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范文:中国的农业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范文:中国的农业,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fwr816.coM编辑分享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带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 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带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 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范文:中国的农业”一文,希望“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范文:中国的农业”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三地理区域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