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选修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北京版选修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fwr816.cOM展读推荐

粤教版选修高中语文《立身处世》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志”“夺”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理解孔子对人生的“规划”,理解《论语》在“立身处世”方面的基本观点;
3 学习解读“论语”的“空白”。
第一课时
内容
解题 串讲课文第一第二节。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人的内心修养话题上来。
二、解题,讨论如下:
1 “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使动用法),也就是说让自己站稳;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内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
2 “处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义?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处于世”,(省略介词),也就是说,在社会上生活;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3 那么“立身”与“处世”是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说“立身”就是“修身”的话,那么,“处世”就是“齐家平天下”;也就是说,“立身”是前提基础,“处世”是目的。
三、串讲第一节,先快速地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与译文;讨论如下:
1 这段话是孔子自己人生的规划还是人生的总结?为什么?
(明确:这是孔子人生的总结,因为他说此话时已经是人到晚年了,也只有饱经人生沧桑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总结;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确实是很好的人生规划。)
2 孔子说他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那么十五岁之前干什么呢?他为什么不说呢?
(明确:既然十五岁才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那么这之前应该是随性而学,让人充分享受童年的无拘无束的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得到保护。这说明孔子其实并非像我们那些新儒家那么“功利”,逼着儿童去背什么经典,过早地把成人的“功利”压在儿童头上,来扼杀他们的天性。可见今天那些叫嚷弘扬“传统”的人其实恰恰是悖“传统”而行的。)
3 孔子说三十而立,那么这个“立”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个“立”含义就是“独立”“创立”,不但是指经济上人格的上的独立,而且还应该指学业上思想的创新。)
4 “不惑”注释里说是不迷惑的意思,这还不够明确,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惑”其实应该指什么(用“惑”组一个词)?为什么?
(明确:可以组成“诱惑”一词;因为这就意味着,独立之后的人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社会生活中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说,人在三十岁后,四十岁前这一段时创业阶段也许会因为不能很清醒的辨别事理,难免被“诱惑”而犯错误,遭致失败,但这可以为今后的成功积累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四十岁后,凭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就不会再被迷惑,做到通达事理了。)
5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这个“知”和前面的“不惑”有什么关系?
(明确: “知天命”的含义就是“理解人生命运社会规律”;“知”与前文的“不惑”是顺接关系,如果说“不惑”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话,那么“知”便悟出了许多社会的理性知识;作为两种人生境界来说,“知天命”的境界自然高于“不惑”。)
6 “耳顺”表面上看,是说人到了六十,对各种言论对能泰然处之,而实际上是说这个时候的人的什么?
(明确:实际上是说这个人的修养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无论别人激情地褒扬还是恶意地贬斥,都能从容镇定听得进容得下,既不沾沾自喜,陶醉在别人的甜言蜜语中,也不会妄自菲薄,哀怨于别人的流言蜚语。)
7 “从心所欲,不逾规”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境界;自由可以说就是“从心所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时你“心欲”所“想”当然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在“规矩”范围之内。)
四、串讲第二节,快速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译文,讨论如下:
1 这一节里所说的“志”与上一节中的“志”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节 “志”的含义是“志向”“理想愿望”,上节中的志是“专心致志”,“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竭尽全力”的意思。)
2 孔子的两个学生在此谈自己的志向,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是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一种理想。他们前者似乎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后者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3 对于这样两个学生,你更认同哪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认同谁只要说出理由就行。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这个人率直,而且豪爽有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给人感觉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4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他这个理想好不好?在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对今天社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孔子的理想就是让老人们无忧无虑安度幸福的晚年,让朋友间互相信任,让未成年人能得到关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幻想的所谓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很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个充饥的画饼。)
第二课时
内容
串讲课文其他章节,完成课后练习题。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提出问题,这课中,哪一接涉及“惜时”的话题?
二、复习归纳上一课讲到的要点,通过课件展示如下:
1首先要“规划”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1小题的问题)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学习前人;立足社会,学习创业;不受利诱,通达事理;把握命运规律,走进必然王国;辨别各种是非,泰然处之;从心所欲,进入自由王国。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生漫长艰辛奋斗的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 其次要“立志”,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3小题的问题)
谈谈你对孔子、子路、颜渊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志向。
(答:孔子的理想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幻想很象所谓的“和谐”社会,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也许可以起到抚慰受伤心灵作用。但它缺乏人性发展的逻辑性和社会实践的操作性,所以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把与民同乐当作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颜渊更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他率真坦直,豪爽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本人的志向就是,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为家人为朋友(学生)尽自己一份责任,从而在为他人提供快乐的同时,收获自己人生的快乐。)
三、过渡到讲析第三节,讨论如下:
1 第二节师生各言其“志”应该说是从“处世”的角度表述的,而这一节曾子言说却从什么角度表述的?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什么?
(明确:曾子是从“立身”的角度表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君子”。)
2 那么要成为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要具备三个条件,在私人生活中,值得朋友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在国家生活中,能不辱使命;在特殊情境中,不变操守气节。)
3 曾子为什么要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
(明确:首先读书人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但还不是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把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自然就很重,而要完成这个重任,就要毕生努力直至生命的终点,所以路程就很遥远。)
四、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问题:
1 如果说上一节是从立身的角度谈成为“君子”使命要求是一个横向的表述,那么这一节就是从纵向表述“君子”成长过程中的要求,那么第一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句是什么口吻?
(明确: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孔子说那话是一种感叹而伤感的口吻,含有警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味。)
2 这节中的“夺”与上一节中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意思一样,都含有“在外力强迫下而改变”的意思,前面加是一个否定词,就含有尽管受到强迫却没有能改变,这就不但说明心志坚定而且还有坚韧毅力。《陈情表》一文中“舅夺母志”也含有此意。)
3 把“三军”和“匹夫”相提并论,重在说谁?这在强调对读书人什么的要求?
(明确:重在说“匹夫”,这强调的是对读书人意志力的高要求;这种要求我以为达到了苛求的地步,这让我想起顾炎武的那个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如果是一介匹夫言说的,固然可贵也很高尚,但是如果是从“肉食者”口里说出来的,我又要提醒各位匹夫,这大概就是一个推脱责任的阴谋,我要追问,“天下” 究竟是谁的天下?为什么“盛世”歌舞升平,没人出来说,“天下昌盛,匹夫有功”呢?。)
4 “松柏”作为喻体,喻指的是什么?又表述了一个怎样的要求?
(明确:喻指的是读书人,这句话的表述的要求就是,读书人还要准备接受灾难挫折的磨炼,只有如此,才可以历练成为“君子”。)
五、精读第五节,讨论如下:
1 经过横向纵向的要求后,读书人总算有了成就,那么这一节实际上就是来谈如何界定成就的,在这节师生对话中,用来界定成绩的关键概念是哪两个?
(明确:“闻”和“达”。)
2 那么,按照孔子的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点在哪里?
(明确:“闻”就只是追求在“处世”社会的名声,而“达”追求则是“立身”的个人修养,其实在强调对社会的默默奉献。)
3 孔子最后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其实向读书人提出了一个前提性的要求,那么这个要求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接受这个要求吗?
(明确:这个要求就说读书人不能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否则就不配做读书人;我不能接受这样苛刻的要求,我以为读书本来就应该是人生快乐的组成部分,如果读书过程就是痛苦,我宁愿不读书。也许长期以来有了这样的要求,所以在中国读书就成了一种痛苦的修炼生活。)
六、归纳小结完成练习一中的第2小题,并展示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读书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终生努力的责任;第二,实现“仁政”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读书人毕生努力,甚至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奋斗。对于“论语”中这个“志”以及对读书人的要求,我是不苟同的,因为它是以牺牲个人现实幸福为前提,要读书人为一个彼岸的美好理想消耗生命,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当然作为古人,这种“童年”的天真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可是今天我们毕竟“成年”了,更“懂事” 了,不应该把“儿时”的幻想当真,而如果因为害怕“长大”,就要拼命嚷着要回到“童年”,那这不是智力发育有问题的话,就很可能是别有用心。)
七、布置作业,晚自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文言文基
第三课时
内容
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步骤
一、导入
二、请学生在课本上翻译练习二全部例句(10分钟)
三、教师讲解,学生在课本上订正,展示如下: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努力学习做学问。(名词用如动词)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翻译: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就没什么可敬畏的了。(动词用如名词)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翻译:和朋友共同享受,即使用破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使动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得到关怀。(使动用法)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名词用如动词)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译文:士不可以没有大的抱负和坚韧的毅力(形容词用如名词)
士而怀居。
译文:士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动词用如名词)
虑以下人。
译文:思考着如何虚心待人(使动用法)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⑴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任重而道远。表递进关系,“而且”的意思。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察言而观色。表并联关系,相对于“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⑵ 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与朋友共,敝之无憾。指代前文的“车马轻裘”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可译成“的”。
老者安之。代词,可译为“他们”。
居之不疑。代词,指代“仁人”。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代词,指代 “仁”这件事
四、学生完成练习三,把译文直接写在课本上。
五、教师讲解,学生订正,自评;展示课件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公治长 二十六》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略)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相互信任,让未成年人得到关怀。”
六、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直接在课本加标点。
七、教师展示答案,并口译文段,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四、朗读(略)
五、作品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南朝有一则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诗人重要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琴声——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二、问题思考
思考: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播放《高山流水》)
参考答案: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三、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四、作业
1、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预习李煜《虞美人》。

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⑤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
②a.图穷而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b.恐惧不敢自陈( )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1
2
3
4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并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③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 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 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 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
不让 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 数请之
故不复谢 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 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 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尚安事客 因问
以至J鄙军之日
(二)复述候所献之计
(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
三、朗读9-11段
1、 重点词语讲解
矫魏王令 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
公子遂将晋鄙军 举手视公子
2、 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
四、朗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讨论
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笔译第6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
一、讨论
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二、总结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懒惰哲学趣话》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简单概括故事大意,清楚掌握游客和渔夫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2、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
过程与方法:
由文本导入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人生追求有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
教学重点
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的不同选择
教学方法
探讨思辨法。由于人生美文所涉及的思想较为深刻,教学方法应以“探讨思辨”为主,兼顾“文本阅读”的模式进行为好。鉴于这个故事形式的简单性,可深入品读的语句和段落不多的特点,教师要在对文本思想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求对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下一个所谓的定论,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与研究。教师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于人。总之,要创设一个平等与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6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是个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息,主要的义项就是“休息”,很多时候我们把休息等同于懒惰。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随着伯尔的《懒惰哲学趣话》展开一场关于“懒惰”的探讨,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启发大家对“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伯尔)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人伍, 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至1974年先后任西德笔会和国际笔会主席。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
2、自读课文
3、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游客,一个是渔夫,两个人物就“渔夫要不要出海捕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对话。游客认为渔夫应该趁着好天气多出海捕几次鱼,为以后的富足生活打下基础;而渔夫则不以为然,他觉得应趁着好天气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打打盹儿。
4、用一句话来概括呢?(幻灯片)
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
5、分别概括两个人物不同的人生追求(文本精彩阅读)
游客:“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从中看游客对工作的态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压力,一种手段)
渔夫:捕够一两天生活的鱼,然后在明媚的日子里,晒晒太阳,打打盹儿,享受生活。
三、合作分析
分析文中旅游者与渔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试分析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对照?(幻灯片)
答:第一,文章中的渔夫和旅游者,他们之间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
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旅游者身着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来到渔夫所在的海边寻找田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伧的,家境显然也并不宽裕。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者更高。
第二,在人生态度方面,两个人物的差别同样是明显的。
旅行者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显然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东西。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缓慢的、悠闲的、自给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
第三,两个人物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们面对同一种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
旅游者在听到渔夫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甚至在讲述个人的人生计划时十分激动。而渔夫却出人意料地从容,在旅游者因激动而语塞时,如对待吃噎了的孩子般拍打他的后背。整篇散文中,这是一处神来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示得淋漓尽致。
四、课堂讨论
探讨一:通过游客角色的不断变化完成作者对人生追求的理解与表达(筛选信息,准确概括)
欣赏者——同情者——说教者——认同者
探讨二:请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追求的看法
1、倾向于渔夫的人生追求
A、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可能已经没那份心情甚至能力了。(引例:《富翁的故事》)
B、人一旦成了物欲的奴隶,工作成了谋生的手段,从而忽略了身边日常的幸福,得不偿失。(引例1:“人生,你把哪一刻定为结局呢?”;引例2:海子的诗“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C、把工作当作生活,把生活当作享受,不执著于过分的物欲,是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人饱食。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什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劳动的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种“一劳永逸”的前景。
2、倾向于游客的人生追求
从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来看,很明显,游客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他的社会价值在一般意义上而言也比渔夫来得大。
我们假设游客按照他的人生规划,买车买房,供孩子上好的学校,孩子日后个个学有所成;或者自己创办了公司,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地跑。最后回到这个海边,和渔夫同坐树下,看眼前同样的山和水,那心情和境界自然已有了天壤之别。
人生本就是一趟旅行,没有终点的好坏,只有过程的不同。
你是喜欢原地踏步呢?还是勇往直前呢?
五、合作探究
1、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有何寓意?
答;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它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
一般来说,人要得到幸福感至少需要:第一,一定水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自我实现。渔夫的生活在表面上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甚至当他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踪。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他讲述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神话:从一条渔船的生产组织渔轮作业,再到开设海产品加工厂形成集团经营……最终一个渔夫变成了可以在海边遥控指挥庞大企业的了。旅游者认为这种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渔夫则并不愿意为了这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现实的幸福感。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
2、“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
六、写法探究
1、对比。比如表现游客神情的句子:“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了”,“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等等,充分表现了游客焦灼、急功近利的心情。而表现渔夫的句子,如“回答是简短的,不假思索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等等,则充分表现了渔夫的闲适和乐天知命。
2、庄谐互现
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的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式的。游客和渔夫的对比是强烈的,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两者的语言:游客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反映出的是渔夫的平和和淡泊。两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戏剧性又是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的。
3、《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人生的哲理,但它并不直接说理,而是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含在有趣的故事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避免了直接说理的枯燥性,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而且说理形象生动。同时可以增加许多细节,使我们能直接窥见持两种生活态度的人内心的状况,比如从平淡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诉诸读者的感性思维,会引导他们更深入思索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一种说理的方式,会比直接说理更让人接受。
七、小结
农夫a是真正的懒,不爱劳动和工作的懒;渔夫的懒是一种有智慧的“懒”,懂得享受生活,平和生活的“懒”,是一种大智若愚式的“懒”。我们同学在你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做怎样的选择,相信学完后,会有一点启发。
八、作业
重新审视2006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鲁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进一步学习格律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
略。
二、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平时听古琴曲的感受,由此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8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中国文化,首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骊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生新出奇。他说自己是“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这意思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把写诗放在复兴儒学、倡导古文之后以外,或许还有游戏文字之意。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显示才学。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他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之长篇叙事法度、炼字艺术以及“以文为师”的风格,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对宋诗颇有影响,严羽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实可从韩愈这里找到一些原因。韩愈是李白、杜甫之后最早将李杜并尊的人之一,他在《调张籍》诗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影响深远。
2.解题
颖师,天竺僧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长安,以弹琴。
3.写作背景
韩愈慕名前去听琴之时适逢受谗言而被贬,在听琴时自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遭遇。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格律。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
四、探究鉴赏
1.诗歌是如何表现琴声的?
提示:
直接描摹。
比喻(通感)。
2.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如何?
提示: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
3.诵读比赛
读出《听颖师弹琴》“先轻柔,再激越,后悠扬”的琴声特点。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听颖师弹琴》。
2.预习《李贺诗二首》,试分析《李凭箜篌引》与本诗在描绘音乐方面的异同。

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


第一课时
吕叔湘(笑话里的语言学,《语文常谈及其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先举一个有名的例子。唐朝懿宗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可及的人,最会说笑话。有一回庆祝皇帝生日,和尚道士讲经完了,李可及穿着儒士衣冠,登上讲台,自称“三教论衡”。旁边坐着一人,问:“你既然博通三教,我问你,释迦如来是什么人?”李可及说:“女人。”旁边那个人吃一惊,说:“怎么是女人?”李可及说:“《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要不是女人,为什么要夫坐而后儿坐呢?”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问的人更加不懂了。李可及说:“《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要不是女的,为什么怕有身孕呢?”又问:“孔夫子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问:“何以见得?”回答说:“《论语》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要不是女的,为什么要等着嫁人呢?”这一个笑话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敷”和“夫”同音。第二部分利用“有身”的两种解释,即歧义。第三部分利用“贾”字的两种读音,就是故意念白字,本来该念gǔ,却把它念成jiǎ。
宋徽宗宣和年间,童贯带兵去“收复”燕京,打了败仗逃回来。有一天宫中演剧,出来三个女仆,梳的鬏儿都不一样。头一个梳的鬏儿在前面,说是蔡太师家里的。第二个梳的鬏儿在旁边,说是郑太宰家里的。第三个满头都是鬏jiū,儿,说是童大王家里的。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梳,蔡家的说:“我们太师常常朝见皇上,我这个鬏儿叫作朝天髻。”郑家的说:“我们太宰已经告老,我这个鬏儿叫作懒梳髻。”童家的说:“我们大王正在用兵打仗,我这个是三十六髻。”这是用“髻”谐“计”。“三十六计,走是上计”是南朝齐就传下来的成语。
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当时的大名士并且在明朝做过大官的钱牧斋,穿戴清朝衣帽去迎降。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拿拐棍儿敲他的脑袋,说:“我是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这两句是套用《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里的“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帽”跟“貌”同音。把“貌”字换成“帽”字,连“倾国倾城”的含义也变了,由比喻变成实指了。
同音字词
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如英语“right(正确的/右边)”和“write(写)”,“there(在那里)”和“their(他们的)”,是不同形的同音词;名词“well(井)”和副词“well(好)”,是既同形又同音的词。
汉语的同音字词中一类是异形同音的。单音节的,如 “八、扒、疤”,“泛、饭、犯”等。
双音节部分异形的,如“经售、经受”,“风口、封口”,“暗示、暗室”等;双音节全部异形的,如“经售、精瘦”,“尝试、长逝”,“敬仰、静养”,“示意、释义”,“附和、负荷”等。
汉语的同音字词中另一类是同形同音的。单音节的, “拼1(合在一起;连合:把木板拼起来),拼2(不顾一切地干: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草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草2(草率,不细致:字写得很草)”。
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如“刻工1(雕刻的技术:刻工精细),刻工2(从事雕刻工作的人)”;“制服1(军人、学生等穿着的规定式样的服装:学生制服),制服2(制伏:制服了这群流氓)”。
同音的妙用
同音字词常以其谐音双关而用在歇后语、对联和诗词等文学形式中。
歇后语中有一类,经常利用异形同音字来起谐音双关的作用。例如: “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
对联和诗词中也经常要用到同音的字词。有时可以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例如,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指着桌上的果品道出“因荷而得藕”的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有杏不须梅”。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的谐音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作出“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一联,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寓含“可怜”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有时也可以在对联内部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内”字谐音。例如“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其中的“李(子)”与“鲤(鱼)”、“风”与“蜂”谐音。
有时还可以运用同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例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革命烈士。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同音字词理解汉语中谚语、歇后语的能力。参考答案:练习题的句子中“晴”与“情”同音,“针”与“真”同音,“羊”与“洋”同音。其他歇后语的例子如:“v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译文:石头房子里有一位姓施的诗人,爱吃狮子,发誓吃十头狮子。他不时地到市场看狮子。十点钟,刚好有十头狮子运到了市场。这时候,刚好施先生到市场。他看到这十头狮子,凭借刀剑之力,把这十头狮子弄死了,他拿起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回到他的石头房子。石头房子里很潮湿,他让仆人擦石头房子。他开始试着吃十头狮子的尸体。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其实是十个石头狮子。(你们)试着来解释一下这件事。
补充练习
一、下面是一些同音字趣味对联。找出其中的同音字,并试着解释对联的意思。
①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②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③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联中的同音字有:①鸡-饥,食-拾-石;②饥-鸡,盗-稻,暑-鼠,凉-梁;③贾-假,岛-倒,刘-留,伶-零;
二、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B。其中加点的字均读“lì”。A组中除“盥洗(guà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huàn”;C组中除“雄关险隘(ài)”外,其他加点字都读“yì”;D组中除“谄媚阿谀(chǎ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xiàn”。
三、判断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
A.小题大做 立竿见影 事得其反 不可逾越
B.刚柔相济 众口铄金 弄巧成拙 白壁无瑕
C.马首是瞻 南柯一梦 罄竹难书 迫不及待
D.生杀与夺 讳莫如深 咎由自取 朋比为奸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同音别字。正确选项是C。A组中“事得其反”应为“适得其反”;B组中“白壁无瑕”应为“白璧无瑕”;D组中“生杀与夺”应为“生杀予夺”。
朋比为奸【释义】:朋:结党。比:勾结。朋比:依附。互相勾结。为:做,干。奸:狡诈,邪恶。指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做)坏(邪恶之)事。
第二课时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围歼 信笺 缄默 草菅人命 兼收并蓄
B.汲取 亟待 慰藉 嫉恶如仇 佶屈聱牙
C.惬意 怯懦 窃取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D.绚丽 汛期 驯服 徇情枉法 出言不逊
【答案】 A(A项均读jiān;B项“藉”读jiè,其他读jí;C项砌读“qì”,其他读qiè;D项绚读“xuàn”,其他读xù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分寸(cùn)  衬托(chèn)
纾(shū)难 自出机杼(zhù)
B.咆哮(páo) 炮制(páo)
漱口(shù) 越俎代庖(páo)
C.肖(xiào)像 着(zhāo)数
戛(gá)然 锲(qì)而不舍
D.胚芽(pēi) 坯子(pī)
发酵(jiào) 为虎作伥(chāng)
【答案】 C(“戛”读jiá,“锲”读qiè。)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恐吓 庆贺 显赫 一唱一和 鹤立鸡群
B.澄碧 诚实 呈现 承上启下 千乘之国
C.逍遥 瘦削 销蚀 神情毕肖 宵衣旰食
D.晦涩 萧瑟 塞责 十恶不赦 不事稼穑
【答案】 A(A项都读hè;B项“乘”读shèng,其余读chéng;C项“削”读xuē,“肖”读xiào,其余读xiāo;D项“赦”读shè,其余读sè。)
不事稼穑 :不从事农业劳动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羁縻 糜烂 麾下 望风披靡
B.谬论 寂寥 绸缪 戮力同心
C.奴婢 裨益 稗史 纵横捭阖
D.炫耀 玄乎 眩晕 改弦更张
【答案】 B(A羁縻mí 糜mí烂 麾huī下 望风披靡mǐ B谬miù论 寂寥liáo 绸缪móu 戮lù力同心 C奴婢bì 裨bì益 稗bài史 纵横捭bǎi阖 D炫xuàn耀 玄xuán乎 眩xuàn晕 改弦xián更张)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yùn 氤氲 愠色 蕴涵 温故知新
B.shàn 讪笑 禅让 嬗变 潸然泪下
C.zhēng 症结 正月 诤友 狰狞可畏
D.jué 攫取 倔强 角斗 云诡波谲
【答案】 D(A氤氲yūn 温故知新wēn B潸然泪下shān C诤友zhèng)
云诡波谲 释 义谲:怪异。诡:变化。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台湾*的____________下,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将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联大对此无理要求予以拒绝。
②他不仅是个做生意的好手,还是个出色的厨师,自己____________出了一些创新的菜式,使得这家菜馆的生意更加红火。
③律师朱妙春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写书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让律师同仁借鉴,让年轻学生学习,让社会百家____________”。
A.唆使 捉摸 教正
B.支使 琢磨 校正
C.支使 捉摸 校正
D.唆使 琢磨 教正
【答案】 D(①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令人做事。台湾*不可能
有权力命令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所以用“唆使”合适。②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考虑。本句用“琢磨”合适。③校正:校对订正。教正:指教改正(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人看时用的客套话)。根据语境,应是让社会百家指教改正,此处用“教正”合适。)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哈双北路58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图书提货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二百元,决不________。
②他的男高音,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________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③看《品人录》可知,其实,就算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_______官民关系也曾作过具有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曾付诸行动。
A.失言 推托 关于
B.食言 推脱 对于
C.失言 推脱 关于
D.食言 推托 对于
【答案】 D(“食言”是不履行诺言的意思。“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对象,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钱,是要挣的,但是应该用正当的____________去挣,绝不能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②任何一种药物都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起作用,常用抗生素的____________大多为6小时。
③我那位亲戚在上海算是有门路的,可当我写信求他在上海给我谋份差事时,他却在回信中叫苦不迭,百般____________。
A.手段实效推脱
B.手段时效推托
C.手腕时效推脱
D.手腕实效推托
【答案】 B(“手段”和“手腕”都指做事的方法,但“手腕”是指不正当的手段,含贬义。时效:在一定时间内起的作用。实效:实际效果。“推脱”和“推托”都有“推开”之意,但“推脱”是指不肯承担责任,“推托”是指找借口拒绝他人的请托。)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是我们白家祖辈____________下来的秘方,就是掉脑袋,也不能让日本人拿去!
②几家上市公司的倒闭,引发了股市的大幅____________;证监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③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____________,除夕总要到花市挤一挤,观花海,也观人海。
A.流传振荡癖好
B.流传震荡嗜好
C.留传震荡癖好
D.留传振荡嗜好
【答案】 C(流传:事迹、美名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侧重遗留下来给后代。“震荡”着重指动荡不定,多指较强烈的,并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多用于具体事物,特别是较大的空间,有时也用于比喻。振荡:①振动,②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癖好:对某种事物特别爱好。)
10.下面的歇后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A.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B.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C.下雨出太阳——假晴(情)
D.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答案】 B(B是喻意歇后语,其他是谐音歇后语。)
11.利用同音字可以构成双关的现象,为下面的歇后语写出后半部分。
A.旗杆上绑鸡毛——________
B.膝盖上钉掌——________
C.小葱拌豆腐——________
D.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
【答案】 A.好大的掸(胆)子
B.离蹄(题)太远
C.一青(清)二白
D.针(真)好
12.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近日,来自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苟”姓村民要求集体改姓。原来他们的先祖姓“敬”。五代十国时期,他们的先祖某敬姓大臣冲了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加之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于是朝廷下令改“敬”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戮,“敬”姓大臣含泪召集族人,忍痛改姓为“苟”。
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苟”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你是怎么看待的,能否给他们改姓?
“苟”的发音与“狗”相同,因此在公共场合,熟人向别人介绍时说:“这是老苟,这是小苟。”搞得别人以为是在开玩笑骂人,十分尴尬。这里面也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对这种要求完全可以办理姓氏更改。
同音词辨析
1.工夫-功夫
工夫:多用于时间。如:你只要有工夫,就可以和我到操场打球。
功夫:多指花去的精力或达到的造诣或练就的本领。如:语言的功夫,要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
2.抚养—扶养
抚养:爱护并教养,使之除了正常地生活下去以外,还要受到呵护、培养、教育,一般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弟对弟妹),适用范围较窄。如:靠亲戚、邻居的帮助,三个弟弟在哥哥的抚养下慢慢长大,现在开始读书了。
扶养:养活,着重在扶助、供养,使之能正常地生活下去,可以用于长对幼、少对长,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适用范围较广。如:他的父母牺牲后,他兄弟俩就由我们来扶养。
3. 绿阴—绿茵
绿阴:是指绿树的阴影,即树阴。如:河边棵棵绿阴晃动的垂柳,显得格外洒脱、迷人。
绿茵:特指绿草地。如:绿茵如毯,牛羊成群,一派草原风光。
4. 推托-推脱
推托:借故拒绝,既委婉的表示不接受,其对象往往是别人让自己做而自己不愿做的事。侧重于别人的事情。如:她推托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朗诵。
推脱:推卸、推辞,使之与自己无关,对象多是责任、问题,侧重于自己的事情。如:赡养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不能推脱责任。
5. 委屈-委曲
委屈: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不能伸张。如:看见弟弟委屈的样子,哥哥心里也开始难过起来了。
委曲:指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也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心中提及版权纠纷一事,不知复杂否,诚望告知委曲。
6.清静-清净
清静:安静,不噪杂。多指外部环境的安静。如:这是一块非常清静的地方。
清净:指没有事物的打扰,多指人的内心安静,没有杂念。如:他耳根清净。
7. 化装-化妆
化装:改变原来的样子,使人难以辨认。如:他化装成了乞丐的模样,混进了队伍中。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更加美丽。如:这瓶化妆品,价格也太高了。
8.做客-作客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突然想起来了,我今天是来做客的,与主人僵持地站着似乎不太礼貌。
作客:属于外来人,即寄居在别处。如:连续三年作客江西的杨先生,今天终于回到了家乡。
9.退化-蜕化
退化:①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如: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蜕化:指虫类蜕皮,也比喻腐化堕落,为贬义。如:他们贪污腐败,蜕化变质,成了人民的罪人。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京版选修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一文,希望“北京版选修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