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

fwR816.CoM阅读延伸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纸片,相同长度的小木棒若干根,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与引入
根据下面的图示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二、问题与探索
多媒体显示:用相同小棒摆成的两组正方形。
第一组第二组
提问: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几个正方形?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几个正方形?
第二组用的小棒比第一组多几根?
第一组用的小棒比第二组少几根?)
提示: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待学生实在找不到问题时。)
师:你们看是不是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第二组正方形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的个数?
(2)第二组用小棒的根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用的根数?
从正方形个数来说,第一组1个,第二组两个1个;从用的根数来说,第一组用了1个4根,第二组用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3倍。
以前我们学习了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
(接着把第二组的正方形换掉,改为3个正方形。)
师:现在大家研究一下,第二组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与第一组有什么关系?(把教学思路引导到有关“倍”的研究上来。)
三、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是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顺序地一组组摆出来。
(1)●●●
是上一行的2倍
(2)●●
是上一行的4倍
(3)/ / /
是上一行的5倍
独立摆完后,小组讨论: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怎样计算?为什么?
小结:教师充分了解情况后,根据学生理解的水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小结。
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出示第77页“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动脑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是:
(1)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进行计算?请讲出道理。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教学特点
(一)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
1.课前交流,也是为本课解决问题服务的。比如:堆雪人的问题。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
2.分析问题时注重了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反复的读题中比较两个题目的区别。(1)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2)堆2个雪人,大雪人需要5个纽扣,小雪人需要4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学生1汇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1);学生2:画了两组4个纽扣,两组5个纽扣。
2.问题设计很有意义。都是求2个人,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但是,(1)两个雪人需要的纽扣是1样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人,虽然也是两个人,但需要的纽扣总数却不一样多。这样设计的好处,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无效的分析和无赖的强化。让学生在读题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较中形成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特点鲜明
1.设计有味。2.评价真诚。(1)评价语言细腻得体。
“一个用认真的思考帮助了同学,一个通过同学的帮助,改正了错误。多好的两个孩子呀。”
3.引导科学。该讲的地方讲,比如,(1)是求4个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读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并且解答。该练的地方就练。比如,第一组练习做(1)有5串糖葫芦,每串糖葫芦上有6个山楂,一共有多少个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这两种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串?4.注意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比如,纠正了学生们错用的单位名称。第三组练习题。滑雪的有3组,每组有5人,滑冰车的3人。(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车的多几人?
二、教学思考
1.上课老师要注意倾听。上课的哨音早已吹响,老师过5分钟后才说上课。老师也应该注意倾听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图上有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会解答吗?你解答的正确吗?
三、教学反思
为什么没有用书上的例题?书上的例题,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的问题。如果用书上的例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基于此用东北的雪景贯穿全课。问题,去了情境,抓核心关系。的数量关系要找出来,加和乘就是表示这种关系。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用4个5相加,引导非常有道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了还不够,对了还要寻找的优化思想。我们已经会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对不起,你不对。接下来,一个熊,两个熊的问题,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把两个式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顿悟。思考:学生已经会了,还需要不需要画扣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平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
生找到数学信息: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坐3人
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
4、列式计算
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
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
(三)列综合算式
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
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
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
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
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
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
三 、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
(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
生1:3×8=24(块) 生2:3×8÷6
24÷6=4(块) =24÷6
=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习,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
2、分可乐
(1)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2) 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 ②18÷(3×3) ③18÷3=6(瓶) ④18÷3÷3
18÷9=2(瓶) =18÷9 6÷3=2(瓶) =6÷3
=2(瓶) =2(瓶)
(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
3、鸡妈妈找算式
(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①24÷(2×4) ②24÷4

(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
(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
(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
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
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
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
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
第二关:出示信息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
a.12÷2=6(米) b.12÷2÷2=3(米) c.12÷(2×2)=3(米)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
六、看书练习,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习,师批改。 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
——同桌交流
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
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基本练习,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
——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
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

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习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

有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习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条坐4人 先算:
有6条船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再算:
每辆坐3人 需要几辆碰碰车?
4×6=24(人) 4×6÷3
24÷3=8(辆) =24÷3
=8(辆)
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一纸的设计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有欣喜有质疑,有收获有遗憾,我都一一珍藏,正是这些使我的教学走向更加成熟。退去上课的余热,静静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材不必“舍近求远”
听过很多公开课,为了教学新颖,创设了很多不同于教材的情景。我认为教材是课堂的载体,不应轻易地脱离教材,花很多精力去另起炉灶。如果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教学,那该另当别论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前后尝试了两种呈现方式。其一:先出示第一幅小朋友在玩划船图,引导学生找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描述这些划船的小朋友去玩碰碰车,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把两幅图分解成2部分,把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非常流畅。但流畅的背后我在思考:这样是否违背了教
材整体呈现的意图呢?虽然在图中有一个红色箭头,表示“玩碰碰车就是划船的小朋友”,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分步呈现,是否削弱了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于是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案,其二:动态逐幅出示,老师用简洁语言描绘情景,直接发现问题,从问题开始入手,层层寻找需要的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个人感觉第二种方案更加贴近教材的意图,使得课堂显得更加大气,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分析数量关系不必“羞羞答答”
“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本课中,找对中间问题是关键。开始我一直困惑:执教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严密的分析数量关系,还是跟着课改的潮流淡化数量关系,模糊的让学生体验且点到为止呢?经过名师和专家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眼前的教学之路渐渐地清晰明了了。认为数量关系一定要分析,但不能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公式,也不是“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解题思路混乱,理不出头绪。我觉得应该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我没有刻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问道: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然想到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并发现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来,继而再去找划船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分析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变得不在刻板,统一,也不在“羞羞答答”,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存在。在此我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信息到问题,感受综合法。在一定量的感悟后再进行提炼解决方法,建构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水到渠成。
三、教学尺度应该合理把握
在例题中出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其中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第一次出现。曾经我也犹豫过,既然教材里出现了,是否该落实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呢?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有一单元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教学递等式和运算顺序,于是我思量斟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用递等式来书写,但并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人人掌握,运算顺序也是建立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的,真正体现学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教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都如视珍宝,使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走的更宽,更坚定!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乘法解决问题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8,3×8,8×2,4×8,5×7
第二组: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 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 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再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时间可能是多少。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让学生在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结论,发现数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这是老师周一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你们猜一猜在这些时间里老师分别在干什么?

2.唤醒已有经验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习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2.归纳推理思路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

时间7:459:009:1510:3010:50
活动做完作业看木偶剧
(2)小组讨论:推测“踢球可能在什么时间”的关键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主题图中的信息,确定踢球的范围,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从表格列举的连续时间来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9:00明明才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这个时间可以排除。因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戏,踢球是在看木偶戏之前进行的活动,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这个时间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时间只能是9:15。

③学生可能会出现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4)发散思维。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觉得明明踢球还有可能是哪些时间?

(5)检验结论。

①你的结论正确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②教师适时教育孩子要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读一读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1)独立思考:哪个时间比较合适?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2.连一连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填一填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填写作息时间表。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时应启发学生按问题解决的步骤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考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这节课我们通过推算时间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推算时间?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