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的问题_[实习报告]

俗话说,只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实习是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检验的一个途径。当实习任务完成后,我们需要动笔写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可以复盘我们工作中的得与失,才能从中获得成长。有哪些实习报告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城市垃圾的问题_[实习报告]”,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大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城市垃圾问题随之日趋严峻。据统计,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已高达7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2000年,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10%的增长率逐年增加,其中约200多座城市处于垃圾污染重围之中。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四大环境污染之一。

据统计,20xx年德州市城区人口为53万,加上流动人口,日产垃圾总量已达1000吨(垃圾550吨,粪便450吨),垃圾的大量产生已严重影响了德州市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近几年,我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讲,仍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需要。解决垃圾问题需要寻求新的途径。

第一,综合治理是根本。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即减少浪费(Reduce )、物尽其用( Reuse )、回收利用( Recycle )。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就会大大减少。垃圾综合治理应从源头做起,使千家万户和每个市民都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量,对产生的垃圾则采用分类、分选、焚烧制能等科学处理方法,使其资源化、无害化。

第二,调整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干管分离的原则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选择适合我市情况和实践阶段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的管理、作业、监督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努力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环卫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做到全城区覆盖、全方位无缝隙管理,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第三,拓宽资金渠道。目前,我市环卫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部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拓宽资金渠道,引入企业竞争机制的基础是实行有效的垃圾收费制度。财政拨款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偿服务和“污染者负担”,则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必然结果。同时还要培育环保市场,发展环保产业,通过利益导向,用市场的办法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环保,实现多元化。这样即可畅通投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达到社会公众办环保的目的。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小编推荐

城市生态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

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31

20xx.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znjc/duzhong/Webs/d0001.htm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BrianClouston陈自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市参观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地点
20xx年7月6日------20xx年7月13日;上海。
二、实习内容
参观上海市人民广场,上海市博物馆,上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市美术馆,南京路步行街,外滩,同济大学老校区,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徐家汇商业区,静安寺广场,静安寺公园,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上海科技馆。
三、实习目的
1、 了解城市设计,博览建筑特点,步行街景观设计;
2、 了解校园规划特点,教育建筑特点,体育建筑特点,分析其功能分区,平面组合特点,体型组合及结构方案;
3、 分析商业建筑特点;
4、 了解城市交通换乘系统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及共享空间;
5、 归纳分析超高层建筑特点,城市大型商业广场布局及平面组成特点。
四、实习意义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体系在现有体制下规划和管理开发区达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我们对城市和区域规划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城市现状,对城市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到不同类型建筑在发展战略和实际开发所考虑因素的众多不同,了解了不同的规划特点,建筑特点。更深刻的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平面组合,体型组合等因素对建筑的功能,美感和使用的重要性。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上海市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在上海的宏观规划和其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上海自身建筑的特点,规划方案以及与周边环境城市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1、 校园规划特点及教育建筑特点
通过对同济大学的各建筑教学楼的参观与分析,总结出,对于教育建筑的功能分区主要在于其佛那个能使用的要求,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同时还对主与此。内与外,闹与静等方面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部分居于主要部分,置于主要地位也是有利地位,办公室次之,辅助部分再次之,三者在功能区分,有明确的划分,以防止干扰。但这三部分之间,还保持一定联系,而这种关系,在按功能区分明确的基础上加以考虑。在建筑体型组合上多为立方体与长方体等简单几何体的组合,内部空间在一定的次序中灵活多变。体型简洁,外形质朴而内部布局自由又不失严整。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线明确。平面采用分隔性的空间组合形式。
2、 体育建筑特点
在上海参观的主要体育类建筑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从这两幢建筑的外观上对体育类建筑的造型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是以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平面为基本形体向外扩张,给人壮观、严肃、朝气、活力、蓬勃向上的积极感受。体育馆的席位,常沿着比赛四周布置,有利于群周沿观众厅周围疏散。而规模较大的体育肩周,常常设有分区入场、分区疏散、集中或分区设置出入口的方式、在体育建筑这种需要重视人流疏散问题的建筑,常采用平面或立面两种方式的体系组织疏散。体育建筑,有的平面采用综合大厅组合形式,摆脱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和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具有环境开敞通透,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用紧凑,流动方形自然等特色。有才蚕蛹观演性的空间组合方式,以大型空间为主,穿插组合辅助空间。
3、 商业建筑特点
商业建筑在造型上活泼多变,富有创造性和娱乐性,色彩鲜明,造型优美,在空间的组合上复杂多变,内部空间紧凑合理,注重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穿插和隔离;功能分区上主次关系明确、合理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商业建筑的空间里更能体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与分割的对立统一的观念。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从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势、比例、色彩等都有所体现,比较强调人参与意识。
4、 超高层建筑特点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为整个布局的关键。同时高层公共建筑具备一定抵抗水平推力的刚度、高层建筑常用类型有板式和塔式两种。高层建筑在造型上比较简洁大方,体型组合多为简单的方体。整体造型上给人压迫感和庄严感,比较有气势。在较高层建筑里,多分为两部上下电梯,有利于缩短人们上下楼的时间。
5、 上海城市设计
上海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中心、开放”。规则按照现状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对资源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调整分区布局。
⑴公共绿地系统
① 公共绿地系统在布局上主要是由三个层次组成:一纵两横:一纵----黄浦江沿岸;两横----延安路,苏州河沿线;三环----外水环。通过这几条城市重要道路河道沿线形成的绿化构成中心的城市绿化主轴。
② 绿色廊道,绿色网络,依托城市主要道路,水系等沿线的绿化,联系和沟通中心城各类型的点状、绿状绿化以及土型片林,建立起中心绿化网络系统。
规划这三个层次的绿化系统形成“一纵两横三环”为骨架,一“多片多园”为基础,一“绿色廊道”为网络,互为交融,有机联系了中心城绿地布局结构。
⑵城市设计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有机的、多彩宜人的、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具有丰富的生活特征:
① 重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② 重视连贯性,新老并存,渐进发展;
③ 重视人的尺度,长早舒适,亲切宜人的不行空间,并且注重空间的比例;
④ 易识别性,重视城市标志、信号,这是联系人与空间的媒介;
⑤ 适用性,即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功能,适应市民生活不断的需要。
通过对上海城市的实习,了解到城市设计使以长早一个有没的城市形态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的,其研究重点在于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的组合 ----即对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环境、建筑环境、人们行为、空间视觉的研究。城市设计渗透在城市规划的每个阶段,使多学科,多专业的三维空间的整体规划。
六、实习心得与总结
实习结束了,但我并没有就此而松懈下来,恰恰相反,这次的实习时我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强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现代化的社会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就要刻苦努力学习,将自己 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产业能够为一名真正的现代社会科技型人才。实习,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社会的大门,也为我们铺就了踏上社会的路,给我们提供了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的只懂理论的比顿和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展望世界展望未来的窗,给了我们责任与希望。这种责任与希望,促使我更加的努力学习,努力的充实自己,用科学知识武装子,以求尽快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1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 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 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城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

城市建筑风格是城市的魂魄。大连作为沿海城市,由于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建筑风格,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筑风格追求中的美学意义和人文观念,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不求,但求”和建筑风格“欧式化”的理念和实践,是大连建筑风格中最崇高美的主题。

大连市区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它既有古罗马式建筑;也有圆穹顶式建筑;还有俄罗斯式的建筑;既有中国古典式的建筑;亦有日本别墅式建筑.使得大连市区的建筑形成古老与现代、典雅与浪漫、传统与西洋式的完美结合。

由于大连受到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大约50年之久,所以,这两个国家把自己的建筑风格也带到了大连。最明显的是雕花建筑,集欧式和中国现代元素于一体,这样风格的建筑在大连市内有不少,好多还是大连市的重点保护建筑。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大连的建筑风格中有着海派的兼收并蓄,合而不同的特色,如果一定要强调特色的话,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融合,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的特质。加上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异域风采,所以无论目前流行的强调阳光、健康、亲切主题的西班牙风格,还是以往风行的简约大气的欧式建筑风格在这里都有着自然的基础。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既可以形成城市,也可以灵动环境,更可以折射一个城市的精神。

下面是我所参观和学习过的地方,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大连的建筑风格,及其概貌。

俄罗斯风情街

俄罗斯风情街是大连市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第一条具有俄罗斯十九、二十世纪风格的风情街。

俄罗斯风情街全长430米,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20栋俄式、欧式建筑组成。俄罗斯风情街所连通的上海路距大连金融商贸——每日客流量达80万人的天津街中山广场咫尺之遥,为火车站、大连港必经之路。

俄罗斯风情街配套齐全的服务项目,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林林总总的商业店铺,吸引着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购物留念、消费休闲,使你不必远涉国外,尽情享受魅力万千。

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初建于沙俄占领时期,当时称尼古拉耶夫广场,是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日本占领时期称大广场。解放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呈圆形,直径168米,有十条大道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玉石铺装的中心圆台典雅醒目。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多是日俄时期修建,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等,欧味很浓。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所以也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中山广场不但建筑美,而且还有优美的音乐。每天定时播放世界名曲,所以又称中山音乐广场。广场最美的景色当属晚上。夜幕下的广场在各色灯光的辉映下,更显楚楚动人。成百上千的市民在这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场面欢乐祥和。

在晴朗的日子,人们坐在绿草茵茵的广场内沐浴着阳光、吮吸着绿草的清香;或三五成群的踢毽子、或用小米悠闲的喂着鸽子,尽享闲情逸致。

星海广场

大连星海广场,面积比两个*广场还要大,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寓意公元1999年大连市建市100周年;外圆直径239.9米,指2399年时大连将迎来建市500周年;矗立广场中央的全国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以此表达人们在97那年的喜悦心情;华表底座饰面雕有8条龙,柱身雕有1条巨龙,意指中国古有九州,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广场中心部分借鉴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理念,由999块大理石铺装而成,红色大理石的外围饰以黄色大五角星——有星有海,是“星海湾”的象征,红黄两色更象征着炎黄子孙;大理石面分别雕刻着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图案,还雕有9只造型各异的大鼎,每只鼎上各有一个魏碑体的大字,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广场周边的5盏大型宫灯,各高12.34米,由汉白玉柱托起,光华璀璨,与华表交相辉映……广场北部是现代化的星海会展中心,南部临海是百年城雕所在。100双脚印寓意大连刚刚走过的沧桑百年,天真的儿童雕像寄托着大连人民的希望,面向大海蓝天敞开的大“书”则彰显这座城市开放向上的胸怀;城雕不远屹立着百年灯塔和新停泊的奥丽安娜游轮。

大连现代博物馆

大连现代博物馆建筑面积30,400平方米,展陈面积15,000平方米。外型为方正的围廊列柱式现代欧式结构,东西两侧纯白套黑,顶部是弧型玻璃拱顶,整幢建筑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作为大连开启21世纪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大连现代博物馆以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博大精深的陈列内容,将大连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尽收眼底。这里,大连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一览无余;这里,成为研究大连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学术园地;这里,敞开一扇让世界了解大连、认知大连的窗口;这里,是公众接受教育的一个知识殿堂;这里,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精神家园。

大连现代博物馆,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横断面,是一部浓缩的大连地方史,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展览共分四大主题,第一大主题为《城市风貌》。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年轻大连的绰约风姿,展现她对世界敞开的胸怀及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第二大主题为《腾飞的经济》。从农业、工业、商业、科技信息、经济先导区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大连的经济发展轨迹和综合经济实力。第三大主题为《浪漫之都》,描绘大连“服装城”、“足球城”、“田径之乡”迷人的人文景观和浪漫的精神特质。第四大主题为《回顾与展望》。世纪回眸如一本教科书,再现了大连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经历的屈辱与抗争、艰辛与辉煌;同时以未来大连为题,憧憬着大连高度开放、高度繁荣、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名城的明天。四大主题交相辉映,立体地凸现了大连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深刻地挖掘了大连飞速发展的丰富底蕴。

大连现代博物馆追求现代的设计理念,前卫的设计风格,从色彩运用到材质选择,从灯光效果到音响配合,处处体现现代。大色块平面几何构图,衬托不同的主题内容,使展区弥漫着现代的气息:灯光作为现代博物馆展区的灵魂在布展中匠心巧运:蓝色灯光基调暗合着大连的浪漫气质。

新型的材质运用使大连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在全国博物馆系统中独树一帜。在陈列中遵循了高设计、高水平、高质量、低材质,选用了市面上最常见的玻璃、白钢等材料,在主创人员的构思设计下,让人在现代的理念中感受到陈列艺术的绚丽多姿。

星海会展中心

大连星海会展中心是大连市人民政府筹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所。它集展览、会议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并以其宏伟的气势、完美的设计和精良的设施成为大连市的城市标志之一。

星海会展中心地处环境幽雅、风光旖旎的星海湾商务中心区北端,东依莲花山,南濒黄海。她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其设施先进,装饰豪华,拥有当今展馆一流水准。

中心中央大堂高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富丽堂皇,气势恢宏。中央大堂两翼是室内展馆,分东西两个展厅,独特的“人”字型钢体结构设计,使得展厅内南北跨度50米,没有一根立柱。

贝壳博物馆

大连贝壳博物馆又称星海城堡,位于大连星海广场东南角,是一座浪漫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堡式建筑。

博物馆由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研究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珍奇贝壳5000多种将在这里展出,是世界展品数量最多的贝壳博物馆。 

它座落在苍翠的青山之中,俨然一派气质高昂的姿态;同时,它又用它独具魅力的传奇色彩吸引着游客前往一探。我们游览它时因为天气和煦,大量的婚纱外景拍摄在此地选景。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非常别致,很像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堡,气势恢宏的矗立在山顶,下面俯视的是美丽的星海广场。平常只有电影和电视中才能看到,今天身临其境,好像自己突然变成了踏进童话中宫殿的一个灰姑娘,欣欣然,忐忑着,激动着。

大连滨海路

大连滨海路风景区全长30.9公里,驱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一边是长满针阔叶混交林的山峦和盛开着火红杜鹃的山麓,一边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态的礁石岛屿,沿途奇景叠出,美不胜收。

滨海路的东端是棒棰岛景区,的棒棰岛宾馆就坐落在这里。景区的北面为群山环绕,南面是开阔的海域和平坦的沙滩。远处的三山岛云遮雾罩,朦胧迷离如同海中仙山。近处的棒棰岛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周围的群山上长满了青松绿树,海滨浴场碧波银浪,金沙闪烁,这里是一个以山、海、岛、滩为主要景观的风景胜地。

滨海路上的北大桥是一座为纪念大连市与日本北九州市结为友好城市而建的近海临山横跨山谷的旱桥。该桥桥型雄伟壮观、新颖别致,是大连南部海滨风景区的一景。

滨海路东起海之韵广场,西至星海广场。滨海路的景色以山海相融为主要基调。滨海路以前是一条军事专用道,在*同志的提议下开发为旅游路线。现在滨海路上几乎全段不通公交车,因为大部分路段位于无居民区,但重要景点有多路车可乘坐。这是最不浪费美景与满足心情的方式。

滨海路上的雕塑栩栩如生,让人感觉是真的,这些美妙的海生物都是以实体为模子做出来的,所以会跟真的一丝不差。

去大连之前,我没有看过海,向往着那片蔚蓝。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美很壮阔的意象。当我来到大连,第一次站在大海边,心中的那种壮阔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海涛阵阵,海浪涌动,还有一群一群扑棱着翅膀的海鸥,我立刻像个诗人一样,朗声念道: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

老虎滩公园

大连市的南端有个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天然海滩,名叫老虎滩。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突然有一天,海滩北面的渔村来了一只大黑老虎,见了人就咬,村民们死的死、伤的伤,都害怕极了。村里有个叫石曹的小伙子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太不忍心,他决定要杀死恶虎,为民除害。但这只老虎凶悍异常,石曹皱着眉,在海滩上来回踱步,苦苦思索。突然,他听见一个姑娘的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从远处传来。恶虎又在伤人了!石曹怒从心生,拉开了箭猛地射过去。恶虎嚎叫了一声,仍下姑娘逃走了。

姑娘告诉石曹这只恶虎是天上的黑虎星下凡,只有南海龙宫的镇妖宝剑才能杀死它。石曹拿到宝剑,跟恶虎斗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它杀死了。但石曹自己也累得口吐鲜血,倒地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里的海滩称为老虎滩,把海滩东南面的那座山称作石曹山。

它的前身为大连虎滩乐园,落在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20XX年更名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园内蓝天碧海、青山奇石、山水融融,构成了绮丽的海滨风光。

公园内景点独具特色,设施完善齐全。有亚洲的珊瑚馆;世界、中国的极地馆;全国的半自然状态鸟语林;全国的群虎雕塑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马驷骥根雕艺术馆等文明全国的旅游景点;有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域的旅游观光船;特种电影播放场所——四维影院以及惊险刺激的侏罗纪激流探险、海盗船、蹦极、速降等游乐设施。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娱乐项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大连的大学

由于我们住宿在大连理工的招待所内,因此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来参观大连的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与海事大学一街相隔,与东北财经大学距离也不算太远。我们依次参观了大连理工,大连海事和东北财经。

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给人一种厚重感,有一种历史与时间赋予的魅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独特气质。但也绝不缺乏现代的审美标准,刘长春体育馆的风格便是写照。

与理工不同,海事大学给人的多是一种清新与自然。建筑风格趋于唯美,走在海事大学的小径上,有一种源于阳刚之美的气势在里面,不容半点渣滓与瓦砾。

那种线条的纯粹绝不是模仿来的,就像是从骨子里发出,灵魂里暗含的一样真切。

海事大学培养的精英们大都从事精密的仪器操作不容半点的粗心与马虎。既是如此,那么从他们的建筑,周围环境,便可以得出充分的答案来。与其说海事是一座大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座知识公园。

东北财经大学紧挨着大连海事大学,但却从连片的建筑中很容易区分。它没有海事大学那种广袤与大气,相反却有一种江南的小家碧玉在里面。不愧是文科生的摇篮,培养着绝对的气质。

一周的实习就要画上结尾的句点了,对于大连这座城市的向往与喜爱,充满着此时此刻就将离别的心,一种不舍,又是一种欣慰。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大连发展所经历的历程里,建筑风格也经历了由混沌到精晰,由粗放到具体的过程,起初无论是开发企业还是消费者都一致地迷恋欧式建筑,但却并没有真正了解欧式建筑的精髓,开发出来的所谓欧式建筑大多处于一种半知半解的状态,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最多就是一种类欧式建筑。

近年来,随着开发商和消费者的成熟和对生活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混沌和粗放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从欧美建筑中细分出来许多更具体的建筑风格,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地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定。而欧式,类欧式风格也被个性更加突出的德式风格、西班牙风格所具化取代,成为近年来常用的风格。

在这些纷繁多样的建筑风格中,西班牙建筑以及源自西班牙建筑的美国南加州建筑成为流行风潮,在大连,这种建筑风格瞬间成为主流,充斥媒体的各个角落,呈现在大连各个区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城市北部的加州洋房、到中北部的唯美品格、第五郡、一直到旅顺南路的蓝湾、友谊合升的壹品漫谷,从东部的运达嘉州阳光,到西部的万科溪之谷诸多建筑产品都和西班牙、南加州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

据介绍,西班牙建筑风格建筑属于欧洲风格一脉,后来在美国出现的南加州风格建筑也源于西班牙风格建筑,西班牙建筑的风格是比较华丽、细致,略带闲散却洋溢着饱满而富有激情的生活格调,大大的落地窗,雕花的柱式结构显示着一种生活的乐趣。无论是纯正的西班牙建筑,还是折衷融合的南加州建筑,其根本的共同点,就是这种建筑风格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生命和自然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们疲惫忙碌的心灵以慰藉和放松,这种人生哲学正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向往的,所需要的,想必这也正是西班牙建筑和南加州建筑在大连盛行的根本原因。

尽管大连城市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欧美风情,同时在季节气候特征上和人文情怀上也具备了和西班牙南加州建筑风格相契合的主要元素,但大多数城市居民表示,对于建筑风格,还是希望多元化建筑风格贯穿来的好。建筑风格是塑造城市形象的要素,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大连建筑风格呼唤经典,争取做到统一但不呆板,丰富但不杂乱,建筑风格多元化但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实习报告


期末考试后,我们进行了近十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先后在了长沙和益阳两大城市进行了认识.长沙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下湖南大学的建筑系馆、烈士公园、湖南省博物馆、黄兴路步行街、省政府和湘江沿江风光带。益阳我们主要参观了商业步行街、滨江风光带、火车站和建材市场。

一、长沙篇

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辖长沙、望城、浏阳、宁乡4县和东、南、西、北、郊5个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湘江与浏阳河。总面积1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城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上下。

主要风景浏览区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阁、烈士公园、月亮岛,主要名胜古迹和中国革命纪念地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开福寺、陶侃寺、贾谊故居,"****湘区委员会旧址"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因为在长沙只认识了短短三天时间,所以这里只对少数几个地方进行介绍.

1.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设计者为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魏春雨。

这个建筑表达了在湖南岳鹿山这一特定环境下设计者对建筑内涵、材料、功能、尤其是空间本质的关注!这可以算是一个现代建筑本土化的成功事例!

看过之后总体感觉不错,视觉冲击力很强。能在中国实现这样的建筑真是难得。感觉整个体量的整和很老到,三个维度的穿插让人眼花缭乱,但整体又很统一;花坛和建筑的配合很默契,可以感到建筑师不甘流于平淡的内心

2.湘江风光带

营造了富有魅力的休闲场所强化湘江风光带的休闲、观光功能,各级依托东侧主城区,充分利用湘江、桔子洲等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及观赏的场所。2)塑造独特和谐的滨水地区城市形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资源,利用湘江水资源,营建亲水空间,实现滨水地区多元化的城市职能。3)提供丰富自然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湘江风光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体现山水自然景观和现代都市景观的巧妙结合,强化山水自然景观和营造都市氛围,建构以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主体的景观空间体系及“带状公园”。

3.黄兴南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的见证. 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起司门口,南到南门口,全长838米,街面宽23-26米,包括近万平方米的黄兴广场,商业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及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步行商业街通过突出商业功能、体现古城风貌、展示湖湘文化、注入时代气息,使其以一流的市容市貌、一流的灯饰装潢、一流的街区文化、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成为长沙经济繁荣的代表点、城市文明的形象点、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在商业发展中的交融点,整个步行商业街已经成为长沙城市形象新的标志性建筑群,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已经成为全新概念的商业中心及旅游区,并赢来了“三湘商业第一街”的美誉。

问题

▲湖大建筑系馆

1.怎么没有东向立面?

2.用水刷石难道业主和校方会答应??

3.效果图东向好象还有一块,加上后好象更加完整,但照片里好象没有?

4.听说魏的室内做得很有名气,能否发几张室内的作品来?

5.有些雨水管处理得不够隐蔽。

6.整个室内空间会不会太暗?会不会因为过于注重造型而牺牲了室内的使用?

7.玻璃幕墙的感觉很差,和灰黄色水刷石不协调。

8.正立面的顶部构架的处理是否纯粹为了造型还是有别的考虑?怎么后面的构架变成了涂料?

▲黄兴路步行街

由于开发,黄兴南路上的古绩早已灰飞烟灭,所有房子都是后来砌的,像样一点的甚至还是这几年建的.旧时风貌已荡然无存。

▲湘江风光带

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告别是刚走下桥时,那一股尿酸味严重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横七竖八地躺着的一些周围的居民,有点影响市容。

二、益阳篇

益阳市位于资水尾闾,洞庭湖南缘,是洞庭湖畔的一块斑阑斐翠,是湘中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益阳市始秦建置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益阳市1994年3月撤署建地级市,现辖两市(益阳、沅江)、三县(南县、桃江、安化)、六大农(渔)场,人口442万,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1994年市域国民生产总值达112.335亿元,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26.9km2,人口29.78万万人,人均用地90.5 km2。

优势

市区资江穿越而过,319国道、长益高速公路、石长铁路、洛湛铁路及省1802、1837、1831横贯市区,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1、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我国未来经济实现由东向中西部的重大推进和转移,益阳做为湖南的三个沿江城市之一,必将受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强大辐射再上新台阶。

2、省际经济发展的重组—洞庭湖经济圈、石长经济带的新开发在湖南省开放带动战略中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新的增长点,而益阳将重塑地位与形象。

3、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的落户—益阳市“xx”至2021期间将有一大批国家和省际重点工程户,如石长铁路、洛湛铁路、180万千瓦火电厂、长益高速公路、益阳50万伏省级输变电中心、省九运会等的建设,将大大改善益阳的投资环境,大大增强益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总之,益阳市很可能成为湖南省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首先实现崛起和腾飞,产生后发性效应,后来居上.

1、规模

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三期:①近期(ⅰ期)为1995-XX年,规划人口40万,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人均95m2;②远期(ⅱ期)为1995-XX年,规划人口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人均100m2;③远景(ⅲ期)为XX年以后规划人口100万,建设用地按100万平方公里控制。益阳市规划区控制范围420平方公里。

《城市垃圾的问题_[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垃圾填埋场实习报告的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