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山松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山松。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这篇《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山松》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积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的景色,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第一题,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给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黄山松为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团结力黄山松

Fwr816.COm小编精选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兰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 对比 以兰喻人

好看 美

家兰 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 俗 鄙视

玩赏的盆景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


这篇《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密西西比河风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编钟


这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编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的诠释。而主动学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音律、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


这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赋税仓皇逃窜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长途跋涉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⑶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⑷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⑴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⑵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⑶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教学准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出嫁胸脯鹅卵石武艺超群气势汹汹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位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生答:大卫。)
 3.教师导人: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一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生活的美好。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大卫所弹奏的琴声的悦耳动听、轻快流畅,表现了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b.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c.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中的流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d.体会: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这一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的情景比作一幅图画,表现了大卫十分热爱生活和他们生活的安宁、美好。
b.联系上文,体会这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c.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曲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地欣赏,也许是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d.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e.领悟写法: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出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⑵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主要写大卫勇敢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爱国、勇敢、自信的精神。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地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充满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对手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狂妄自大、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分析: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思考并体会: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把歌利亚的声音比作巨雷,生动而夸张地表现了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
 ⑥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纪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⑶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抓住时机,反应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则表现了大卫什么?
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这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l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山松”一文,希望“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山松”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