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成功开展与否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至关重要。
《植物》单元共有七课,分别是《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大树》、《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结构性。首先对校园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认识,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区别大树和小草,小结出了陆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认识草本与木本植物;接着了解植物共有的叶的结构,仔细观察叶的生长变化,总结出植物的相同特点。七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万事难于始,但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说,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观察活动课,是学生与科学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树和草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这些观察对象是学生常见却又容易忽略,熟悉却又陌生的。学生平时看到过的,只是对它们的一些零星感觉,这些还不是观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可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观察活动,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在学生亲身经历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促进者、引领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而在本单元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同学们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眼看,手摸,鼻闻,要做到有顺序、有目的、有发现、有思考、有记录的观察,然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学会用维恩图来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点。这样就发展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科学态度。

fwR816.cOm同步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内容。从爱家人到爱朋友、爱同学、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些爱都包含着更多的时代内容。学习本组课文,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爱、表达爱,学习怎样去爱别人。

教学时,我利用单元导读,出示语句:“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提出:爱还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他们心中的爱。初步感受了爱。接着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爱,最后通过拓展小练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爱。

比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我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词句,体会英子内心的自卑与孤独,然后弄明白英子上台讲故事及讲完故事后同学们给予英子的两次掌声,以“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理解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从中感受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再以“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鼓励让你获得了勇气或信心的,你给过别人鼓励吗?请写一写。”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平时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鼓励,懂得这就是爱的表现。

再如:教学《给予树》这篇课文时,我将重点设定为理解金吉娅的内心想法。我根据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将这个环节设定为三步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很低?她为什么而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在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的同时也在想着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感受金吉娅内心的决定。)接着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朗读、感悟金吉娅美好的心灵。再通过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升华对爱的理解:假如你就是金吉娅帮助的那个小女孩,当你收到洋娃娃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你有什么话想对帮助你的人说?请写下来。从学生的写话内容可以看出,他们能够感受到一个陌生女孩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懂得要去感谢别人。

当这组课文学完后,我再写话训练,让学生深入去感受爱、表达爱,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写一写在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关于爱的一件事(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所做的或自己得到的爱。)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虽然在写作水平上还很欠缺,但却表达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有很多同学写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生病了,父母或爷爷奶奶耐心照顾自己的情景;有的写了自己给别人让座或是帮助别人的一件事;还有的写了在学校里,老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贤昌小学 张朝芬)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10.《风筝》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1.《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的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所有学生体验了做诗人的感觉。同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趣》教案


第一课时:《快乐宝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本首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快乐”

教学准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让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快乐!”有的说:“不快乐,家长让他们学习这个班,那个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快乐?!”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再接着说:“想快乐,那就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快乐宝贝。

(二)、展开新课:

1.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把书打开,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教师让学生看书上,领唱和齐唱部分的歌词,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练习。

4.教师教唱本首歌曲:A、分句教唱。B、分段教唱。

5.利用录音带,指导学生把唱的不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6.练习。

7.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小结:

表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对鲜花》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唱—— 北京民歌《对鲜花》听—— 黄梅戏《对花》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学唱歌曲: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3、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第三课时:《在钟表店里》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聆听《在钟表店里》(管弦乐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为音乐即兴编创动作,

3.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景象, 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设计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自制的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阶段目标: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播放音乐《小天使》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六个人一组,四个小组围成圆圈做律动

二.导入(阶段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仍然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的最积极,看哪个组同学得分高。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设问:见过这么多钟表吗?在哪里见过?

学生:见过,在表店里。

教师:出示课题《在钟表店里》的课题,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要求:每个组说一种答案,不许和其他组重复。小组内商量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1:各式各样的钟表

学生2:有布谷叫声的表

学生3:我想到在一家表店里,钟表特别多

学生4:我想知道表店里的工人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从钟表联想到在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首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写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让我们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完整的听一遍(出示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的听音乐 三. 分段赏析(阶段目标: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1.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教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什么了?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不能重复。

学生1:我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

学生2:我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

学生3:我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4:我还听到中间的音乐好象很慢,特别抒情

教师:请大家看画面,(播放画面)带着神秘的语气对同学们说,钟表店里的主人是个老爷爷,他每天都快活的工作着,他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钟表别提有多自豪了。我们一起来听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听听这部分音乐描写了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轻松、活泼的气氛。

2.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学生1:轻松的、愉快的

学生2:特别高兴、舒畅的

教师: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各种钟表,是那些带着愉快情绪工作着的人们。我们一起来听这部分音乐的主题,(播放音乐的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主题,加深印象

教师:想想你会怎样来表现这个主题?各组开始商量一下。(播放主题音乐作为背景)

学生:小组开始活动

教师:请一组来说

学生1:介绍自己组的方法,我们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进行。

教师:那好,其他组跟着做一做(播放音乐)

教师:这个组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果,其他组呢?

学生2:我们用打击乐来表现(用双响筒来表现)听音乐伴奏

学生3:我们用舞步来表现,听音乐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活动

教师:看了大家的展示,说明同学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方法,下面,请注意这个主题还要不断的出现,当你再听到这个主题时,能不能还用你们刚才的方式表现呢?

学生:能

教师:完整的播放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学生:各组同学聆听音乐并表现。

教师:大家做的真棒,谁注意到主题音乐到底出现了几次?

学生:三次

教师:作曲家为什么要安排出现三次呢?出现一次就得了,想想,为什么?

学生1:音乐要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2:使人们能记住这些曲调。

教师: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再来感受一遍作品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

学生:边听边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

教师:这样勤奋工作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各种钟表都准时了

教师:音乐用各种钟表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成果,你们听(播放钟表发出的响声)

学生:边听边模仿

教师:这就是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的第二部分将把我们带进哪里呢?

3.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教师:这段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工人们在休息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音乐很抒情

学生2:好象在工人们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

学生3:速度变慢了

学生4:情绪抒情、优美了

教师:我们一起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把你刚才体会到的融进我们的动作里?(播放音乐课件并带着学生做律动)

学生:听音乐做律动体验音乐的美

教师: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去的音乐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音乐的第三部分课件)

学生: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4.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

学生:熟悉,就是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

教师:但是音乐的结尾好象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为什么?你感觉音乐有哪些变化?每组一名同学说,不要重复。

学生1:音乐变快了

学生2:音乐更加强烈了

学生3:好象更加有力量了

学生4:情绪更加热烈了

教师:我们各组商量一下怎样表现这段音乐?商量好了要展示。

学生:分组商量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学生:一组展示(大家评价)

教师:如果感觉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关系,请准备好的组进行展示。

学生:二组展示(大家评价)

四.完整欣赏表现音乐(阶段目标:再次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师:我们一起赏析了各段音乐,结实了一群在那里愉快工作的人们,老师从一间钟表店里拍了一些资料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钟表以及它的精良的制作过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完整的课件)

学生:观看影音资料片

五.小结(阶段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欣赏了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你们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感受吗?

学生1:我们知道了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特别高兴。

学生2:我觉得钟表特别多、特别好看。

学生3:我喜欢音乐中安静的部分。

学生4: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愉快的学习。

教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我们一起体验了这么轻松愉快的音乐,我真佩服这个作曲家,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第四课时:《打秋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2、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钢琴。

学生自备: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教学后记: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或是由孩子们自己参加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很感兴趣。实践也证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途径是直观和亲身体验。伴随着对这些事物的感受,有选择地、一幕一幕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不断地再现此经历,并逐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生活体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帮助将其组合、排练,以表演和场景再现的方式,创设自己教育自己的机会,这便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掌声》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一下自己获得掌声时和为别人鼓掌时的心理感受;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我让学生亲身做同样的实验:在教学《给予树》一文时,结合到来的圣诞节,组织同学们开圣诞大会,互相赠送礼物。这样的一个个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验作者的感受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在体会好汉查理的感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再现体验:谁愿意把查理的感受给表演出来。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在小组竞相表演的前提下,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看到学生们入情入境的表演和活灵活现的动作,使我感受到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教学气氛来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也在此得到收获。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内容。从爱家人到爱朋友、爱同学、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些爱都包含着更多的时代内容。学习本组课文,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爱、表达爱,学习怎样去爱别人。

教学时,我利用单元导读,出示语句:“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提出:爱还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他们心中的爱。初步感受了爱。接着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爱,最后通过拓展小练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爱。

比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我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词句,体会英子内心的自卑与孤独,然后弄明白英子上台讲故事及讲完故事后同学们给予英子的两次掌声,以“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理解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从中感受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再以“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鼓励让你获得了勇气或信心的,你给过别人鼓励吗?请写一写。”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平时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鼓励,懂得这就是爱的表现。

再如:教学《给予树》这篇课文时,我将重点设定为理解金吉娅的内心想法。我根据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将这个环节设定为三步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很低?她为什么而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在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的同时也在想着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感受金吉娅内心的决定。)接着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朗读、感悟金吉娅美好的心灵。再通过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升华对爱的理解:假如你就是金吉娅帮助的那个小女孩,当你收到洋娃娃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你有什么话想对帮助你的人说?请写下来。从学生的写话内容可以看出,他们能够感受到一个陌生女孩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懂得要去感谢别人。

当这组课文学完后,我再写话训练,让学生深入去感受爱、表达爱,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写一写在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关于爱的一件事(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所做的或自己得到的爱。)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虽然在写作水平上还很欠缺,但却表达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有很多同学写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生病了,父母或爷爷奶奶耐心照顾自己的情景;有的写了自己给别人让座或是帮助别人的一件事;还有的写了在学校里,老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贤昌小学 张朝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讲述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是想的不一样的,做法难免会有差异,最后的结果更是不尽相同。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的4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一篇略读《狮子和鹿》。

本组课文以启发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单元导读中有所体现。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过对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品质的学习。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而《科里亚的木匣》中能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懂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结合故事蕴含的哲理联系到自己的实践经验。

2、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应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中的大意,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开的,教学中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掌握。(白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花钟》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去引导、我这时适时引导:花开放了你高兴吗?这一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进行了朗读指导。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读了课文,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让学生去读。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我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引导孩子:“ 孩子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设计的花钟可真有趣,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3、缺少个性化阅读。

面临期中考试,一边学习新课,一边复习。学生因为活动多学习积极性不高,心太浮燥,复习做的题较多,测评有一些学生进步了,但有一些学生却退步了。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范文资讯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篇四】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固态

水液态互相转化热量

水蒸气气态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