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案:等号、不等号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幼儿数学教案:等号、不等号,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这篇《幼儿数学教案:等号、不等号》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名称: 数学 等号、不等号(分组)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按标记给图形分类,理解符号“等号”“不等号”表示二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二: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1、二次分类板、塑封的几何图形
2、填符号材料
3、看符号填数字的材料
4、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
三:活动过程 :
1、集体活动。
多媒体演示课件(按标记分类、感知数量)。
边演示边讲述:
2、小组活动。
(1)按标记分类、填符号
提醒幼儿先将小卡片分类,再填中间的符号。
(2)填符号
A:先看清前后的点子和物体的数量再填中间的符号。
B:看符号填点子或实物。
C:看清点子、实物和符号,再在中间填印点子或实物。
3、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按标记分类、填符号”活动活动是怎么做的,启发幼儿想想除了填这个点子外还可以填几个点子?为什么?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三数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 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 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 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气温32 ℃,最低气温26 ℃.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 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 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 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 ℃≤t≤32 ℃.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 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 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 ∴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 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 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  B.a1+a8

C.a1+a8=a4+a5 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 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 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 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幼儿数学教案:数字花灯


这篇《幼儿数学教案:数字花灯》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目标: 1,熟练进行7以内数数,复习几何图形。 2,体验元宵节里的节日气氛。 二,准备: 1,7幅房屋图片、(如图一)门内各有礼物一件(如图二)。 2,灯笼底版(如图三)、灯笼(如图四)。 3,色纸、剪刀、胶水、线等。 三,过程: 1,找礼物: --“新年已经过了,小朋友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A,出示小房屋,幼儿观察并回答: --“一共有几幢房子?”“有什么不同”?“每种房子各有几幢?” (引导幼儿从屋顶的形状、房子的颜色、窗的数量等进行观察、数数。) B,请幼儿打开房门,找出礼物并数数: --“你找到什么礼物?”“你的礼物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各有几个?” --“哪些礼物的图形和数量一样多?”“哪种礼物的图形数量最多?哪个最少?” 2,做花灯: --“元宵节兴的事情是什么?(看花灯)我们也来做花灯吧?” A,幼儿每人一张灯笼底版图,去寻找形状、点数均对应的灯笼: 重点指导幼儿正确数数,同时正确辨认几何图形。 B,正确配对以后进行粘贴。穿上线,并用彩纸剪成流苏,装在灯笼上。 3,玩花灯: --“让我们提着灯笼互相拜年吧!” --幼儿寻找灯笼形状一样或点数一样的朋友,互相问好,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高中高三数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 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 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 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气温32 ℃,最低气温26 ℃.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 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 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 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 ℃≤t≤32 ℃.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 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 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 ∴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 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 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  B.a1+a8

C.a1+a8=a4+a5 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 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 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 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幼儿数学教案:图形找家


这篇《幼儿数学教案:图形找家》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年龄:3、4、5岁
人数:30人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特征进行分类活动。
2.学习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重点难点:
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进行分类活动。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常见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
物品若干件,“家”三个(家门分别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活动过程 :
1.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混放在一起,请小朋友找找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请小朋友找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类放到指定的地方。
3.请小朋友观察图形的分放情况,说一说每一堆是什么形状?
4.请小朋友说一说: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三角形?哪些物品像正方形?
5.请小朋友观察物品的形状,再把物品根据不同的形状,送到它们的“家”中。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小朋友做图形分类活动。
评量:
能够根据物品的不同形状把它们送到相应的“家”中。
分析:
图形认识及图形分类活动,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组织练习。图形教育应多与实物结合,促进小朋友具体化技能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误区】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
(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
(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
(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幼儿数学教案:等号、不等号”一文,希望“幼儿数学教案:等号、不等号”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幼儿数学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