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这篇《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要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向瞭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与应用。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是一种自我调节,其调节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三)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四)特点
1、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差异: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
(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和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可表示如右:
4、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
(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来源:学*科*网Z*X*X*K]
(2)实例:草原上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3)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变化,从而达到和保持稳态平衡。
生态系统成分 食物网 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复杂 大
越少 越简单 小
2、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思考感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定呈负相关吗?[
不一定。如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差。
【基础训练】
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

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下降,原因是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丙瓶比甲图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注:“+”表示有;“-”表示无。
减少,原因是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3、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D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考模拟】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B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D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fwr816.coM编辑分享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2、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课时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时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
2、食物链的写法

教学分析
从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引入本课主题。
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实例,介绍生态功能相似的生物类群,推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概念。再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食物链的书写并不简单,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关问题,加以练习。然后由食物链的相互联系来说明食物网的构成。

教学过程
[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种类型生态系统。(附图片欣赏)
[导入]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具有共性。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正文]
我们知道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成分,各成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须揭示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附图介绍)
问题:池塘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有哪些?
通常人们是从分类学角度来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但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划分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四种: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池塘中有水,水中溶解有空气和养料。池底有淤泥,泥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
非生物的能量——阳光、热能等。
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2、生产者
池塘中有大量藻类,如硅藻、栅藻、团藻等。还有浮萍、芦苇等高等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造成有机物。
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例如绿色植物。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数量巨大,并且可以制造有机物,所以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讨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它是不是生产者?为什么?
3、消费者
池塘中有许多动物,如水蚤、昆虫、鱼虾等。这些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命,也就是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例如常见的动物。
根据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如植食性动物,水蚤和草鱼等;次级消费者如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鳙鱼等。三级消费者如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鳜鱼、乌鳢等。
讨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你认为在生态学中人是什么成分?为什么?
4、分解者
池塘的水和淤泥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它们将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获取能量,同时把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绿色植物利用。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例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
讨论:蘑菇像一把小伞,经常生活在腐烂的木头上。你认为在生态学中蘑菇是什么成分?为什么?
从上述生态系统成方的划分可以发现,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产生的遗体,否则会尸积如如山(附图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发现,小鸟吃植物的果实,同时会传播种子;蜜蜂采蜜,同时会传播花粉(附图说明)。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联系就是是食物。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写成:草兔狐。草为第一营养级,兔为第二营养级,狐为第三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书写要注意:①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没有食物来源。②“”必须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它代表食物的供应方向。③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必须符合现实。比如兔吃狐就根本不存在。
讨论:中国的成语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请据此写一条食物链。(2)说出每种生物的营养级级别。(3)指出其中消费者的等级。
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不同。比如黄雀吃螳螂时,它是第四营养级,如果黄雀直接吃蝉时,它就是第三营养级。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很多,个体数量庞大。一种生物可能吃多种生物,一种生物又可能被多种生物所吃。所以生态系统的各种食物链常常彼此交错,形成网状。
例如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附图。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叫做食物网。
讨论: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有多少条食物链?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小结]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2、生产者
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
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
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的异养生物。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草兔狐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成网状的营养结构。
[练习]
[作业]
练习册完成(选择题6和填空题2不做)

中考生物生态系统专题第一轮复习教案


这篇《中考生物生态系统专题第一轮复习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专题二 生态系统
一、复习要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⑴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统一的整体。
⑵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②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⑴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淡水(江、河、湖泊、池塘等)、湿地(如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其中的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⑵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荒漠、草原、城市、农村、农田等生态系统。其中的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因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座城市、一块农田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⑴ 说出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
① 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② 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表达:是生态系统部分考查的重点知识点。
A.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蘑菇等)一般不在食物链中体现。
B.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一般用箭号表达,箭号表达的方向一般是由左向右,关系表示为“被吃→吃”。例:绿色植物→昆虫→蛙→蛇→鹰。
③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④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积累。
有毒物质(如农药)在生物体内由于不易被分解,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就会越多。
⑵ 说出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处在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在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⒏描述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⑴ 说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① 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面,这个“薄层”就称为生物圈。
② 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指的是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表面,这里有维持生命生存的空气、水、阳光等基本条件。
⑵ 描述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内,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种类最多及其生活环境(非生物环境),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5.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科学家估计有1000多万种)都生活在生物圈里面,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包括我们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因此,保护生物圈,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本身;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本部分的知识概念图如图-2。
二、经典中考题目点拨:
【考题1】(2007年第25题)漳州的九龙江里生存着多种生物,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数量关系如图2-1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的数量减少 B.丙、丁数量增加
C.甲的数量增加 D.丁的数量减少
【解题指导】此题结合数学上的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考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首先就得理解相关的图形,根据该图四种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而在同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的生物数量愈少,因此,营养级数量最少,根据图中四种生物的数量,该食物网可表示为∶丙→甲→乙→丁。在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增加,丁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增加;乙以甲为食,甲的数量减少;甲以丙为食,甲减少,丙的数量就增加。答案:B
【考题2】(2008年第33题)图2-2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椐图回答问题。

⑴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 条食物链。若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 “草→鼠→X→猫头鹰”,X代表的是 ,在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是 。
⑵ 此图再添加非生物环境和生物部分中的 就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⑶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草原生态系统中, 被破坏是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题指导】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草,直接以草为食的动物有兔和鼠,经兔而形成的食物链有一条,经鼠而形成的食物链有三条,因此,该食物网有四条食物链。“草→鼠→X→猫头鹰”这一条食物链对应该食物网,X代表的是蛇。食物链越长,流经该食物链的能量损耗越多,食物链越后面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此食物链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都属于消费者,生物部分还缺少分解者。
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比较单一主要是草,而其他树木较少。因此,草被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⑴ 四 蛇 猫头鹰 ⑵ 分解者 ⑶ 草(或草地)
【考题3】(2009年第23题)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
【解题指导】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最多;非生物部分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范围是的。它包含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因此,它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答案:C
【考题4】(2009年第34题)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树上有食虫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
⑴ 小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的角色是 ,水肥属于 因素。水肥主要通过植物根尖的 区被吸收,然后经过根、茎、叶内的 运输到植物各处。
⑵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小岛上所有生物的能量源泉。岛上的食物网中,以一种相同的植物为起点,写出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解题指导】此类单纯用文字而无图形形式描述生态系统,是该部分内容经常出现的考题,作答前应仔细认真分析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其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光照和水肥(水分和无机盐)均属于非生物因素;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植物根尖的成熟区(或根毛区)的大量根毛吸收,在植物体内,它们又通过根、茎、叶内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植物各处。
在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猫头鹰获锝能量要最多,意味着该食物链应最短。答案:⑴生产者 非生物 根毛(成熟)导管 ⑵光合 植物→鼠→猫头鹰
三、适应性训练:
1.(2010年第3题)下列对图-3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
A.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B.此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最长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蛇→鹰
D.蛇的数量变化仅受鼠和鹰的影响,与其他生物无关

2.(2010年第14题)某些细菌能将水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引起水果腐败,这些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3.(2011年第2题)以下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
A.猫头鹰 B.蘑菇 C.青蛙 D.向日葵
4.(2011年第34题第⑴小题)白鹭属于野生保护动物,喜食滩涂中的鱼、虾、贝类,以及田野中的昆虫。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白鹭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在漳州常见这种美丽天使的身影。请回答:
⑴ 资料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请举一例)。请写出一条与白鹭有关的食物链: 。
5.(2012年第28题)图-4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
⑴ 作为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了________部分。
⑵ 图中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
⑶ 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3年第1题)漳州范围内没有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淡水 C.沙漠 D.农田
7.(2013年第2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参考答案:
1.C 2.C 3.B 4.滩涂(或田野或漳州) 水稻→昆虫→白鹭(或海藻→鱼→白鹭等)。5. ⑴ 非生物(或环境)⑵ 分解者 ⑶ 树→虫→鸟。6.C 7.B

高中生物教案:植物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六、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 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或 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 、 、 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 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岩 冰
川泥 光裸岩地 3.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灭 兴起
相对稳定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资源 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
“学”—互动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经典回眸】
1.(2011·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 D
2.(2011·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久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解析】 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都将逐渐复杂化,营养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 B
【变式训练】
1.(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策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教师也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家庭水族箱、一块农田或一条小河。
生产者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做一个训练练习,如问学生: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为什么?从而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这里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如捕蛇、青蛙和消灭麻雀等来说明破坏食物链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保护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食物链都准确地连出来,只要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有很多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教材安排了一个“进一步探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在本处还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教师在此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下图。
2.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料分析
1.人会中毒。
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练习
1.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2.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会使粮食减产。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
3.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背景资料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 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消费者 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 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主要是把构成有机成分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非生物成分有辐射(主要指可见光)、大气(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水体(也称水,包括水蒸汽)、土体(泛指自然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固体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生性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如草→蝗虫→青蛙→蛇→鹰。
碎食食物链是指以碎食(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起点的食物链。碎食被一些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在森林中,有90%的净生产是以碎食方式被消耗的。其构成方式为: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组成,以大型动物或植物为食物链的起点,再加上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所组成的食物链,如黄鼠→跳蚤→细菌→噬菌体。
腐生性食物链是指动植物遗体在土壤或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食物链。
上面四种类型的食物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的。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就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推动着生物的演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之一。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富集
各种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出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
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 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 mg/kg,达50~60 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物的分类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文,希望“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生物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