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
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
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撰文 俗不可耐 言简意赅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趾高气扬 诽谤 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
1、给加点汉字注拼音:
A.涉水 B.粗糙 C.猝不及防 D.乳臭未干 E.趾高气扬 F言简意赅
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 B.猝不及防: C.趾高气扬: D.言简意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 ) 臭( ) 恶( ) 缝( )
( ) ( ) ( ) (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六、作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板书设计】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 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 )处。
2、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
(1、C 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七、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八、作业。
1、日记练笔: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下讲给同学们听。
3、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试办一期16开大小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略)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

Fwr816.COm小编精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的老师


一、引入:

学生演唱有关老师的歌曲《风儿,你不要吹》

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板书课题35 我的老师①

二、阅读感悟:

读第一小节,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这位历史老师之所以能让作者深深思念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围绕第一小节来学习课文。

(一)“刘老师”

1、虽然全文都是写他,第二、三小节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具体描写。

2、用不同的符号找出相应的语句。(读读议议)

忠厚朴实的外貌

幽默自嘲的语言介绍自己。

特殊的肢体语言深深感染着学生

3、理解句子

教室里自然升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②

(二)“教”

刘老师教学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第5小节:出乎意料的细节描写有哪些?通过口试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刘老师关爱学生,会鼓励学生。

(三)“历史课”

第4小节:枯燥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更具有说服力来证明教得好的是什么?

课讲得好,文化底蕴很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完成填空)③

(四)“我们”

找描写“我们”反应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反应。

(间接描写,更衬托刘老师。)

(五)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开头配了一个怎样的结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④

对老师充满深情的本文作者就是苏叔阳。⑤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学了课文一位坚强,和蔼,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俨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在三十年后仍深深的思念着刘老师。我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你认为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中真正的好老师会让你长久思念?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想法。⑥

板书设计:

刘老师:忠厚 幽默 坚强

教:关爱学生 善于鼓励

我们:受益匪浅 终生难忘

历史课:文化底蕴 深厚爱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


这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独到的语言风格。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进入《散步》一文,你将会对“幸福”有更加真切的体会,会对“生命”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二)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老师配乐朗诵,并出示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⑴散步的地点?
⑵散步的季节?
⑶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⑷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如何?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四)共赏亲情
1、母亲开始愿意出来散步吗?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
2、面对“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我最终做了怎样的决定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吗?
3、最终这个“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呢?母亲为什么改变了决定?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浓浓亲情的奥秘——尊老爱幼
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品味探究
这篇散文不仅寓意深远,而且语言精美,值得我们品味揣摩。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
提示:1、两处景物描写。2、对“熬”字的理解。3、两两对称的句子。
(六)拓展体验,感恩亲情
感恩的话语我们要说,感恩的行动我们更要做,请同学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片《给妈妈洗脚》,希望能有所启发。
看完这则堪称经典的公益广告,再结合课文,两者都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试着写一件能体现出父母对你关爱的小事,和大家分享。
(七)美文共赏:
听了同学们的感悟,老师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吧。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的信念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

七年级上册语文《孩童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整首诗。
㈡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㈢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品味﹑初识泰戈尔的诗歌,在品读诗人笔下的“孩童之道”时,联系到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诵读整首诗,从体会诗歌的形象和整体感觉入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诗歌分析与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应该去感谢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是她赋予了我们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为他付出了世界上最真挚﹑最纯朴﹑最无私的爱。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人世间要是没有爱,就没有快乐,生活也便失去了“韵律”。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泰戈尔“爱的哲学”,一同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母子情缘。板书——《孩童之道》
二、作家及作品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从童年时代起就热衷于诗歌创作,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近千首歌曲。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戈拉》《沉船》《小沙子》《家庭与世界》《纠缠》,中篇小说《四个人》《两姊妹》,短篇小说《莫哈玛娅》《一个女人的信》等等。 《孩童之道》选自散文诗集《新月集》,《新月集》出版于1913年,共收入儿童
诗37首。《新月集》是诗人为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子之爱”唱出的一曲感动心灵的颂歌。
三、初读诗歌
师:请同学自由流利的朗读诗歌,初步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内容。
四、老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诗歌,注意语调与节奏。
五、讲读诗歌
⒈师:找一位同学读诗歌的第一节,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孩子有着“飞天”的神奇本领,但却舍不得离开呢?
生:因为母爱的力量太伟大了,有着让孩子舒服的温度,让那个孩子依恋的怀抱,这就成为了他留下来的理由,使他舍不得离开了。
⒉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诗歌的第二节,仔细想一想作者接下来都说了些什么?
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师:作者写到“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这里的“聪明话”是指什么话?回忆一下你们的童年,有没有说过这些“聪明话”呢?
生:①妈妈的脸圆圆的,像我喜欢吃的西瓜。
②天上的月亮好像香蕉。等等
师:但是孩子偏偏不需要在母亲的面前炫耀,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咿呀学语的过程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⒊再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三节,其余同学思考老师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说孩子是个“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是孩子的最初世界,孩子来到人世间,就把母亲的怀抱当作爱的温床,与母亲温暖的怀抱相比,“成堆的黄金与珠子”都不值一提。母亲的怀抱就足以令孩子满足,母爱战胜了一切。
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由吗?
生:喜欢。
师:好,那么我们读一读第四节,思考泰戈尔笔下的孩子为什么放弃了人人向往的自由呢?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生:“被妈妈亲爱的手臂多拥抱,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师: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的妈妈会经常告诉我们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允许。但是,妈妈束缚我们的原因都只是因为一个字,那就是——“爱”。
⒌师:在爱的关怀下,我们是快乐的,那为什么还时常听见孩子的哭泣呢?下面我们齐读最后一节,来寻找“哭泣”的原因。
生:孩子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妈妈的怜爱与搂抱的甜美。这笑与哭编织成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的多层体现。
六、再读诗歌
师:泰戈尔的《孩童之道》蕴涵丰富,人们对其主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分析完了诗歌,请同学们自由的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诗歌,并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体会。(开放式学习,学生们各抒己见)
七、课外拓展
泰戈尔的儿童诗,可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儿童诗歌相媲美,下面老师为同学们在朗诵一首他的儿童诗,让诗歌带你们回到《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
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呆呆的云朵和彩虹来愉悦他。
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都带了他们的故事,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在那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
在那儿,理智以它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㈧总结与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想同学们一定在怀念自己的童年,也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就请以“童年”“我对妈妈说”为话题,任选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下面同学拿起书本,齐读诗歌,让我们在自己饱含情感的朗读声中和泰戈尔说再见。
八、板书设计:
孩童之道
母亲 → 爱 ← 孩子 ↓ ↓ 伟大无私 纯真无邪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咏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一文,希望“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