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作用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作用》,感谢您的参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组织部门是抓党建工作的重要部门,组工干部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主体,组工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工干部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各级党组织建设,切实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要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党员是党的细胞,分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一是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组工干部要紧紧抓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这个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练就做好工作、服务群众的过硬本领。二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组工干部要始终把发展党员的质量放在首位,既要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也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围绕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组工干部要通过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建设,不断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渠道。同时,要关心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引导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二、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组工干部要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切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各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组工干部要在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问题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上下功夫。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组工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做到公道正派,自己首先要做到严以律己,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运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局面。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评价体系。选人、识人是组织部门重要职责,组工干部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要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二是要以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要注意大力培养选拔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不断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三是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促进领导班子转变作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要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放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组织基础

组工干部要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和协调能力、推进基层民主的能力、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切实引导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三农”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理顺农村“两委”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稳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畅通农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加强村组织阵地建设,办好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要加大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力度,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组工干部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抓好社区党的建设,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调整功能,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关心帮助城市弱势群体,维护安定祥和的社区秩序,共同创建“和谐社区”。三是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组工干部要引导企业党组织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靠党的组织优势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组工干部要着眼于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善于发现潜伏着的社会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组工干部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增强群众观点,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改变行政手段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消除不和谐因素。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看作风。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优秀范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优秀范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在构建会中发挥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应当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肩负着重要使命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促进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涵。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青年要积极承担起推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和无私奉献精神,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多作贡献,为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多作贡献,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民主法制的和谐统一。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广大青年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遵纪守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在全社会带头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是前提,当代青年要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坚决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分重要。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要努力奋发有为 第一,要把握好实现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关键在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原则。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一个有理想、有旗帜、有追求的组织,要更加广泛地把青年团结、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经过有效组织整合的积极、有序的力量,追随党的事业。第二,要把握好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原则。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这个组织的比较优势不断体现、不断发展的过程。发挥共青团组织特殊的优势,切实帮助青年解决人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在人生的进步、自身的发展上都能得到理解、得到帮助、得到启迪、得到支持,增进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进而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把握好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团工作有效性的原则。要把有效性原则贯穿到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教育关键是有效影响,服务大局关键是有效作为,服务青年关键是有效帮助,组织建设关键是有效覆盖。要提高共青团工作有效性必须强化资源配置。要做好四项工作:1、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一是利用希望工程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要动员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委等各级各类优秀青年集体积极助学;要组织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学校的少年儿童常年结对互助;学校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自强自立。二是利用青年志愿者整合人力资源,帮扶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送温暖、一助一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送生活物资、送服务、送文化、送医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2、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努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一要以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切实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施希望工程9+2助学计划。4、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和谐发展实践。一要积极倡导青年率先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积极实践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争做明礼诚信的新一代青年。二是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三是帮助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引导青少年亲身体验家乡的环境状况,教育他们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在体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育和弘扬生态环保文化,教育青少年饮水思源,增强母亲河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优秀范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是篇好,讲的是关于青年、共青团、发展、和谐社、组织、青少年、和谐、积极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充分发挥人事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人事编制部门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市**区人事局在中共**市**区委确立的打造“速度--、效益--、创新--、和谐--”的总体目标下,如何找准人事编制与实现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的结合点,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找准工作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等问题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形象意识、法制意识、自律意识”;通过坚持人事编制政务公开,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理念、创新人事政务编制公开的内容、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的形式,通过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人才市场配置,以柔性的人性化服务“构建和谐人事”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任务和要求,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决定》对加快构建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事编制部门在区委确立的打造“速度--、效益--、创新--、和谐--”的总体目标下,要找准人事编制与实现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的结合点,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找准工作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加大人事编制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完善人才市场配置,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使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这既是和谐社会对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事编制部门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保障。因此,人事编制部门应着力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学习意识。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一种追求,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的成熟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使思维紧跟新区发展步伐,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以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

2、树立服务意识。要淡化权力思想,切实把权力转化为服务,多提供人文关怀的条件,积极为全区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有效地履行人事工作的各项职能,以“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作为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主动做好超前服务,真正把人事局建设成为一个为民着想、解民所难、替民办事的服务型机关。根据人事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则。既要全面了解各方面工作情况,为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又要协调好各方,将新区创新的工作举措,通过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最短的时限内理顺,做到沟通一件成一件,件件有交代;处理一项成一项,项项有落实。

3、树立形象意识。要树立“我就是机关形象,人人都是机关形象”的意识。做到上级的精神不在人事局滞留,区级的要求不在人事局延误,办事的同志不在人事局受到冷落,新区的形象不在人事局受到影响。

4、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杜绝工作上的主观随意性,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实行政务公开,对干部任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考核奖励、工资晋升等工作全部实行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人事编制工作真正体现“阳光人事”。努力把区委、政府的目标变为人事工作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扬弃权力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5、树立自律意识。切实增强人事人才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时刻明晰个人和家庭的“情感线”,公与私的“警戒线”,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做到在履职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无一违纪,让全区人民满意。要围绕新区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多提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创新性、和谐性的有利于新区发展的主意,以较高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为领导当好政策参谋和工作助手。

二、坚持人事编制政务公开,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与人事编制工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才环境与人事编制工作相互促进,彼此推动,协调发展。良好的人才环境能促进人事编制工作发展,人事编制干部能改变人才发展环境。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实现人才辈出、人才荟萃和人尽其才必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人才环境,又要靠优秀的人事干部去营造、去建设、去培育。良好的人才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事编制工作的必由之路,更是人事编制部门不懈追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呢,只有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人事编制”,实行人事编制政务公开,不断创新政务公开理念、内容和形式,才能达到环境、人事、社会三者之间真正的和谐。

(一)要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理念。一是推进人事编制政务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权利实现的重要内容。知情权是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它不仅是人们参与权选择权的基础,更是制约人事编制行使权利的有效监督手段。二是推进政务公开是政府人事编制部门的重要义务。凡是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的事情都要公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三是推进人事编制政务公开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要造就选拔和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就必须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只有不断地增强用人的透明度,才能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二)要创新人事政务编制公开的内容。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而公开、公正、公平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所在,是唱响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应该说,目前许多地方开展的大部分是执行层面上的办事公开,如何进一步把政务公开引向决策和监督的层面,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相结合,使人事编制公开的内容全面覆盖,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一项贯穿人事编制工作全流程的基本制度。

(三)要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的形式。从人事编制部门的实践来看,目前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介、建立政务公开专栏、政风热线、咨询服务台、办事服务大厅等多种形式,积极畅通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的信息渠道。随着人类信息传递突飞猛进,网上政府成了政务公开的高级形式和发展方向,不久后我们将建立我们自己的人事站,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向公众提供相关的人事编制服务,必将成为人事编制政务公开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平台,也必将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更多人才

凝聚各类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机制建设是凝聚各类人才的保证。在实现**发展的加速、加速、再加速,“抢三年、拼五年”,抢时间、抢项目、抢机遇,拼干劲、拼智慧、拼胆识的时期,对人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搞好人才选拔、培育、管理工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凝聚更多人才。

(一)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广开纳贤之门。首先要创新人才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辞职辞退制、任期责任审计制、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切实选好用好各类人才。其次还要为选拔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打破地域界限、降低人才引进门槛,为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成长的理念。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搞好现有人才培训。促使专业技术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环境塑造人的“机制”,要把人才放到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去考验,增强其驾驭复杂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进行跟踪考察,从而促使其尽快成长。努力营造一个聚集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提高用人水平。对人才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管理,做到注重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一是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作为人事编制部门,就要善于发现人才,首先要有爱才之心。既要求贤若渴,又要有宽才之量。对于人才存在的个性特点,要正确对待,加强引导,宽宏尊重其个性。同时也要有护才之勇,对于人才所犯的错误或工作中的失误,要做到教育、帮助,寓教育与帮助于人性化之中,从而做到人尽其用,人适其事,位尽其才。二是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纪律监督,对干部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纪律予以处分;加强公示监督,对提拔使用的干部,凡因群众举报有问题,经查属实的一律不得使用;对干部8小时以外的生活、社交等,也要加强监督,防止出现与干部身份不协调、与和谐社会相违背的现象。

四、完善人才市场配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必须提高适应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为各类人才提供公正、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求人事编制部门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事编制服务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人事编制部门的职能优势和服务载体的作用,更加关注民生、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积极举办公益性招才活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收集,面向社会动态发布权威、高效的人才资源、人才引进、人才供求、人才改革等信息,为满足社会开展人事人才工作的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二是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从以直接的平面管理模式向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从以特定的封闭式的管理向开放式管理为主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政策和法律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单纯管理为主向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转变,从以粗放式、低效率的管理向科学的、高效率的管理转变;三是以优质的服务促和谐,以柔性的人性化服务构建生态优良的人事编制发展环境,加快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积极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择业指导、就业咨询等业务,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社会化、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开创人事编制工作新局面

人事编制部门是区委、政府的重要窗口部门,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任务;既面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又面对广大群众。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内强自身,外树形象,做到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具体讲,就是要扎实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勤奋学习,提升素质。事在人为,人在素质,素质在于学习和培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队伍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结合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理念,坚持原则,严格管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加强市场、金融、法律、信息技术以及人事人才业务等方面新知识的学习积累,并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二要勤政廉政,提高效率。要坚持严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人事编制工作纪律,以良好的形象创造良好的业绩。要勤于政务,既善于抓大事、抓要事,又要切实抓急事、抓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小事。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讲求工作方法,追求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勤于务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掌握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人事编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制定出适合我区实际,具有突破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抓好落实。

三要加强协调,提升能力。人事编制部门作为一个推进改革的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焦点,遇到的压力很大。在处理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时,要主动请示,及时汇报,得到区委和政府的支持,得到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配合,积极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在改革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不推诿、不扯皮、不逃避责任,通过共同努力,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改革和人事编制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的能力。这一条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无论是当权者还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对此,各国政治先哲们开过许多药方,当今世界也不乏长期没有动乱、没有战争、社会矛盾不那么尖锐、各方面关系比较和谐的社会的例子。但问题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今天中国的具体环境下构建和谐的社会?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机会平等,就是每个公民,不管贫富“贵贱”、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参与机会竞争的权利。竞争的结果是另一回事,但每个人都享有得到这种机会的权利,这种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可剥夺。这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能保证做到机会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能使人们心平气顺。今天社会上许多怨气就是产生于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真正做到机会平等。如公职、就业、教育等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体被公开或暗中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各种社会不公,有些单位和企业实际存在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长相歧视现象,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在小范围选用干部的做法,以及经济活动中的种种黑箱作业……无不属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些被无辜排斥在机会之外的人们,怎么能让他们跟社会和谐呢?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须知,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 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看得准,他剥去种种貌似革命的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外衣,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20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

抽肥补瘦,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有穷有富,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常态。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图建立一种人人过着一样贫富生活的社会。实践证明,那种模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失去竞争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党、政府和社会,首先应承认合理合法的差别,不应采取贫富拉平的做法,要继续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竞争发财致富,同时通过政策为弱势人们和地区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过依法税收将富人和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财富收上来进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税收用于发展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补贴,这叫“抽肥补瘦”。实践证明,这是许多国家都实行的有效政策。

当然,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实行坚决打击。他们与劳动致富者和合法经营致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所应该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实社会矛盾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只是尖锐程度不同而已。社会要形成习惯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处理矛盾的机制和社会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会用以暴力对暴力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结果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积累的巨大破坏,最后还是人民吃亏。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首先执政党内部,特别是领导高层,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过去一个严重的教训,是党的高层不和谐,斗争不断。高层不和谐,下面各级能和谐?党内不和谐,社会能和谐?今天不同了,全党上下很和谐。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党组织,7000万党员,只要共产党内部和谐,全国就乱不了。当然党内要和谐,必须发扬党内民主,营造党内发表不同意见和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把全党积极性调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改革开放,是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共产党任重道远。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

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作用


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目标,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今天,文学艺术更应该发挥独特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一、文学艺术能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以生动感人的方式传播、展示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文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审美娱乐功能来实现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鼓舞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学艺术能够以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作品反映生动、丰富、感人的社会生活,折射出作家艺术家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提出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很多读者和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爱国主义精神就是通过文学艺术这个载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渗透于人民大众之中,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认识到文学艺术具有展示和谐精神、体现和谐理念的重要作用。《周礼·春官》记载:“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周朝的统治者认识到,音乐、舞蹈具有使国家与国家和谐、人民与人民和谐、主人与宾客和谐、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独特功能。唐宋之际的很多大文学家提倡“文以载道”的思想。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这些论述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传播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承担起文学教化人民的责任和道义。

实际上,文学艺术的许多形式如戏剧、美术、曲艺、杂技、书法、摄影、电影、电视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前,文艺作品要以极其丰富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来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描写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生动实践,反映各族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出来,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思想理念,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诚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学艺术具有培养和谐心态、疏导思想矛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风尚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文学艺术具有疏导思想冲突、缓解思想矛盾的巨大作用。文艺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民和谐心态的涵养,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去处理好同自然界、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乐记》说:“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乐记》认为,古代的圣王为了克服社会的混乱状况,通过诗、歌感动人的善心,祛除人的邪恶心。荀子认为音乐的教化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作用。他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社会思潮的冲突中既有非对抗性思想的分歧,也有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各种不健康思想甚至错误思想的冲突,还有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各门类要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使观众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认清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思想意识的和谐,有效避免因为思想差异和冲突而引发社会矛盾。

其次,文艺还可以通过对不和谐现象的抨击,加速不和谐现象的消失,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激励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思想、不道德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情况,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通过鞭挞一切假恶丑的现象,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对不道德行为、不法行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抨击歪风邪气、树立社会正气,为建设和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三、创建和谐的文学艺术,也是为和谐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设和

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作用第2页

谐文化,离不开和谐文学艺术的创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是中华文化史册中色彩瑰丽的篇章。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我国人民创造的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学艺术,描绘了我国人民壮阔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我国人民细腻而又丰满的艺术情趣,记录了我国人民充实而又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和谐文学艺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作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真、善、美,体现了文学艺术家们对人的精神情感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文学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部好的电影、戏剧、电视剧,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选择,这种巨大力量,可以说是任何其他作品都难以达到的。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多创作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艺术产品,通过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和谐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自觉把文艺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颂扬优秀人物,礼赞传统美德,传播和谐理念,以思想性强、艺术性佳的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构建和谐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表明我们党在执政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一个政治组织,必须而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履行职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中发挥作用。古人曰:“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没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生态的良好,也就没有天下和顺、社会和谐。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各种问题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民政协开展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力。人民政协也只有围绕发展这个大目标、立足建设这个大格局,才能有所作为、多作贡献。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政治清明、体制合理的社会,人民政协要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中发挥作用。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政治的清明,而政治的清明,则得益于体制的合理。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好和完善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并努力使其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社会,人民政协要高举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中发挥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有多种、信仰有多样、政党有多个、职业有多行、阶层有多类。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展工作,在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必须尽一切努力,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伟大复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言路通畅、各得其所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做好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使各族各界人士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基础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是惟一按界别组成的组织机构,体现了人民政协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了解了各界别的意见就基本上了解了多数人的意见,掌握了各界别的情况就基本上掌握了全社会的情况。人民政协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上狠下功夫,既要反映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也要反映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使党委和政府能够更加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广集民智、顺乎民心。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心平气顺、和睦相处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感情基础中发挥作用。可以说,这十几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天下可畏在民怨”,“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政协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继续发扬为国是谋划、为民生操劳的精神,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富于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使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基础中发挥作用。创造活力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改变现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和一种结果。一个没有创造活力的组织和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组织和社会。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人物,在某一方面或是有专长特长,或是有知识见识,或是有经历资历,或是有名望威望。人民政协只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使一切有利于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一定能够有创造之举、获创造之利、得创造之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坚持正义、保持公平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基础中发挥作用。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内容是社会平等、机会均等,这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社会政策的灵魂。人民政协虽然是一个非权力机构,但是,《宪法》和《政协章程》赋予其具有民主监督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指出:“支持和保证政协依据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因此,人民政协要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通过有效的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诸如户籍、学历、身份、性别、年龄、就业、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以及司法、组织、人事、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人为性障碍。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管理有力、服务到位的社会,人民政协要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中发挥作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很多社会组织都是人民政协的组成单位,政协委员中也有很多是从事社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人民政协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通过视察、调研等形式,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为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等出主意、想办法,建诤言、立实论。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文求知、爱美求乐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中科教文方面人才济济的优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中发挥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富而思文、富而思乐,这是一条必然规律。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对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进取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非常广泛、眼界非常开阔,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性越来越强。人民政协要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健康向上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积极促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教育的思想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努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言献策。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发挥作用。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改革开放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使每个社会成员同时同等受益,加之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因素,造成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处于暂时困难状态,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这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政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特别是要继续鼓励和推动政协委员中的民营企业家把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过上幸福生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