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fwR816.COm阅读欣赏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灿烂的宋元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
派别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四、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六、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
八、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文,希望“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