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fwR816.cOm同步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笋芽儿


《笋芽儿》听课札记

1、教学“笋”字入课。

出示竹子图片。师:这是什么?——竹子。竹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出示生字卡片)——笋。(出示实物)这就是笋。(动画演示“笋”字的写法)我们也来书空一下。

【个人观点:一入课就开始教学生字“笋”,巧妙、新颖、到位。但这里“笋”字的写法用动画演示,我个人以为还是老师自己范写来得有意思、有人情味。教师一范写,就让人感觉这课堂是有血有肉的课堂,是以“人”为主的课堂,是促进“人”发展的课堂。而动画演示,给人感觉是那么地冰冷,那么地僵硬,那么地没有生气。毕竟多媒体(科技)再怎么发达,课堂上仍旧有许多东西是不能替代人的。】

师:笋更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笋芽儿。跟它打个招呼——笋芽儿你好!我们一起跟它打个招呼——笋芽儿你好!——大家好!

(出示课题)笋芽儿这三个字中的“笋”、“芽”二字是生字,你会写吗?请你轻轻翻开课本,在课文中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两个字。(生练写。)

【个人观点:仍然缺少一个范写、讲解生字的环节。同时,教师自身缺乏对生字音、形、意的分析。虽然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提了一下,但给人感觉有点秩序颠倒。以上环节,我个人以为还是教师依次板书课题“笋”、“芽”、“儿”,在板书的过程中,穿插生字教学,再让学生练写生字。】

实物投影:一学生写的字,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个人观点:评同伴写的字的优劣,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写字。值得提倡。】

2、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笋芽儿。老师想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课文,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第一遍读的时候可以看看课后的拼音,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确。如果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可以用“V” 这样的手式告诉老师。第二遍读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课文读得通顺。如果你还有时间那还可以读第三遍。明白了吗?开始读吧!(生读)

3、学习字词,指导朗读。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你会读了没有。(男女生轮读,女生先读。)出示:呼唤。女生读,有拖音。师范读更正——呼唤。“揉眼睛”、“漆黑”、“扭动”、“唠叨”、“向上钻”——“钻”是一个动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它是一个平舌音。“辫子”、“滋润”——你们“滋润”的“润”也读得很好,它也是个平舌音。“山冈”——“冈”到底是第几声。“自豪”——好像没有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来,再读。

【个人观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正音,自然,有效。】

同桌互读老师课前发下来的词语卡片。师巡视。中间表扬学生们互读的方法好、多。

【个人观点:同桌互读,合作学习,并观察发现及时表扬学生的学习方法,值得学习。】

师:已经会读的小朋友眼睛看着老师。

【个人观点:这句话说得好,自然而然地让小朋友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继续听老师讲课。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要多说这样的话,婉转又不露痕迹。】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不仅会读了这些词语,而且能感受到笋芽儿慢慢地长大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老师觉得,它在长大的过程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哎,它长大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幸亏它在长大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好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谁的声音。(播放打雷下雨的声音)这是——声音。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都是笋芽儿的好朋友,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呼唤”(出示词语卡片“呼唤”)笋芽儿。老师建议大家再读读课文,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各有什么不一样?赶紧读吧!(生读)

你有发现了吗?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生说)你怎么知道春雨姑娘的声音是很小的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生:是“低声”呼唤……)板书:低声。雷公公又是怎么样呼唤的——粗重(板书)。他们呼唤笋芽儿时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春雨姑娘她呼唤了沉睡中的笋芽儿,所以她是——(出示词语卡片)“低声呼唤”。

老师作笋芽儿,学生做春雨。读句子(出示:低声呼唤:“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再读句子,呼唤课件中的笋芽儿。

师:跟春雨姑娘不一样,雷公公的声音却是——粗重。它用粗重的嗓音也在——(出示词语卡片)“呼唤”笋芽儿。这两个字你会写吗?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它们两字是同样的偏旁,是——口字旁。为什么用“口”字旁?

师范写“唤”字,讲解要点。师:你会写吗?找到这个词语,在它的后面认真对地写一写。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

【个人观点:“呼唤”这个词语为什么要放到这里来讲?】

师:已经写完的小朋友咱们可以来看一看,雷公公是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课文中没有写,你来猜一猜,他会呼唤些什么?自己准备一下。(生准备)谁来呼唤一下?(生答)

春雨姑娘的呼唤和雷公公的呼唤各不相同,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笋芽儿 撒娇地 说:“是谁在叫我呀?”)谁来说一说。(评价学生说这句话时的语气——高兴、生气、奇怪……)到底是怎样说的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撒娇”。平时你都会跟谁撒娇?(跟妈妈)笋芽儿是个小不点,她可喜欢撒娇了,我们也学着她的样子来撒娇一下,读。(师评:我看见那边有一个小姑娘,读的时候身子都摇起来了,最像“撒娇”的样子了。我们再来试一下,读。

【个人观点:“撒娇”这个词语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老师的教学智慧。她从头到尾没有说撒娇是什么意思,只是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向谁撒娇?再通过评点一个学生读时的一个“撒娇”动作,来渗透什么是撒娇,最后让学生们学着她的样子再来读读这句话。当句子读好的时候,撒娇的意思也完全讲好了。这个环节值得回味!】

是呀,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醒来了。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出示句子: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自己先读一读。点名读。配上动作再来读这个句子。

笋芽儿一个劲儿向上钻,妈妈看见了,忙给她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还不停地唠叨,妈妈在说些什么呀?(出示句子:妈妈不停地唠叨:“千万别着凉。”)生读。

笋芽儿的妈妈跟我们的妈妈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照顾我们。有了春雨姑娘的滋润,有了雷公公的呼唤,有了妈妈的细心照顾,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笋芽儿钻出了地面——第6自然段。赶快读一读,说说笋芽儿钻出地面她都看到了些什么?(生读)交流。课文当中没有写的,你想到了,笋芽儿可能还看到了什么?生说。

所以(出示句子: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对呀,笋芽儿太喜欢这个世界了。“世界”这个词也是今天我们要会写的。大家先来看看世界的“世”它怎么写?(动画演示)看清楚了吗?马上考考大家,世界的世第二笔是什么?第三笔是?第四笔是?会写了吗?请你把字在田字格里写一写。写好的同学,请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出示:世界真是 !)你可以用上书本上给你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想像一下。请生说这个句子。

【个人观点:“世界”的“世”字先动画演示,再老师问第二笔是什么,第三笔是什么等等,在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世”字的笔顺给落实了。不错。】

小朋友,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美丽、奇妙的世界。春天各中图片播放。

看到这么美妙的世界,笋芽儿心里是怎么样的呀?所以她高兴地说(出示句子: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的春光啊!和要快快长大!”)生读。谁来试试,点名读。一起来试一试。句子前面有一个词语已经提醒我们这个句子该怎么读。(高兴)

【个人观点:把字词教学穿插在朗读指导之中。有效又不露痕迹。】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当中,春雨姑娘她是在低声呼唤。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是怎么说的?雷公公他是用——粗重的嗓音在呼唤?看美好的世界,笋芽儿是高兴地说。看来课文当中人物怎么样地说,这个怎么样对于读好句子是很在帮助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朗读方法。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学会了。(汇总句子,逐个出示:A、低声呼唤:“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B、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C、粗重:“……”D、高兴地说:“多美好的的春光啊!和要快快长大!”)

【个人观点:以上这个句子朗读指导的小结提炼精彩之极。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读好句子的窍门。】

4、表演朗读1~6自然段。

先分配角色,引导学生想想应注意什么?可以做怎样的动作?

5、小结,说说下节课学什么。

师:如果下节课我们要继续来学习的话,我想请小朋友们帮帮老师,我们还有哪些内容是需要在下节课学习的?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生说)

老师就跟据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回去再准备一下,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回到家里也可以再去想一想,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下节课可以提出来。下课。

【个人观点:以这样的方式结课,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结课时,也不忘再让学生们思考一下。新颖,值得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听课记录范文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听课记录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方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