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头战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争后幸存下来的一头战象,26载岁月催它年迈,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它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家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课文以嘎羧行为为线索,语言细腻,生动感人,但文章较长,学生阅读时,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动物内心世界,感悟动物情怀。

根据本文特点和学情,设计时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情节开展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

3、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长文短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叫声的描写把动物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嘎羧的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叫声的描写把动物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全部倒在血泊之中。人们在清理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活着,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2、生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最了哪几件事?

3、提炼主要情节师板书,(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事件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特点,抓住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训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的内心。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份,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读一读,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指导读出感情。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6)象鞍现在像什么样儿?当嘎羧在见到这位老朋友时,看到上面的象洞,闻着上面的硝烟和血液的时候,它会想什么呢?

(7)激情自豪地朗读:(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

(4)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5)那一幕幕场景,嘎羧一定会忘不了,齐读“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营造情境,品味细节,感悟战象当年勇敢杀敌形象】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推荐阅读《斑羚飞渡》、《红奶羊》、《第七只猎狗》,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3.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作者通过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叫声来表达动物的情感,写一个你喜欢的动物。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整体回顾”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象鞍

忠诚 (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再回战场 光荣归去

fwR816.cOm同步阅读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


这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面


一、单元及知识回顾:

这周复习,上周我们学习了第几组课文这一组的主题是什么?(板书:鲁迅)那么通过

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汇报,不许与别人重复。(开火车来进行,不想说可以说“过”)

二、揭示课文题目:

师: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还有一句话可以做为鲁迅一生的写照,那就是:“俯首甘为儒子牛”。

师: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青年(板书:青年),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

三、释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1、(写事或通过事写人的文章)如果让你以《一面》为题写一件事,你将如何去写?如果塑造人物形象你会采取什么办法?2、这是阅读课文。这样的课文应如何去学?(借助连接语,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读懂课文)

四、回顾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体会含意深刻的句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哪些体会含意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那么作者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又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运用以上的方法学习本课。

五、读衔接语,明确要求:

读,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六、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1、第一遍读文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读正确,读流利)

2、因为全文篇幅较长,所以老师直接检查读文。大家一边听读音是否正确,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

3、正音。读准读读记记中的词语。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理清文章的思路:

那么文章除了具体写我和鲁迅一面之交的经过,还写了什么?(影响)因此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板书:印象 影响)

八、再读课文,解决第二个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反复朗读,体会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画出的句子。(六句)

3、让我们六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看看鲁迅留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板书:瘦)

4、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么瘦啊?

(针对学生体会句子的方法,给予小结、鼓励)

师小结:直到逝世前三天,鲁迅先生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他是被工作拖垮的呀!

5、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瘦但很有精神 板书:精神)

6、是的,瘦但却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师生交流朗读情况)

7、小结:所以说,刚才我们所读的描写外貌的语句,既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8、读了写外貌的句子,请你再快速阅读其它内容,看看你对鲁迅会有哪些新认识。作一下批注,再和同学交流。(对劳苦大众深切关怀;谦逊;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希望;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小结:只是和作者的一面之交,不但给作者,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那么,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指板书小结)

九、回到全文:

1、题目《一面》怎样理解?

2、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十、作业:

鲁迅的精神一定又一次震撼了你的心灵,课下再读关于鲁迅的书籍,进一步认识这位伟人。

板书:

一面

关怀

鲁迅 青年

爱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20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 (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 (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关心他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
(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作业: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
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希望“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头战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