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范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 难点

如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在必修2中学习过农业区位的选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

教师总结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所生活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突出,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板书:3.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承转:

东北地区能够成为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它具备哪些地理条件呢,又是如何布局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自然条件。2010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综卷就考了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而且是一道26分的的大题。希望同学们能扎实掌握 板书:(一) 自然条件

探究

请同学们读图4.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思考 2个问题 1、 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 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板书:1、位置和范围

提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样的海陆和纬度位置特点决定了东北地区的气候是什么类型? 板书:2、自然条件 气候: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南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探究

同学们读图4.2分析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1)气候:雨热同季,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教师总结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讨论

请同学们辩证地去分析,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利弊呢?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总结

有利因素是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冬季漫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能够缓解春旱现象。

不利因素是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的防寒问题。春秋季节容易遭到寒潮的侵袭,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练习

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1题和2题

探究;

请同学们读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指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有哪些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板书:(2)、地形类型齐全

教师总结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的生产类型。咱们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探究

请同学们读练习题图3..4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溜出油来”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板书:(3)、土壤肥沃

练习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内容,完成练习题3题和4题

讨论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62页1~3自然段,讨论并总结东北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有哪些优势 板书:(二)、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业基地 2、便利的交通 3、人口密度较低 4、市场需求量大

探究

自然条件可以改造,社会经济条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同学们在课下完成62页的活动题。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教材61页图4.3、62页图4.4和图4.5,,完成63页思考题(找同学分析图的特征)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年积温自南向北递减,平原向山地递减。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63页,完成卷子上的表格。 板书:三、农业布局特点


小结

本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要重点掌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尤其是重点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它有何特点?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今后的方向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预习。

fwR816.cOM品读分享

高三上册音乐教案设计


一、教学用书
教学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大纲;
声乐卷: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视唱练耳卷: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基本乐理倦: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它:河北省音乐统考历年高考试卷;人教版高中音乐课本鉴赏。
二、联考分析
我省2014年音乐高考分值做了调整,专业满分为200分,其中主项150分、视唱20分、听音15分、乐理15分。预计2014年我省音乐专业录取控制线,本科声乐150——160分以上、专科声乐120分以上。
前几年我省的音乐考生文化课控制线,本科基本控制在301分以上,专科基本控制在240分以上。
音乐高考录取方法是以专业排名,文化成绩达线即可。
2014年我省的音乐高考大约仍在1月份进行,要想考上理想的音乐大学,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努力,又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关心支持分不开。
三、教学实施:
以声乐教学为主,以乐理、听音、视唱为辅,全面开展系统训练。
1、声乐教学:
学生分析:民族唱法学生1位,美声唱法学生4位,通俗唱法学生2位
声乐教师:本学期声乐教师公开课两次。
总课时计划180节,其中歌唱技巧发声训练课40节,新歌练习50节,一对一声乐辅导课一人一周一节。
发声练习15条,要求每生从中选5条适合自己的发声练习。
每位学生学会10首新歌曲。前3个月每生一周一歌,一周一查。后两个月重点训练1—2首歌曲,以备高考之用。
重点重视:重视学生咬字、吐字、节奏节拍、音准、呼吸支点、情绪表达等。
10月下旬进入高考备战,每生准备好p3,下载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伴奏。11月份开始跟音响伴奏练习,师生共同敲定高考曲目。12月份模拟声乐高考训练,启示引导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张扬个性。
2、乐理教学:
乐理卷:总课时计划60节。
要系统地讲课,作业尽可能当堂完成,使学生当堂弄明白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音乐理论,多做练习。有系统地做实战练习,有难题随即启示引导。8月9月份讲授、复习基本乐理。10月份《乐理卷》试题分析。11月份历年音乐高考试卷分析。12月份精读李重光编著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复读高中课本《音乐鉴赏》艺术常识。
侧重点:将习题答在试卷上,对照标准答案做认真细致地分析。
3、听音练耳教学
总课时计划60节。
教学过程:
(a)、听单音音程(用所有自然音程比较、听辩)
(b)、听音阶(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30种民族调式)
(c)、听和弦(原位三和弦、转位三和弦、属七和弦)
(d)、听节奏听拍号(2/4 3/4 4/4 3/8等,书写基本节奏型)
(e)、听旋律(用五线谱高音谱表,在基本节奏型上写出旋律)
检查方法:让学生将听写结果写在五线谱本上,当堂批改校正。
4、视唱教学
除声乐课外,视唱也是重中之重的学习,学好视唱对声乐、听音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唱好音程、节奏。
视唱总课时计划120节。
从视唱卷118条练到335条,共217条。其中c调48条、f调62条、g调60条、d调24条、bb调23条。
从c调唱名法过渡到f调、g调、d调、bb调唱名法。
教学提示:练习每条视唱时,都要先放慢速度模唱跟进,力求音准、节奏节拍准确后适当调整速度到恰当。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边城说课稿


这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边城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故事讲的是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课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异常情绪的描写反映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爷爷的依恋。第二章爷爷误以为晚上听到的歌声是天保“走马路的第一着”,他为孙女的幸福进城打探,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唱歌的是弟弟傩送,而哥哥却主动放弃追求,外出闯滩。第三章主要写爷爷和翠翠再也听不到夜晚的爱情放歌的不同心态,表现翠翠对真挚爱情的期盼和爷爷为翠翠爱情生活的担忧之情。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她神往为爱情而性格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决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

3、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课文开头通过对黄昏景象的描绘,勾勒了一幅颇具原始风味的江南小镇黄昏图。这里有绚丽的色彩,有江南农村特有的气味,有回归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这些景物,都是作品中的人物翠翠眼见耳听的景物,它们生动地渲染了这位少女此时此景的“此情”。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乡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象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三、说学法:

学习本文,要点有三:

一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另一种“人生的形式”——居住在乡野中普通人的纯朴的人性。

小说的标题“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小说所讴歌的是一种乡风淳朴的“边地文明”,这种文明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出现的。小说中的人物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生存方式和完美人性的理解。因此,认识小说中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

二是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小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非常细腻。作家描写人物心理采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手法,小说中大量采用了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小说中还采用了用景物环境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因此,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是了解作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

作家沈从文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文体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水边文学”的代表。小说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文中既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这种语言有别于“五四”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欧化语言,显示出本土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了解作家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是本课学习的第三个重点。

四、说教程

1.认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淳朴的民风

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完美的人性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2.引导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

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尽管篇幅有限(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却比较细致地反映了主人公翠翠生活在爱情世界里的心灵轨迹。

3.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重点阅读p28——29祖父与翠翠关于有人在对溪高崖上唱情歌的一段对话,以及p30吹竹管引出的一段对话,从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二人的内心世界。

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参照课后练习三。练习题较难,教师可对做题方法作一些点拔。

4、训练示例。

课文中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阅读下面一些语段,说一说它们的语言特色

A.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 嘘”!啭着它的歌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B.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人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方把烟包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听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

C.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得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难点: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3.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2.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用"毒药或火山溢出的气体"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来掩饰预言的失败,如"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等。那么,科学家的预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预言家一样是一时的"骗术"呢?作者指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对天气预报、对"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以及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等,都还缺乏准确的判断。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还是可以预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胀,其他星系正在飞速离我们远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的膨胀大体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为如果宇宙的膨胀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匀,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就不会如此一致。"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这样,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但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恒星质量加起来,还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气体云的质量",最多达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的结论呢?还不能。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不能直接观测到。黑洞就是这类暗物质,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产物。霍金对黑洞的解释是:"空间一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见《时间简史》一书所附《小辞典》)我们虽然看不见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过观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团来判断它们的存在:能使大质量的星系或星系团绕之旋转的东西,其质量一定比这些星系和星系团大得多。
作者指出,根据现在的观测研究,将这些暗物质估算在内,"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于是有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为之说,前者假设有多个宇宙共存,而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身处其中的一个;后者认为宇宙可能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突变,从一个微小的尺度很快达到临界状态。
归根到底,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命运:继续膨胀,或可能收缩。这取决于宇宙现有的密度,所以,科学家在没有称算出宇宙的重量之前,不得不承认"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要继承巫师或预言家的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明确】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待,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高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耸抢防嗟母炊辽?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06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06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 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05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挪"是指原有教材某些内容调整了顺序,给人更强烈的印象。例如,《考试说明》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以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线编排,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调整后的顺序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和北约组织的形成、美国在亚洲进行的局部战争。

2、探索建立知识整体结构的方法,寻找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高考历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并进行学科知识的联想、拓展和迁移能力的自我训练。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复习方法侧重点也不同。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加强对专业的点拨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综合性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

1、综合科完成中国历下册的教学,并适当进行相应的单元知识串讲。

2、专业班的历史教学本学期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课教学和中国近现代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其中下册因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的部分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完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专业班全面强化基础,狠抓落实,同时全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

5、抓好专业班的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四、主要措施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适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及质量跟踪检测,及时批阅和评讲,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

3、很抓学生个案,特别注意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和后进生的提高。

五、辅优补差

1、 学生优生:各班历史科成绩前10名;

后进生:每班后5名,总人数约60人左右,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确定名单。

2、 辅导教师:优生辅导:蒋长征

后进生辅导:孙敏

3、时间安排:下班辅导时间和周六下午,其中专业班优生辅导时间由级组统一安排。

4、主要方式: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分班跟踪质量检测,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整改。

六、集体备课时间:

每周二上午或晚上

七、检测安排:

综合科:每周六下午两节3:00-5:00

专业班:周二下午或周五上午的历史连排时间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高三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依托和基础,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复习计划,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并且密切关注今年的高考动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双基,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本届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两年的高中英语训练,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基础不够扎实,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堪忧,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和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项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第一轮复习:本学期争取完成高中8册书的复习,根据每册课文知识点进行复习,且进行词汇复习,为第二阶段复习打好基础。且每两周进行一次测试.资料采用高中新课标《学案与测评》及其配套练习、《维克多英语听力》、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1——5以及选修6——8、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教学安排与措施:

1.抓好词汇复习

词汇是高中英语最基本的要素,它好比是人身体上的肉,而语法是人身体上的骨骼,两者一起组成了人体,所以高中英语复习关键是词汇复习。

2.夯实语法知识的基础,并作进一步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语法专项指导,各个击破,一一掌握。并加以单项选择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听力训练常抓不懈

高考英语听力分值是30分,这在试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要得高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英语,多做听力练习,多听多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每天晚自习和周五的早自习进行20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平时也要求老师上课尽量用英语讲课,来创造一个听的语言环境。

4.加强语篇训练,进行阅读

有专家曾说过英语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速度的竞赛。因此在高三总复习中,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的主线,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新教材、新大纲和新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在这四项专题训练中,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我们应限制在40分钟内完成5篇短文的阅读和20道小题的选择。

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照答案,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并要求自己在单位时间内每天做一篇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阅读速度和正确率定会日渐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常阅读并及时评讲。

5.重视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0-25分钟,建议学生每两周选择一至二个体裁的短文进行自我训练,并与参考译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文章中的要点是否齐全,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并有针对性的记忆一些参考译文中的句子,好短语,只要坚持写作,不断修改,写作能力会得到提高的。每两周至少一篇作文,通过面批、自批、抽批相结合,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范文”一文,希望“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范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三地理区域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