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案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基础教育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板书:电影院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21×26=546(个)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3)班内反馈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32×23=736(名)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四、班内汇报总结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五、作业布置:做课本29页第2、4、题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fwR816.cOm同步阅读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完整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文资讯网编辑筛选出这篇精品“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给读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49年10月1日)

(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xx年7月1日)

(3)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导入:这些都是时间单位中的一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时间单位中的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年、月、日.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说一说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个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教师补充说明:(如:从去年春节到今年的春节就是一年,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也是一年.从这个月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到下个月再发工资的日子就是一个月.从今天早晨8点到明天早晨8点就是1日.)

(2)教师提问:我们要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应该看什么?(钟表)

要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应该查看什么?(年历)

教师指出: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3)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900年、1999年、2000年和今年的年历卡.

分组观察并讨论:①一年有几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

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⑤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一年都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都是30天.

教师指出: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教师提问: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2000年的二月有29天,而20xx、1999年和1900年的二月都只有28天.

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有的年份二月有28天呢?

学生汇报:请知道有关平年、闰年知识的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补充介绍:讲述扩展资料为什么平年二月只有28天.或播放音频年、月、日计算方法的传说.

(4)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全年天数.

学生计算:当二月份是28天时,全年共有多少大?当二月份是29天时,全年又是多少天?

教师订正:当二月份是28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8=365(天)

当二月份是29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9=366(天)

2.教学平年、闰年.

看表找规律.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年历卡,我们发现有的年份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却是29天.二月份的天数是不固定的,但却是有规律的.

学生观察并讨论:1981年至20xx年的二月份天数表,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每四年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教师:我们一起来算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19004=475)

教师提问:1900年是4的倍数,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说明:这是由于一年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来定的.我国古代的科学水平是非常先进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测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些.后来,经过科学家精确计算,得出其精确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按365天来计算,每过四年就多出将近一天的时间.因此,规定每四年的二月份增加一日,以补上过去少算的时间.但这样实际上每四年又要亏一点,推到100年时,亏了又将近一日,所以规定到公元整百年时不增加这一天,而到整400年时再增加这一天.

教师总结归纳: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判断练习.

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年19xx年2000年1998年2100年

3.教学便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演示课件时间单位的记忆】

①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

②拳记法.

教师说明方法:举起你的左手拳头,背向自己,从右往左数月份,再从左数回右.

教师示范:从1月数到12月.

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数.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一年有多少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③平年二月有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④2000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多少天?

⑤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订正: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

③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④31+29+31=91(天)或312+29=91(天).

⑤小强是2月29日出生的.

2.判断正误.

①二月是小月.()

②每年都有365天.()

③20xx年是闰年,全年有366天.()

④3年是36个月.()

订正:①()②()③()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明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明年有多少天?有多少星期零多少天?

2.为算出全年的天数,平平把12个月每月的天数都加了起来.你能想出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列出算式.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实物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不过今天看动画片和以前不一样,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的,老师的问题是: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

课件演示

师: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墙面的大小,在我们数学领域有个名字,叫做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面积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课桌面,再摸一摸凳子面

生:凳子的面小,课桌的面大。

课件演示:做课桌和凳子的表面切割,闪动物体的表面。

师:像这样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理解的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瞧,一只害虫跑进了农民伯伯设计的陷井里,谁来帮助农民伯伯它围起来不让它跑掉?

生:上台操作

师:看,害虫被围了起来,它跑不掉了。像这样周围都封闭了的图形我们叫它封闭图形。

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都有那些是封闭图形呢?

生: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

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请学生归纳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合作探究、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观察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面积,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哪两个物体并且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

2、重叠法(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

3、数格子(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看看它们的面积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2)汇报:不行,比不出来。

师:小明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看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

生:

师:小明听了同学们的话马上改正了错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改对了没有?

课件演示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的数学家的想法一样,都认为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表示面积的大小,那么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73-74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四、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实示大小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你还认识了那个面积单位?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的那些物体的表面?动手试一试

如果要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认为用那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

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看看一平方米的图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五、教学反馈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面积单位?(用哪个面积单位)你还想学习那些和面积有关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解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85~88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方格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同学们,教师节到了,一位同学送给老师一幅漂亮的儿童画,老师很高兴,想把它挂在书房里,先要给这幅画配一个镜框,要给这幅画配上镜框要买多长的小木条呢?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假如还要配上一块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利用给儿童画配上镜框所需要的木条的长来复习周长的概念,然后运用给儿童画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来巧妙地导入课题,这样既能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又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师:请两位同学来涂色比赛。(分别涂黑板和纸片的面)问:涂黑板面的同学:你为什么失败了?

小结:他涂得快,因为他涂的面小;他涂得慢,因为他涂的面大。

随即板书:物体的面积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边板书,边演示。)

(让学生通过涂色比赛,直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并直观地得出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以此揭示出面积的含义之一。)

(2)请大家摸一下课桌的面、文具盒的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我们就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文具盒的面积大。

(通过学生触摸实物,再次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即面积的大小。)

(3)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表面,如:钟面、门上的面、电脑屏幕的面,还有路边告示牌的面。如果把这些面画下来就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平面图形。(课件演示物体以及相应的面,然后移位显示平面图形)

(学生用手势表示图一、图二两组图形的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你能比较出它的大小吗?(不能)

追问:为什么?(因为第二个图形没有围起来)

对!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那么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围成的平面图形)

添一个或字,现在你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学生齐读板书)

(通过多媒体能形象地生动地演示了从物体的表面到平面图形的过渡,由于学生对围成两字不易理解,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动态演示来揭示面积含义之二,这样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直观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如此层层深入,最后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教学比较图形的大小

(1)师:现在老师把第二个图形也围起来,想想现在除了用肉眼来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出示两个正方形一大一小)学生重叠演示,课件演示重叠。

(让学生去直观地体会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用观察法、重叠法,教学重叠时。既能让学生直观操作,又通过课件演示重叠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重叠法是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可行方法。)

(2)师: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出示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让学生用重叠方法演示比较)如果老师把两个图形固定在黑板上,(师将两图形贴于黑板)无法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这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来吗?学生讨论并对有效方法进行肯定,选用小正方形量这一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那么老师给他们用小正方形去量。(师分别给两名学生两种规格的小正方形)

(学生操作)

发现正方形个数不同,一个9个,一个4个。

师:通过重叠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同样大,那小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不相同呢?我们用小正方形比较物体面积大小必须注意什么?(正方形的大小相同)

(3)练习(出示课本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里以激趣为基点,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设置障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意境,既扩充完善了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又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

师: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3、教学面积单位

A、1平方厘米

(1)课件演示:看!老师画了4条长1厘米的线段,把它们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媒体演示画出的四条长1厘米的线段动态地围出一个正方形,既加深了学生对围成一词的理解,又初步渗透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区别。)

(2)请同学们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下它的边长。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找一找你身上哪个部位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面的面积)

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的哪一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拿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同桌汇报)

(4)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作业纸的图形上摆一摆,分别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过渡:请你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下电脑桌的面积。

教师适时问个别学生:为什么不量了?(正方形太小了)

那你能创造1个比1平方厘米稍大的面积单位来吗?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量一量学具(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比一比大小,拼一拼图形,摆一摆方块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实践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水到渠成地引出另一个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B、1平方分米

(1)出示书上图形,这就是1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请你以最快的速度剪下来。

(2)请你量一下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板书:1分米1平方分米

齐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4)找一找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

(5)同桌合作量一下凳子的面积约是多少?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剪、量、比、找等教学活动,能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心理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过渡:同学们的测量水平可真高,我们全班同学来举行一个测量物体面积的比赛,好不好?有没有信心得冠军?(有!)

请同学们拿着你的1平方分米大的正方形来很快地测量一下我们这个电脑房的地板面积,赶快行动!

针对有疑问的同学试问:为什么不量啊?

那你想老师给你一个面积多大的正方形呢?(1平方米)

C、教学1平方米

(1)你能猜一猜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板书:1米1平方米

(2)那么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看一下。(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纸。)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3)请你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我们来看看1平方米大的地方可以站多少个同学呢?

(请学生站在1平方米的纸上,数一数。)

师:学到这儿我请同学们帮我想想看,要给这幅画配一块玻璃,必须求它的什么呢?(面积)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平方分米)

谁来测量一下大约是几平方分米。指名学生测量儿童画的面积。

(在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之时,不失时机地再次呈现矛盾,让学生去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又通过猜一猜1平方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推理能力,这时学生探求知识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捕捉学生的成功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永无止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分别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给同桌看。(提醒学生不要比划成周长)

你还能创造出比1平方厘米更小或比1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来吗?

(通过小结既让学生加深建立面积单位的具体表象,同时通过学生说其它的面积单位,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潜能,可谓取得课虽终、趣犹存的效果。)

四、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人的指甲面大约是1()

(2)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3)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2、判断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操作

用你手中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并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指名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4、出示课后思考题

周长越大面积就越大,这句话对吗?

(通过巩固练习、操作训练以及课后思考题,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递进思维,帮助学生由一个基点向高处攀登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能弥补课本练习题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强化感知,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全面参与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促进学生思维不断突破与发展。

2、矛盾激趣,引导探究。注重知识的矛盾呈现,巧设悬念,适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矛盾,让学生在实践和思考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教学平方厘米这个重要的面积单位后,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推理来建立其他两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4、运用课件,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有效地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围成一词,初步渗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互相的转化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互相的转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1个月里有几天,那么一天中有几小时呢?

2.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时间吗?19:00等

二.新授:

1.教师边拨动表针边结合生活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叙述。

(1)在夜里时针和分针都指12,正是夜里12时是上一天的结束也是下一天的开始,所以称它为零时。

(2)表针拨到2、3时,这时大家还在熟睡。

(3)拨到5、6时,天快亮了,准备上班的人要起床了。

(4)到中午12时,我们吃饭的时候,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

(5)到午夜12时也就是零时,表示这一天结束,下一天开始,这是时针刚好走了两圈。一天是24小时。

2.24时计时法

(1)如果邮局、铁路、广播等部门要每个时间都有注明例:上午8时,下午8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等,非常麻烦,而且容易造成误解,发生事故。采用24时计时法,就比较准确方便了。

(2)教师边拨动表针,边说明,下午1时是13时,下午2时是14时,再往下可由学生一一对应着说出,一直到夜里12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零时。

(3)找一找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和转化规律。

3.说一说

(1)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下面的时刻

早上7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下午8时、上午8时、晚上9时、中午1时、晚上11时

(2)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上写着某次列车19:45开车,你能说出它是在上午或者下午几时几分开车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答:一天有几小时?,16时是下午几时,18时45分是下午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间

上午10时、下午7时、晚上10时、下午4时、下午2时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课题: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七。

课型:复习课,合作交流型

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的方式整理单元内容、知识和典型问题,整体感知和把握单元知识结构。

2.针对关键点和易错点进行应用练习,在练中强化、理解单元知识,掌握概念,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在实践整理中体验整理的思想方法,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中感受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意义,在交流展示中感受整理和复习的收获带来的乐趣。

重点:整理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模型,针对关键点和易错点训练。

难点:知识整理表达和查漏补缺。

方法:展评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反思法。

师备:收集单元学生典型问题、课件、板书卡等。

生备:学习借鉴别人的整理知识的方式方法,用A4纸独立整理单元知识卡。

流程:

(一)回顾与交流

1.谈话导入

第二单元学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很丰富,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必须进行一次整理和复习。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了哪几项主要内容?(贴板书卡: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除法估算)。

2.呈现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回顾思考,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1)你知道哪些口算的方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验算?

(3)怎样确定商的首位写在哪一位上?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4)每次除后得到的余数必须

(5)你知道什么好方法做除法估算

这么多知识,怎么整理更好,让我们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的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呢?

(意图:以问题形式引发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有效回顾,以自由发言、交流补充的方式,互相启发回顾,激活学习情绪,引发整理和复习的欲望。)

(二)分项整理与对应检测

1.口算除法整理

(1)以口算除法的整理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有重点地整理知识,提出对应的练习问题。

口算除法有哪三个重要知识点:(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一位数除两位数),还学了几种口算的好方法,谁还记得有哪些口算方法?(转化法、想乘几、分步法)。

在整理的时候,可以把口算除法这个内容对应的三个知识点和口算方法以及同学们作业中出现的易错典型问题分类整理出来。如6003=、16004=、462=,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能更有针对性,就能学得更好了。

择机在黑板上板书:转化法、想乘几、分步法。

(2)进行对应练习

63=()248=()462=()

603=()2408=()693=()

6003=()24008=()

(3)引导结合练习,归纳口算策略:转化成一位除、转化成两位除、先转化成几十和几再分步除。

(意图:通过以整理口算除法的相关知识及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结合典型练习,促进学生灵活口算技能的形成。)

2.笔算除法整理

(1)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卡,互讲互检,并选出一份最好的代表本组展示。

(2)选择一些小组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点评和建议,老师结合学生整理卡中表现好的地方进行点讲和表扬;结合问题和不足,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意图: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通过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从内容全面性、准确性、整理方式的创造性等进行观察和思考,并肯定和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让学生从中感悟整理的思想方法。)

(3)师生共同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知识点、重要概念、计算方法、易错点等。

并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知识结构。重点从类型、算法、特点、注意问题等进行引导整理和思考:

①计算法则的回顾:从高除商对正余要小

②首位够除的:用首位除商与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③首位不够除的:用前两位除,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1位

④首位够且不能除尽的:余数和移下的数要合起来再除

⑤有关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商中间有0(百位数除尽,十位为不够除);商末尾有0(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

⑥验算:没余数:商除数有余数:商除数+除数

⑦易错点举例

(4)对应练习

让学生观察算式,先想一想,首位够除吗?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没有0,再用竖式计算看你猜想对不对。

72842844608350736204

结合其中两题,让学生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意图:通过有序整理笔算除法的有关知识点,让学生整体把握笔算除法的有关知识;通过易错点整理和学生解决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策略,发展数感;通过展示讲评,矫正问题,强化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意识。)

3.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整理

(1)知识点整理

求大约(大概)数,用估算解决问题。

结合具体例子,强化用乘法算除法的估算策略。

(2)对应练习

课本第33页的三道解决问题。并提出两个任务:

①是准确算还是估算?②都是用什么法?为什么?

(意图:让学生通过三道题的整体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估算解决问题与算准确数解决问题的区别;通过三道题的共同点观察分析,进一步明确除法的意义和应用。)

(三)综合性检测与矫正

1.课本第34页第1题。通过确定商的位数的练习,进一步明确:首位够除,商的位数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首位不够除,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的特点。通过估算练习,提高学生灵活快速估算的能力,发展数感。

2.做课本第34页第2题。估一估哪个算式的商最接近圈中的数。

注意让学生说出快速判断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形成计算策略。

3.判断练习

(1)0乘任何数都得0()

(2)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4)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就有0。()

(5)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中间就没有0。()

(6)一个数除以6,商50余3,这个数是300。()

4.机动练习:课本第35页第6题,第7题。

(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抓住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问题,消除学习误区,提高计算技能,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回顾反思与作业布置

1.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进行整理和复习的?

2.你有什么新收获?

作业布置:第34页第4题、第4题,第5题。

(五)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xx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xx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设计意图: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

4.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掂、估硬币的质量的游戏,使学生对克的认识更深刻,强化学生的感知。]

5.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克虽然很轻,但生活中还有许多比1克轻的物品。]

6.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设计意图:超市里常见食品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食品有多重,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借助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通过掂一掂的活动,易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感受到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轻重,为感知、估测其他物品的轻重提供了参照。]

7.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设计意图:通过把硬币组合起来计算并感知轻重,使学生感受的范围更广阔,对克的认识也更灵活、丰富。]

8.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

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

[设计意图:由质量相对固定的物品的轻重到生活中质量相对不固定的水果的轻重,以多种对象组织学生对克的感知。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物品轻重的估计能力。]

9.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千克与克一字之差,学生从字面上能够猜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测再验证,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加深对千克和克之间进率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作业。

(1)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发展估算意识,养成验算习惯。

3、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主题图,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2、独立回忆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1)先进行估算

(2)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3)集体点评

2、复习验算

(1)验算方法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并验算

(3)集体讨论

3、复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八第2题主题图

①说说图意

②小组内讨论

③独立解决问题

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2)整理和复习第2题

①联系实际再提问

②集体讨论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时间的计算。时间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出2时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时间。本课时内容是后面运用时间解决较繁问题、计算时间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难点:退一小时当60分的时间的计算。(与其它单位十进制进率之间的不同)

1)游戏法:儿童的生活是快乐无邪的,学习也应该是美好、愉悦的。这节课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游戏、活动、童话吸引学生,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节课开始的猜谜语游戏,口答竞赛等环节对学生学习新知、巩固新知无疑起着非常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节课中,学生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例如,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最后回顾一节课40分钟的经历,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1)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学习例1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已知1小时=60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这样子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高效的。

2)动手操作的方法。课上可让学生在在黑板的钟面上拨一拨,学生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样性。

六、说教学流程设计: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11时20,12时05分,4时15分,5时25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巩固已有的知识,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复习,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时间观念。]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已有的知识概念:1时=60分,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2时=120分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例2,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简单的时间的计算。鼓励学生想出各种计算时间的好办法,实现算法多样化。]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做游戏,让学生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时间是无处不在的,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戴老师是坐汽车到(你们)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三、研究平移

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一个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它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多少?这些我们是怎么来看的呢?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2)我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热带鱼的尾巴又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拿出填一填那张纸)

这个点呢?这个点呢?(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

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右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了7格。

(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右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右平移了7格)

想通了吗?

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小房子平移图

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屋檐、┅┅都向左平移了6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左平移了6格。

(2)火箭平移图

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3)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还想来看吗?拿出练一练那张纸,上面还有一些图形也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1.试画 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

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

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画出 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

(生画,师巡视、指导)

3.组图

今天戴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这幅画是个半成品,需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

四、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 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点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一开始,戴老师就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火车、缆车、观光电梯、电扇、直升飞机、钟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进行分类,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时,学生的视角就较为广阔

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格子来知道平移的距离。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有的说是四格,有的说是七格,戴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谁说的是正确的,而是引导学生一起观察热带鱼的嘴巴、尾巴等每一部分向右平移了几格。当学生在数后发现热带鱼的每一部分都向右平移了7格时,戴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闭着眼睛,一起来想象热带鱼游动的情景,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也就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又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这样学生在想象着热带鱼游动的情景时,初步感悟到部分的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也就比较容易了。当学生再数一数小房子、火箭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戴老师紧紧抓住了从部分到整体,又从整体到部分的这条主线。如果说开始教学热带鱼只是让学生对部分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有所感悟,接下来小房子、火箭图的教学,就让学生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深刻。在教学画平移后的图形时,戴老师则采用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形成共识的方法,整堂课层次清楚,步步紧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习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

书中的全部练习题都做为基本练习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习,安排了练习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习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习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中的5、6两道应用题。

这个练习层次我设计的练习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习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通过自己去尝试练习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习中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出现两个难点。第一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第二是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做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设计既合理又巧妙,既展现知识的原始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空间观念的建立仅凭想像是很难建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12页位置与方向,113页统计,完成练习二十五第5题、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看图能准确的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会看打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位置与方向以及统计知识归纳与整理的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过程:

1、复习位置与方向

(1)出示总复习第1题图

师:这是一幅社区示意图,请你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清家周围都有什么?她从家到健身园可以怎样走?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组织学生画路线图

师:你能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吗?画好后把你上学的路线和同组同学说一说?

(4)小结

提问:在解决位置与方向的问题时我们一般应注意什么?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识别方向。(要注意看清图中标出的方向,如果没有标出方向,平面图中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或描述行进路线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2、复习统计

(1)出示复习题第5题

师:这是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图,看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感想和风吹草动组的同学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信息?收集信息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哪个小组愿意谈一谈你们的感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3)组织学生计算平均每年出现沙尘暴的天数。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以及在求平均数时注意的问题)。

(4)体验

调查本组学生每周每人花零用钱的情况,算出本小组平均每周每人花多少零用钱?通过调查和计算,你们想说点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112页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1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成练习二十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乘、除法的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归纳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用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教学总复习第2题

①出示总复习的第2题

师:请你先估算出平均每月用电数,再准确计算出平均每月用电数。

②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③比较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

说前:估算和计算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估算和计算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可以木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体验

①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汇报时,结合错例,组织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②先估一估,再计算

503÷5 482÷8

653÷6 576÷3

③解决问题

一个星期有7天,一年是多少个星期另几天?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把一年看作365天,也可以看作366天。)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

①出示总复习的第3题,组织学生口算。

②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③整理口算方法

(2)笔算

组织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4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14页的年、月、日和面积,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时间单位,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和计算时间,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进一步认识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估测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时间单位、面积单位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时间单位

(1)关于时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归纳整理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理行归纳整理。

平年(365天)

年(12个月)

闰的(366天)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31天)

月 二(平年28天,闰年29天)

四、六、九、十一(30天)

一昼夜是一日

日(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时分秒

1分=60秒

(3)填空

①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②7月有( )天;15时是下午( )时。

(2)归纳整理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常用的面积单位

面积

面积单位间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长方形面积=长×宽

(3)练一练

①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米、1公顷、和1平方千米有多大。

②估一估、算一算

先估计一下练习本的封面、课桌面和教室地面的大小,然后算一算它们各自的面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15页小数的初步认识和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十五第10~16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掌握解决总是的策略,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进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过程:

1、复习小数

(1)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

(2)填空

3/100用小数表示是()

17/100用小数表示是()

9/100用小数表示是()

(3)小结

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4)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5)计算下各题

2、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115页第11题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练习

组织学生自己解答115页第12题。(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角答的理由)

(4)小结

在解决问题时,要合理收信和选择信息,确定解答策略和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24×10=23×20=40×90= 60÷3=150÷5=800÷4=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14×3935×1961×80

79÷412÷383÷9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11×2545×3486×13 91÷78÷6609÷35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2309÷3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乘、除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课时:面积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808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第三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0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0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0.09 4006.575.6 7.089 123.59 800.9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王凤

李娟

刘丽

李芳

身高

146

150

135

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1.8+0.4=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小数初步认识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年、月、日

教学内容:方向的辨认,简单的路线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24时计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

1、位置与方向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

(3)路线图。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

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路线;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路线;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年、月、日。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8×200400×3105×6800÷825÷5204÷255÷5

2、计算。

(1)20×30×7(2)50×6×12(3)400÷8÷5

(4)450÷6÷3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8×(16×5)

=40×16=8×80

=640=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课后反思:教材安排了几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1.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1:6元加3元等于9元,5角加4角等于9角,合起来就是9元9角。6元减3元等于3

元,5角减4角等于1角,合起来就是3元1角。

学生2:我们是先把6元5角换成6.5元,把3元4角换成3.4元,然后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加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 ,要向个位进1。

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乐于学习,喜欢数学。

根据教材的原有知识系统,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去经历一个做数学,感受数学的过程,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理论依据: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我联系实际设计理解分数意义的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体会分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同分母的大小。

2、《几分之几》这节课的内容是由认识几分之一和认识几分之几这两部分组成。

3、《几分之几》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困难。

教材第94页例4是通过折纸、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把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分别由四个学生引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是前面折纸认识四分之一的继续,更是发展。教材只说明: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4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则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体现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意图,同时加强了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的联系,情境图的设计体现了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来分享学习成果。

教材第94页例5是通过把1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来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小数的学习作了初步准备。小精灵先提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由此推算出十分之三、十分之七。随后指出像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十分之三、十分之七……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之后,教材以四分之三为例,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材第95页例6给出两组同分母分数让学生先涂一涂,再比一比,加深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做准备。通过涂色来比较,降低了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形象的感知,丰富了表象。第二组六分之六与六分之五的比较,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作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好动,对新知识也有较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从整数到分数,从认识几分之一到认识几分之几,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教学时,在借助前一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还有什么可用分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认识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学分数就会感兴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仍有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单位1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可以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做一做”、“练一练”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逐步的实践探索中加深理解,逐步掌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经历几分之几的形成过程,认识几分之几。

2理解平均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会读、会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与意义。

3,理解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同一个分数所表示出来的图形部分大小也可能会不一样;

4、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够正确比较。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6、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并口述分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掌握分数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索--交流--应用”的模式,此模式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使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研究探索、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感悟知识,体验成功,实现其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策略是创设问题情境;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运用实物等创设问题情境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第94页95页(例4、例5、例6)第97页4至6题。每人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二个正方形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3、教学实践:动手操作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投影仪直尺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板书:

其中两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板书。(认、读24,理解它的含义。)

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板书(理解34的含义)

其中4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板书

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分数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

3、练习:认识八分之几

师:请你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再给你喜欢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

全班展示交流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如下图),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

然后涂上了其中的5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2:我把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如下图),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7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3:我的折法和生1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4:我的折法和生1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2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5:我的折法和生2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6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6:我的折法和生2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4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7:我的折法和生2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1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生8:我的折法和生2一样,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涂上了其中的8份,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八分之几来表示。

4、小结:引导得出: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八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八分之一组成的。它们跟几分之一的分数比,只是取的份数不一样。

5、创造几分之几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线段,然后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再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几个分数,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操作。

展示交流--

生1: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5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份就是它的,三份就是它的,四份就是它的,五份就是它的。

生2: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6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份就是它的,三份就是它的,四份就是它的,五份就是它的,六份就是它的。

生3: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3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份就是它的,三份就是它的。

生4: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10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份就是它的,三份就是它的,四份就是它的,五份就是它的,六份就是它的,七份就是它的,八份就是它的,九份就是它的,十份就是它的。

生5:老师,我觉得可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很多份,取几份就是份数分之几!

师:非常正确!你不仅善于操作,还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规律,真了不起!

6、小结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正方形或一条线段又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7、完成例5,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看书第94页例5。独立完成填空,再交流,师板书出分数、、说说所表示的意义

(1)像34、44、310、710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一个分数吗?

(2)任选一个说一说。

(3)(指着34)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给分数的每个部分取个名字吗?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板书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这样的分数表示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加深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将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8、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给XX比较大小

(2)交流:你是怎么排的?

为什么这样排?(引导学生说出里面有2个、

里面有7个、比小)

9、出示和

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拿出相同的两张平均分成五份的长方形纸。一张把其中两份涂上颜色。一张涂三份。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研究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达到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10、出示和

独立比较,然后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比的。全班交流。

通过这两组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导全班交流,引导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巡视、指导。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巡视、指导。指导汇报。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样想的。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三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看图、涂色,说、读、写分数,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更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这类分数的意义,强化分数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争星活动,巩固练习

1、争一颗星

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题目由第95页的做一做1和第97页的第4题改编。

2、争二颗星

(1)、第97页的第5题

(2)、题目由第95页的做一做2和第97页的第6题改编。

3、争三颗星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把握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先让他们来写写几分之几的分数,想想它的意义,再通过操作创造出自己所要表示的分数,进一步深入理解几分之几分数的意义。合作交流,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四分之一,三份就是四分之三,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我们还了解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九、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

平均分:14、24、34、44、110、、710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十、作业设计:

1、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张纸的14

2、一个蛋糕平均切成8块,爸爸吃3块,妈妈吃2块,小英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平移现象,知道平移的基本特征。

2、能正确的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平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和电视里的老师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参观了商场,你知道电梯是怎样移动的吗?

师小结:刚才,我们看了电梯上下移动、缆车向前移动、推拉窗左右移动,像这些运动就叫平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移。(板书:平移)

师:向不同方向没有规则的移动叫平移吗?说说理由。

演示房子向上平移5格的过程。

请小组内的同学利用学具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交流反馈。

4、练习。

①给帆船涂颜色。

师:给向右平移4格后的帆船涂上颜色,同学们,快动手吧!涂完后各小组的同学相互看一看,你涂对了吗?

交流反馈。

②分别画出图形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

师:这道题要求同学们画出它向两个不同方向移动后的图形,比比看,谁的速度快?

5、拓展。

师;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的这只小鸭子画出一排小鸭子,你能行吗?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学生相互欣赏作品。

三、小结。

同学们,电视里的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很好的运用平移现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K,也就是1528g。

问:1.528K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例1和“练一练”,练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一位数与几十、几百和几千相乘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和综合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即用乘法的意义具体分析用一位数与一个数每一位上的数乘所表示的意义。)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大象正在帮助工人叔叔运木头呢!(出示情景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一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

1、谈话:现在有3头大象,一共可以运多少根木头呢?你准备怎么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可能是20×3,3×20,也可能是20+20+20)

3、20×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1)20×3=20+20+20=60,(2)3个2堆是6堆,6队是60根,(3)20就是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4)2×3=6,20×3=60

5、根据刚才的算法,你会试着做以下的`题目吗?

×3=3×2000=

做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并集体订正。

7、谈话:一头大象运20根木头,那么照这样计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准备怎样列式?

8、20×8(或8×20)你是怎样算的?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9、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练一练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并集体订正。订正时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怎样想的?

(1)理解题意后独立填写得数。

(2)集体订正时适当提问是怎样想的?特别是:800×5为什么得4000。

(1)用口算卡片的形式进行口算。

(2)独立在书上完成。

3、独立完成第3题。

4、谈话:1时等于几分?那么3时是多少分呢?是怎样算的?5时?6时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与计算起来铺垫的作用。本单元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之间的练习,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面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数学思考方面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解决问题方面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安排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课前三分钟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72 31 75 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4=69

(1)35+30=65 65+4=69

(2)30+30=60 5+4=9 60+9=69

(3)30+34=64 64+5=69

课后反思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有机动时间,教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对第一学段(前六册教材)的内容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适当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全面完成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2.复习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3.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

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6.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现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测量的能力。

8.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9.复习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0.关于练习二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用笔算。有的学生可能估算的结果与笔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结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这批人;实际情况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上面的估算方法问题出在:1辆车能坐58人,如果把11看成10,等于少运了58人,58相对于620人来说误差较大。因此,估算时计算60×11=660比较合适。因为把58看成60,1辆车多运2人,10辆车才多运20人,误差相对较小。这样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这些人”的正确答案。

第5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

第9、13题,教师注意结合题目进行环保教育。

练习二十五最后的思考题,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学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由题中的条件可知:

3杯水+空瓶=440,

2杯水+3杯水+空瓶=600,

所以2杯水+440=600,2杯水=600-440,得出1杯水=80克。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小精灵儿童网站]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5课时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答案 0.6+0.8=答案 0.36+0.4=答案 0.9-0.7=答案 0.8-0.4=答案 1-0.6=答案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案”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