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的了解工作进度,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写一份工作计划了。工作计划需要华丽优雅的词藻来修饰,但是不需要不切实际的思想蓝天。你知道如何搜集经典的工作计划模版吗?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日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从目前看,对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着重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对基础产业即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事实上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伴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农业在节能减排中有所贡献,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为此,我们提出本研究课题,旨在推动我市现代农牧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使我市农牧业发展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一、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背景分析

(一)低碳农业的由来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其后**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理念更为世人所知。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人们之所以对低碳经济高度关注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尤其是新能源资源的巨量开发利用,给我们的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与变化,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引发了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世界范围性的危机。而其中农业生产在产生高能耗的同时受到的危害更为严重,很多气候灾害的出现,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随着农业环保问题日益严峻,低碳农业应运兴起,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2、低碳农业的特点。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

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1、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低碳农业是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整体功能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做了重要工作部署,连续几年以来的党中央一号文件,对贯彻落实发展生态农业、节能减排、绿色经济都作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现阶段包头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农牧业走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式,是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策略相一致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式。

2、低碳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低碳农业首先是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投入农业各种资源的消耗,使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合理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二,低碳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以最少量的物质投入获取农业最大的产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物质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第三,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应当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把低碳农业作为包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农牧业发展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3、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比如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十分显着,湿地也具有巨大的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必将大大加剧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4、低碳农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正逐渐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不仅生产的最终产品质量要合乎标准,而且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都要达到单位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提升包头农牧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

(一)我市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全力提升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1.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5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00万吨,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6.2万吨、80.1万吨、12.4万吨。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60万头(只),全年肉类、鲜奶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5.7万吨、**万吨、2.6万吨。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49.2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通过实施“南菜北薯”战略,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滴灌、覆膜、喷灌技术推广工作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蔬菜保护地总面积达到5.1万亩,设施马铃薯面积达到54万亩,占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3%。达茂旗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

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奶产业基本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奶牛小区由178个增加到219个,奶站由416个减少到200个,奶牛规模化水平达到70%。羊产业基本实现由散养为主向舍饲圈养的重大转变,全市累计新改建羊舍饲棚圈270万平方米,建设青贮窖32.6万立方米,羊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50%。

2、农牧业科技工作成效显着。

一是积极实施重大农牧业科技项目。近年来来,我市围绕农牧业菜、薯、乳、肉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开展重大农牧业科技项目攻关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实施“内蕃4号新品中试与示范”、“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肉羊杂交改良、快速繁育”等重大科技项目。达茂旗塞北铃脱毒种薯科技示范基地等种植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引导农牧民科学致富的重要渠道。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全市所有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资源、信息资源、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实现了农牧业科技服务与广大农牧民“零距离”的衔接。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96048”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为平台,乡设服务站,村派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网格化”畜牧兽医科技服务网络。三是科技成效明显。依托包头市农广校等培训机构,深入旗县区基层,通过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固定课题,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广大农村牧区培养了创业能手、经营能手、综合管理人才达56.59万人次。

3、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期间,我市森林覆盖率由9.25%提高到15.1%,5年提高了5.85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243万亩,达到*万亩;森林蓄积增加18万立方米,达到33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五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任务220万亩,其中,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7.8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2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8.3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99万亩。

从**年起我市启动实施“黄河湿地、大青山森林、山北草原”三大生态工程,作为实践、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已经初见成效。黄河沿线湿地景观道路、景点建设和蓄水工程等恢复性保护工作全面实施,黄河湿地沿线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山南坡绿化工程10万亩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大青山南坡和京藏高速公路两侧景观林带基本形成。

在全市范围实施围封禁牧战略,加强对山北地区2400万亩草场保护,转移安置2万农牧民,同时,在国家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治理和我市“收缩、转移、集中”战略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示范带动下,全市草场植被覆盖度达到28%,较禁牧前提高了5.7个百分点,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此基础上,**年又延伸启动了城郊结合部绿化工程,着力将城市周边宜林地全部绿化,完成绿化面积2万多亩,城郊生态环境更加美观。

4、沼气工程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初具规模。

**年以来,包头市将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农户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目前,包头有农牧区户用沼气池7600座,村级物业站24个,联户工程5个,大型沼气工程1处。同时,在丰富和完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两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推广了玻璃钢型、砖混型、混凝土型、“两池一体”、“三池一体”和小型沼气工程等新型模式。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市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组织实施了《秸秆生物反应堆》项目,在**年通过自治区专家验收鉴定。该项目示范推广面积达6850亩,平均亩增产30%以上,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社会生态效益,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保护地生产水平、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的进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我市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低碳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2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发展低碳农业一般可参考如下路径:一是合理且更有效率地利用化肥;二是推广施行节约型农业;三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四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五是沼气工程节能减排;六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

就包头目前的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市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目前,我市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转变,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都为今后积极推进改良土肥配方、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推广实施节约型技术等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奶牛业与肉羊养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正在按照“生态、健康、循环”的原则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为推广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传统养殖方式向清洁养殖方式的转变,以低碳模式实现养殖业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农牧业科技水平较高。我市农牧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农牧业科技工作,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农技培训使得农牧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推广和实施低碳农业的各类新型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沼气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低碳农业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对农村牧区各种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深度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1.0万公顷,每年粮食产量可达100万吨左右,按照粮食产量与秸秆产量1:1的较小比例计算,每年至少可产生100万吨的秸秆用于综合利用,市场前景广阔;我市畜牧业牲畜存栏达250万头左右,由此产生的养殖污染物产量巨大,可以广泛用于沼气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天然有机肥等用途。

森林、草原碳汇潜力巨大。森林和草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沙固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和碳汇价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草原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草原碳汇主要是通过森林和草原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使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草地有机质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增加草地碳汇6亿吨。我市森林和草原面积较大,今后还将继续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森林和草原面积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草原碳汇潜力巨大。

此外,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加快实施各类农牧业重大项目以及建设农牧业示范基地,可以说,从当前我市农牧业的发展条件来看,发展低碳农业的各种要素的积聚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绿色农业经济”的有利基础,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三、我市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编制全市整体规划

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于广大的农牧民而言,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思想,提高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民的认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全社会参与共识,大力倡导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民积极参与的低碳农业发展体制。特别要让农业生产的主体,农牧民和农牧业企业主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把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编制农牧业总体规划,减少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碳生产率。要做到以下几点:将低碳农业的经营模式纳入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将低碳农业的研发技术纳入我市的年度科技攻关计划;制定农村牧区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使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由高向低转变;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建立低碳农业的科学核算机制,研究确立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

(二)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改善农牧区民生建设的必要手段。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牧区民生工程。二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加强农牧业水利建设,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技术。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广泛开展科学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积极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抓好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牧区电网改造工程,加大农牧区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农牧区生活污染治理,实施农牧区清洁工程,建立农牧区生态能源新模式,不断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

(三)重视低碳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低碳农业对于我市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重视并推动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首先,加快推广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低碳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改善农牧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其次,选择与乡村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符合的低碳农业经营模式,尤其要将低碳理念与各旗县区原有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有益经验结合起来,在我市近郊、远郊和山北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分别建立若干低碳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企业、农牧户的传、帮、带作用,为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样板和相关技术支持体系,率先在对我市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实现低碳化发展。

最后,要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要系统收集整理有关我市农田灌溉耕作、农作物布局、化肥农药使用、病虫防治、新品育种、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利用等资料数据,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以经营性为取向、多元灵活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据我市农牧业产业的布局和特点,研究提出适合我市农牧业自然生产条件的一系列低碳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技术。

(四)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种植结构低碳化改造和养殖业低碳循环发展,把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农业。要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涉农企业生产,积极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同时,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技术、无害加工保鲜技术、农产品信息交通网络,鼓励农产品和农资的低碳运销,实现加工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强化农产品生态标识制度,在现有“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逐步加入有关碳排放量的参考标准。

建立低碳农业品牌机制。把市场、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研机构等各项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供、销、研一条龙的低碳农业产业链,创建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低碳农业品牌。积极争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公众美誉度,注重品牌宣传,将品牌农产品与低碳、环保、健康联系在一起,凸现低碳农产品的环保、安全、营养功能,取得长期的市场购买认同,从而赢得市场、赢得声誉。

突出发展农牧区旅游业。农牧区旅游业是典型的低耗能、低污染的低碳产业,应充分发掘我市广大农村牧区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参与、餐饮接待、康体修炼、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等特色鲜明的农牧区旅游产品。

(五)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建议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农业)促进法》,依据法律制定低碳农业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技术研发。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在增加财政支农的基础上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加强对农牧业发展特别是低碳领域的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比如对有机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处理、清洁能源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提供财政支持;通过税收杠杆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型农业生产项目予以抑制。

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从事低碳农业项目的贷款支持,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低碳农业产品开发以及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提供银行贷款。制定和实施农牧业碳汇及生态补偿政策。抓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扩大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规模,抓好三大生态工程和特色绿化工程,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为进一步建立我市林业碳汇市场创造条件。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要巩固北部草原围封禁牧成果,通过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舍饲圈养、轮牧、引入优质牧草等方式增加草原碳汇,维护草地碳平衡。健全和落实林业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经济等,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FwR816.coM编辑精选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对策

我市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己任,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贡献力量。
20xx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和建设好西湖镇、哈图布呼镇各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个,哈图布呼镇金牛专业合作社项目1个,海川乳业畜牧养殖项目1个。总投资:164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185.8万元,自筹资金457.8万元。主要建设任务是: 滴灌15130亩;开挖疏浚渠道7.5公里;改良土壤18500亩;修筑机耕路22.3公里;新建防护林100亩;科技推广18000亩;新建高标准化牛舍10栋;配套建青贮池10个;饲料员室10栋;2x16自动化挤奶厅1栋等。扎实认真做好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按项目管理程序及早开工建设实施。使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20xx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类项目、突出三大重点、增强四个意识、创新五大机制、落实六大举措”,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主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农业综合开发应有的力量。
(二)抓好两类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项目的实施。
(三)突出三大重点。一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为手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在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畜牧养殖、玉米、番茄、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业综合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的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改革意识、全局意识、竞争意识、作为意识”。
(五)创新五大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二是探索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三是试行“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以规划为龙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先建设,后给予适当补助,以筹集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四是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发展产业化经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落实管护主体,健全权责明确的工程管护机制。
(六)落实六大举措。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国家、自治区和地区对20xx-20xx年度项目综合检查验收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地农业综合开发制度,形成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制度体系,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有章可循,促使全市农业综合继续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迈进。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五是加强政务工作。六是加强舆论宣传。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摘要]近年来计生协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各地经验不断涌现,在这一可喜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计生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作更深入和理性的思考。旨在从宏观上分析和探讨制约计生协会(包括企业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障碍,并依据对障碍的分析,提出促进我省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在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上,首先指出了计生协会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健全和完善计生协会的重大现实意义。然后立足于现实,指出制约计生协会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四个主要障碍,即认识上的偏差、机制上的不完善、人才上的匮乏和资金上的困难。通过对这些障碍的深刻反思,最后提出了促进计生协会今后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即要明确定位、加强功能和落实职能、建立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制度。

[关键词]社会转型计划生育协会

>>>>>[].

障碍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就其速度和深度而言都是空前的,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发生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领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政治领域,即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政府职能转变。深刻的社会转型同样对我国的计划生育体制提出了改革的命题:“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计划生育体制,那么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非政府组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①其必然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就决定要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动性(这里包括赋予权益和责任),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从国际来说,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的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②因此,计划生育协会的出现和发展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运行。为此,就必然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将原有的一些政府行为“非政府化”,政府不再包揽一切。因此包括计划生育协会在内的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便凸显出来了。就计划生育协会而言,它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服从和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补充。“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姜春云会长指出,机构改革后,行政机关精兵简政,一些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将分离出来,要靠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来承担。就计划生育协会和相关的服务工作来说,基层计生协会的负担更重了。”③计划生育协会不仅能有效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而且其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的特点还将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从本质而言,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是一个服务组织或者是大众福利组织。④它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为增进群众的共同利益,按照依法、自愿、自发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能够在政府、社会、企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的规约,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社区发展、扶贫开发、精神文明建设;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并制约和协调会员的个体行为,以实现计划生育、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双赢目的,乃至带动相关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协会组织长期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和协调集体行动的功能以及所形成的组织性关系网络的优势,是非正式网络以至政府行政机制所难以具备的。它通过与其它治理机制(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的合作,已成为社会综合治理结构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协会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随着计生事业发展,在稳定低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为计生协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要求也更高、任务更重。为此,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协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现实中,我们却发现计划生育协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一、计划生育协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几年,我省计生协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在协助政府组织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低生育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发展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识方面

当前对计生协会的看法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多余论”。认为“多此一举”,图“形式”而已。持这种看法的人多认为各级政府都已有健全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生组织网络正延伸到村(社区)和组,根本没有必要建立计生协会,再建计生协只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如果企业领导持这种看法,企业领导者就会对计生协会重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就企业计生协会建设来讲,他们认为计生协会的建立只为抓计划生育,而且在企业开展活动很可能会与企业争时间、争人员,干扰企业生产,还会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的思想观念带给员工。其实,企业计生协会的建立实际上是分担了企业原有的一些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包袱,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参于市场竞争,这本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另一种是“应付论”。认为有之“不伤脾胃”,无之也“无关大局”,但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还得装门面。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大多数。虽然他们并没有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持反对的态度,但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利于计生协会的发展和完善。因为他们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在行动上往往随大流,对计生协会支持的力度往往不够,或者纯粹是为应付考核而名存实亡。再一种是“危险论”。自97年起,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下发了“两办”文件,2000年中央又出台了[2000]8号文件,在上级的要求下,多数协会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在督促“两办”文件落实的措施力度上逐年增加,作用日趋明显。由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计生协会的发展将会影响计生行政部门的生存,影响计生事业的发展。虽然持这种看法的人只是少数,但往往会对计生协会工作的支持配合不够。上述这些认识偏差的产生是由于对计生协会性质、地位、任务的不甚了解,缺乏对协会宗旨的正确认识所致。

>>>>>[].

(二)机制方面

在我国,将法律授权产生的除外,协会组织的生成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体制外生成。这种协会由会员自发、自愿、自下而上组建产生,是民主自治的组织。从我国其它行业协会的情况来看,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协会大多发展良好,功能也比较完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及会员之间的关系,服务功能体现得比较彻底,活动能力也较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协会组织多以这种方式产生。另一种是体制内生成。即由政府机关转制或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上一级协会组建下一级协会。目前计生协会基本以这种方式生成。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同自发组建的协会相比,无论在工作范围、服务意识、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还是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渡依赖政府,协会缺乏独立性,会员代表性差。

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大多缺乏民主与自治,缺乏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意识,缺少独立性,不少协会的工作只是延伸了部分政府职能。就计生协会而言,目前也存在附属行政化倾向,从而减弱了计生协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的特色和功能。在指导思想方面,计生协会存在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没有将自己很好定位。没有看到协会工作其实是党和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车之轮”“鸟之翼”的辅助功能,将其视为无关大局的配角的大有人在,认为协会工作搞得不好不影响大局,搞得好也出不了大成绩。因而以接受行政主管机关和上级计生协会给予的职能多,自我创新少。在工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为政府做些什么,为社会、企业和群众服务明显不足;在组织机构的产生方面,计生协会多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乡镇(街道)以上协会的工作人员多为原行政工作人员,从思维定式到工作方式都不免带有机关的痕迹,行政色彩比较浓,研究、采用群众工作方法不够,计生协会组织大多也成为计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或是行政职能的一个科室,缺少自主性。村(社区)级计生协会理事很少以自愿或选举的方式产生,会员也以党员、干部为主,事实上成为群众所说的“党员协会”“干部协会”,缺乏活力。

另外已建立的计生协会大都属体制内生成,协会不是会员自发、自愿组建,从县市到企业到村(居),会员往往按自上而下给予的比率名额,由下级行政部门负责人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推荐人的意志往往决定了会员的确定,而推荐人受行政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考虑更多的是上级部门的利益而忽视群众利益。因而,被推荐的会员往往代表性差,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计生协会难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造成凝聚力不强,权威性不足,很难时刻维护会员的利益。尤其是当政府与企业、村(居)、会员,会员与政府、企业、村(居)的利益不一致时,计生协会很容易放弃自身利益而站在政府和企业或村(居)的立场上,导致计生协会凝聚力不足,影响计生协会发展。

2

>>>>>[].

、民主管理意识差。

计生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民间性、平等性是不可缺少的特性。民间性即非官方性,要求协会地位独立、管理自主、活动民主;平等性则要求协会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具体表现在对决策层人员以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参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制定和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决策,参与对生育情况的了解和生育政策的落实;参与落实扶贫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但计生协会由于是体制内生成,其生成及运作方式即决定了它缺乏民间性与平等性,计生协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履行。

3、未形成大联合的趋势。

目前,计生协会仍然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格局。协会本应是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但目前还未跳出部门管理的框架。不管是乡镇(街道)协会、村(居)协会还是企业协会还只是划地为界,在自己的小圈圈内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全局一盘棋的意识,没有像其它行业协会那样打破框框(包括地域的和思想上的),成立可以共同参加的联合计生协会,把会员归拢起来,给他们以娘家的感觉。这样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信息不流通。当然这需要上级协会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又牵涉到计生协会工作的人才问题了。

(三)人才方面

>>>>>[].

1个兼职工作人员。而一个县市至少有30万以上人口,要靠这一个甚至只有“半个”人员管好协会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乡镇计生协会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会长、副会长、专职副会长大多也为原行政工作人员兼职,秘书长多为计生办主任兼职,专职人员几乎不存在;村级计生协会组织理事多由原村两委干部分任,秘书长一般由村妇女主任兼任,也不存在专职人员。从素质上来说,一是计生协会干部都缺乏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主张,特别是基层计生协会干部,习惯于行政方法和手段,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建立协会和整建协会都是一个模式。二是兼职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计生协会工作,有些甚至只是挂个名。三是基层协会中“五老”缺乏创新,缺乏活力。

不仅计生协会现有工作人员的构成状况难以适应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计生协会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甚至难以留住现有人才,这将是计生协会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知道,理性选择是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判断,也就是说,人的行为选择总是经过成本——收益模式的比较之后作出的,人的行为指向总是以实现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在当前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的选择行为越来越趋向理性。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观念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深入人心,而且目前计生协会的处境甚至更为尴尬,既不是国家的行政组织,也没有完全实现作为非官方组织的独立性。因此,即使不谈计生协会所能够提供的经济“效用”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光看计生协会的用人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它所能提供的工作条件、工作氛围、政治待遇、社会认可度、工作人员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综合“效用”也很难与其他行业或行政单位相匹敌,所以它形不成对人才的吸引。由此造成的结果必然就是,不仅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甚至使现有人才流失(流失到其他行业或者把进入计生协会当成“三级”跳板进入更好编制的也不乏其人)。人才缺乏的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费方面

在发达国家,协会组织的经费主要会员缴纳的会费,另外还有适当的有偿服务收费。我国计生协会组织的经费主要靠本级财政支持,而政府财政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投入已尽最大限度了,更何况在认识里,大多把计生协会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等同起来,这势必造成对计生协会经费投入不足。计生协会工作条件如交通、工作用房、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开展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这往往增加计生协会对计生行政部门的依赖性,限制了独立性。另外,开展会员会费收缴也比较困难,一是会员优先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影响会员权利义务的统一;二是会员交纳会费意识不强;三是农村受到减负影响,把收缴会费误认为乱收费、增加负担,阻力较大。

除以上困扰协会发展的四个主要障碍之外,还有法制不健全,协会的性质、地位及职能缺乏法律定位,协会结构不合理,重视协会力度不够,以及协会自身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

>>>>>[].二、计划生育协会发展对策

计生协会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生事物,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们应当寻求解决途径,使计生协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最终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关系协调、活动经常的计划生育协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服务。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层次,即政府的宏观调控;二是微观管理层次,即村(居)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管理层次;还有一个就是中观管理层次,即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的管理层次。计生协会是既依托于政府、社会和企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观管理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生协会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角色,而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扶贫开发、信息流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不可或缺的中观管理层次。它具有紧密联系群众的组织团体优势和工作方法优势,是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具有强大组织力,推动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团体,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新形势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具进,开拓创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顾大局、管本行,深化改革,提出新思路,研究制订新的意见和措施,从方方面面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另外,计生协会在体制、组织、职能、资金、活动等方面,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附属于计生行政机关,甚或是计生行政机关的一个行政职能科室,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必要时还可以以《条例》的形式予以确定,给予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功能、加强职能落实

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新世纪计生协会的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化,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因而计生协会的工作范围也应随之拓展,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

1、明确功能

计生协会的功能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是介于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结纽带。政府可以分解职能把具体事务交给计生协会,以实现宏观管理职能。计生协会把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向政府反映,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增进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另外计生协会还要非常重视把经济建设中的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企业和会员,如企业之间、村(居)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人才信息、高新技术信息等等。

2、落实职能

(1)带头。在新形势下,计生协会要求会员带头不仅是实行计划生育方面,而且在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脱贫致富等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也就对计生协会的整建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需从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科学技术和文化业务知识等方面把好会员入会关。

(2)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仍然不能摆脱少数人做多数人工作的局面。这就需要寻求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到群众思想症结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切忌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而要根据群众需求、存在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扎实地宣传,使群众真正受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服务。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体到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是突出的兴奋点。开展计生协会工作也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如果脱离了这个中心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计生抓计生,很难把计生工作做好,也很难把计生协会工作做好。计生协会要基于现实,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强调群众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地位,我们是服务员,要通过优质服务,让群众自觉地来实行计划生育。

>>>>>[].

(4)监督。监督职能不仅适用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还应加强对领导层是否支持计生协会工作,计生协会内部工作人员、协会理事是否履行职责的监督,来促进计生协会事业的发展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5)交流。目前各地计生协会发展的状况并不平衡,有些地区尚处起步阶段,但先进地区已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因此,形成计生协会全局观念,并进行跨地域(行政地域、地理地域)、跨行业的交流,实现经验共享、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不同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可以使计生协会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经验和教训,促进计生协会顺利向前发展;通过不同地区计生协会之间的交流,可以使计生协会工作开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少些摸索的过程,少走一些弯路,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对那些计生协会工作开展走在前头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交流,达到群策群力地推进计生协会工作快速向前发展的新局面。

(三)建立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

1、有序建立。计生协会建立要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建立,否则往往就是墙上协会、名册协会、挂牌协会。特别是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的企业计生协会建设上,更要避免重蹈村(居)计生协会的覆辙,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原则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WTO规则相接轨,在创建的初始就站在高起点上,为今后企业计生协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2、逐步健全。典型引路、示范带头,同时允许后进存在。目前村级计生协会已普遍建立,并已打造出了一批先进协会,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协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论在组织方面、活动方面还是在发挥作用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政府要大力扶持计生协会采取措施进行有序整合、人员重组、职能定位,并制定行之有效监督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后进转化。

>>>>>[].

(四)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计生协会是公益性、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没有一定的经费渠道和经济支持,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很难展开。国际上行业协会运行较好的,其经费往往主要会费,而有偿服务收入、经营收入、社会资助等只能作为辅助性经费。为加快与国际接轨,与时具进,促进计生协会工作,会费收缴工作已不容延缓。为此,浙江省计生协于20xx年4月22日,制发了《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会费收缴管理办法》(试行),这是顺应计生协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举措。收取会费的目的:其一,增加计生协会活动经费。其二,增强会员意识。但目前会费收取工作困难重重,无论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会员意识角度都还不是很成熟。那么如何促成会费收取条件的成熟,是计生协会需思考的关键。“欲取之,必先予之”。在现有的条件下,制定会员优惠政策,提高会员地位是关键所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利益导向机制,给予会员企业以优先优惠政策,给予个人会员以看得见的实惠,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众入会积极性,增强协会吸引力,又能给会费收取工作的顺利开展畅通渠道。但千万要注意“实而不惠”的现象,防止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落到实处的很少,群众还是得不到实惠。当然,计生协会的发展目前仍然还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计生协会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能不断地走向健全和完善。只要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计生协会的工作中,开拓创新、求实奉献,计生协会的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成绩,一定能够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

>>>>>[].

镇农业发展规划


镇农业发展规划

一、**镇农业总体概况

**镇地处县城西北,属于高抗地区,域内水系较为枯乏,仅有的两条河道**、**,虽然横贯东西,但在20**年前,河道基本全年干涸,虽然经过治理疏浚,但仍难以承担起全镇范围内的供水任务。**河,也是一条东西河道,由于全工段没有疏通,除了蓄点自然降雨之外,更难以承担起排灌作用。

**镇,全镇共有可耕地11万余亩,全年作物复种面积20万亩以上。作物布局:冬季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秋季以玉米、花生为主要生长作物。全年,小麦播种面积10万亩左右,秋玉米5万亩左右,夏花生3.5万亩左右,春花生0.5万亩,零星种植大豆等其他作物0.5万亩。

全镇现有果树1万亩不到,主要集中在**、**、**、**、**、**、**等村,其中,**、**苹果面积3000亩,**有酥梨2500亩,其他各村都是三水梨。经过前两年的发展,我们在**建成200亩高标准梨园一个,在原**果园场建成200亩高标准梨园一个,在柳林新植果树面积300亩,在李时新植果树250亩。并在**故道沿线滩涂,全部种植上了桃树、梨树,面积1000亩左右。

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淘汰,目前,全镇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其中,**村钢管大棚1000亩,**宽体棚300亩,大吴日光温室200亩,大**钢管大棚300亩,田河半地下日光温室200亩,**钢管大棚300亩,光明大棚200亩,**设施西瓜300亩,庄楼大棚200亩。

二、我们积累的经验及可供选择的优势

第一,优势种植没有下大力气推广。**镇属于**冲积地区,**国道以北的土质几乎全部是抛沙地,改种土质,肥力差、保水力差,即不保水、不保肥、易干旱。冬小麦是主要作物品种,是受地区气候所限,不去赘述。但,夏茬作物,在玉米、大豆、花生等数种农作物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花生种植面积,逐步缩小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因为,花生的生产工艺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而且,价格稳定向上,大可以增加农户增收。而且,作为**镇群众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果树地套种花生模式,已经作为**故道产业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

第二,生产短板可以作为长板利用。**镇属于高抗地区,地下水位低,是常规农作物生产的一个短板,但这短板,在瓜类生产中可加以利用。只要解决好生产用水,在**故道沿岸种植的西瓜、甜瓜,其肯定比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产品品质好。

第三,设施生产模式单一,缺乏亮点,带动效应不显著。**镇,设施农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比如设施蔬菜、设施养殖。但近两年,现有的设施农业已经走了下坡路,主要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比如,设施蔬菜,**镇走过了竹木大棚、钢管大棚、半地下温室、徐淮式日光温室等各个发展阶段。我们经过调研认为,在当地,设施蔬菜的发展以钢管大棚为最好;而日光温室,甚至更高档的设施,以发展设施果为好。

第四,农业文化守旧,产业链条没有得以延展。农耕文明、小农经济,已经浸透在农民的血液里,我们当下仍然停留初级产品生产面上,对于创意农业、服务型农业,拉长农业链条,缺乏意识。

第五,农业经营方式简单粗放,没有品牌意识,缺乏信息化意识。**镇,农副产品丰富,其生产出的水果有酥梨、三水梨、苹果、桃子、柿子、杏、核桃,瓜类有西瓜、黄瓜、甜瓜等,没有一个有品牌。我们自己注册的“**牌”,也鲜有使用。就拿**生产的酥梨,年产量可达1万吨,但都是被当地一些合作社或所谓的农民经纪人勾来****人收购,然后贴上****酥梨的品牌,销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在我们当地几毛钱一斤的酥梨,转了一个地方,就变成了人家的产品,而且价格都在翻了五倍、十倍。

互联网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之时,我们**的农民,更是缺乏信息化意识。这么的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找不到好买家,也没有一个网络平台可供凭借。沙集人可以网上销售家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网上销售农副产品呢?

三、农业产业规划

1.规划的指导原则:

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⑵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果植果,宜菜种菜

2.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市、县**故道综合开发“一区两带十四园”总体部署,结合**“东菜西果”产业布局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两减三扩一压”,即减少小麦播种面积、减少夏茬玉米播种面积,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压减设施养殖,重塑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农业大镇形象。

3.20**年具体目标

⑴20**年,夏玉米种植面积要压减到4万亩,夏花生播种面积要超过5万亩;今冬明春,冬小麦播种面积要压减到8万亩,扩大春花生播种面积到2万亩左右。以后每年都要压减冬小麦和夏玉米播种面积,直至除**国道以南、**八路以东等几个不适宜种植花生的村,可以保留玉米种植外,实现花生播种全覆盖。

⑵秋季,我们要在光明、大**新建200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各一个,通过大户流转、自行建设、合作化经营、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调动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公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计划年底前完成**老园区改造,将原有的水泥棚、竹木棚改造成钢管大棚和日光温室。

⑶在**故道一线,我们要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故道休闲观光农业生产示范带,建成**故道优质瓜果生产示范基地。

今年,我们重点完成**故道滩涂优质果栽植工作,并在李时村打造一个集体化经营试点。通过村集体反租的形式,把农户的承包地租赁给村集体经营。我们的目的,一是尝试是否能够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可以推广农业机械化操作,三是可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目前,三百亩土地已经完成流转,并栽植了50亩优质无花果果树、250多亩的梨树、桃树。午季,在果树地套种西瓜和花生,西瓜要引进台湾“宝冠”原种,重点培育黄皮西瓜,重塑**辉煌。

⑷在**国道一线,主要是完成秋季果树的接点连片成面,并计划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在**老果区建设一个高标准优质设施果生产基地,棚体采用连栋钢架大棚,每个连栋棚面积可以是5亩、10亩,不一而足,因地而定。这样的基地,既可以游人采摘,也可以作为高校实习实验基地,还可以搞创意农业,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生产活动。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搜寻市场信息,按照客户需求,生产生态水果、搞生态种植养殖;也可以搞果树寄养、出租等等。

四、我们主要措施

1.明确任务,抓好宣传。20**年是“**”开局之年,也是整体经济形势下滑探底之年,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逆势而上,抢抓机遇,咬定任务不放松。为此,我们要成立工作组,将任务分解下去,明确职责,明确目标,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俯下身去,负重前进。要早作宣传,利用去年花生收成好、效益高,玉米效益低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各村扩大花生种植,压减玉米种植,把花生种植提高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政治高度,来抓促进,抓落实。

2.借鉴经验,借船下海。在设施农业发展上,我们有过太多的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我们再搞设施农业,就要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子,走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搞好调研工作,要找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大量座谈,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市场动态。座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弄清,我们当地、我们**镇,究竟以哪种棚体最适合,在哪儿建,他们愿意使用等问题。种西瓜的喜欢需要什么样的棚体,种辣椒茄子西红柿的需要什么棚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棚体,就鼓励他们建什么样的棚体。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我们不会再大包承揽地什么都揽下来,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没人租用,再压各村。我们只提供鼓励激励措施,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让大户自行建设、自行租赁土地。

3.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特别是设施农业,投入大、风险更大,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往往叠加。对上,我们要积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接好,把我们的想法汇报好,争取他们的认同,并能够给予项目支持。

4.抓好招商引资。连栋日光温室,投资成本较大,需要引进工商资本进入,我们拟在**果园场的老果区,第一期先流转土地300亩,建设连栋日光温室大棚,利用老果区农户种植果树积极性。抓好规划,要按照四季有果的布局思路来规划,通过温室大棚发展春提早和秋延迟时令鲜果,延长果品生长时间,方便游人四季采摘。发展农家乐园,休闲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发展服务型农业。

5.抓好品牌创建,生产优质产品。以前,大**的黄皮西瓜远近闻名,更是礼送佳品,但没两年就凋落了,因为有些种植户,为了减少成本,不引进好的品种。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我们今后发展黄皮西瓜,要引进市场准入,凡不是“宝冠”原种引进的,不得贴我们的“**”牌,我们要打响我们的品牌,重塑我们的形象。

6.利用互联网+,发展高端农业。依托互联网+,创新农业经营思路,开发创意农业。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发展思路,反工业化生产,走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之路。重点打造绿色环保品牌,可以网上直播农业生产诸个环节,让客户全程监督农药和工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可以生态养殖,种养结合,让客户放心消费。自然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附加值。

7.发展现代农业文明,圆大**之梦。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文明。而现代农业文明是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累加下的文明,他已经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形式,而是建立起群体协作,共给共租的新形式。虽然,改革开放短暂的回归,但不会改变群体性生产的大趋势,这也会在不远的将来重新走回。因为,农业集体合作的尝试,所能显现的巨大优势,结合到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客观条件,都已经指明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方向。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低碳演讲稿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