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下一步将组织专题学习讨论活动。我在这里先讲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

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最近在与省委常委一班人谈心时,大家也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前提出增强忧患意识不仅不会否定大好形势,而且清醒认识大好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中国治国古训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说。在这方面,日本民族的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生存空间不大,其忧患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因此善于学习、创新和创业,由此造就了由一个国土资源小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并长期保持这一地位的奇迹。而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政府最近斥巨资拍了一部叫做“日本沉没”的电影,说明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啊!实际上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一种精神内醒,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

广东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面对大好形势,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长期捧着“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听惯了别人的赞誉,很容易使我们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缺乏忧患意识,导致不思进取,后果将是极其有害的。斯大林在《论列宁》中说到,“不因胜利而骄傲”是列宁性格中的一个特点,我们也要“不因成功而骄傲”。况且我们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许多方面与兄弟省市比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从过去10年与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发展水平对比看,我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人均GDp不仅被江苏超过,而且与浙江的差距不断拉大,由1996年相当于浙江的95.7%下降到2006年的88.9%。再从人口和就业变动情况来分析,这10年间,我省总人口净增1644万人,远远高于江苏的439万、山东的571万和浙江的567万。

我省年末就业人员从3641万人增加到5250万人,增加了1609万人,年均增长3.7%,大大高于浙江的1.9%、山东的1.3%、江苏的0.4%和上海的0.4%;我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新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山东的22万元和浙江的21万元。这说明,兄弟省市用较低的人力投入取得了较高的人均产出。再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这10年间我省年均增幅为13.3%,仅高于上海的7.2%,低于浙江的16.7%、江苏的17.8%和山东的21.7%。兄弟省市总体上用工增长慢、投入增长快,这“一慢一快”,加上我省总人口增长远远高于兄弟省市,三重因素叠加,必将使我省继续拉大与他们在人均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又比如,我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如江浙等省。去年我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从0到1,数值越大表明差异越大)为0.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7,也高于江苏的0.71、山东的0.67、浙江的0.38。凡此等等,足以告诉我们,推进科学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否则,不但不能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甚至连原有的地位和优势也会丧失。

第二,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

首先,广东开放程度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经过近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广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2006年外贸依存度高达160.4%,其中出口依存度达91.9%。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大于国内政策的影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汇价下跌、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对我省资产价格波动、出口效益下降、资源能源紧张乃至物价上涨都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不树立世界眼光,就不能预见来自国际的风险,就不能应对经济生活的变化。

其次,国际竞争形势的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我国加入WTO时间不长,我们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各种新标准、新规则、新手段层出不穷,在这方面我们还是个“学生”。只有树立世界眼光,甘当学生,当好学生,才能变成“先生”,才能参与竞争规则的制定,抢占更加广阔的市场。我省的中兴通讯公司,从1995年就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经过十几年发展,不仅在一些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他们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但像这样的范例在我省仍是屈指可数。

再次,广东目前的地位和下一步的战略取向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广东在国内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世界”,我们的战略取向应当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今国际产业与科技发展大势,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抢占现代产业发展的先机。

广东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洋文化与开放意识浓厚。近代以来,林则徐在广东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我们广东梅州人黄遵宪。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是珠海香洲人容闳。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广阔世界眼光的伟人,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广东的商人遍布世界,华侨人数为全国之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又是第一个面向世界寻找发展资金的省份,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广东拥有一个面向世界的优越地理条件,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使我们少了内陆地区难以克服的外部隔阻,我们的先人、先辈在面向世界、开拓开放上,留给了我们那样多宝贵的经验,给我们打下了这样好的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在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没有理由不为中华民族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东近现代的历史为广东创下了那样多具有世界眼光的“第一”和“最早”,而我们能为后人创造些什么?这个问题应当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树立世界眼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克服人们文化心理障碍和局部狭隘视野,冲破计划经济影响的束缚,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去谋划未来发展。

第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发展经济首先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突出“物”、强调“物”,是必要的。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的增长,似乎渐渐地从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变为了目的。“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成为其典型的思想特征。人们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常常忘记了为什么要做大做强。有些人一谈到发展,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忽视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执行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对你的支持下来了。印度人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落败,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在“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解放思想,还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要看结构怎么调整,产业如何升级,公共服务怎样改善,还要研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弄清他们的数量、素质、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以上的许多数据表明,我们的经济总量快速增多,人均水平位次却开始落后;本省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算太高,但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劳动力富裕,城市却招工不足;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但人均水平却不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就经济抓经济,不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控制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拿出举措,认真解决,广东就永远无法在GDp、城乡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上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就始终难以创造社会治安的高水平,就长期不能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是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改革创新方面历来是走在别人前头的,许多后来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广东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都是总结了广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推广的。回想当年,广东能产生经济特区,是广东解放思想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广东的“特”,从来都是靠广东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了贫穷给予的压力,没有了外国人的歧视,温饱式小富的生活消磨了改革创新的锐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当年我们没有资金,就创造了“以什么养什么,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没有技术,就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发展“三资”企业,用解放思想的智慧和视野,找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办法,使广东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今天,我们也遇到了土地制约、技术瓶颈、结构难题、社会冲突等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小平同志托付的任务将难以完成。广东改革创新的历程表明,只要我们的改革创新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让广东人民生活得更好,就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也一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终也是一定能够得到中央的支持和认同的。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制度,能不能干出出色的业绩,能不能用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创新是正确的。而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解放思想!

总之,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以解放思想为“纲”,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我们不能躺在原有的成就上酣睡,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下一步将组织专题学习讨论活动。我在这里先讲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

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最近在与省委常委一班人谈心时,大家也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前提出增强忧患意识不仅不会否定大好形势,而且清醒认识大好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中国治国古训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说。在这方面,日本民族的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生存空间不大,其忧患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因此善于学习、创新和创业,由此造就了由一个国土资源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长期保持这一地位的奇迹。而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政府最近斥巨资拍了一部叫做“日本沉没”的电影,说明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啊!实际上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一种精神内醒,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

广东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面对大好形势,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长期捧着“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听惯了别人的赞誉,很容易使我们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缺乏忧患意识,导致不思进取,后果将是极其有害的。斯大林在《论列宁》中说到,“不因胜利而骄傲”是列宁性格中的一个特点,我们也要“不因成功而骄傲”。况且我们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许多方面与兄弟省市比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从过去10年我省与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发展水平对比看,我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人均gdp不仅被江苏超过,而且与浙江的差距不断拉大,由1996年相当于浙江的95.7%下降到XX年的88.9%。再从人口和就业变动情况来分析,这10年间,我省总人口净增1644万人,远远高于江苏的439万、山东的571万和浙江的567万。

我省年末就业人员从3641万人增加到5250万人,增加了1609万人,年均增长3.7%,大大高于浙江的1.9%、山东的1.3%、江苏的0.4%和上海的0.4%;我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新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山东的22万元和浙江的21万元。这说明,兄弟省市用较低的人力投入取得了较高的人均产出。再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这10年间我省年均增幅为13.3%,仅高于上海的7.2%,低于浙江的16.7%、江苏的17.8%和山东的21.7%。兄弟省市总体上用工增长慢、投入增长快,这“一慢一快”,加上我省总人口增长远远高于兄弟省市,三重因素叠加,必将使我省继续拉大与他们在人均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又比如,我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如江浙等省。去年我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从0到1,数值越大表明差异越大)为0.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7,也高于江苏的0.71、山东的0.67、浙江的0.38。凡此等等,足以告诉我们,推进科学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否则,不但不能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甚至连原有的地位和优势也会丧失。

第二,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

首先,广东开放程度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经过近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广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XX年外贸依存度高达160.4%,其中出口依存度达91.9%。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大于国内政策的影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汇价下跌、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对我省资产价格波动、出口效益下降、资源能源紧张乃至物价上涨都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不树立世界眼光,就不能预见来自国际的风险,就不能应对经济生活的变化。

其次,国际竞争形势的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我国加入wto时间不长,我们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各种新标准、新规则、新手段层出不穷,在这方面我们还是个“学生”。只有树立世界眼光,甘当学生,当好学生,才能变成“先生”,才能参与竞争规则的制定,抢占更加广阔的市场。我省的中兴通讯公司,从1995年就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经过十几年发展,不仅在一些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他们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但像这样的范例在我省仍是屈指可数。

再次,广东目前的地位和下一步的战略取向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广东在国内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世界”,我们的战略取向应当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今国际产业与科技发展大势,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抢占现代产业发展的先机。

广东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洋文化与开放意识浓厚。近代以来,林则徐在广东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我们广东梅州人黄遵宪。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是珠海香洲人容闳。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广阔世界眼光的伟人,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广东的商人遍布世界,华侨人数为全国之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又是第一个面向世界寻找发展资金的省份,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广东拥有一个面向世界的优越地理条件,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使我们少了内陆地区难以克服的外部隔阻,我们的先人、先辈在面向世界、开拓开放上,留给了我们那样多宝贵的经验,给我们打下了这样好的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在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没有理由不为中华民族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东近现代的历史为广东创下了那样多具有世界眼光的“第一”和“最早”,而我们能为后人创造些什么?这个问题应当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树立世界眼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克服人们文化心理障碍和局部狭隘视野,冲破计划经济影响的束缚,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去谋划未来发展。

第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发展经济首先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突出“物”、强调“物”,是必要的。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的增长,似乎渐渐地从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变为了目的。“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成为其典型的思想特征。人们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常常忘记了为什么要做大做强。有些人一谈到发展,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忽视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执行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对你的支持下来了。印度人民党在XX年大选中落败,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在“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解放思想,还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要看结构怎么调整,产业如何升级,公共服务怎样改善,还要研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弄清他们的数量、素质、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以上的许多数据表明,我们的经济总量快速增多,人均水平位次却开始落后;本省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算太高,但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劳动力富裕,城市却招工不足;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但人均水平却不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就经济抓经济,不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控制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拿出举措,认真解决,广东就永远无法在gdp、城乡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上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就始终难以创造社会治安的高水平,就长期不能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是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改革创新方面历来是走在别人前头的,许多后来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广东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都是总结了广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推广的。回想当年,广东能产生经济特区,是广东解放思想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广东的“特”,从来都是靠广东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了贫穷给予的压力,没有了外国人的歧视,温饱式小富的生活消磨了改革创新的锐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当年我们没有资金,就创造了“以什么养什么,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没有技术,就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发展“三资”企业,用解放思想的智慧和视野,找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办法,使广东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今天,我们也遇到了土地制约、技术瓶颈、结构难题、社会冲突等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小平同志托付的任务将难以完成。广东改革创新的历程表明,只要我们的改革创新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让广东人民生活得更好,就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也一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终也是一定能够得到中央的支持和认同的。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制度,能不能干出出色的业绩,能不能用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创新是正确的。而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解放思想!

总之,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以解放思想为“纲”,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我们不能躺在原有的成就上酣睡,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

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排头兵



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机关排头兵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是巩固和检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具体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作为党政机关在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廉政型、创新型”机关,争当排头兵,实现两个模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扬排头兵精神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工作中体现先进性,首先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牢记“两个务必”,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形象。要树立善于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积极向书本学,向先进地区学,向群众和实践学,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借鉴经验和做法,掌握社情民意,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在提高素质和能力方面当好排头兵。

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排头兵观念

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是新时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争创一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冲锋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永恒的主题,排头兵实践活动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半途而废,要把争当排头兵活动、实现两个模范作为一个契机,长期坚持,不断提高,永葆先进。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了每个党员一生都要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排头兵观念就要在工作上保持先进性,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问题不害怕,对于得失不计较,面对成绩不骄傲。要强化服务意识,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到各项工作中,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自始至终围绕“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决破除当好排头兵的各种思想障碍,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开拓创新,培养排头兵作风

保持先进性、争当排头兵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市委办作为市委的参谋部、指挥中枢,不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创新就难以提高“三服务”水平,不创新就难以争当机关排头兵。要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坚持“一要规范,二要创新”的原则,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工作思路有创新,目标任务有创新,工作措施有创新。要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手段,改变办公方式和机关运转模式,提高机关办公自动化水平。借助信息化、自动化延伸自己的触角,扩充自己的脑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四、立足本职岗位,创建排头兵业绩

市委办公室是全市的综合性服务机关,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投身于实践活动,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平凡岗位上争取一流工作成绩。要围绕市委的中心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成为全市机关排头兵,现实两个模范。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掌权为公,用权为民,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规范行政行为,为实现“三个走在前面”提供优质服务。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使办公室每一个工作人员做到“四不”,即:工作不在自己这里延误,差错不在自己这里发生,外来办事人员不在自己这里受冷漠,机关形象不在自己这里受损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高标准推进机关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促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工作效率和机关效能不断提高。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一、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执行者。

一是,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当时不果断地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政权就不会巩固,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会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又紧迫。

二是,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说到底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总量增长,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甚至直接损害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人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有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减少。这些问题再不引起重视、再不下决心解决,不仅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一些拥护改革发展的人也会变成改革发展的阻力。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目的、执政能力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GDp的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绝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就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误区。

三是,把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艰巨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但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主要是:不少同志习惯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要完全扭转过来不容易;过去我们很多的制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但要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也不容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政策措施作保障,但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完善决策,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同时,科学发展观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奋斗,而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一届接一届地坚持下去,一届接一届地落实到底,这样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排头兵”标准审视自己,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007年全省高校毛入学率为25.6%,低于浙江、江苏5个百分点以上;常住人口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324人,也低于全国340人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2位。医疗卫生保障有待加强,2006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6人,仅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来人口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北京、上海、陕西、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

三是,城乡区域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但发展不够协调,发展不平衡状况有待改善。从城乡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倍扩大到2006年的3.15倍;从区域看,2006年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珠三角占67.0%,而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只占3.1%、3.1%和3.9%。

四是,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全省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全省仍有16.2%的省控断面水质劣于五类,珠三角空气质量下降,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环境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能耗依然较大,单位GDp能耗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和3.2倍。

五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未能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同步,2001~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分别为3.5%和6.7%,明显低于全省人均GDp增长12.5%的速度,也低于同期全国人均收入增长水平;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48.6%,均高于全国及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这些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目前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还不多的反映。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制定对策,解决上述问题,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难以完成。因此,加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的的确确是当务之急。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篇好,涉及到科学、发展、发展观、落实、贯彻、我们、人民、社会主义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优秀范文: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详细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一、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执行者。

一是,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当时不果断地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政权就不会巩固,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会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又紧迫。

二是,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说到底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总量增长,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甚至直接损害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人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有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减少。这些问题再不引起重视、再不下决心解决,不仅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一些拥护改革发展的人也会变成改革发展的阻力。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目的、执政能力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gdp的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绝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就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误区。

三是,把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艰巨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但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主要是:不少同志习惯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要完全扭转过来不容易;过去我们很多的制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但要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也不容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政策措施作保障,但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完善决策,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同时,科学发展观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奋斗,而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一届接一届地坚持下去,一届接一届地落实到底,这样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排头兵”标准审视自己,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XX年全省高校毛入学率为25.6%,低于浙江、江苏5个百分点以上;常住人口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324人,也低于全国340人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2位。医疗卫生保障有待加强,XX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6人,仅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来人口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北京、上海、陕西、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

学校教师“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心得体会


学校教师 “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 排头兵”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电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电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活动。党员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党员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其次党员教师要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信而有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其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