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减法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要老师写的教案课件优秀,也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足。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减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 )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2、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3、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2做一做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
板书设计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2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3页《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4.83+2.97= 7.86-6.57=
7.23+2.76= 4.95-3.81=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大家能说一说怎样计算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吗?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的问题。(板书课题: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
2、练习十七的第1、6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7、8题。
板书设计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6.45+8.3=14.75 8.3-6.45=1.85
6.45 8.30
+ 8.3 - 6.45
14.75 1.85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3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
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新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1.4= 3.2-0.5= 0.24+0.12=
2、笔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8+4.74= 5.62-1.27=
3、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62+345-123 91-58+362 137-(84-29)
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1)。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小丽和小林在书店购书的情境吗?他们的好朋友小刚也在书店购买了书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刚买了下面3本书:少儿绘画ABC(7. 45元)太空漫步(5.8元)海洋世界(4.69元)。
提出问题:一共要花多少钱?
(2)列出算式:7.45+5.8+4.69。
师:该如何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计算。
(3)汇报展示:7.45+5.8+4.69 =17.94。
2、教学例3(2)。
(1)课件继续出示小林购书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小林购买了哪两本书吗?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2)自主探索算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资料信息,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3)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组织学生说一说上面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运算的顺序如何。
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列出算式以后,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师生交流后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发散
完成第76页的“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生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五)作业设计
1、先说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6.8-1.45+3.72 8.95- (3.75+2.6) 10-2.84+62.4
2、四、五年级的学生采集树种,四年级的学生采集了28.4千克,五年级采集的比四年级多6.8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3、东东家有一张长方形桌子,长1. 35米,宽比长短0.5米,现在要给这张桌子的周围贴上花边,花边的长度至少要多少米?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1):一共要花多少钱?
7.45+5.8+4.69=17.94(元)
例3(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4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练习十八》。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
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苏果超市运来哈密瓜0.31吨,运来的西瓜比哈密瓜多2.75吨,两种瓜一共运来多少吨?
2、仓库中原有375.08吨粮食,第一天运走93.6吨,第二天又运走121.54吨。现在仓库剩下粮食多少吨?
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9页《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
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征,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使用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定义。
师生交流后,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下列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980+650=650+980 (36+45)+55=36+(45+55)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那么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探索发现
1、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1)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两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师生交流后总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2、计算0.6+7.91+3.4+0.09。
(1)自主计算,探究合理算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理由。
①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②0.6+0.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2)对比算法,选择。
师:上述两种算法中,谁的方法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比较中得出第2种算法比较简便,因为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再次感知,应用规律。
出示:0.65+3.7+0.35 3.7+(0.65+0.35)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三)巩固发散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如何简算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运算中同样适用,在小数的加减运算中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5.6+4.2+5.8 17.2-3.18-6.82 1.9+2.35+8.1+5.65
2、四年级的4位同学参加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她们所用的时间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吗?
姓 名 张 晓 李 红 刘彩霞 周 丹
所用时间/秒 16.8 17.5 17.2 16.5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例4:①0.6+7.91+3.4+0.09 ②0.6+0.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减运算中同样适用。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6课时 (共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九》。
教学
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1)口算。
0.7+1.3= 0.25-0.05=
(2)用竖式计算。
2.94+12.68= 20-10.08=
(3)简便计算。
2.74+3.9+0.26 5-1.34-3.66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九。
(二)指导训练
1、完成教材第80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反馈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改写的,小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0页第1题、教材第81页第5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完成教材第80页第2、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81页第6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反馈解决问题的情况。
2、完成教材第81页第7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3、完成教材第81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w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56+14.5+5.5 14.15+2.9+1.85
4.3+2.05+6.7+0.95 6.9+4.8+3.1
0.456+6.22+3.78 15.89+(6.75-5.89)
2、小明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本日记本,文具盒的单价是3.7元,日记本的单价是4.5元。小明付给营业员10元,应找回多少元?
板书设计 练习十九
小数的加减法的笔算:
(1)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得数末尾有“O”的,一般要去掉“0”。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fwr816.cOM展读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审定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教案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沏茶问题教案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孙玮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难点:掌握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课前调查1分钟能做什么事。

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体会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体会学习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

师:大家会合理安排时间吗?下面我们就开展“今天我来当家”的活动,比一比谁最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今天你是值日生,主要负责地面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撮垃圾。你将怎样安排你的工作程序呢?不这样安排可以吗?(板书:明确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新知之前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教学奠定基础。

2.明确“做事不仅要明确先后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时做。”

师:小明的家里也来了客人,(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小明烧水沏茶;

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你们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吗?

师: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能尽快喝上茶呢?

师: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1)小组合作学习:

①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②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示流程图。

③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方法的掌握奠定基础。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生:板演。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茶杯(2分钟)共11分钟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

生:烧水时可以同时找茶叶、洗茶杯,不用计算这两件事的时间了,只计算烧水时1+1+8+1=11(分钟)

师:(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

生:不能,要有先后顺序。

师:(板书:顺序)

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有先后顺序,如果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出现流程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出化的方案,达到解决问题化的目的。

师小结:

(1)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2)几件事情同时做时,计算时只加最长时间。

3.明确“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可以做几件事时,也要考虑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

师:今天我们也试着炒鸡蛋吧。

(1)炒鸡蛋需要做哪些工作?(读信息)

(2)合作建议:

①思考:如何安排炒鸡蛋的过程最合理?

②利用信封中的学具摆出炒鸡蛋的过程。

③算出炒鸡蛋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3)小组活动摆学具

(4)学生汇报

情况1:

洗锅(2分)——烧热锅(2分)——烧热油(4分)——炒蛋(4分)

切葱花(2分) 敲蛋(1分)

搅蛋(2分)

2分 2分 4分 4分

2+2+4+4=12(分)

情况2:

洗锅(2分)——烧热锅(2分)——烧热油(4分)—— 炒蛋(4分)

敲蛋(1分) 切葱花(2分)

搅蛋(2分)

2分 2分 4分 4分

2+2+4+4=12(分)

(5)对比:

①这两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

②有什么不同点?

师:两种方案都合理吗?(从时间的角度思考)

师:你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如果可以做其他几件事,也要考虑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出化的方案,达到解决问题化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师:请看屏幕,李阿姨问了小明一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解决一下吗?

(1)  写作业(10分钟) 择菜洗菜(5分钟)

洗米(3分钟) 蒸饭(20分钟)

师: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事,你需要考虑什么?

请你用流程图表示出准备晚饭的过程,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2)学生反馈

(3)对比:哪个方案用的时间最少?

师小结:从节省时间考虑的,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

2.p105页做一做1

(四)总结

“今天我当家”,同学们沏了茶、准备了晚饭、洗衣整理房间,做的事情可真不少。能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吗?(做事明确先后顺序,要同时做的同时做,节省时间;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五)介绍数学资料(华罗庚)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一种数学方法。这种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的数学方法是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生命的后20年里,用全部精力推广和应用的“优化法”。(介绍华罗庚)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 课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课型:

实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科书第48页的菜谱。

1、了解每份菜的营养含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照下面一张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指标,对教材中列出的3份菜谱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进行评判。

每份菜中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如下表:

编 号

菜 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7

香菜冬瓜

564

12

1

8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2、得出结论:从脂肪和热量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的饿结果是: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超标,午餐C热量不达标。

二、自己动手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1、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10种菜肴,从中选出三种进行搭配,设计出合格的营养配菜方案。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搭配,然后把方案填写在表格中。

三、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

1、把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罗列出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

2、根据大家的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5种方案。

3、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四、建议。

1、了解一下班上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偏胖或偏瘦的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

2、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饮食中获得的热量应该达标,脂肪的摄入不要超标,应当均衡营养,挑食、偏食的习惯,等等。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减法教学设计”一文,希望“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减法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