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Fwr816.COm小编精选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德育目标: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人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德育目标: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人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尊严》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6个生字 学写14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A案
●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①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③学生提问让其他同学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④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①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②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一群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①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②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案


课前谈话(自由)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讲故事(公益广告):
《妈妈,洗脚》
2、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看老师写——(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品词: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只见……果然成功了”
(1)领悟“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的不简单。
(2)引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配乐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终于明白了:“。”
四、眷注文本,升华情感
1、过渡:这一撇一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引读——
五、拓展内涵,提升品味
1、(板画出心)如果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学了全文后,为了勉励自己,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详案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或幻灯内容导入)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一文,希望“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