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惊弓之鸟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惊弓之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分析判断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使劲→裂开→掉下

fwr816.coM编辑分享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蜗牛的看法的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教学难点:
品味词语,了解蜗牛的“胆小”,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变化。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歌曲录音《蜗牛与黄鹂鸟》;《蜗牛童谣》、蜗牛爬墙录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
 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
 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听:院子里,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摆动着地上的一只小蜗牛,口中还念着“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问:你们见过蜗牛吗?会唱这首童谣吗?
板书课题:蜗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蜗牛》。
学生齐读课题。
问:你喜欢蜗牛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打开书,看看作者对蜗牛的看法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抽读字、词卡片。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整体感知:
指名回答: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
四、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转变看法?)
五、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
 3.师生研究难记字:
 痕:里面不是良,不要加点。
 稍:与“梢”区分。
 袋:右上面不要加点。与“代”区分。
 畏:下面左边不要加撇。
 免:与“兔”区分。
 熟:与“热”区分。
 悉:注意读音是一声。在词里读轻声。
 4.师生研究难写字熟:
(1)分析间架结构,找出最难写的部分。
(2)重点观察位置。看看怎样写紧凑。
(3)练习书写,展示、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查找关于蜗牛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检查字词,理解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抽读卡片,巩固读音与字形掌握,强调易错处。
 2.听写字词。
 3.学生互查,改错。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还嘲笑它。那么作者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读,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感悟:
指名发言: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蜗牛“胆小”?
同学补充,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语句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出蜗牛胆小的样子?
 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通过评议、追问、比赛等形式理解“总是”、“藏”、“圆圆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词。使学生感到,蜗牛很少出来,尽管它的壳很安全了,它还是不肯出来。从而感悟到蜗牛的胆小。
 板书:总是藏不肯出来
 [此处设计意在以读带讲,培养学生倾听、评价别人的能力]
 2.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表现蜗牛胆小的词语:
 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
 “巡视”一番,直到发现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会立即把头缩回去。
 理解“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等词语。
 [此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通过想象、表演、比较等方式理解蜗牛的小心谨慎。]
 3.板书:
“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
 4.总结:
 板书:出壳前、出壳、回壳。——胆小
 5.体会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样想?
 出示课件:
 嘿,真是个胆小鬼!
 齐读这一句。
 6.连读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蜗牛
 出壳前总是藏不肯出来
 出壳探、东张西望、直到、
 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胆小鬼
 回壳轻轻、立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蜗牛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了解到蜗牛实在是胆小。下面我们再随着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从何而来?
二、研读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最另你敬佩的语句或词语,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朗读。
(1)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2)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
 4.再读4、5自然段,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语句,体会感情变化。
 不耐烦——担心摔坏——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5.两人合作朗读:一人读描写蜗牛的语句,一人读描写作者的语句。
 6.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成功,怎能不让人敬佩?
三、理清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蜗牛的喜爱。
 1.引导思考: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1、2、6自然段,想一想从这几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的生动、具体。
四、资料交流:
你们收集了哪些关于蜗牛的资料?
展示资料:
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蜗牛
蜗牛我
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不耐烦
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担心摔坏
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掌声


【教材分析】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翻开这篇课文,我首先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到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把自己当作小英,当作小英的同学,当作文章的作者,在一遍遍地朗读中,逐渐感悟到这平凡的掌声背后所孕育的不平凡,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我被这掌声感动了。

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教材,我又查阅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大量资料。比如作者董保纲原创文章《生命的掌声》,还有老师们对这篇文章的个性解读等。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上学期处在中年级的起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等要求要相应降低,要巧妙地提供帮助,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三年级的学生只有八、九岁,文章的主人公小英是一个自卑忧郁的残疾小姑娘,而关键事件——鼓掌,又是大家熟悉到了快没有感觉的事情,这无疑为《掌声》的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要想让学生感悟掌声那改变一生的巨大力量,从中受到感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读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骤然间、身处困境”等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4. 抓住关键词语对比阅读,感受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作用。朗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课前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读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1个二类字,读准“落、处”等多音字。正确书写“愿、持、讲、述”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生词的意思,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2分钟)

1.板书课题。“掌”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把手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质疑预设:①这是谁送给谁的掌声?这个问题可由提问者回答。②同学们为什么送给小英掌声?③这是怎样的掌声……)

把学生的提问简要板书到黑板一侧。

小结:学贵有疑。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再读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刚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疑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同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摘要板书,纳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4分钟)

1.认读生字词。

①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pǔ tūn dǎo xī chí zhòu

普通话 慢吞吞 舞蹈房 珍惜 持久 骤然间

jiǎng shù jū gōng yuàn

讲 述 鞠了一躬 愿意

②出示“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两个词语,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落”和“处”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③把以上词语去掉拼音认读。

(学生行为预设:根据课前检测,学生最容易读错的是“落”和“处”这两个多音字,其次是“残、鞠、骤、境”这几个生字。发音不准确的有“述、持、惜、吞、普、蹈、处、骤”。发音不准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述、持、处、骤”四个字平翘舌不分;二是“惜”字发音舌位靠前;三是“普、蹈”声调不准;四是“吞”字口形摆不到位,有的误读成轻声。)老师针对以上错误重点指导。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情境理解“愿意”的意思。指名接读课文,指导把课文读流利、句子之间学会停连。

(学生行为预设:根据课前检测,“…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这句话,多数同学漏掉了“在”字。)学生读错时,老师用课件把这句话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真朗读,直到读对为止。

三、细读第一次掌声,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10分钟)

(一)品味关键词语的意思,初步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边读边快速提取信息,在标画第一次掌声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第一次掌声有两句话,学生容易漏掉第二句,还有的同学第一句话前半句丢掉了。)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

老师指导学生把句子画完整。课件出示: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3.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用“”标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学习结果。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从“热烈”一词读出掌声很响亮,同学们都在使劲地鼓掌;从“持久”一词,读出掌声持续的时间很长。)

老师随机引导,并且板书“热烈、持久”。一边板书,一边指导:大家看,“热烈”这两个字,下面的四点底是从火演化而来的,可见鼓掌的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呀!“持”是生字,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这样才匀称美观。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热烈、持久”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意思,一方面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做下铺垫。这里,还只是表层意思,要想真正理解掌声背后含着的意思,还需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入当时的情境。】

(二)联系上文,理解掌声热烈、持久的含义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请大家静下心来,跟随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掌声前的小英。此时音乐响起,老师范读1—3小节,课件同步出示课文内容。

2.大家轮流上台演讲,小英才刚刚走上讲台,还没有开始演讲,同学们就送给她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联系小英的表现,说说你们的掌声是在对小英说什么呢?

(学生发言预设:a. 以前你“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今天终于在大家的面前走上了讲台,我真为你高兴;

b.小英,你别害怕,我支持你,不会笑话你;

c.小英,我想告诉你,不要自卑,我是你的朋友,看到你“眼圈红了”,我很担心你,我用掌声为你加油;……)

老师随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式点评:你的掌声是鼓励;是加油;你的掌声包含着尊重;是祝愿;是理解;是支持等等。

3.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我们对小英的支持、鼓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齐读第一次掌声)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了第一次掌声的含义。下面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第二次掌声。

【设计意图: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在情境中,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小英同学”的角色,进而体会到掌声背后的含义,是鼓励,是关爱、是理解、是尊重、是祝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的阅读方法。】

四、细读第二次掌声,体会掌声的经久不息(5分钟)

1.读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一生读第二次掌声的句子,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画出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交流。)

3.集体交流,老师相机评价,点拨阅读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设:a.抓住“经久不息”这个关键词语,理解表面意思:鼓掌的时间比第一次更长,更热烈。大家的掌声都不愿意停下来了。

b.抓住“经久不息”,联系上文小英的演讲表现,可能会说:小英的故事讲得很生动,普通话很好,我为她骄傲!我很佩服她。

c.抓住“经久不息”,联系第一段小英“总是默默地”,可能会说:没想到平时一句也不说的小英,竟然讲出了这么生动的故事,掌声的力量太神奇了!我太激动了!)

4.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短短的一次演讲,却因为大家的两次掌声使小英发生了很大变化。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课文第4小节,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两次神奇的掌声。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第一次掌声的学习和朗读,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进入了课文情境。这时候,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学,谈感受,读体会,进而理解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五、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7分钟)

1.学生观察课件中生字“愿”的写法,提醒大家在写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行为预设:a.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厂字头背上的一撇要写得长一些,把心写好,才能发自内心;b.字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写得匀称、美观。)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2.拿出课前发的练习题,用课文中的生词填空。学生书写,完成练习题。

学生在书写时,老师要提醒并纠正书写双姿。所填的词语如下:愿意、热烈、持久、讲述、经久不息。

3.展评书写情况。

4.老师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刚才填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回顾这节课的读书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③回应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④布置抄写课后生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另一方面通过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巧妙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一举两得,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书写并会默10个一类字以及课后的生词。

2.默读课文五、六小节,比较阅读掌声前后小英的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再忧郁”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要学会把掌声献给别人。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词

1.听写课后生词,做到正确、书写规范。

困境 愿意 轮流 渐渐平息

注视 持久 讲述 经久不息

2.展评书写情况。

教师可就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示范,评价要点一是书写正确;二是干净规范、美观。然后学生进行同位互改互评。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应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既引导学生识记又练习书写。】

二、体会小英的变化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请一位同学再来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行为预设:一个学生进行朗读,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会读得比较动情,读完之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后第4题:

读一读,想一想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的词句说说小英的变化。体会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学生行为预设:学生阅读,联系上下文,会抓住原来“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连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都害怕地“立刻低下了头”“谩吞吞地站了起来”,难过的“眼圈红了”,现在“她不在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谈到原来小英是一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她“不再忧郁”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不再忧郁”

(1)“不再忧郁”换一个词语说就是?(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说出“开朗、活泼、自信、走出困境”等词语。)教师可对比板书:忧郁开朗

(2)你们是小英的同学,说说掌声后小英“不再忧郁”的表现。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联系课文中的“……”进行大胆的想象,会结合第六自然段小英长大后给作者寄过来的一封信等方面谈出小英的种种变化)

老师可适当补充介绍:上中学的时候小英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得了奖。再后来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练习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小英的“不再忧郁”。(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女生读掌声前的小英,男生读掌声后的小英)

5.对比阅读课文第一和第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小英的前后变化。可采用学生对比互读、师生对比互读等方式练习感情朗读。

6.讨论交流小英变化的原因,感悟掌声的作用。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兴致高昂,应该会很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说到因为同学们送给小英的两次掌声充满了对小英的鼓励、赞扬,小英听懂了掌声,明白同学们并没有因为她残疾而歧视她,她在同学们的掌声里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等。)

7.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两次掌声的巨大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两个意图,一方面给学生搭建一个“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再忧郁”等词体会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巨大作用。】

三、说说自己的感想

1.同学们,两次掌声永远留在了小英和作者的心里。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的心中肯定也有许多感想,或者你也想到了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掌声,说给大家听听。

2.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话,并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和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小英在两次掌声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肯定会激起内心的波澜,于是教师就顺承而下,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吐的空间,唤醒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写写心中的掌声

1.老师在一遍遍地朗读课文之后,写下了这样几句诗,请大家和我一起读。

掌声是鼓励,带给我微笑的勇气;

掌声是赞扬,让我品尝成功的滋味;

掌声是一条小船,载着你我驶向幸福的乐园;

掌声是一片蓝天,你我共同拥有自由飞翔的空间。

请拿起笔,也像老师一样来写写你心中的掌声。(古筝曲伴随,写在课前老师发的一张卡片上。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写好后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自然浓。在对语言的深度品读之后,学生的胸中已经蓄积起千言万语。此处设计这样的心灵倾诉,将掌声的力量形象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埋藏于学生的心中。学生、教师、文本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语言表达。】

2.同学们,上节课有同学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用掌声?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我想提出问题的同学一定能解决了。

3.大家看,掌声的“掌”字,上面是高尚的尚,下面是手,让我们人人都展开一双高尚的手献出自己的掌声,请齐读课题。

五、课后作业(可选择其一,也可全部做完。)

1.制作卡片: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一张空白纸,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抄写下来,并用图画进行简单的点缀。

2.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背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最后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通过制作卡片、练习背诵,进一步巩固书写,加强记忆,有选择性地作业,既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蜜蜂


学习目标:
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课堂练习
1.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
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
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
(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六、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金子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感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
使学生懂得必须依靠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语句和情节,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并从课文延伸至课外,逐层深人理解“金子”一词的多种含义。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金子”
1.(1)金子,光闪闪、黄灿灿的金子,我想,人人都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伙儿带来一个“金子”的故事。喜欢听吗?不过,可得动脑筋哟!看看哪个聪明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范读以后能根据大屏幕显示的6个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培育花苗、长满鲜花、找到真金、实现梦想)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老师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3)学生根据6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2.光闪闪、黄灿灿的金子多吸引人哪!所以一听说萨文河畔有人发现了金子,往那儿赶的人就特别多。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就是形容“人特别多”的,看谁能找出来?(蜂拥而至)你还能换上一个词吗?(学生体会读)可是结果怎样呢?(一无所获)(学生体会读)
3.多数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但有一个人却坚持留了下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这个勇敢追求梦想的人的名字。(学生大声呼喊)彼得这一留就是五年多呀,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大屏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读了彼得说的这句话,大伙儿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
二、精读感悟,明理“金子”
是呀,我们的彼得最终圆了自己的发财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自学标画)
读后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的是哪些句子?
(指名读所画句子,并相机在大屏幕上出示。)
彼得走出小木屋……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1.彼得发现了什么?
2.我们知道彼得已经整整6个月没有回家跟家人团聚了,就当他准备回家时,却碰上了这倒霉的天气。如果是你,孤单单地在这儿呆上6个月,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会怎么样?
3.彼得没有埋怨,没有放弃,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彼得的发现吧!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彼得悟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读一读彼得的想法。(学生尝试读)
3.读到这儿,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充满智慧)
彼得留了下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1.大伙儿想象一下,彼得培育花苗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填空练习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他先平整土地,再一——,然后————。平时,不管是,还是,他都认真照顾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3.一份耕耘一
份收获,彼得付出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
让我们一起分享彼得的劳动成果吧!(欣赏花卉图片)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美丽娇艳的花呢?
4.彼得不但勤劳肯干,还是个热心肠呢!大家请看。f师生进行接读文字,其中画线部分为学生读)(大屏幕出示)
看望父母,送上康乃馨,代表幸福美满。
祝贺生日,送上满天星,代表吉祥如意。
祝贺新婚,送上百合花,预祝百年好合。
新店开张,送上黄菊,代表财源广进。
朋友远行,送上剑兰,代表一帆风顺。
d.彼得靠顽强的毅力、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笑着说:“我是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1.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能说说理由吗?
2.老师激情引读,学生接读。(画线部分为学生读)
①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彼得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②彼得看着美丽的大花园,一边擦着汗,一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自豪地说:“我是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③五年半呀,1980个日日夜夜呀,彼得终于在这块土地上靠着自己的辛劳、智慧得到了财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的彼得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三、总结板书,揭示“真金”
1.学到这儿,刚才我们的质疑有了答案吗?
2.看,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一个小小选择题。告诉我你的答案,好吗?
“金子”的含义:
①一种贵重的金属
②财富
③可贵、美好的品质
a.妈妈戴了一个金戒指。
( )
b.人们都说徐虎的心像闪光的金子。( )
c.彼得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上。( )
四、总结全文
1.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真心祝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依靠顽强的毅力、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金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在作业超市里选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吧!(大屏幕显示)
①我会积累词语,并查字典:
金光大道金戈铁马
金鼓齐鸣金碧辉煌
②我会积累句子,并查词典: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③我会给爸爸妈妈讲今天学的故事,还会说一说自己的梦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惊弓之鸟”一文,希望“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惊弓之鸟”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