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小学语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 理解对比的写法
4、 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设想:
1、 计划学习两课时
2、 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 熟读全诗
1、 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 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 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 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 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 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 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
表现 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 恭恭敬敬
全心全意 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 为革命
愿献身 到处是青清的野草
对社会 让别人活得更好 抬得很高,很高
*及剥削者 对人民 作威作福
任意欺压
把他摔跨
对人生 为自己
想不朽 烂得更早
对社会 使别人不能活 下场可以看到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 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略。
3、 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 学习第一小结。
1、 指名读。
2、 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 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 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后面所剩内容。
一、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 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 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 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 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 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 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 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 分析诗中的议论。
1、 找出议论句。
2、 分析议论的特点。
A、 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 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取舍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敦煌壁画


这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敦煌壁画》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敦煌壁画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3.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4.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二、自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注意生字读音。)
三、交流领悟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
(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
 引导学生读书: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才能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张大千的话,展开想象:当年的画师在创作时的苦与乐。)
【“想象”,总是学生喜欢的的一项训练。在想象中,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学生……】
 3.总结:正是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四、练读拓展
 1.为敦煌壁画写一个简短的宣传词。
 2.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掌声


小学语文《掌声》
学校: 教师:
授课班级:三年级 科目:语文
时间: 地点:理C604
一、课题名称:《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①知道“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等词语的意思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林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呀!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使老师充满了自信,那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掌声》。
1、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
2、齐读课题。
3、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师:哦,对呀,是谁在鼓掌?为谁而鼓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课文之前用ppT展示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谁愿意来说一说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文静、小儿麻痹症,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② 学习词语后,再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进而引出“英子是个忧郁、自卑的女孩”。(板书 忧郁、自卑)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忧郁是什么意思呢?(引出忧郁,并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前面我们知道了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请思考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课堂小结
师:是什么令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29掌声
忧郁、自卑 —?— 开朗、自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语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小学语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