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守株待兔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守株待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守株待兔》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认读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小朋友们,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讲过不少的寓言故事吧,寓言故事短但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
 3、教师小结,归纳问题(谁?为什么守株待兔?结果怎样?)
二、自渎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大家一起读课文。
 3、学生读文,找出要求认读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5、学生用生字词组词说句。
 6、再读课文,再读文中巩固绳子的认读,整体感知。
 7、指名反馈:这则寓言讲谁的一个什么故事?
三、图文结合,理解寓意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农夫守在树桩旁,心理想写什么?
 3、这个农夫为什么要坐着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呢?
 4、讨论:种田人的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5、集体反馈:教师小结寓意:野兔是不会常常撞死在树桩的,上次是偶然,我们怎么能把偶然当必然呢?农夫怀着这种侥幸的心理在那等呀等,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6、如果一天,你经过那里,你会怎么劝他?
 7、教师小节:我们可不能象农夫那样,将偶然的事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总是梦想着不劳而获。
四、朗读课文,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 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巩固复习,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学生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拓展延伸,讲故事
 1、总结全文:小朋友们,你们读了寓言后知道了什么道理?
 2、说一说身边存在的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3、拿出收集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
 4、讲故事,说说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启发学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3、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Fwr816.COm小编精选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种子


这篇《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种子》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蜿蜒盘旋”“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这节课就随老师一起去游览长城。课件展示,激发兴趣。

2、说一说你长城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3个,要求会写的有12个。“戍”“崇”“砖”“智”“敞”是翘舌音,要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敞屹立城邦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呼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

4、再读课文,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远看长城给人以整体印象,概括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二部分(2):远看长城,具体介绍了长春的构造特点。

第三部分(3):由看到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第四部分(4):指出长城在世界历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世界历的“一个伟大奇迹”。

6、整体把握

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三、小结:本节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敞屹立城邦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呼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指导朗读,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1)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查字典理解词语“戍边”“垛子”“堡垒”“金戈铁马”“古国安邦”。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呢?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6、默读3、4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第二句,“凭栏远眺”“油然而生”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2)思考、交流:

“没有……也没有……”“……才……”说明了什么?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4)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这一段。

7、学习第四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游览者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板书:

远看 像一条长龙 很长

近观 高大坚固 垛子 城台 伟大建筑

长城 联想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毅力和智慧 举世闻名

奇迹 文化遗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白鹅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

四年级语文教案


对于语文课来说需要通过教案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这样更加有利于有序的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那么要如何进行语文教案安排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一)

观 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深悟“奇”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六、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3、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4、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5、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四年级语文教案(三)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四、教学过程

【教案】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写生词,积累语言。

2.巩固游记的写作方法,小练笔。

一、回忆上堂课学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

二、积累语言。

(一)听写并积累生词。

(二)通过朗读,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三)背诵记忆或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小练笔。

(一)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二)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地读和写。

作者简介:

徐颖,女,出生于1975年6月。现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青年教师研究会成员,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己任,致力于教学有效性研究,重视读写结合。多次在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承担市级教学研讨课;曾获全国录像课竞赛一等奖;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曾在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一等奖,数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等刊物。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守株待兔”一文,希望“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守株待兔”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s版下册语文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