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B.非金属性:X > Y >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 W > Z >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 NaOH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填化学式)。这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填元素符号)。Na > Mg > C >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 _____ > H2O、HF;
第三周期SiH4 > pH3 > _____ >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 C.NaH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 C.XY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 Mg2+ > Al3+ > F B.碱性:KOH > NaOH Mg(OH)2 > Al(OH)3
C.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D.酸性:H3AlO3 < H2SiO3 < H2CO3 < H3pO4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 HT;原子序数T >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 __________。pH3 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fwR816.CoM阅读延伸

初中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Na与O2、 S、Cl2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Li与O2反应只生成氧化物,Na与O2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O2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Li 、Na 、K的活泼性,应该是Li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O2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三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知识梳理
1.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名称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固体 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的固体 C60分子形似足球,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导电性 几乎不导电 良好 几乎不导电
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 天然存在的最软的物质之 质脆
导热性 很差 良好 很差
用途 玻璃刀、钻探机上的钻头、装饰品等 电极、高温润滑剂、制铅笔芯等 制作新器件、制备新材料、超导体等
2.碳的其他单质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___________,木炭可以吸附有颜色的大的粒子,也可以吸附有臭味的气体。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更强,所以一般使用___________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剂。炭黑在常温时非常稳定,故用炭黑墨汁绘的画和书写的字久不变色。
3.CO2和CO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一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
(2)一定条件下CO2存在下列变化: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干冰升华是物质状态间的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4.碳单质、CO、CO2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C 1.稳定性(常温下)
2.可燃性
燃料
CO 1.可燃性
2CO+O2 2CO2
2.毒性 燃料
CO2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制作碳酸饮料、作温室气体肥料、灭火、干冰作制冷剂等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

图5-4
(4)CO2的收集: 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
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
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一般步骤为: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 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⑤收集气体 ⑥验满
6.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引起了____________。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疑难突破
1.利用图5-5中间的集气瓶能收集到什么样的气体?
剖析:首先可以肯定这里使用的是排空气法收集这种气体。既然这种气体从上面进来,只能让瓶中原来的空气从下面出去。密度怎样的气体进来之后不会向下运动,而会向下挤压空气,让空气从下面排出呢?只能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图5-5
2.在某些题目中会出现:刚刚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用导气管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浑浊现象。请思考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剖析:原因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
(1)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有问题;
(2)澄清的石灰水是否有问题;
(3)制取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是否有问题,装置是否漏气;
(4)酸的浓度是否过大。
问题探究
问题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探究:实验一: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
实验二:将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实验三:先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然后再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现象:实验一、实验二中的紫色石蕊试纸未变红,实验三中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说明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质上是:
CO2+H2O====H2CO3
是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精讲
例1 如图5-6所示,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阶梯上的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

图5-6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上述实验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结果发现与理论数据有偏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的气密性好)
思路解析 两支蜡烛都熄灭是毫无疑问的,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蜡烛在很小的空间内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生成的CO2分子的间隔变大,从而使CO2的密度变小,大部分CO2就集中在钟罩的上部。随着燃烧的进行,钟罩上部的CO2越来越多,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高处蜡烛会先熄灭,低处蜡烛也相继熄灭。蜡烛燃烧生成的CO2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石灰水变浑浊; CO2被吸收后,钟罩内压强要减小,钟罩内水面上升。钟罩内的液面为什么不能上升约1/5体积呢?应围绕蜡烛燃烧和石灰水吸收CO2这两个反应去考虑:钟罩内的O2是否消耗完了,生成的CO2是否全部被吸收了?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当钟罩内CO2浓度过高,在O2没有消耗完之前,蜡烛熄灭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摇动钟罩,CO2可能会被全部吸收,而实验中并没有摇动的操作,因此CO2没有被全部吸收也是很有可能的。
答案:(1)①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 产生的热量使CO2的密度变小而上升,集中在钟罩的上部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③钟罩内液面上升 石灰水吸收CO2后,钟罩内压强减小
(2)钟罩内O2没有消耗完或生成的CO2没有被石灰水全部吸收等
例2(经典回放)(1)实验室制取大量CO2气体,是否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为原料?____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9
(2)图5-9是实验室制备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被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图5-10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图5-9装置相同的效果?__________ (填写编号)。

图5-10
思路解析 (1)实验室制取 CO2气体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其反应原理是盐酸中的HCl跟石灰石中的CaCO3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CaCl2、H2O和CO2气体。由于生成的CaCl2能不断溶解在盐酸溶液中,生成的CO2气体不断挥发,所以反应能持续不断地平稳进行。若用稀硫酸跟大理石反应时,其反应原理为:H2SO4+CaCO3====CaSO4+H2O+
CO2↑。由于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就会使大理石表面被生成的CaSO4包裹,造成CaCO3不能再跟H2SO4接触,使反应逐渐停止。(2)正确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弄清各实验装置的反应原理。装置图中的多孔塑料片本身不与盐酸反应,但它能使大理石跟稀盐酸之间实现接触或隔开的转换,进而实现反应进行或停止的控制。A中的大理石跟盐酸间没有隔离装置,不能控制反应,B中的盐酸可通过球形干燥管的下端细孔进入到管内球中,使盐酸跟大理石反应产生气体,关闭导气管时,管内生成的气体又可以把盐酸压到管外,而大理石留在管内,使反应停止。C是错误装置。D中的玻璃珠与盐酸不发生反应,但玻璃珠之间有间隔,盐酸可自由透过,能实现反应自由控制。
答案:(1)否 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硫酸与大理石的进一步反应 (2)BD
知识导学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有助于认识这三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见图5-3),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用途也有较大不同;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图5-3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为:
物质的组成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注意: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而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理解CO的毒性、溶解性可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如,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同学们很难理解家中烧的煤气为何有难闻的气味。原因是煤气公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难闻的杂质气体,就是为了一旦发生泄漏,能够及时发现,采取合理措施,避免造成人的中毒甚至爆炸事故。另外,冬天用煤炉火取暖时有人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火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很明显,这种做法不能达到预防中毒的目的,原因是一氧化碳气体难溶于水。
CO2能溶于水和CO2能与水反应,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物质的溶解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后者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所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都相同。比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木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样多(都是4个),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的是CO2,而氧气不充足时主要生成CO。
从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表明它们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CO能进一步与氧结合生成CO2,表现出CO具有还原性。CO2可提供氧,表现出氧化性。
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因。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导致中毒,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使人窒息死亡有着本质区别。二氧化碳没有毒,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过高会使人头晕甚至窒息死亡。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可针对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吸收的研究,增强同学们关心人类重大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1)对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要点提示:
a.选择反应时,要考虑原料易得,反应条件要求不高,操作简便安全,反应速率适中,生成的气体不易混入其他气体,便于收集。
b.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c.验证气体时,实验现象要明显。
(2)对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要点提示:
反应中所选的药品在反应时反应速率适中,大理石(或石灰石)价格较低。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理由:
①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是因为它们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②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CO2不纯;
③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是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3)对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选择的要点提示:
一般情况下,若所需反应物的量较大,常用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仪器代替大试管做反应器。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其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反应器中导气管稍露出胶塞即可。
(4)CO2的收集方法应从它的溶解性和密度上考虑。
(5)CO2气体的检验方法从它的特性上考虑: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可简单记忆为:“连—检—装—注—集—验”。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
疑难导析
首先明确常用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利用排空气法收集主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大小,然后联系具体的题目来分析。集气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短进长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长进短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者不能混淆。用水去吸收处理剩余气体,说明该气体易溶于水。
实质上:这套集气装置原理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原理相同。
分析原因的题目首先弄清每一个实验步骤,然后检查每一个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每个实验步骤中要注意的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现象的原因很多,可从装置的选择、装置的气密性、酸的浓度、石灰水的有效性等方面作答。
注意:答案不固定,符合要求即可。
问题导思
题目提供的信息是: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要求我们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我们的思路应该是:(1)分析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中有哪些物质:CO2气体、水,还可能有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设计实验探究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实验设计的方向是:运用控制变量的手段,分别给紫色石蕊、CO2气体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水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CO2气体和水这两个变量都给它,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到底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气体减少,所产生的压强也会减少。
典题变式 1.(2005北京海淀) 小明组装了如图5-7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注: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图5-7
(1)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你推测锥形瓶中的物质可能为(写出一种即可,下同)__________,滴管中的物质可能为__________;
(2)使用装置B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你推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出装置A、B中气球都能鼓起来的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 NaOH溶液 (2)Zn+H2SO4====ZnSO4+H2↑
(3)锥形瓶内外存在气体压强差
2.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5-8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图5-8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答案:A
绿色通道 初中化学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题目:(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都可选用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2)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时: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如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典题变式 (2004新疆中考) 下面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仪器装置图(图中A—G是仪器装置代号):

图5-11
(1)将装置A和E(或G)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G(或F)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E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NH3)。氨气是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氨气时,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编号)。
(3)实验室可用MnO2固体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共热制得氯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
(4)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_____________作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是D,气体由_____________ (填“a”或“b”)导入集气瓶。硫化氢加热到300℃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氢气。试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2)A F (3)C (4)B a H2S H2+S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 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 元素。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提出问题】
钙元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学生回答】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学生回答】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范文: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学生:①查阅资料并整理打印,填写下表(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得),上课带来。

②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③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键与晶体结构》教案范文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 原子,如:Na;② 离子,如:[:O:]2;③ 原子团,如:[:O:H];④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 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 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 > 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 分子晶体。② 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 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 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 > 间位 > 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是 [: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 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 B.乙醚 C.液氨 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 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 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 > 晶体硅 > 水晶 > 金刚砂 B.CI4 > CBr4 > CCl4 > CH4
C.正丙苯 > 邻二甲苯 > 间二甲苯 > 对二甲苯 D.金刚石 > 生铁 > 纯铁 > 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 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 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文,希望“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元素周期表优秀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