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高一政治教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18、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
(二)进行新课
九、*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实例探究
[例1] 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
S.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理论
C.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D.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答案:D
[例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①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例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_________,核心是坚持_________。 ( )
A.与时俱进 执政为民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立党为公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答案 D
[例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执政兴国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B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的不同看法,从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

3、从的作用来看,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

2、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的符号,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的两种基本职能。书*讲到了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来购买商品。

2、与纸币比较表

教法建议

1、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教师主要通过分析历史得出它们的发展阶段,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视频文件进行说明。

2、的含义及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分析其缺点并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将金银的优点与之相比较,得出的概念和本质。

3、的五种职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看一看在自己的周围,人们平常是怎么使用的。上课时,针对学生所搜集上来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4、纸币的含义: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纸币和金属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世界上的各种纸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当今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纸币名称及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加深印象。

6、流通中所需量的公式和通货膨胀:教师可以搜集通货膨胀时商品的价格及国家的纸币发行量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更是典型事例。

7、关于正确对待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反面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高一政治教案:市场配置资源


这篇《高一政治教案:市场配置资源》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及局限性;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

(2)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

2.教学难点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三、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家乡关口葡萄为教学情境,并以介绍关口葡萄发展为主线采用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落实教材基础。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获得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建始县的同学,来为大家当一回小导游,你会带他们去看什么?去吃什么?去体验什么?(学生回答导入关口葡萄,引出话题)你对关口葡萄了解多少,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3——4分钟)

第一环节:创业小试——初尝甜头(ppt展示)(10——15分钟)

老师: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关口农户刘某转变观念发展,葡萄种植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ppt展示)

学生讨论:

1.办葡萄种植园需要哪些资源?

2.农户刘某捕捉到哪些重要市场信息做出创业决策?假如你是刘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根据问题1)学生回答并总结:劳动力、原材料、技术、信息等,经济学上把这些称为资源。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学生回答:不是的。

老师问:那怎么办,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经济学上把这称为“资源配置”。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计划和市场。我们重点讨论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根据问题2)学生回答:关口葡萄名声提升,价格高,发展前景好,要扩大生产规模。

老师提问:许多农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纷纷扩大生产规模,葡萄行业竞争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学生总结: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开发新产品……

师生共同总结: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始终在指挥着每一个参与者。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使人财物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老师提问:市场通过这种方式配置资源,相比于计划经济有何优点?

学生回答:价格变动能准确、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

老师过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关口葡萄取得了日益骄人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到哪些问题,不妨说出来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发言:老师通过调查也收集了一些问题(ppt展示)

第二环节:走入困境——寻找原因(15分钟)

讨论:上述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是如何体现的?

关口葡萄经营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问题1回答)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自发性——自发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人们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以至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决策盲目;滞后性——事后调节,从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问题2回答)

老师总结:关口葡萄经营中出现的现象有哪些?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企业发展成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经济波动和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已经找到了关口葡萄经营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市场经济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帮助关口葡萄从困境中走出来……

学习了经济学知识的同学们请你支招,让关口葡萄做大

做强……

第三个环节:请你支招——做大做强(8——10分钟)

从国家、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分析,老师总结。

高一政治教案:面对经济全球化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高一政治教案:面对经济全球化》,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教材教法分析

1.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分解转化后的学习目标:1.能区分经济全球化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并解释全球化趋势,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实质。2.结合实际体会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归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实质。

3.教学方法:遵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的教学思路,突出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沿用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来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环节流程

【导入新课:感受经济全球化】今天的话题就从老师曾经读的一本书说起吧,这本书的书名叫《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说的是一个美国家庭进行了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试验,结果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内容梗概:美国的一名普通家庭主妇在圣诞节发现家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于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她想衡量一下,中国产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她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然而,接下来的种种经历让主妇吃尽了苦头。从儿子的网球鞋到小女儿的童鞋;从生日蜡烛到手表带;从电视机到儿童玩具,美国或别国产品的价格都是“中国制造”的好几倍……经过一年的抵制,这位家庭主妇发表感言:“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尝试这种日子。”

大家没有想到吧,中国的产品对他国生活的影响如此之大,其实也有很多国外的品牌产品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你的生活是否也感受到了呢?你平时又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现在老师就来做一个简单的采访。(提示:从衣、食、用、行方面)

老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洋货”到处可见,我们几乎处处能感受到经济生活中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道理呢?我们这节课的话题就会围绕我们生活中的国外产品来展开。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体验导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了解经济全球化】

出示目标,自主阅读。简单梳理知识,写出阅读中的困惑。老师收集问题卡并选择共性的问题进行简要解答。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收集学生的困惑点,以便教学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剖析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及表现

问题情境: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对经济全球化已经有了一些模糊而粗浅的认识,下面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入剖析经济全球化。刚才大家说到了行的问题,前几天老师也走上了街头去感受了一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老师拍回来的街头一景:播放视频——街头行驶的各种汽车。

请大家大声说出你看到的品牌:①起亚(韩国)②奥迪(德国)③标致(法国)④本田(日本)⑤克莱斯勒(美国)⑥奔驰(德国)⑦丰田(日本)⑧陆虎(英国)⑨雪铁龙(法国)⑩斯巴鲁(日本)(11)尼桑(日本)(12)宝马(德国)(13)别克(美国)

合作探究1:

(1)这些车都是一国生产的吗?如果不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2)街头这些国家的品牌车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的?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出示福特车的生产图:

老师总结:这幅图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已经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部分。一个产品,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为什么不自己完成生产的所有程序呢?会导致什么结果?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优势,有的国家劳动力较丰富,有的国家技术力量雄厚。于是生产一个产品所用的资金、原料、技术和劳动力很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结果导致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这样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各自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瑞士手表、德国汽车、日本家电、法国香水等。这里有一个相对优势的理论。

衔接提问:老师那天在街上拍车时,真是觉得市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好车不断,而且方便,只要你有经济实力,不用出国门就可以买到世界各种品牌的汽车,每天车管所等着上牌照的就有几百人。每年北京的汽车展览会上各国的汽车更是琳琅满目。(出示北京世界汽车展览会图片)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随着生产的全球化,贸易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消费和商品流通日益全球化。

老师总结:是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多,交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技术、劳务、信息等等,都已经纳入了交易的范围。近50年来,世界贸易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一倍以上,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就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今天这样紧密。

衔接提问:无论是生产还是贸易,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本。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也不可避免地伸向全球。哪里赚钱就到哪里投资,这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仅带来的是资本全球化,技术、劳务、产品也都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出示事例和数据,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值达500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在1000万亿以上,它们可24小时为世界服务。目前,外资在各国资本构成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国家达到25%,发展中国家平均13%,中国达到15%。从外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为21%,发展中国家达到31%,外资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及关系。以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是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基础,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生产全球化。

衔接提问: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悄发生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而且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能否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后挖掘其内涵呢?(从表现中让学生概括含义)

学生概括提炼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老师总结:(提示关键词:什么东西,在什么范围,结果如何,是经济活动的一种趋向和走势)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设计意图:改变了教材的原有顺序,按照从生活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注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且一例贯底,保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及实质

问题情境:出示世界十大汽车公司

合作探究2:

(1)在全球汽车的生产、贸易、资本流通中,谁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呢?老师把刚才街头所看到车的生产公司列出来了,你觉得它们是跨国公司吗?判断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这些跨国公司要在全球各地开子公司开展全球贸易呢?提醒: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公司是以什么为目的的?(3)跨国公司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数量非常有限,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从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概括跨国公司的含义及跨国公司的作用。

老师总结: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跨国经营同样为了利润。联系前面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已经不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目的的,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主观上为了赚钱,客观上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球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贸易额的6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他们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载体)实现的,因此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区位,最终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跨国公司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及他们在竞争中的优势也说明了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体现在发达国家:①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③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发达国家以低于世界市场价格20%的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同时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的80%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全球化一开始就由大国、强国主导,是为主导国寻求财富和资源,实现资本收益化服务的。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资源优势,投资条件较差,政局不稳定,缺乏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将更加突出。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个比例扩大到60倍以上,目前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的贫困线下。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地区是瑞士和卢森堡。其人均GDp是4,0000美元,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均GDp是80美元。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对策

问题情境:刚才出示的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并没有中国的,那么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又如何呢?出示当前我国汽车生产的现状相关材料。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少资金、技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等;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也增多。

辩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是福音还是陷阱呢?

正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汽车工业是福音是鲜花。

反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汽车工业是祸水是陷阱。

学生辩论:(略)

老师总结:利:把学生意见汇总,归纳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资源的优化配置”。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②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③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弊: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的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全球。作为实体经济的排头兵,汽车行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全球各个汽车企业都开始缩减自己的产品规模和销售利润预期,标致雪铁龙、戴姆勒、雷诺等集团都在积极应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冲击。通用汽车公司也宣布临时关闭所有欧洲工厂。

问题:国外巨头的大举涌入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巨额资本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不是温顺的羔羊,而是虎豹豺狼。随着我国入关后关税税率的逐步下调,中国的汽车产业怎样才能做到与狼共舞呢?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趋利: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设计意图:以学为主。从行入手,寻找激发学生思维的合适的切入点。选择运用“汽车”的例子是因为此例综合性强,既贴近学生又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且能很好的贯穿始终。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用图片说明经济学道理,让学生根据具体事例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探究,理解这一知识点。展示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情感升华成就与面临的问题。提升本课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构筑体系——梳理提升知识】

【当堂检测——运用经济全球化】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新一天的生活开始了。史密斯对着镜子仔仔细细地用飞利浦电动剃须刀(荷兰制造)刮脸。然后史密斯打开海尔冰箱(中国制造)取出早点吃早饭,史密斯低头看看腕上的浪琴手表(瑞士制造),他来到楼下,从车库里开出自己的宝马车(德国制造),史密斯早已加入失业一族。他今天的计划依然是寻找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可结果仍然让他感到失望。晚饭过后,史密斯打开索尼电视机(日本制造)收看新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持续滑坡,就业前景一片暗淡……

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哪些观点?

(设计意图:落实反馈知识,及时把握学情)

【课后作业——拓展提升知识】

请同学们通过网上搜索或采访等形式选择调查世界某一品牌产品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说说这一品牌产品对我国的影响并为我国的企业积极参与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高一政治教案: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政治教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一文,希望“高一政治教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政治教师工作总结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