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高一历史《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高超的缫丝技术让人惊叹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恢复:唐朝→产量增多:元朝→出现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原因,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原因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过程中教师注意讨论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讨论问题,之后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讨论,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能力,还能锻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 教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一历史教案: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教学指导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2、过程设计

【课件展示】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概况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其实,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古代商业又是如何兴起并逐步发展的呢?追溯这一切,得先从商周时期讲起。

【课件展示】第一:商周时期商业产生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挖掘,在此基础上由老师概括):

商人在商品交换中,使用海贝、骨贝等货币,且商业为官府控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春秋时期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课件展示】(板书)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课件展示】第二: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如果说,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产生阶段;那么,秦汉时期,商业已取得初步发展。请思考:秦汉时期我国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课件展示】(板书)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件展示】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缓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与商品流通交易有关的税种,成为东晋南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此而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课件展示】第四: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商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各有220行。东市肆邸千余,货物山积,商贾云集。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注:本部分内容为书本基础知识,应强调夯实)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唐朝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出现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安史之乱后,对外商业交通的重点,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广州是南方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外国商船的聚集之地。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课件展示】(板书)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课件展示】第五: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宋朝商业空前繁荣,更为元朝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百物输入之众,有如百川之不息。”据说每天仅运入城中的丝即达到千车。

②杭州是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课件展示】第六、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课件展示】下面有张表格,请大家在自学课文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商 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 商

晋 商

【课件展示】归纳完成:

商 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晋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

【课件展示】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中国古代商业特征

【师】自商朝时期商业兴起到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期间体现了怎样的特征呢?

【生】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然而,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阻碍。当西方世界陆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时候,中国传统经济又将面临如何变革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3、作业布置

A、基础归纳型:按照课堂教学思路,理清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用表格形式展现。

B、能力提高型:结合课文,自主探究中国货币发展史、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史、海外贸易的发展史以及徽商或晋商的发展史。(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认购其一完成,可通过撰写小论文或收集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的方式展现)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教案模板


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②通过《资政新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资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②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点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发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思想的特点。
②《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重点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②《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案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时,教师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作出评价。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③《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重点:①新思想的萌发;②《资政新篇》。
难点: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重点强调两点:一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通过鸦片战争表现出来);二是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的思想。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做出评价。其次,介绍魏源的思想和《海国图志》。之后可以提问学生,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简单讲解既可。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资政新篇》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林则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资政新篇》的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血腥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积累了资金。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金钥匙。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媒体显示《*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生答后师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

师: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后来冶金、采煤等其他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有哪些呢?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很多根线的珍妮纺织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在纺织领域又相继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是一个在工业革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瓦特蒸汽机相对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

生答后师说:水力动力要求水资源丰富,高山峡谷落差大,且受枯水季节限制。蒸汽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能广泛使用。从此,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动力强大,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产品的猛增和原料的需求,对交通运输的革新提上了日程。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检测一下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请说出内容项中主要发明的名称。再看国别项,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老师说: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来源英国,几乎没有突破一国范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和完成时间。

2、结合补充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提示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 《*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结合补充材料二,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题归纳总结。(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市场产生发展情况)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探讨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性,殖民扩张实力增强,新交通工具出现,工业品强大的攻击性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急需拓展世界市场;实力空前增强,大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交通工具出现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品的利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影响,要强调从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国家和世界联系影响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分析事件影响,应从作用的多个对象考虑。就某一对象也不能一言概之,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如对殖民地而言既要看到破坏性,也要指出建设性。

四、本课总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五、拓展延伸: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读后思考:(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

(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同光中兴时兴办了近代企业,为什么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中国也没有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获得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如何全面地评价工业革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如何保护自然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历史《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一文,希望“高一历史《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