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白国周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学习白国周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学习白国周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的详细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他的事迹很“平常”:每天第一个到面,从风门、绞车、轨道、耙斗机到工作面,查隐患、做记录、盯整改、解难题……

他的事迹很不寻常:80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出过一次工伤;带出13名优秀班组长、230多名工人,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七星公司开拓四队班长白国周,用长达20多年的勤奋努力、恪尽职守,书写了煤矿基层管理的传奇。

当矿工,他不觉单调枯燥,钻技术、摸门道、找诀窍,把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掰八瓣,拿下10余个工种,练就“十八般武艺”;带班组,他耐心传帮带,铁面不徇私。在领导眼中,他是无可挑剔的多面手,更是把住一线安全生产关口最可信赖的放心人。在工人心里,他是同冲锋共甘苦的亲兄弟,更是指引方向的领路人。他用言行构筑起煤矿安全之基,用时间见证了自己和工友的承诺。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白国周,要像他那样有积极的进取心,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做有本事的人。做好机车一线安全生产,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要有安全理念,要有安全技能,更要有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的毅力。对行车专业安全知识一知半解,应对无异于盲人摸象、缘木求鱼。只有抱着“干行车是一门大学问”的心态,虚心求教,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善于思考、注重积累,才能“啃”掉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和常识,成为生产一线真正的行家里手。

学习白国周,要像他那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尽责,这是白国周20多年始终如一、从严律己的动力源泉。有人说,井下条件恶劣,工作内容一成不变、枯燥无趣。而对白国周来说,这里正是播撒汗水、孕育希望的地方。他的例子告诉我们,有了深沉的情感,再简单、普通的工作一样可以干得有声有色,从中找到劳动的乐趣;而有了奋斗的激情,才会正视使命、承担责任,也才能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享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

学习白国周,要像他那样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班前检查不能少、班中巡回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不能少”,这是白国周在多年的安全检查中总结出的经验。这样类似的经验在日常管理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快、三勤、三细”(嘴快、腿快、手快,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心细、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总结起来就是多动脑、多干活、不耍滑。在行车一线,突发状况很多,往往是问题很小,危害很大,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务实的作风,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避免因小失大。而在不同的岗位,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也有助于形成适应自身工作的独特方法,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

学习白国周,要像他那样严格纪律、铁面无私。安全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次宽容、一次心软,换来的可能是血的教训。每一名基层员工都应该把严格纪律上升到为行车人员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时刻督促行车人员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实现自主保安,将人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白国周,一名普通的煤矿班组长。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他已成为煤矿基层安全的守护者,成为广大矿工心中的楷模。我们需要更多像白国周一样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不平凡,在各个行业中绽放耀眼的光辉。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近几个月来,随着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的挖掘和新闻媒体的不断报道,一场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在荆楚大地广泛深入地展开。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和民政部党组最近又分别作出了在全省和全国民政系统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周国知精神正在转化成为 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动力,是我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扬起国知精神的光辉旗帜,深入地探讨国知精神的实质、精髓和思想基础,才会自觉地充分运用这笔财富,激励和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好
的为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国知精神的实质和精髓

周国知同志在近三十年平凡的公务员岗位上,做出了数不清的不平凡的事迹,虽然所有的事迹都没有惊天动地,但处处体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很多的闪光点,但最耀眼的是以下几点:

1、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周国知同志参加工作25年,换了六次工作岗位,不论是基层领导干部还是机关一般办事员,他都能愉快地服从安排,毫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干好一行,从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任人武部长是全州优秀专武干部,全国著名扶贫状元黄子阶至今还念念不忘周国知当年的表现;任乡长时一心琢磨要为群众修桥铺路,为干部群众改善生活条件;任计生办主任,不仅不怕脏累,不怕“倒霉”,还被评为州、县的先进;两度任民政办主任,不仅没有淡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更加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直至倒在了“消茅”的岗位上。这充分展示了周国知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共产党员先进性形象。

2、默默奉献,不图名利。周国知同志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从不张扬,更没想过图名谋利。群众听不到他的豪言壮语,看不到他的颐指气使,所见所闻的只是他传达的政策、教授的科学种田方法和亲情的关怀,以及实打实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做的事情。周国知同志生前所做的工作、所受的艰苦,不仅没有见诸报端、媒体,而且他从不向乡里的同志们倾诉,在他身上,满脑子装的都是如何抓紧为乡亲们多做些事情,为困难群众多解决些困难。翻开周国知同志的笔记本,记的全是困难老百姓的姓名和一串串数据,丝毫不见自己工作成绩的记录。周国知一生只有三张照片,一张登记照,两张别人抓拍的模糊不清的工作照,在“消茅”过程中为茅棚户拍了几百张,也没为自己和亲人留下一张照片。周国知同志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他不图名利的真实写照,但他为民、亲民、助民、爱民的每一件事情,都深深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揹

3、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同志看了周国知事迹后给予的高度评价。周国知同志一生清正廉洁,的的确确做到了这一点。他经手上百万元资金,从不为家庭谋取一分钱私利,象儿子想照张相,女儿想用点单位的材料纸的事,他可以举手就得,但他把守住了。即使是父亲和亲兄弟本可以按政策享受的照顾他也更加严格地给予取消。走进周国知的家里,看到无遮挡的住房和不能再简单的陈设,不能不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和感动。他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国知同志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为大家、为群众的事情上。除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尽快送到群众家里外,他把妻子背来的腊肉送给了无肉吃的群众,他把口袋里仅有的十元钱捐给了无鞋穿的老农妇,他把汗水和鲜血洒在了便民桥上,他把感情融入了福利院老人的心田,他把生命献给了一百二十七户住茅棚的乡亲。

4、不畏艰苦,带头实干。周国知同志在帮助群众的工作中始终做到凡事自己带头干,带着群众干,条件再艰苦也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而且干得实,干得真,不叫苦,不喊难,一点一滴都充分体现了他求真务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他在任后坝乡乡长期间,主持修建“幸福桥”时,带头从羊肠小道上背水泥,抬石头,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掏沙,一干就是10多天,既使是妻子病重也只是买药请人带回,没有离开工地,直到现在,与他当年一道修桥的群众谈及周国知就禁不住潸然泪下。为推广地膜苞谷、地膜烟,他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让家里人、亲戚朋友带头种。在任民政办主任时,只要是发了灾,不管是什么时候,他都会及时赶到。就是在肝癌晚期,他仍是强忍剧痛,不怕昏倒,亲自带着村干部硬是核查完该乡最后一户茅棚户。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目中,周国知做的好事可以用背篓揹,可以用箩筐挑,但他从不
夸夸其谈,从不指手划脚,事事处处带头苦干实干,一生从不言苦,他是一个不知苦、不叫累的硬汉子公务员。

二、国知精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公仆情怀;坚持求真务实、扎实肯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群众”的崇高品德上。周国知精神的产生,不是人为的喧染,也不是无根无据的拔高,而有其深厚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革命老苏区的薰陶。周国知同志的家乡大革命时期是苏维埃政权建立较早的地方,是共产党较早发展的一块红土地,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就洒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革命事迹,对生长在这里的周国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周国知走向为民办事的道路起到了萌芽的作用。

——家庭良好风气的潜移默化。周国知的祖祖辈辈善良诚实,父亲抗美援朝回乡后对儿女有良好的教育,经常要求他们要心地善良,为人诚实,关爱乡邻,做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党组织,对得起老百姓。妻子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在长期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不拉后腿,支持丈夫工作,并且和父亲一道经常告诫周国知,无论家庭多么困难,公家的东西一分都不能拿。这种家庭氛围,为周国知同志舍小家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环境的感染。椿木营乡气候恶劣,自然环境艰苦,但民风淳朴,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乡亲邻里有自觉互相帮助、互相接济的良好习惯。椿木营乡有一个优秀的党政班子,有一批周国知式的基层干部,他们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和群众打成一片,能够根据本地特点真抓实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群众生活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与周国知同志并肩作战,工作互相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同志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周国知帮助不少。周国知精神的产生不是孤立的,是以周国知为杰出代表的一批优秀基层干部的集中体现,是椿木营这个大熔炉铸造了周国知形象和周国知精神。

——党组织的长期培养。周国知从读书识字起,就受到了党的各种教育,在学校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部队时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后被吸取入党,并受到了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特别是回到椿木营乡后,各级党组织给予了他更多锻炼和培养的机会,特别是在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调整上,对周国知的考验非同小可,时任椿木营乡党委书记的李明山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和周国知同志交心谈心,给予勉励,周国知同志经受了职务调整的考验,一心一意扑在为民办事的工作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而受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

——自我的不断修养。这是周国知精神形成的内因。周国知为什么能一生自觉坚持为民办事?核心因素是他长期坚持自我修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时刻刻放在心坎上,除了党的各种教育培养外,周国知同志注意经常反省自己,告诫自己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抵制社会上的市侩风气,始终牢记乡亲们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才是自己成长的土壤。他常常向妻子和儿女们讲起工作中看到老百姓困难境况时的心情,实际上也是在修炼自己。接触的困难群众越多,修炼自己灵魂的程度就越高,周国知占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思想境界就有了产生飞跃的可能,长期进行自我修养并在平凡中显出伟大的不平凡的周国知精神也就自然产生了。

三、周国知精神对我们的深刻启示

周国知同志的事迹非常感动人,周国知精神更加鼓舞人。学习周国知精神,从周国知的事迹中,能使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受到不少的启迪。

启示一:只要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心中就会装着你。周国知同志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不论调整到什么岗位,心里都惦记着老百姓,他对困难群众从不搞虚情假意,也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为弱势群众排忧解难。他在生时从不张扬自己,也不曾想过当典型受表彰,他用一种朴素的感情对待每一位乡亲们。正是周国知同志长期的真诚、朴素和实在,使自己的形象铭刻在了椿木营人民的心里,因而在他去世后不仅受到群众广泛的追忆和怀念,而且期盼着有更多的周国知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在椿木营的每一个村落,只要谈起周国知,乡亲们都深情的念叨着他做的一件件好事。这种念叨和思念,是周国知一生为民办事、时刻心装人民的强烈反映。这使我们感到,要想不被人民遗忘,首先必须时刻不忘人民。

启示二: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周国知同志长期工作在交通闭塞的边远高寒山区,而且几经上下,时而领导,时而普通工作人员。按一般人思维,周国知这种环境是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的。但周国知却能用平常的心态,长期扎根基层,而且能上能下,能官能民,鞠躬尽瘁为老百姓办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认真践行了“三个代表”,把群众利益当作天大的事情办,并且努力办好,办得让人民满意。周国知同志几十年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十分平凡的,但这些平凡的事迹中却处处显现着伟大的精神,闪耀着伟大的光芒。这使我们感悟到,只要用心去做人民需要的事情,小事也不小,甚至重若千金,只要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
茏龀鑫按蟮某杉ɡ础?

启示三:过好了权力关,就能无私无畏。周国知的另一个伟大所在,就是正确对待权利,过好权力关。他担任的各种职务虽小,但在贫困山区的普通老百姓眼中却非常重大,关系着他们的安危冷暖和基本生存。周国知十分珍重党组织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着“权为民所用”,丝毫不让自己和亲属占一点公家的便宜。他自始至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努力节约每一分钱、每一两粮;他用自家的钱物不断地赠送给最困难的群众,却从不借机为家里拿回一块木板;他为了给乡亲们多做些事情,把生命置之度外!周国知同志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丢掉私心杂念才能正确地用好权力;没有了私欲,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随着学习周国知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系统地把握周国知精神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统一思想,十分的珍惜并充分发挥这笔精神财富在推进我们各项工作中的激励作用,认真对照国知精神找出我们工作和思想上的差距,让国知精神发扬光大,让国知精神深入人心,让国知精神的光辉旗帜高高的飘扬!

学习刘金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刘金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一连几遍聆听了感动中国英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感人事迹,掩卷回味,不禁感慨万分。作为公安战线的一名基层指挥员,我为全国公安战线能够涌现出这位杰出的感动中国英雄而骄傲,同时又我自己能够成为这个英雄的团队一员而感到自豪。
刘金国是全国公安战线有史以来的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他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他的敬业精神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感天动地。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救火第一线,还是在震耳欲聋的抗震最前沿;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的打击刑事犯罪的各个战场,还是在“清网行动”的各个角落,刘金国同志始终是舍生忘死,以一名普通一兵的身影顽强拼搏,披肝沥胆,彰显了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超人的指挥才能。在高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上,刘金国同志一贯从严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处处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他坚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他把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把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最为工作的指路明灯,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刘金国同志把党的形象、人民警察的声誉看得比生命还珍贵,30多年来,无论工作岗位、环境、职位如何变化,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始终没有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始终没有变。他严于律己、恪守原则,从不接受任何宴请和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他不仅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还严格要求“身边人”、“家里人”,真正做到了“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各级公安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安民警要像刘金国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利益观,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心为公,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和人民警察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名公安分局局长,学习刘金国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应该首先学习他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要学习他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魄;学习他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为此,我将以刘金国同志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为榜样,兢兢业业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带好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环境,全力构建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一)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在最近的班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工作中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身为一名高速人,学习工作技能,掌握工作要领,用微笑传递大爱,为司乘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我们宗旨。工作无小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更好的展现高速人的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服务大家,造福你我。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投稿人:王帆 投稿单位: 京哈北线管理处-收费站-东新庄收费站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我们怀着学习的态度2013年5月20日至5月24日我们一行五人到齐家楼初级中学学习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具体体会如下;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的学习认知,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在齐家楼中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自身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我晓得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打算如下;

1.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是学生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并且按照齐家楼初中各组的编排模式使学生之间有个监督共勉的机制。

2.平时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要有学习习惯,读书习惯,作息习惯等的形成,为孩子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身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自己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4.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及时解决在教学中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5.虚心学习,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挑战自己以齐家楼初中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争取自己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河北新闻网4月25日)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学习高庆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高庆国先进事迹(一)

高庆国,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7年9月8日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8月通过公选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历任富锦市政府副市长,富锦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同江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等职。2016年5月30日,高庆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48周岁。

参加工作26年来,高庆国同志始终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这片他挚爱的黑土地。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身处领导岗位,他始终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特别是在富锦市和同江市担任领导职务以来,他参与指导了富锦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组织实施了富锦旧城改造的攻坚之战,承受经历了同江抗洪的生死考验,在分管和负责的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执着与担当、无私与奉献、善良与真诚、正义与坚守。高庆国同志是我市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为深入学习宣传高庆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向高庆国同志学习活动。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庆国同志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党需要,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承担、去完成。在确诊为肝癌晚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牵挂的是总书记即将视察的八岔乡赫哲新村建设,牵挂的是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牵挂的是同江铁路大桥的进展;即便组织曾酝酿晋升他到更重要的岗位上任职,他也考虑事业发展和身体因素主动放弃。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不为名利,把崇高信仰作为强大精神支柱,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深处与党同心同向,对党的理想和目标充满信心,让对党绝对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求实态度。高庆国同志一生都在不间断地学习,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他学习能力突出,业务精湛,经历丰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能从不熟悉到熟悉,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处理各种疑难复杂问题都能从容应对。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与工作的习惯,干一行,专一行,并注重从正在做的事情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同分析本地本部门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精神同推动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同推动本地本部门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直面矛盾、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高庆国同志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遇事不推诿,工作不畏难。无论是面对拆迁治违时的威胁恐吓,还是面对土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面对信访工作的棘手难题,还是面对同江抗洪的生死考验,他都毫不退缩,冲锋在前,处理果断。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自觉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重大挑战面前,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激情,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以敢当敢为的精神,以善做善成的本领,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的职业操守。高庆国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身处领导岗位,拥有较大的权力,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搞团团伙伙,从不搞利益交换,切实做到不法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有的开发商给他送钱他一概拒绝;有人拿他的生命相威胁,他从不惧怕;亲属想利用他的职务影响办事,他坚决不允许。在奉公与徇私的天平上,他从未向自己倾斜。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清清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时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守住底线,坚守清正廉洁这一立身做人的生命线,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不为骄奢之事,不羡富贵之气,不助攀比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热情为民、服务百姓的公仆情怀。高庆国同志从基层起步,农民家庭出身的背景,让他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对待普通群众总像自己亲人一般。他提议为收入微薄的环卫工人涨工资、为欠薪农民工讨要工钱、为鳏寡孤独的职工家属解决生活困难。在他的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一定解决好;一时解决不了的,他自掏腰包帮助群众渡难关,他对人民群众倾注了满腔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情感所系、职责所在、事业所求,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积极回应群众的普遍关切,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党组)、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高庆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龙江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做好本职工作和完成当前任务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迅速在全市上下掀起向高庆国同志学习的热潮。要通过事迹宣传、座谈讨论、报告会等多种方式,用高庆国同志的高尚精神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上下要以高庆国同志为榜样,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开创佳木斯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高庆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记者在桦南采访高庆国的同学同事时,每时每刻都被高庆国的事迹所感动着,泪水时不时地涌出眼底。随着采访的一步步深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党的好干部形象,让人仰视、令人肃然起敬,让人们从心底感受到,虽然高庆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奉献中延续。

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载

在对高庆国高中同学、桦南县国税局人事教育科科长赵伟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赵伟在6月2日写下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转发至朋友圈,令同学们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赵伟说,后来改了几稿,但这是初稿,它看起来不像诗,但最能反映当时自己的心情。也真的希望高庆国只是沉沉睡去,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那一年那一月

——仅以此文字送给我病逝的同学

那一年那一月相逢在青葱的校园,清秀的脸上一副近视镜,一身洗得发白的蓝,挺直的脊梁昭示你的刚毅,瘦弱的肩膀承载着全家人的期盼。

那一年那一月街头转角的咖啡馆,你轻轻搅动着一杯卡布奇诺,苦涩的味道刺激着味蕾,氤氲的气息提示着我们已经奋斗了十八年。唏嘘感叹中聆听着怀旧的老歌,有着共同经历的我们已经步入沧桑的中年。

拓展阅读:学习高庆国事迹

我想,我见过你

——致高庆国

你像是大树,

繁茂的枝叶里记载着对学习的热忱;

你像是高山,

耸立的脊梁上写满了对工作的热情;

你像是大海,

宽广的胸怀里拥抱着对人民的热爱;

你像是天空,

明媚的阳光中拥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我想,我见过你,

在2013年的洪水里,

你脚踩洪波激起千层浪,

你头顶雷电力顶万点雨,

重重难关不畏惧,

勇敢的站在危险的最前端。

我想,我见过你,

在困难重重的工作里,

你有发不完的光和热,

你有用不尽的精和力,

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却始终没有自己……

但是人民却会

把你深深的怀念思念想念,

有的人活着,

但他已经死了,

而你死了,

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作者系市委宣传部 宣教科副科长 卢虹旭)

学习蒋国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无私的奉献

——学习蒋国珍先进事迹有感

“一个人不光是活着的时候要幸福,死的时候还要幸福。我们的生命不是靠肉体生命,而是靠精神生命。我死了以后,如果我的精神还存在在的话,那是非常幸福的。”

——蒋国珍语

听到这样的话,心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精神让他幸福,甚至死后如果精神还存在的话,都会觉得非常幸福?答案是——蒋国珍和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蒋国珍老师的先进事迹,上网查阅有关蒋国珍老师的文章、视频等,让我走进了一位心怀国家、心怀孩子,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的,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老教师。

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曾采访报道过蒋国珍老师,这样评价蒋国珍老师:“蒋国珍,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本可以丰衣足食,但是他却偏偏要散尽家财,与其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还不如说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我们整个社会,他的行动也在丰富着我们人生的意义。”蒋国珍老师是我市渝水区罗坊镇一名小学离休教师。近30年来,他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他个人生活却过得异常节俭,甚至连开荒种地所得的收入,也被其“挪用”于资助学生。

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他做出这样在旁人看来类似“傻瓜”才会做的事呢?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是一名教师对孩子倾注的无私的爱。

蒋国珍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能力带领群众搞经济致富,惟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困难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学知识,长大后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共产党员,心中装满了党的事业,装满了人民群众,惟独没有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格,从蒋国珍的言行中,我们读懂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朴素感人的情怀。

蒋国珍说:“人很快就衰老、死亡,我们的精神是很长的,把心灵寄托在学生身上,就会过得更快乐,寿命更长。”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心中装满了教育事业,装满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孩子,惟独没有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朴实的人格,从蒋国珍的言行中,我们读懂了一名农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

我们学习蒋国珍老师,无需像蒋国珍老师那样“自虐”自己,但我们可以学习蒋国珍老师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像蒋国珍老师那样,将我们的热情奉献给教育事业,将我们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教育工作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实践过程,人们极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教育劳动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心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心系学生,做到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善于从本职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学生。就像一粒种子,要经过播种、浇灌、收割……才能变成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教育学生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播下了目标,不再继续浇水,不去收割,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收获。

蒋国珍,其实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但是,他却做了值得大家称颂的事,从这些朴实而又崇高的事中,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才叫真,什么才叫无私,什么才是奉献。最后,用网友“心平”的话结束此文:

“蒋国珍的境界,不是人人可达,也无需众人皆达,但作为一个参照系,一盏明灯,却很有必要。当我们迷失方向时,抬头看看蒋国珍,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心灵,于我们的社会,于我们的国家都大有裨益。”

学习周国知先进事迹的体会


学习周国知先进事迹的体会
周国知同志是宣恩县椿木营乡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他始终把“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模范行为赢得了基层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用生命铸就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时代精神,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万事民为先”就能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周国知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民政干部,手中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但他为什么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实事?因为他以“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无论手中权力大小,都深知权力是老百姓给的,是党和政府赋予的一种责任,必须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谋利益。学习周国知精神,就是要学习周国知同志的这种正确的权力观,解决好怎样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人民群众,人民就拥护(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要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作为共产党的一名党员,人民群众的一名公仆,一定要象周国知同志那样,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要“万事民为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群众扎扎实实的谋利益。
“万事民为先”就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周国知在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尤其在他从事民政工作期间,尽职尽职,鞠躬尽瘁,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满意是最大政绩的政绩观。学习周国知,我们就更能体会“万事民为先”,就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出政策、谋思路、想办法,就能够实事求是,就能够脚踏实地,就能够顾全大局,就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所需,是“德政工程”而不是“形象工程”,是“安民、富民、为民”,而不是“扰民、伤民、害民”。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真正的政绩,必须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政绩,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是人民群众支持的政绩。
“万事民为先”就能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宗旨,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句话: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一点。当前在党员干部中存在对发展观的一些错误的、片面的理解:以为中心,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和改革力度,不考虑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实,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包括社会事业发展;文明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更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民群众更注意生活的质量,更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更看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生活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中,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在谋发展的过程中,要为大多数人着想,谋利益;在考核一个单位、干部时,完成经济指标和打下良好基础同等重要。只有树立了这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体现“万事民为先”的行为准则,人民群众就能真正得到实惠,经济、社会就能够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学习张国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张国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触深刻,他扎根山区无悔无怨,真诚付出,勤勉工作,忠实履行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清廉自守,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他公正无私、严格执法,维护了法律尊严;他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群众家长里短的平凡琐事中,尽显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赤子情怀。这些正是我们学习他宝贵精神的真谛所在,这是一种内在的无畏、果敢、奉献精神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现在很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浪潮里,挡不住诱惑而自甘堕落,随波逐流,放弃了精神追求,做事做人境界、格局非常狭小,冷漠、无所谓、烦躁等等不良的东西充斥头脑,有的甚至形同行尸走肉,对他人对社会很少甚至没有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是非常可怕的,时时都处在崩溃或者死亡的边缘。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但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自己现在所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应该的吗?张国森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要正确定位,要爱岗敬业,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有针对性的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有方向的提升比提升本身更重要。
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就要结合我们各自工作岗位,各自的实际,按要求抓好落实,全心全意去工作,真正用心,把工作做实做细,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肯定自己,不断获取成就感,在成就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工作。人是亦善亦恶的,善中有恶,恶中亦有善,如何正确扬善抑恶,是每个人、每个集体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就是自己要不断学习感悟而后行动,行动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成命运,亦就成身。毛主席说过:阵地自己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学习张国森同志,就是要用他的宝贵精神占领我们的精神阵地,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达到扬善而抑恶的目的。
特别是张国森同志就在我们身边,他很低调,也很普通,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不计生死,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只有不怕死敢去死的人,才配活着,因为他已经超越了生死。人最可贵的就是超越,只有超越,才有新生。先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想,我们都能成为先进成为英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