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规划

转眼间我们要开启新的工作任务了,我们必须拟定个人工作计划。写好工作计划并不难,难得是每件事你都要定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优质的工作计划是怎么样的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重症医学科规划,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重症医学科规划

结合"二甲复评"情况,拟《重症医学科》规划:

按照《2011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的要求,若我院开放床位定为800张为基础,则:

1、ICU床位16张(2-8%)。

2、业务用房面积:2个单间病房(2*18平分米)。14张普通床位(14*15平方米),共计246平方米。

3、办公用房:医护值班室,医护办公室,科主任、护士长办公室,保管室、更衣室、无菌准备间等。(面积待定)

4、医护人员:医生:(床位:床位=0.8:1)13人。

护士:(护士:床位=3:1)48人。

或(护士:床位=2.5:1)40人

5、基本设备:

①、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个电路插座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②、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③、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④、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原则上不少于16台。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⑤、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原则上不少于64台。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⑥、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6、院感方面:院感科设置要求。

7、技术准入:

①医师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并考核合格。现在ICU共五名医生,其中只有一名是专职医,还有两名医生是中西医专业的,按创"三乙"的标准,中西医是不能从事西医专业的。本次"二甲复评"是把他们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改了才过关的,"三乙"检查时就不知道能否过关了。ICU是任何检查的重点部门,是二级临床科室,本次检查就是几个部门(w w w . f w s i r . c o m)(医疗、护理和院感)花了三个多小时,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

B、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C、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②护士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现在有2名专科护士,一名正在进修。为医院的发展和创"三乙"的需要,还要派出医生和护士进修,拿到专职医和专科护士资格。

B、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C、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还有很多细节在设计ICU时,请按满足医疗、护理的相关规定和院感的相关规定设计。

2012.3.5

Fwr816.COM同步阅读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重点规划

一、重点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名牌”效应。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医院现有临床科室近30个,国务院津贴享受者3名,正高18名,副高57名,博士后2名,博士6名,硕士23名,博士学位副高职称以上5人。医院开放床位590张,年门急诊量50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1.2万人次。年手术5000余。医院配备CT、DR、C臂X光机、超声刀、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腔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液透析仪、血滤机、心脏监护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设有ICU、CCU病房。

医院专科齐全,特色明显,临床各科均有独特优势和技术特长。传染科是上海市医学领先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XXX主任医师,运用白蛋白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肝炎”成绩卓著,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妇产科、心内科是徐汇区重点学科,妇产科年分娩婴儿20xx多人次,运用微创技术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承担市科委、市卫生局多项课题;心内科专科主攻方向为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心衰的诊治,同时开展各种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治(如冠脉造影、pTCA、血管内支架术、起搏器植入术及各种类型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术等)。

结直肠中心由原XXX医院全国知名的XXX教授领衔,该中心以诊治结直肠肿瘤为特色,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肿瘤病人个体化治疗、肠造口护理和特殊伤口处理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外科取人体软组织内金属异物是全国知名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为XXX医院分部,由六院主任医师兼任相应科室主任,实现“二级医院的收费,三级医院的质量”;中医科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的首批“示范中医科”;消化内科开展胃镜、肠镜检查及内镜下各类消化道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放射介入科在人体脏器与疾病三维立体影像成像及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编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

科研攻关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设立独立的肝病实验室。近5年,共承担国家、市、区、XX集团、院级等课题近15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1项:消化内科“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的鉴定”。

市级课题9项XXXXXXXXXXXXXXXXXXX经市科委专家组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3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投入,使学科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在某一专业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医学的中心。不同层次的医院学科建设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使之在整体或在某一专业技术方面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很丰富,但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等。基地是科研的依托,人才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3.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目的是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市重点学科是我市乃至我国医学科研的主战场,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许多突破主要出自这些学科;也是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的前言阵地,国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大多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科主攻方向的选择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应根据学科原有的基础、现有的优势、当前发展趋势及最有可能的突破点等来选择,主攻方向要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第2页

集中。一个学科不能有诸多突破口,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目标”,确保成效。

3.2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学科带头人乃是学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首要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科带头人具有高学历、渊博的学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同时造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技术队伍。学科建设好坏与带头人的作用关系密切,学科带头人的主要作用:①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②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③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④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科建设筹措必要的经费;⑤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的辐射作用。接班人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是学科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已证明上述条件的必要性。

3.3研究基地的重要性狭义的研究基地是指科研实验室,这是市重点学科必备的条件。所有重点学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广义的研究基地包括临床和社区,这些都是医学研究的实践基地。这是基层医院主要依托,市级医院也需要这些基地。

3.4制度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4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包括以下过程:(1)立项:由学科申报,请专家评审而遴选出来。遴选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知名度、学科原有的学术地位及学科的梯队等。(2)计划实施:这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程序,学科在申报重点学科时必须制订详细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包括建设目标、研究计划、梯队建设、学术交流、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等。一旦立项,这些计划必须认真实施,只有全面完成计划,才能使学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单位应当予全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3)评估与考核:为了保证学科建设有成效,必须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与考核,评估与考核是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与督促,也是对学科建设的成果给予肯定,并且可以指出不足加以纠正,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评估与考核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专家进行,可分为年度中期及末期,末期考核即为验收,是对学科建设的最终评定,对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以作为是否继续支持的科学依据。评估与考核要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4)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学科建设的成功与严格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学科建设能顺利进行,最终取得圆满的成果,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建立院-学科二级管理体系,设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医院主要协调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及时解决,医院为重点学科的人、财、物做好保障,给予倾斜政策,学科建设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章行事。管理体系要紧扣学科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运行。②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学科建设的成效与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密切相关。学科带头人责、权、利要明确,使其在行使权力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履行职责时保证其应有的权利。③给学科充分的自主权。管理部门要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但人员安排、经费使用及课程设置等应由学科自行安排,给予宽松的环境。④奖惩分明。对学科建设的年度评估和考核,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达到建设目标的学科应责成整改或取消重点学科资格。


这是篇好内容,讲的是关于学科、医院、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建设、发展、目标、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重症专科护士工作计划


重症医学科是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的诊疗科目。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重症专科护士工作计划,一起来看一下吧。

重症专科护士工作计划篇一

重症医学科是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脏器功能的支持替代,救治各类危重患者的重要保障平台。20xx年对于重症医学科(icu)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如果发展较快、稳,将对全医院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全院将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将提高到一个新台阶。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发育不够健全,在前两个月里,icu先后经历了病房改对重症医学科来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短短的两个月,icu业务能力、病人满意度、科室间协作认同度等得到了兄弟科室和领导的好评。而这点点的变化和成绩都是得到了医院院长、医务部、护理部的大力关怀和支持才取得的,为了重症医学科(icu)将来有个好的发展。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20xx将对照三级医院对重症医学科的三级医院评审内容和细则去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如果有望能迎来三级医院的评审,将来能顺利通过,我科特制定了20xx年的工作计划,现将工作计划 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

重症医学科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但重症医学科(icu)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都还不稳,对重症医学科的专业技术算得是一个文盲。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6名,护理人员12名。争取在上半年

第1页

前能引进icu进修生1名、续派出1至2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只有1名副主任医师,无主治医师,仅仅有1名住院医师。其余都是无证医生,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

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13张;大厅9张、vip3张,负压病房1张。防褥疮气垫13张;呼吸机7台(包括便携式呼吸机1台,有创呼吸机4台,无创呼吸机2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3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3台;电子降温毯1套;;呼吸机回路消毒机1台,纤维支气管镜1条,振动排痰仪2台,可视喉镜一根。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的床旁血液净化机在icu来说,与呼吸机同等重要,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xx年一定给icu添设床旁血液净化机,进一步大力开展临床新技术,更多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

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两个多月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两个多月来,icu的医护人员医治的患者同大家在外出进修学习期间遇到的病种没有区别。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

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xx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二、周五交班完毕后举行专科讲座;每月至少2次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期聘请其他相关兄弟科室人员或外院专家来我科授课。科室20xx年要求人人要有论文发表。鼓励外出进修学习归来人每周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讨论并开始实施。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

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

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七、严格贯彻执行医院关于加强急诊急救建设

加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是我院为建立完善高效的急诊急救机制确保急诊急救的高效高质、建立高效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为危重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宗旨的发展方针之一,也是医院重点建设和打造的新型学科。为了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规划,加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之间,医护人员的轮转学习,提高急救能力。力争在20xx年内培养一支急救知识丰富、急救技能过硬、不怕吃苦、愿意投身于我院急救事业、有灾难或突发事件能拉得出去、在院内能规范进行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队伍。减少危重病人在院内院外突发死亡,引发的事故纠纷,提高抢救成功率。

争取在院领导、及医务部的支持下,加强急诊科抢救室及门诊留观的规范化管理,于20xx年可在急诊科收病情较轻的患者按住院处理,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病人的流失。

以上就是重症医学科20xx年的工作计划,我们将努力去完成、实现这些计划,希望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大力关怀和支持重症医学科。

重症专科护士工作计划篇二

重症医学科是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脏器功能的支持替代,救治各类危重患者的重要保障平台。为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现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建设目标

全面培养初、中级人员重症救治水平;进一步细化专业结构,高级人员要突出专业方向,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使科室人才梯队和技术后备力量更趋合理;与有关高校开展相关科研及教学,将我科建设成以“危重病救治和多脏器功能支持、替代治疗”为特色的一流学科。争取危重病救治的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具体任务

(一)按照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重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初级人员的技能培训,开展床边带教;选派中级以上人员到知名医院进修;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危重病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以“重症医学科”为中心,协调临床各科、检验科、手术麻醉科建立起急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绿色通道,为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监护和救治条件。

(二)开展现有的特色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重要脏器的监测与支持水平,巩固专科优势,每年开展2-3项新技术,逐步开展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搭建高水平的救治平台,将科室建设成以“危重病救治和多器官功能替代支持”为特色的一流学科,体现综合医院的救治水平。危重病收治人次达到省内其它同专业科室水平,争创省级重点专科。

(三)全员轮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选派中级以上人员到知名医院进修;引进博士、硕士3-5名;使我科人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梯队更为合理,培养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中青年业务骨干。重点关注相关领域内的进展,并制定相关的课题研究,争取立项1-2项。

(四)与省重症学会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其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争取与省内知名医院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学科在省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不断扩大。

[重症专科护士工作计划]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
 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版权所有
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名牌”效应。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医院现有临床科室近30个,国务院津贴享受者3名,正高18名,副高57名,博士后2名,博士6名,硕士23名,博士学位副高职称以上5人。医院开放床位590张,年门急诊量50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1.2万人次。年手术5000余。医院配备ct、dr、c臂x光机、超声刀、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腔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液透析仪、血滤机、心脏监护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设有icu、ccu病房。
医院专科齐全,特色明显,临床各科均有独特优势和技术特长。传染科是上海市医学领先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xxx主任医师,运用白蛋白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肝炎”成绩卓著,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妇产科、心内科是徐汇区重点学科,妇产科年分娩婴儿20xx多人次,运用微创技术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承担市科委、市卫生局多项课题;心内科专科主攻方向为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心衰的诊治,同时开展各种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治(如冠脉造影、ptca、血管内支架术、起搏器植入术及各种类型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术等)。
结直肠中心由原xxx医院全国知名的xxx教授领衔,该中心以诊治结直肠肿瘤为特色,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肿瘤病人个体化治疗、肠造口护理和特殊伤口处理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外科取人体软组织内金属异物是全国知名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为xxx医院分部,由六院主任医师兼任相应科室主任,实现“二级医院的收费,三级医院的质量”;中医科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的首批“示范中医科”;消化内科开展胃镜、肠镜检查及内镜下各类消化道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放射介入科在人体脏器与疾病三维立体影像成像及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编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
科研攻关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设立独立的肝病实验室。近5年,共承担国家、市、区、xx集团、院级等课题近15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消化内科“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的鉴定”。
市级课题9项xxxxxxxxxxxxxxxxxxx经市科委专家组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3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投入,使学科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在某一专业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医学的中心。不同层次的医院学科建设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使之在整体或在某一专业技术方面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很丰富,但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等。基地是科研的依托,人才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3.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目的是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市重点学科是我市乃至我国医学科研的主战场,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许多突破主要出自这些学科;也是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的前言阵地,国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大多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版权所有科主攻方向的选择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应根据学科原有的基础、现有的优势、当前发展趋势及最有可能的突破点等来选择,主攻方向要集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第2页

中。一个学科不能有诸多突破口,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目标”,确保成效。
3.2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学科带头人乃是学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首要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科带头人具有高学历、渊博的学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同时造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技术队伍。学科建设好坏与带头人的作用关系密切,学科带头人的主要作用:①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②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③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④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科建设筹措必要的经费;⑤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的辐射作用。接班人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是学科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已证明上述条件的必要性。
3.3研究基地的重要性狭义的研究基地是指科研实验室,这是市重点学科必备的条件。所有重点学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广义的研究基地包括临床和社区,这些都是医学研究的实践基地。这是基层医院主要依托,市级医院也需要这些基地。
3.4制度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4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包括以下过程:(1)立项:由学科申报,请专家评审而遴选出来。遴选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知名度、学科原有的学术地位及学科的梯队等。(2)计划实施:这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程序,学科在申报重点学科时必须制订详细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包括建设目标、研究计划、梯队建设、学术交流、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等。一旦立项,这些计划必须认真实施,只有全面完成计划,才能使学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单位应当予全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3)评估与考核:为了保证学科建设有成效,必须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与考核,评估与考核是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与督促,也是对学科建设的成果给予肯定,并且可以指出不足加以纠正,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评估与考核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专家进行,可分为年度中期及末期,末期考核即为验收,是对学科建设的最终评定,对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以作为是否继续支持的科学依据。评估与考核要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4)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学科建设的成功与严格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学科建设能顺利进行,最终取得圆满的成果,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建立院-学科二级管理体系,设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医院主要协调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及时解决,医院为重点学科的人、财、物做好保障,给予倾斜政策,学科建设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章行事。管理体系要紧扣学科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运行。②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学科建设的成效与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密切相关。学科带头人责、权、利要明确,使其在行使权力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履行职责时保证其应有的权利。③给学科充分的自主权。管理部门要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但人员安排、经费使用及课程设置等应由学科自行安排,给予宽松的环境。④奖惩分明。对学科建设的年度评估和考核,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达到建设目标的学科应责成整改或取消重点学科资格。

外科重症监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重症病人指的是病人的生命器官如心、肺、脑、肾、肝等功能失衡,需要对其各项参数进行严密监测,以及时判断病情变化的质和量而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医疗与护理措施,给予生命支持的一类病人。
常见的重症有:循环障碍、呼吸骤停、休克、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严惩感染、严重创伤(包括多发伤、复合伤)、严重营养不良、器官移植病人及晚期癌症等。
常用的生命支持措施有:机构通气、辅助循环等。
常规监测项目有: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R)、体温(T)、中心静脉压(CVp)、肝肾功能,必要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心输出量、有创血压等。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睡眠型态紊乱;③组织、心、肾及外周血管灌注不足;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疼痛;⑥体温过高;⑦有感染的危险;⑧有皮肤受损的危险;⑨潜在并发症—出血;⑩潜在并发症—腹泻。
一、恐惧
(一)相关因素:
1 环境改变,如病人从急诊科或病房至监护室。
2 疼痛刺激。
3 疾病预后不明。
4 伤、残及死亡的威胁。
5 无亲人陪伴。
(二)症状体征:
1 表情呆板,肌肉颤抖,肢体蜷曲或僵直。
2 哭闹,易怒、逃避或不言语。
3 注意力不集中,主诉失眠、恶梦等。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能说出恐惧的感觉。
2 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
3 病人的恐惧症状与体征减轻。
(四)护理措施:
1 仔细观察病人情绪,主动与病人亲切交流,鼓励病人说出恐惧的感觉,协助病人寻找恐惧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解释。
2进行有创治疗及护理操作前进行详细告知,消除其紧张心理;操作动作轻柔、熟练,给病人以安全感。
3准确评估疼痛,4及以上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4 查找有无引起恐惧的医源性诱因并尽量避免;如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灯光柔和,适当调节监护仪测压时间、报警及控制音量,避免噪音刺激。
5 对极度恐惧、躁动的病人适当约束,充分镇静。
6向病人介绍目前先进的医疗技术或列举同类疾病治愈的病例,以增加信心。告诉病人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能促进疗效。
7 必要时安排探视,使病人感受到亲人的关怀。
8 避免给病人造成恶性刺激,如抢救病人或料理尸体时用屏风遮挡。
9协助病人寻找减轻恐惧的自我调节方法,如闭目养神、多想些愉快的往事、作深呼吸、听轻音乐等。
(五)效果评价:恐惧症状改善的情况。
二、睡眠型态紊乱
(一)相关因素:
1 环境改变。
2疾病引起的不适,如疼痛、口干、恶心、腹胀等。
3 持续输液、监测。
(二)症状体征:
1 病人诉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等。
2 病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打哈欠、眼睑充血、眼圈暗黑等。
3 经常要求使用催眠的药物。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能述说失眠的原因。
2 病人睡眠质量改善,引起不适的症状消除。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睡眠状态。
2 协助病人寻找影响睡眠的原因,如恐惧、灯光、室温、监护仪监测时的噪声、疼痛等不适症状及评估是否需辅助睡眠。
3 提供舒适的环境:
(1)调节室温18-22℃,湿度50%-70%,灯光柔和。
(2)监护仪音量调小,及时处理仪器报警,避免大声讲话,尽量减少干扰。
4 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
(1)减少病人睡眠时间内的操作,非治疗性操作应集中进行。
(2)病人如有疼痛、恶心、腹胀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对症处理。
5 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病人生病以前的睡眠习惯与体位。
(五)效果评价:
1 采取措施后病人睡眠改善情况。
2 病人精神状态是否好转。
三、潜在并发症:组织、心脏、肾脏及外周血管灌注不足
(一)相关因素:
1 与机体病变有关。
2 失血、失液。
3 使用脱水、利尿药物。
4 摄入量不足。
(二)症状体征:
1 口渴,脉速,血压降低。
2 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弹性降低,皮肤湿冷。
3 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一般大于1.020。
(三)预期目标:
1 灌注不足的症状改善。
2 病人恢复良好的组织灌注,表现为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在正常范围内。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灌注异常的各种症状,并做好记录。
2 严密监测病人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小时1次,测体温每4小时1次。
3 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
4 准确记录病人24小时出入水量,尤其是每小时尿量、尿颜色及比重等。
5 注意调节室温,保暖,促进末梢血运。
6 遵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同时告知病人予以配合。
7 必要时遵医嘱加速输液或适当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五)效果评价:
1 病人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 四肢血液循环、灌注不足的症状有无改善。
3 尿量有否增加。
四、清理呼吸道低效
(一)相关因素:
1 痰液粘稠。
2 咳痰方式不正确。
3咳嗽无力。
4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刺激。
5 意识障碍。
(二)症状体征:
1听诊肺部有干湿罗音、气管部位有哮鸣音。
2 喉部有痰鸣音。
3 病人有缺氧的表现。
4 病人咳痰费力、痰不易咳出。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
2 肺部罗音及痰鸣音减少。
3病人血气检查结果正常。
4病人能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呼吸道痰液的性质、量及粘稠度。
2 保持室内适宜温度与湿度。
3 教会并鼓励清醒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做深呼吸每4小时1-2次,每次5-10分钟。
4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的病人加强管道护理:
5 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使脓痰及痰痂松脱,易于排出。
6 因疼痛影响咳嗽、排痰者,遵医嘱采用镇痛措施。
7 意识障碍病人鼻饲流汁时,应适当抬高床头15-30度,注入流质速度宜慢,每次量应少于200mL,避免食物误入气管或食物返流引起窒息。
(五)效果评价:
1 病人呼吸是否平稳。
2 病人气管是否通畅,排痰是否有效。
3 血气分析与SaO2指标是否正常。
五、疼痛
(一)相关因素:
1 与组织损伤有关,包括物理、化学机械与生物性创伤。
2 组织缺血、缺氧。
3 感染、炎症。
(二)症状体征:
1 病人主诉不适,表情痛苦,哭泣,呻吟,烦躁不安。
2 病人取保护性体位。
3 病人活动受限。
(三)预期目标:病人疼痛消除或缓解。
(四)护理措施:
1 观察疼痛时间、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并做好记录。
2 寻找致痛原因及诱因,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疼痛。
3 准确评估病人疼痛程度,4级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4 给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
(五)效果评价:病人经过处理后的疼痛是否得到控制。
六、体温过高
(一)相关因素:
1 感染。
2 坏死组织吸收。
3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二)症状体征:
1 病人体温高于正常。
2 伴随症状:皮肤潮红、心率增速、呼吸增快,甚至抽搐。
(三)预期目标: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恢复正常。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发热的热型、体温升高的程度。
2 调节室内温度、湿度。
3 病人衣着、被盖适中,避免影响散热。
4 给予物理降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必要时使用变温毯。
5 检测体温每4小时1次,必要时行连续监测或随时测量体温。
6 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尤其是尿量,维持体液平衡。
7 病情允许时多饮开水,以增加尿量,促进废物排泄。给予补充清淡、易消化的高能食物,以供给因高热而过多消耗的能量。
8 口唇干燥时,涂石蜡油保护。
9 出汗过多时,及时更换衣服,以防汗液刺激皮肤及着凉感冒,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虚脱。
10 遵医嘱吸氧,保证氧供。
11持续高热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
(五)效果评价:
1 病人体温变化情况。
2 降温处理效果。
七、有感染的危险
(一)相关因素:
1 与各种置管有关,如漂浮导管,动脉、静脉留置管、各种体腔引流管、气管导管、导尿管等。
2 引流不畅。
3 皮肤破损。
4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5 营养不良。
(二)症状体征:
1 伤口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有分泌物。
2 病人心率、呼吸加快,体温升高。
3 血象改变:白细胞计数增加。
4 病人有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表现。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无感染。
2 病人感染的早期症状能被及时发现,并被控制在最低限度。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各项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3 保证各引流管道通畅,定期挤压,必要时行负压抽吸,以免引流物淤积,引起细菌繁殖。
4 各输液管道、三通接头、延长管、无菌引流袋按时更换。
5 监测体温变化。
6 严密观察早期感染征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7 做好预防感染的各项措施:强化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等。
8 加强病人营养支持,增强病人抗感染的能力(护理措施参见外科营养支持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9 痰液较多不易排出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具体参照本节清理呼吸道低效)。
10 做好压疮护理,防止皮肤破损。
(五)效果评价:
1 病人有无早期感染征象。
2 病人有无体温、血象改变情况。
八、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一)相关因素:
1 不了解皮肤受损的高危因素。
2 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3 局部皮肤受潮、摩擦。
4 营养不良、消瘦。
5 体温过高或过低。
(二)症状体征:
1 局部皮肤潮湿、发红、发热,出现红疹、瘀斑等。
2 局部皮肤出现水疱、溃疡或形成感染灶。
(三)预期目标:病人皮肤完整,无破损。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有无引起皮肤破损的危险因素。
2 对清醒病人讲解皮肤护理的重要性。
3 针对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减少机械刺激:
(1)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无皱褶。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以温水抹洗擦干,并及时更换干净衣裤。
(3)病人大小便后用温水抹净,二便失禁的病人肛周涂湿润膏,以保护局部皮肤,减少刺激。
(4)长期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骨隆突处软枕;翻身,每2小时1次。
(5)正确使用热水袋,外加布套,水温<50℃,以防局部烫伤。
(6)高热病人行冰敷降温时,冰袋与皮肤之间垫隔贴,并严密观察,以防冻伤。
4 口唇干裂者,以温水打湿并涂润滑油。
5 加强机体营养,促进组织修复,提高皮肤抵抗力。
6 皮肤如有破损,应保持局部无菌,避免感染发生。
(五)效果评价:
1 皮肤湿度、颜色、弹性、完整性。
2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
九.潜在并发症-出血
(一)相关因素:
1 病人躁动。
2 病人机体应激。
3 凝血功能障碍。
(二)症状体征:
1 病人躁动不安。
2 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便血、伤口渗血、穿刺处出血、皮肤瘀斑或出血点。
3 血液生化值改变,血液浓缩。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情绪稳定,无躁动。
2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心率.血压正常。
3 病人无出血或出血程度减轻。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引起出血的潜在因素。
2 明显躁动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给予适当约束。
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测量血压,每15分钟1次。
4 观察引流液及大便量、颜色及性状,并准确记录,以发现出血之先兆。
5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尤其注意尿量与尿比重变化。
6 出血时,加速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
7 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药物。
(五)效果评价:
1 有无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
2 护理措施的效果如何。
十.潜在并发症-腹泻
(一)相关因素:
1 机体应激状态。
2 菌群失调。
3 胃肠道疾病。
4 营养、代谢疾患。
(二)症状体征:
1 大便次数增多。
2 大便呈水状或松散状。
3 腹痛、肠鸣音亢进。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排便型态能恢复正常。
2 肛周皮肤保持完好。
(四)护理措施:
1 评估腹泻状况、脱水程度及引起腹泻的原因。
2 准确记录大便量、次数及性质、颜色等。
3 观察皮肤弹性,注意有无脱水症状出现。
4 及时留取大便送检。
5 便后用温水擦净会阴部,必要时肛周涂软膏,以保护皮肤。
6 合理调节输液速度,补充体液丢失,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7 必要时禁食,或渐进式进食。
8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止泻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与副作用。
(五)效果评价:
1 病人腹泻程度与脱水状况。
2 会阴部及肛周皮肤有无损伤。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重症医学科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重症医学科护士自我鉴定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