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篇《初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5.2山川秀美(第二课时) 季风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季风气候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难点:1、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自然风光图片、中国地形图
学与教过程:
教学程序 个性化补充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5—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5—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5—11 中国的地形
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③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图5—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
学生活动:看图片5—17和图5—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
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课题:5.2山川秀美(第三课时) 母亲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了解黄河和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2、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运用地图说出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及其价值;
教学难点: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教与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黄河流域图、长江流域图、黄河和长江各段景观图、中国地形图
学与教过程:
教学程序 个性化补充
导入新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人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歌,让学生感受一下母
亲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黄河和长江的片段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古代有这么多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黄河和长江,说明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历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
教师板书:三、母亲河
学生活动:看中国地形图,用笔在地图上描绘黄河和长江,从总体上认识一下黄河和长江——黄河呈“几”字形,长江为“V+W”形。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阅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教师板书:1、黄河
展示问题:①沿黄河干流描绘,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②找出黄河的分段点——河口和孟津;
③根据图片大致概括出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④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⑤讨论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学生活动:描绘黄河,找发源地和入海口,分段点等。
教师概括: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全长54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沿途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通过练习减少教学难度)
教师概括: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②提供了丰富的水能。
学生回答: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师生概括: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①断流;②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③凌汛。
解决的主要措施:①黄河全流域进行统一调节,兴建水库;②植树造林,加固堤坝;③炸冰导流;
教学过渡: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片,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介绍过渡到长江的学习。
教师板书:2、长江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
②用笔描绘长江,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③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宜昌和湖口及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赣江;
④结合课本中图片和图文对应内容,大致概括出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⑤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现状,面临的种种危机及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上面的问题。
生答师析:①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
②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③教师点画分段点和主要支流。
④各段的水文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的对应题降低教学难度;答案见教师用书。
⑤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教学小结: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黄河和长江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课题:5.3地域差异显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与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学与教过程:
教学程序 个性化补充
[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 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象腰带,国馈象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界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
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展示:题目: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
1、 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 找出1月均温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温差。
3、 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指图讲述。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
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
A、 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B、 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
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
课堂小结:
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5.3地域差异显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会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难点: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体会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学与教过程:
教学程序 个性化补充
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岭—淮河分南北,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不同的地方有其独有的特色。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
多媒体展示图片:西藏布达拉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三潭印月、草原景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在上课的开始用猜猜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利用东部和西部的对比照片,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认识,东部和西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为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生:猜(说明理由)
师: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观察、思考并回答。
师(过渡):那么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西部范围示意图,并请学生上台点击。 (在这个环节当中,要求学生识记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及两个自治州。在这里利用多媒体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多媒体展示:西部范围示意图。
师:从刚才同学的出色表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东西部的范围,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东西大比拼,拼什么呢?拼它们之间的差异、拼它们的优劣势。
(1)比拼东西部的差异。*学生分两组,一组代表东部,一组代表西部
多媒体展示,东西部差异表
方 面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 形
气 候
资 源
人口、民族
教育、科技
经济发展水平
师(提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西部主要资源占全国比重表,中国人口与民族分布图,东西部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资料。
生:通过观察以上具体的地图与资料分别回答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地图与资料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并回答中提高利用地图进行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请同学们看62页最后一段和63页第一段,结合四幅图,来一个优劣势的大比拼。
(2)比拼东西部的优劣势。
生:分两组分别代表东部与西部,并在看书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在小组合作中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于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
生:代表东西部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优劣势。
师:引导学生从这张东西部优势图中发现了差异?并探究解决方法。
师:请学生为东西部的交流互补出谋划策。
生:讨论并回答。
师(概括):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家和政府为了调配地区间的资源与能源正在规划和实施一些重大工程,有哪些?
生:思考回答。
多媒体展示:三大工程线路。
师(概括):此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有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在蓬勃发展。
师: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例子,并回答它们分别属于哪方面的交流。
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fwR816.COm阅读欣赏

初一历史教案


了解历史也是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所以历史课也是非常具有学习价值的,由于历史课比较枯燥很多学生都不是很喜欢这门课,但是通过详细的教案设计也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历史教案(一)

鸦片战争

一、 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 中逐步实现。

四、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 、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一历史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三、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初一历史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二、教学建议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隋朝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

游玩江都;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表格式教案


课 题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整理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2、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2、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 3、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读懂的要求。 6、学生自由分组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二、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一、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字谜大擂台. 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   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2、谐音俱乐部. 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b.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 (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也一张手抄报。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六、七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2、导入新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 (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第八课时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 4、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二、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九、十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时

一、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1、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间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2、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3、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 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 (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4、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其他。 5、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简单的调查报告。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6、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 (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课教案


写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轻松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历史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xx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

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初一历史课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光武中兴”的内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状。

2.东汉衰亡原因及黄巾起义。

二、教学重难点

东汉由繁荣走向衰亡的原因

三、课时

一节课

四、教法

讲授,讨论,归纳,练习(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阅读资料(幻灯片)东汉,刘秀,光武帝。

2.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3.讲授新课

(1).“光武中兴”内容(学生从课本中找.教师总结)(课件)

(2).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状(材料见课本)(课件,学生齐读,归纳)图片展示(学生观看,计算,归纳),材料归纳。

(3)黄巾起义,背景,时间,人物,了解过程,意义。(课件)

(二):小结:“光武中兴”内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引导归纳)

(三):课堂训练(详见课件,提问回答)

(四):课后作业(配练)

(五):课后反思。

初一历史课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xx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尔哈赤

1636年满洲清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xx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讨论: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四)、作业:

课后作业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五单元:深深的怀念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检测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4、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男生读写别人的语句,女生读写居里夫人的语句。(师生分角色朗读句子。)你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她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从那句话里可以看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别人。。。)
师:你体会的很好!作者通过形象的对比,让我们对居里夫人坚定地探索、执著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美有了深刻印象。这种精神同样是美丽的。
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从“可能”一词中发现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们的心血全都白费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很好!说明他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对科学的执著追求)
师:接着汇报,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我从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中体会到居里夫人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体会到了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常常有被烧伤的危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锅只能冶炼20公斤,而且就这样一锅一锅的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才炼出镭。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生:这样的实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远大的目标和执著的追求是根本不可 能完成的。我太佩服居里夫人了,我想对居里夫人说:你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
生:我从“终日”一词中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一天天从早到晚都在做实验,说明她有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条件又是非常的艰苦,刮风的时候,别人躲在暖暖的被窝里,而玛丽---(生接读)。下雨的时候,玛丽---(生接读)
师:同学们,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3年9个月)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啊!
师(范读):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成吨的矿渣中提炼0.1克镭,真是太不容易了!(读出你的理解,好吗?)
师:“成吨”是多少?那0.1克镭是多少?请看一下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能通过读表现出来了吗?(指名读)
师: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坚定、刚毅、顽强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几句话。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呢?
生:“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
(我觉得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师:这说明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勇于献身)她的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师:皮埃尔不幸早逝,居里夫人一个人默默工作,倔强地前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看看后来的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件出示]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她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排比句)
师:是啊,有4个变成呢!下面,我们来做一道练习。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哪里?
生: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 小结:对于玛丽居里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生接读)她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什么?完成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又是什么?
四、升华美丽
师: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谁能说一说你对“美丽”有什么新的理解吗?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呢?(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记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所以,后人才会有这样的诗赞美居里夫人-----
五、延伸美丽(任选两题)
把这份美丽真诚传递给别人,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把这份美丽深深埋藏心底,请你阅读书104页的阅读链接,联系实际写出感受。
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精神美

美丽 执著追求
庄重 献身科学
健康 淡泊名利

【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的美丽》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课文是以“美丽”为主线的,那我就让“美丽”贯穿整堂课,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而且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丽的理解,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再由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接着我引领学生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表美,我让学生简单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而对于其深层的美丽,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在内,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词语检测 。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作者( )提出一个观点:(   ),并通过(    ),(   ),( )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
二.课中自学,整体感悟。
1.自学提示: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默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
事例1: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谢皮罗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敏锐地注意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
利医生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重点句子理解。
1)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现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
见微知著:从很小的现象就可以知道更大更多的东西和知识。首尾呼应。突出了只有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才会找到真理的道理。
4)课文三个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别指的是什么?
微:分别指洗澡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和人做梦时眼珠转动;
著:分别指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发明了酸碱试纸和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4.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1)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2)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初步理解“”。
1.词语检测。
2.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课中自学,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教后反思】
《我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新课 标 第 一 网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一文,希望“初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单词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