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高中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这篇《高中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 学 实 施方 案
授课班级 级 班 年 月 日 第课时

教 学 内 容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回忆美术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们讲过,美术也叫造型艺术,它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传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的。这个用来传达情感的形象,就是我们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
【讲授新课】
一、 及其特点:
艺术形象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艺术的掌握世界”,也就是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那种特殊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二、 美术形象的整体与个体性:
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如p103《大卫》、p107《思想者》、p116《蒙娜丽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个体艺术形象,是单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画家把每个具体的个别人物形象都作为独立完整而有机的美术形象,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极其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个体形象,有机地交织成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
个体形象: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白发飘散、充满仇恨扑上前来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积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赶到会场蹲在前列的老实农民,被地主迫害成残、瘫痪不起的青年农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属,虽然震惊然而低头并未服罪,偷眼窥视着斗争他的农民群众的地主……
整体形象:以农民的血泪控诉为中心情节的惊心动魄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雄壮艺术场景。
三、 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各区别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的。
关系:
选择、提炼、概括、改造
现实生活————————————————————艺术形象
审美评价、思想感情、时代要求
————————————————————
反映

如:p58《流民图》 (200CM,2700CM)中国画,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画家。早年学商业美术,长期从事中国画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画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为了创作这一作品,画家曾从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画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中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样,为了完成这一作品,画家多次到河南写生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有素描稿,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0年在山东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MK木刻研究会。1934年留学日本,1936年考入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美术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1949年参加第1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画研究班主任。1954年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60年在第3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73年逝世。
【课堂小结】
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形象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媒体,这一媒体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当然,在直观感知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业】
试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形象。

fwR816.cOM品读分享

高中美术教案:民间美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民间美术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课业类别: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作品首先要搞清的概念、种类,了解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的一般欣赏要点。
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
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的基本特点、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
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自由组合。
3、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4、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5、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中国的馆。
最后要评出解说员,美术馆,自创作品
二、 新课内容
1、 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 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 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 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 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 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解说员,美术馆,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所以,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quot;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产地。
《沙燕》是北京风筝。北京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平安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裕窦渫婢咧幸曰⑽獠牡淖髌泛芏唷T谠煨蜕希怀龌⒌乃亢屠荩员硐制渫洹⒈苄暗囊幻妫保⑸砩嫌质我约榛ú荩硐殖黾榈囊幻妗U馐敲窦涿朗踝髌分性⒁馍詈瘢毯牌铀氐睦砟畹挠忠挥≈ぁU庵窒笳髟⒁庠诿窦涿朗踝髌匪娲杉S性擞眯骋舻姆绞嚼幢泶锏模纾毫┠暧杏悖ㄓ啵挥胁捎帽扔鞣绞奖泶锏模纾菏裼鞫嘧樱挥械脑蛐纬稍级ㄋ壮傻姆旁煨停缥宥荆矗赫吧蕖⑿⒈诨ⅰⅡ隍肌⑸撸U馐俏颐切郎兔窦涿朗跗肥毙枰乇鹩枰宰⒁獾牡胤剑挥蟹⒕虺銎渲性⒁猓拍芴寤崞涔顾贾睢?br> 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 故有称之为" 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结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高中美术教案


教案能够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美术教案(一)

课程名称:《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个大问题层层递进。而引言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以下四个问题做了铺垫。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并由举例来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全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地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通过举例来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第五部分是学生思考与讨论和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并自我评价,为学生留下一片知识拓展的自由天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的情趣。

(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智育目标。

(3)情感目标:结合“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激发学生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德育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针对重点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短片、flash、并提出小组讨论的方法来突出重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和传统文人画造型、传统西化造型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节,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难点。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图片的形式很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第一感官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分组讨论法:同学们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加深理解,并和老师沟通,也可加深师生感情。

(3)活动探究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马斯洛心理学提出的:平等对话,创设探究氛围是非常符合当今教学理念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学习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就得吸引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民间美术图片资料、课本等。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分以下几个过程来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课题。

通过播放过年回家的动画视频及春节广告等以剪纸和皮影方式呈现的艺术形式,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2)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同学感受到视频音画气息,产生兴趣。并播放图片幻灯片,并激发学习热情,完成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3)并播放多媒体板书,板书采用提纲式,简单明了,让同学清晰易懂。

(4)自主探究,合作探讨

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请同学翻开第92页认真欣赏92—97页相关民间美术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然后进行抢答。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资料和阅读相关文字说明,然后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准备抢答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后讨论,为体现小组的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础。合作探讨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她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所以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欣赏图片开始,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欣赏民间美术,并大但提出想法,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如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寓意性、象征性)学生回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加深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在交流讨论中,能体现出合作的意识,对能力弱的组合,教师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5)影像展示。老师播放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影像资料。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民间美术的三种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如:剪纸、刺绣、年画。学生认真欣赏影像资料,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让课堂的知识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后总结与反思

课后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学习:

1、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2、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3、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4、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加深理解民间美术的与民俗的依存关系。

布置作业:理解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的前提下解决课后拓展问题,面对民间美术的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开阔视野,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反思: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增有减,与时俱进。通过精心讲解,合作探究等进行创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由于学生差异性大,短时间内很难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这点还需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高中美术教案(二)

课程名称:《瓷》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高中美术教案(三)

课程名称:《荷加斯兄弟宣誓》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画家的流派以及《荷拉斯兄弟宣誓》背景、内容和主题思想,学会运用美术术语欣赏同类型的油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探究掌握达维特的艺术特色,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达维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

【难点】

体会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截取战争时期的电影,感受刀枪铁马的声音,以及战争残酷的场面。提问:

在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是如何去记录这样一个壮烈的场面?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由此引出课题——《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二)直观欣赏感知

学生观看幻灯片,教师逐渐放大《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引导学生们直观感受, 并提出问题:

这幅作品属于什么画种?从画面中看到了怎样的内容?画面中有几个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简总结并要介绍背景:此画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故事,战争题材,画面中有9个人物,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左边表现的是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的场面。

(三)探究艺术家

教师展示巴洛克艺术、市民美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对应的画家画作和艺术特色的连线题,引导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师:这幅绘画是什么时期的艺术?是谁的作品?画家属于什么画派?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新古典主义艺术特色,这幅作品是达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画家。

(四)形式美感分析

继续欣赏《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并思考:

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构图合适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采取小组谈论的形式,四人为一组,(引导学生从作品构图、背景、色彩、线条、笔墨、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显示了画家达维特在构图上强调的是完整性,比较关注的是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注重体积感,用红色的基调突出画面的庄严气氛。

(五)领悟探究

学生分小组合作演出《荷拉斯兄弟宣誓》的情景剧。思考问题:这幅作品画家想表达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颂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的主题,表现了画家对英雄人物的尊敬。

(六)比较鉴赏

教师展示《马拉之死》,引导学生观赏并与《荷加斯兄弟宣誓》对比分析:两幅作品有什么异同?

学生派各组代表进行演讲,同学之间互评,教师从现场表现、语言组织、美术术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小结作业

总结达维特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搜集达维特所处的时代,并思考与画作风格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荷加斯兄弟宣誓

题材:历史故事

构图:均衡

造型:写实

色彩:明快

六、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教案(四)

课程名称:《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感受绘画作品蕴含的深厚文化韵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培养对中国绘画的热爱之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现代中国画绘画大师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难点】

比较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现代绘画的异同,统看国画发展历程。

三、教学用具

画家画作、图片、课本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作品《齐白石像》《太白行吟图》)你们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齐白石像》写实,《太白行吟图》写意。

20世纪中国画处于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过程。和古代美术相比,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象与作者、品类与形式、性质与地位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的过渡性和矛盾性那样,中国现代美术也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

1.探究历史之路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历史长河,也蕴含着深厚地文化底蕴。结合之前预习的内容。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中国近代绘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社会状况、意识形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领略现代画家风采

出示黄宾虹作品。小组探究黄宾虹绘画特色是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入。

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提出问题:这幅画是谁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是傅抱石和关山月协力合作完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两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3.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人们喜欢齐白石的画,从他的画中不只是看到各种生动的形象,而且会被他洋溢在作品之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学生仔细观察,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通体透明、活灵活现,但是与真虾对照,又不完全相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给人的感觉比真虾更为生动,齐白石对此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外来画种生根发展

出示徐悲鸿作品《徯我后》,画风与之前欣赏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继承了欧洲古典主义写实画风和近代油画对光与色彩的处理。表现人民渴望解放的情景。

继续追问:油画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又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

学生分组讨论。师:明清时期,油画随着天主教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油画在中国得以生根成长,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负笈海外学习美术归来的留学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环节三:比较鉴赏,巩固提高

对比欣赏《齐白石像》《父亲》《太湖鹅群》等作品,在风格、绘画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写实;照相写实主义;追求光线的阴暗变化下所形成的丰富层次和体积感。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任何发展的社会都必然要面对古与今、人与我、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上,并不是全部都要延续的,需要延续的是有生命力的部分。绘画作品是精神的体现。一个时代的作品必然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从生活入手,紧密结合时代。把握中国画传统的内在精神,向着现代形态转换,引导现代中国画良性发展,从而使中国画更加繁荣昌盛。

(二)拓展延伸

课下收集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和同学交流。

高中美术教案: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这篇《高中美术教案: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 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 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服饰艺术教案--时尚的美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内容较多,包括服饰的的基本知识、优秀服装设计欣赏和服饰美的一些基本原则。但许多内容没有图片,课本已有的图片不仅过于陈旧,而且无男子服饰。如采用课文上的图片,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本上的图片只能作为课余补充,课外图片的选择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服饰设计艺术,特别是现代服饰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对服饰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服饰美的主要原则,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着装,提高自己在服饰文化上的素养,树立高中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形象。
材料准备:温州都市报《时尚是最丑的》,中国古代服饰图片(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少数民族服饰,现代时装表演,现代服饰艺术图片,纸造型(短袖衬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现代服饰艺术。人们常说,衣食父母。这说明吃和穿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品格、修养与个性。在古代就有很多关于服饰的讲法,象"佛靠金装,人靠衣裳"还有"人靠衣裳马靠鞍",都充分的体现了服饰的重要性。
*少年时代就很注意自己的修饰、仪表、风度。他在学校读书时,在大立镜旁边糊了面"纸镜",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直正,肩宜平,脑直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长期担任我国国务院总理,从事外交活动,历来重视自己的穿着、修饰,他的仪容、风度和形象,赢得了各国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外在表现。


二、传授新课
因此有人说:"服饰,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是人的气质、个性、情调、风格的亮相,它是人对自身外在美的一种设计",那么,到底什么是服饰?服饰的内涵和外延究竟如何界定呢?
所谓服饰,是衣服和装饰的总称,也就是除穿着的上衣下裳外,还包括首饰、鞋帽、腰带、提包等等。


1、中国古代服饰欣赏: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穿着服装,不仅仅为了掩身护体及保暖,还要求它能够美化形象,正像郭沫若所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也就是说:服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还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欣赏古代服饰)大家辨认一下,这些服饰都是哪个朝代的?(西周、唐、元、宋、明、清)
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隋唐、清代的服饰。(引导学生从服装的款式和色彩、帽子、鞋子、发型等方面入手,由学生观察,找出两种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最授欢迎。
清代是我国服装改变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2、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欣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个民族聚居在什么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风尚习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服饰,出现什么样的着装形象。而要认识一个民族,进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及其衍变,都不能缺少对这个民族服饰的关注和了解。(藏族、苗族服饰欣赏)。提问:这些服饰是哪个民族的?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哪些共同特点?(色彩鲜艳)如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服,故素有"白衣同胞"之称。苗族妇女服饰五彩斑斓,还讲究佩戴银饰。此外,如蒙古族的滚边长袍和半筒高靴,赫哲族的鱼皮衣衫和套裤,鄂伦春族的兽皮长袍和抱头帽,维吾尔族的"袷袢"和花帽,藏族的宽领开右襟的大袍和毡帽,傣族妇女的无领衣和长筒裙,黎族妇女的开胸无纽衣和短筒裙,乌孜别克族妇女的宽大多褶连衣裙,京族妇女的窄紧身淡色长衣等,无不民族风情浓郁,美不胜收。
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总之,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的服饰,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表现着人民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服饰的贡献。


3.现代服饰艺术欣赏:而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能例外。
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与传统3类。(见图)时装是设计师们艺术创作的精品,实用性较小,往往只在时装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瞬息即逝。其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则会超越国度,在国际上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就成为流行服装。除此之外,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现代科学的进展以及艺术潮流的涨落,都会影响纺织服装工业,引发人们更新服饰美的标准。如60年代航天科学突飞猛进,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人类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一重大科学突破震撼全球,也波及到纺织服装工业。类似银灰的"宇宙色"首先在西方上层社会流行开来。随即"宇航服"、"太空服",风靡一时,动摇了以"豪华气派"为准则的西方服饰观念。再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受美国黑人作家哈利的小说《根》的影响,西方世界兴起寻根热浪,加上人们对现实的迷茫与彷徨,更引起人们对原始生活的怀念,对自然风情的向往,与之相应的"土著织物"、"原始服饰"迎合了这种"复古"、"怀旧"的思潮。人们从古拙的服饰艺术中寻求失落已久的"原始味",从古老的图案中探寻质朴的韵律,品味田园诗般的醇美。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各类模仿原始人穿着的兽皮时装应运而生,粗犷古拙的手工织品,如手结地毯、蜡染织物等备受青睐。于是乎"最原始的便成了最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就世界性","大俗则大雅"等新观念成为现代服饰美的一种衡量标准。
因此,我们对于时装,不能完全用生活服装的标准评论它、欣赏它。就象去年《温州时报》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丑陋的时尚",他说:"凡是时尚都是丑陋的,我们见过美的时尚吗?如古代女人的小脚,文人骚客诗称"踏春有迹","步月无声",《孔雀东南飞》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赞美女子的脚小。然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自然是奇丑无比。还有我们现代都流行减肥,也许不久又流行肥胖了。环肥燕瘦,在赵飞燕看来,杨玉环是丑的,在杨玉环眼里,我想赵飞燕也无益于魔鬼。"同学们认为他讲得对吗?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以,在一个月后,《温州时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凡时尚都是美的"。美,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时尚正因为美,所以存在,在生活中,人们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美,创照美。昨天的"小脚女人"在昨天看来是美的,而今天已经变成了丑陋。那是因为人的审美观的变化,"时尚"才变成了丑,这就不再是时尚。于是一种新生的事物代替了他,这才是时尚。从古代无领的衣服到严肃端庄的中山装是一种创新;从中山装到潇洒风流的西装革履也是一种创新;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休闲服,又何尝不是一种美?这些各有特色的时装在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人看来,无异是丑陋的奇装异服吧。
所以凡时尚都是美的,时尚是一朵鲜艳夺目的花。因为有了时尚,这社会才会进步,这大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现代服饰欣赏


4、青少年学生如何着装: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时尚的美,所以人人都赶时髦。青少年学生该不该追时尚、赶时髦呢?这个问题就留给我们的同学。(要求学生书面写出自己见解,并讲出原因)
既然要赶时髦,那是不是也象社会上的一些男青年扎马尾辫子;象一些香港歌星一样染红色、绿色头发,穿奇装怪服呢?这显然是不行的。
人是服装的主体,任何新颖漂亮的服装,只有配合人这一主体,才能挥洒出它的美质来。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单纯地去追求"新潮"、时髦,着装效果往往不好,甚至适得其反。不少人往往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年龄仪态,职业环境特点,人体的高矮、胖瘦,体材的比例,皮肤的颜色等等,盲目地赶时髦,追摩登。其结果不是俗气,就是难看。因为,你忘了自己是服装的主体,服装只是陪衬,它只能衬托你。而在于件件适合于你,符合你的形体,符合你的个性,能限度地表现出你的闪光点。 正因为这样,做衣服就要"量体裁衣",买衣服就要"度身择衣",而决不是、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形体去迁就服装。到底什么样的服饰才美,从欣赏的角度,一般说来,人的服饰要注意:
1.服装尺寸要合体。根据本人的体材比例、体形的胖瘦、高矮;不宜过大或过小。
2、服装款式要大方。选用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仪态、环境、性格;
3、服装配色要协调。远看颜色近看花;配色不宜过分鲜艳、杂乱,考虑服装与皮肤的颜色和头发的颜色。
4、装着要适时。要适合时尚、适合流行趋势、适合季节变化、适合不同场合。
5、装饰要适度。服装上的装饰及配件,要掌握分寸,以增加服饰美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同学们出几个问题,考考同学们平时是否?(见课件)
手工制作:短袖衬衣的制作(纸造型)


课堂总结
今天了解了中国古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我们知道,人的美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美和内在美。一件合适的服饰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品格、修养与个性。使我们外在美更加出众。但是,他绝不是孤立的,内在美作为人的美的主导的决定性的方面,必然会对人的外在美产生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气质、情操、志趣的不同,必然会从穿着、打扮等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来。虽然内在美不像外在美那么一目了然,有时甚至是无形的,但却比外在美丰富深刻,历久弥新,并通过外在美流露出来。
所以理智的着装者,不是有意地去掩饰自己的缺陷,而是善于利用服装和饰品,去体现自己美的方面,扬长避短。充分显示自己的外在美和气质美。因而外在美与内在美总是统一。素有"日本超级设计师"美称的高田健藏也认为:"一个会打扮的妇女不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值多少钱,而是讲究怎样通过服装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可见,内在美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可以通过其外在形态使人能够觉察到、感受到。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服饰艺术教案--时尚的美》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内容较多,包括服饰的的基本知识、优秀服装设计欣赏和服饰美的一些基本原则。但许多内容没有图片,课本已有的图片不仅过于陈旧,而且无男子服饰。如采用课文上的图片,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本上的图片只能作为课余补充,课外图片的选择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服饰设计艺术,特别是现代服饰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对服饰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服饰美的主要原则,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着装,提高自己在服饰文化上的素养,树立高中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形象。
材料准备:温州都市报《时尚是最丑的》,中国古代服饰图片(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少数民族服饰,现代时装表演,现代服饰艺术图片,纸造型(短袖衬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现代服饰艺术。人们常说,衣食父母。这说明吃和穿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品格、修养与个性。在古代就有很多关于服饰的讲法,象"佛靠金装,人靠衣裳"还有"人靠衣裳马靠鞍",都充分的体现了服饰的重要性。
*少年时代就很注意自己的修饰、仪表、风度。他在学校读书时,在大立镜旁边糊了面"纸镜",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直正,肩宜平,脑直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长期担任我国国务院总理,从事外交活动,历来重视自己的穿着、修饰,他的仪容、风度和形象,赢得了各国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外在表现。


二、传授新课
因此有人说:"服饰,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是人的气质、个性、情调、风格的亮相,它是人对自身外在美的一种设计",那么,到底什么是服饰?服饰的内涵和外延究竟如何界定呢?
所谓服饰,是衣服和装饰的总称,也就是除穿着的上衣下裳外,还包括首饰、鞋帽、腰带、提包等等。


1、中国古代服饰欣赏: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穿着服装,不仅仅为了掩身护体及保暖,还要求它能够美化形象,正像郭沫若所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也就是说:服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还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欣赏古代服饰)大家辨认一下,这些服饰都是哪个朝代的?(西周、唐、元、宋、明、清)
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隋唐、清代的服饰。(引导学生从服装的款式和色彩、帽子、鞋子、发型等方面入手,由学生观察,找出两种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最授欢迎。
清代是我国服装改变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2、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欣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个民族聚居在什么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风尚习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服饰,出现什么样的着装形象。而要认识一个民族,进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及其衍变,都不能缺少对这个民族服饰的关注和了解。(藏族、苗族服饰欣赏)。提问:这些服饰是哪个民族的?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哪些共同特点?(色彩鲜艳)如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服,故素有"白衣同胞"之称。苗族妇女服饰五彩斑斓,还讲究佩戴银饰。此外,如蒙古族的滚边长袍和半筒高靴,赫哲族的鱼皮衣衫和套裤,鄂伦春族的兽皮长袍和抱头帽,维吾尔族的"袷袢"和花帽,藏族的宽领开右襟的大袍和毡帽,傣族妇女的无领衣和长筒裙,黎族妇女的开胸无纽衣和短筒裙,乌孜别克族妇女的宽大多褶连衣裙,京族妇女的窄紧身淡色长衣等,无不民族风情浓郁,美不胜收。
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总之,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的服饰,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表现着人民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服饰的贡献。


3.现代服饰艺术欣赏:而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能例外。
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与传统3类。(见图)时装是设计师们艺术创作的精品,实用性较小,往往只在时装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瞬息即逝。其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则会超越国度,在国际上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就成为流行服装。除此之外,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现代科学的进展以及艺术潮流的涨落,都会影响纺织服装工业,引发人们更新服饰美的标准。如60年代航天科学突飞猛进,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人类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一重大科学突破震撼全球,也波及到纺织服装工业。类似银灰的"宇宙色"首先在西方上层社会流行开来。随即"宇航服"、"太空服",风靡一时,动摇了以"豪华气派"为准则的西方服饰观念。再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受美国黑人作家哈利的小说《根》的影响,西方世界兴起寻根热浪,加上人们对现实的迷茫与彷徨,更引起人们对原始生活的怀念,对自然风情的向往,与之相应的"土著织物"、"原始服饰"迎合了这种"复古"、"怀旧"的思潮。人们从古拙的服饰艺术中寻求失落已久的"原始味",从古老的图案中探寻质朴的韵律,品味田园诗般的醇美。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各类模仿原始人穿着的兽皮时装应运而生,粗犷古拙的手工织品,如手结地毯、蜡染织物等备受青睐。于是乎"最原始的便成了最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就世界性","大俗则大雅"等新观念成为现代服饰美的一种衡量标准。
因此,我们对于时装,不能完全用生活服装的标准评论它、欣赏它。就象去年《温州时报》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丑陋的时尚",他说:"凡是时尚都是丑陋的,我们见过美的时尚吗?如古代女人的小脚,文人骚客诗称"踏春有迹","步月无声",《孔雀东南飞》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赞美女子的脚小。然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自然是奇丑无比。还有我们现代都流行减肥,也许不久又流行肥胖了。环肥燕瘦,在赵飞燕看来,杨玉环是丑的,在杨玉环眼里,我想赵飞燕也无益于魔鬼。"同学们认为他讲得对吗?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以,在一个月后,《温州时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凡时尚都是美的"。美,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时尚正因为美,所以存在,在生活中,人们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美,创照美。昨天的"小脚女人"在昨天看来是美的,而今天已经变成了丑陋。那是因为人的审美观的变化,"时尚"才变成了丑,这就不再是时尚。于是一种新生的事物代替了他,这才是时尚。从古代无领的衣服到严肃端庄的中山装是一种创新;从中山装到潇洒风流的西装革履也是一种创新;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休闲服,又何尝不是一种美?这些各有特色的时装在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人看来,无异是丑陋的奇装异服吧。
所以凡时尚都是美的,时尚是一朵鲜艳夺目的花。因为有了时尚,这社会才会进步,这大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现代服饰欣赏


4、青少年学生如何着装: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时尚的美,所以人人都赶时髦。青少年学生该不该追时尚、赶时髦呢?这个问题就留给我们的同学。(要求学生书面写出自己见解,并讲出原因)
既然要赶时髦,那是不是也象社会上的一些男青年扎马尾辫子;象一些香港歌星一样染红色、绿色头发,穿奇装怪服呢?这显然是不行的。
人是服装的主体,任何新颖漂亮的服装,只有配合人这一主体,才能挥洒出它的美质来。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单纯地去追求"新潮"、时髦,着装效果往往不好,甚至适得其反。不少人往往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年龄仪态,职业环境特点,人体的高矮、胖瘦,体材的比例,皮肤的颜色等等,盲目地赶时髦,追摩登。其结果不是俗气,就是难看。因为,你忘了自己是服装的主体,服装只是陪衬,它只能衬托你。而在于件件适合于你,符合你的形体,符合你的个性,能限度地表现出你的闪光点。 正因为这样,做衣服就要"量体裁衣",买衣服就要"度身择衣",而决不是、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形体去迁就服装。到底什么样的服饰才美,从欣赏的角度,一般说来,人的服饰要注意:
1.服装尺寸要合体。根据本人的体材比例、体形的胖瘦、高矮;不宜过大或过小。
2、服装款式要大方。选用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仪态、环境、性格;
3、服装配色要协调。远看颜色近看花;配色不宜过分鲜艳、杂乱,考虑服装与皮肤的颜色和头发的颜色。
4、装着要适时。要适合时尚、适合流行趋势、适合季节变化、适合不同场合。
5、装饰要适度。服装上的装饰及配件,要掌握分寸,以增加服饰美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同学们出几个问题,考考同学们平时是否?(见课件)
手工制作:短袖衬衣的制作(纸造型)


课堂总结
今天了解了中国古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我们知道,人的美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美和内在美。一件合适的服饰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品格、修养与个性。使我们外在美更加出众。但是,他绝不是孤立的,内在美作为人的美的主导的决定性的方面,必然会对人的外在美产生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气质、情操、志趣的不同,必然会从穿着、打扮等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来。虽然内在美不像外在美那么一目了然,有时甚至是无形的,但却比外在美丰富深刻,历久弥新,并通过外在美流露出来。
所以理智的着装者,不是有意地去掩饰自己的缺陷,而是善于利用服装和饰品,去体现自己美的方面,扬长避短。充分显示自己的外在美和气质美。因而外在美与内在美总是统一。素有"日本超级设计师"美称的高田健藏也认为:"一个会打扮的妇女不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值多少钱,而是讲究怎样通过服装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可见,内在美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可以通过其外在形态使人能够觉察到、感受到。

高中美术《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三篇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

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是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意象艺术的艺术特点。

【难点】

感受意象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带着疑问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意象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怪异)

继续追问:这些作品为什么会产生“怪异”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色彩夸张

(二)分析怪异

1.展示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以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给人一种神秘不安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小组讨论:蒙克是如何描绘这种不安的?试从色彩、形象、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①造型—骷髅般神经质的人物;

②色彩—红色与深蓝、墨绿形成鲜明了对比;

③线条—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

3.教师点名蒙克会描绘不安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有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蒙克的相关资料?

学生自愿分享,教师总结: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后相继经历了父母与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

(三)解释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环节三:交流探讨,辨析意象艺术

1.讨论问题: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象艺术的怪异源自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举例:《星月夜》表现的是一个被高度夸张变形并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运用的平直、粗短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上面的这些则是运用了一种弯曲的线条,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梵高当时意象的一种特点,体现出了抑制的强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回顾意象艺术的特点。

2.课后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

初中美术教案:《塑造自己的形象》


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六课塑造自己的形象(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思想目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以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目的。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泥塑浮雕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难重点:

1.重点:泥塑浮雕的表现能力、整体的创新意识。

2.难点: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用具:泥塑浮雕作品学生作品

四板书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

1.泥塑浮雕的特点。

2.制作技法。

3.作业要求。

4.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讲评优秀作品。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塑造自己的形象

(2).作品欣赏,分析泥塑浮雕的特点。(见图例)

(3).讲解、演示,泥塑的基本技法。

(4).作业要求:

制作一个浮雕人像作品。

要求作品新颖、独特、制作手法多样。

时间要求:25分钟

(6).评分标准。

生动、合理、速度、纪律

(7).巡回指导。

(8).展示讲评、评分

练习:

按照讲授练习的程序,在指定部位完成泥塑组雕。

小结: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展示部分优秀作品,现场评分。布置下节课所带学习用品(泥塑工具

初中美术教案:塑造自己的形象


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六课塑造自己的形象(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2.思想目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以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目的。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泥塑浮雕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难重点:

1.重点:泥塑浮雕的表现能力、整体的创新意识。

2.难点:表达意图的准确性与独创性,泥塑浮雕手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用具:泥塑浮雕作品学生作品

四板书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

1.泥塑浮雕的特点。

2.制作技法。

3.作业要求。

4.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讲评优秀作品。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塑造自己的形象

(2).作品欣赏,分析泥塑浮雕的特点。(见图例)

(3).讲解、演示,泥塑的基本技法。

(4).作业要求:

制作一个浮雕人像作品。

要求作品新颖、独特、制作手法多样。

时间要求:25分钟

(6).评分标准。

生动、合理、速度、纪律

(7).巡回指导。

(8).展示讲评、评分

练习:

按照讲授练习的程序,在指定部位完成泥塑组雕。

小结: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展示部分优秀作品,现场评分。布置下节课所带学习用品(泥塑工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一文,希望“高中美术教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会动的艺术高中美术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