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昨天在北京闭幕,会议公报强调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并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全球金融危机扩大背景下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无论对突破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瓶颈,还是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社评说,这次会议特别分析了经济形势,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成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社评认为,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既是应对金融海啸冲击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对全球克服金融危机的最大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加深和经济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弱;与此同时,XX年以来带动中国新一轮增长中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限制日趋严峻。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经济必须以内需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立足于内需,中国经济抗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就会增强。中国这一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保持平稳和健康运转,本身就是对稳定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社评称,中国改革大业是从农村发轫的,30年来中国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改革的首要问题在于土地制度,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会打破中国农村过于分散化的小农经济模式,刺激农村土地集中,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抚今追昔,有许多宝贵经验应当认真总结,有许多重大课题迫切需要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亟待加快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这次会议从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现总体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作出的贡献。从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权利五个方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这次会议客观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会议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针对目前的新形势,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会议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管理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二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扶贫、防灾减灾能力、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关键在党,并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学习心得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昨天在北京闭幕,会议公报强调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并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全球金融危机扩大背景下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无论对突破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瓶颈,还是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社评说,这次会议特别分析了经济形势,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成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社评认为,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既是应对金融海啸冲击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对全球克服金融危机的最大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加深和经济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弱;与此同时,XX年以来带动中国新一轮增长中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限制日趋严峻。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经济必须以内需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立足于内需,中国经济抗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就会增强。中国这一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保持平稳和健康运转,本身就是对稳定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社评称,中国改革大业是从农村发轫的,30年来中国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改革的首要问题在于土地制度,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会打破中国农村过于分散化的小农经济模式,刺激农村土地集中,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尊敬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我认真学习了全会内容,对党关于三农政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仔细学习了报告,报告中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三个“最需要”,不仅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农业、农村、农民组成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中国的农村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三农”工作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农业的发达,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三农”问题一直牵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三农”不稳,国将不稳,只有将“三农”问题放在心上,拿在手上,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好目前“三农”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三农”是国家的基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蔫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就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预示着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感想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感想追昔抚今30年大跨越、大变革、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偶然的巧合昭示着历史的必然。
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回眸30年大跨越,经济建设一直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
位于中国最西南角的XX省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的聚居区。经过30年发展,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李腊军说:“以前家里猪也没养,包谷也不种。现在,卖猪的收入一年有三四千元,种的香蕉也投产了,年收入13000多元。这在父母那辈,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个村的变化,折射着国家的变迁。
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航船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航道。”
回眸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之路,无不铭刻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烙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30年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逐步演进与探索……”
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回眸30年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开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00多亿元。而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万亿元--如今,中国一周内创造的财富,就超过30年前一整年创造的财富。
“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时为什么由农村的乡镇企业‘吃螃蟹’做个体经济?因为即使失败了,成本也很小。”被称为中国企业常青树的鲁冠球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里的关键节点,也深切地体会到成功来自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真谛。
1978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感想年,鲁冠球把村里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作了“战略调整”,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走向全国市场。30年后,万向集团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未来的标本式企业。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每加快一步,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跃上一个新台阶。”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正是在改革发展的坚定实践中,经济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在市场运行方面,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数据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
--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不断丰富。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适时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得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2%和6.2%。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2007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末增加1300万人以上。
……
正是坚持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的精神,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30年来,“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
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回眸30年大发展,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势不可挡,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随后,他们的做法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包产到户的想法和实验就没断过。安徽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这种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说,“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包产到户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进了这场改革。”
弹指一挥间,这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
农村的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突破,不断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农村发起了改革。纵观30年来,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农村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表示,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成绩之一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题,意义十分重大。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


“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部署,牵住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牛鼻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农村、农民无私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农村的改革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村的改革发展,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国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今天,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看,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积累改革经验、拓展改革领域、完善改革措施,推进全面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应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对外开放局面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通过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们从全局上统筹谋划、从战略上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着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党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扎扎实实做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新局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