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
(1) 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 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 探求新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 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 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 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 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 小结。
三、 巩固应用
(1) 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 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fwr816.cOM展读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
提问引入。
(板书;加减混合)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①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
② 请学生上台板演
③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④ 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出示例4:72-(47+16)=
① 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
② 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汇报。
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③ 列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积累运用
(1) 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
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
(2) 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
(3) 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 总结提升
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加减混合
67-25+28=70(人)72-(47+16)=9
“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百、整千加减法


整百、整千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授课日期 __年_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减的方法,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 )
想一想:( )个百加( )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个千减( )个千是( )个千,也就是(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展性练习
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
8□27 >8263
○里填上“> ”、“< ”或“ = ”。
20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90 +50 ○200 -60 90 -60 ○100 -7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54(个)

答:还剩54个。

2、还有5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5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5)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54(个)

②还要烤几次?

5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1、教材第54页做一做。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4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虞老师到华地百货用40元钱买了30本笔记本。准备奖励给遵守纪律的小朋友9本,学习认真的小朋友11本。虞老师还剩多少本笔记本?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师:对咱们解决的这两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四、完善认知、释放潜能

师:小朋友们算算买了笔记本后,虞老师还剩多少钱?

生:43元减去笔记本的40元,你还剩3元钱。

师:3元钱够我从旧县回家吗?

生:(嚷嚷)不够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钱了!

师:(很着急)那怎么办呢,我总不能走回家吧?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别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学生和老师都笑了)

师:谢谢你啊,但老师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师你可以到了溧阳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迟到,但放学晚一点回家没关系啊。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虞老师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得谢谢你们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有没有这种模型的存在?结果通过找部分学生询问,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的应用题已经能够解决,因此,我将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解答定为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学时放弃了课本的教例,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这番尝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从理解知识还是从掌握技能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寻求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改变应用题的呈现方式

变单纯的例题为丰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题的过程转化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觉的提高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机会。

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关注学生整体的活动状况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差关系应用题


相差关系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页复习第13-17题。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 出示例图。

(1) 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 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 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 完成复习第1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 小结解题方法。

3、 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探究新知
(1) 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 完成“做一做”
(3) 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 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 量线段长。
二、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验算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27-28 例1、例2及“做一做” p29 练习七的第1-3题
三维目标:
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提高计算准确率。
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
(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
(2)师质疑:这个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183-135=48
方法二:48+135=183
方法三:183-48=135
(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2、教学例2
(1)师:找的钱对吗?算一算。学生计算。
(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
(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①200-17=183 ②17+183=200
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巩固新知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一文,希望“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