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海水制碱》说课稿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海水制碱》说课稿”,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海水制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教师总结】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教师设疑】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复分解反应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发生?我们看看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动画演示Na2CO3与HCl、HCl与NaOH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第三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以抢答的方式总结纯碱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作业:课下阅读侯氏制碱法资料,下节课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过程。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海水制碱
一、氨碱法制纯碱
二、纯碱的性质
1.纯碱与指示剂反应
2.纯碱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纯碱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纯碱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三、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实质:在溶液中酸、碱、盐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fwr816.coM编辑分享

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
→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酸和碱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

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
→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
→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九年级化学《爱护水资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

初中九年级化学《爱护水资源》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

初中九年级化学说课稿:氧气的制法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海水制碱》说课稿”一文,希望“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海水制碱》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九年级初中化学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