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以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 罗永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更好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 4×7-28= 34-5×6= 4×8-24=
2. 在( )里能填几?

( )×6<57 ( )×7<43 ( )×5<38 ( )×4<31 ( )×8<26 ( )×9<60
3. 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 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 完成教材第54页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 )

6. 完成教材第54页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 把计算卡片分一份。(第54第7题)

8. 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摆一摆。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边说边摆一摆。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剩下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
教师:这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也就是剩下了1个,多了1个。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请你们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出示学生资源):这是咱们班同学的想法(呈现下面3种方式)。请大家仔细看看,你同意用哪一个表示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针对①):剩下的1个草莓不表示出来行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针对②和③):后面的两种表示方法能清楚地表示出刚才分的过程吗?7、2、3、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看来大家都认为需要把剩下的1个草莓表示出来,后面两种表示方法都对,只不过在数学上规定这样表示(板书如下)。
7÷2=3(盘)……1(个)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7、3、2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回答呈现并完善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恰好分完 6÷2=3(盘)
7个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一个 7÷2=3(盘)……1(个)
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为继续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教师(出示下图):用4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教师:很好,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请你们用手中的小棒一个一个地摆出像这样的独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图),并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注意:教师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小棒,小棒的数量在8--16之间,且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小棒数量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情况。
2.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随着交流在黑板上完成如下板书
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19÷4=2(个)……1(根)
10根□□1110÷4=2(个)……2(根)
11根□□11111÷4=2(个)……3(根)
12根□□□12÷4=3(个)
13根□□□113÷4=3(个)……1(根)
14根□□□1114÷4=3(个)……2(根)
15根□□□11115÷4=3(个)……3(根)
16根□□□□16÷4=4(个)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1、2、3,可能是4或者5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列举出了这样的有规律变化的许多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在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又举了一些例子进行验证。看来动手做一做、写一写,举例说一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4.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教师: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下面的图形(呈现下图)。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谁来猜一猜?
教师就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可能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2)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填一填
A÷6=5……□
教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师:口里可以填几,你能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一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
教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摆一摆。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边说边摆一摆。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剩下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
教师:这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也就是剩下了1个,多了1个。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请你们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出示学生资源):这是咱们班同学的想法(呈现下面3种方式)。请大家仔细看看,你同意用哪一个表示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针对①):剩下的1个草莓不表示出来行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针对②和③):后面的两种表示方法能清楚地表示出刚才分的过程吗?7、2、3、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看来大家都认为需要把剩下的1个草莓表示出来,后面两种表示方法都对,只不过在数学上规定这样表示(板书如下)。
7÷2=3(盘)……1(个)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7、3、2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回答呈现并完善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恰好分完 6÷2=3(盘)
7个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一个 7÷2=3(盘)……1(个)
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为继续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教师(出示下图):用4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教师:很好,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请你们用手中的小棒一个一个地摆出像这样的独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图),并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注意:教师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小棒,小棒的数量在8--16之间,且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小棒数量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情况。
2.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随着交流在黑板上完成如下板书
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19÷4=2(个)……1(根)
10根□□1110÷4=2(个)……2(根)
11根□□11111÷4=2(个)……3(根)
12根□□□12÷4=3(个)
13根□□□113÷4=3(个)……1(根)
14根□□□1114÷4=3(个)……2(根)
15根□□□11115÷4=3(个)……3(根)
16根□□□□16÷4=4(个)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1、2、3,可能是4或者5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列举出了这样的有规律变化的许多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在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又举了一些例子进行验证。看来动手做一做、写一写,举例说一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4.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教师: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下面的图形(呈现下图)。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谁来猜一猜?
教师就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可能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2)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填一填
A÷6=5……□
教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师:口里可以填几,你能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一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
教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观课报告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生演示完分面包,老师提问:还有不同的分发吗? 学生演示不同的分发。在学生分完后,老师提问:应该用哪一种运算表示呢?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能视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问方式纵横交织,多种多样,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
四、问题的提问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提问时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又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在问题设计上,胡老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学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师提问:同学分完了面包,还有很多的东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写到草稿纸上?这个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文,希望“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