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建设和谐社会心得体会”,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文明和谐进步在身边

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高建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国家各项重大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祖国的航天事业(嫦娥探月,神七飞天),比如祖国的农业科技进步(粮食高产稳产,自给自足,而且出口),比如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比如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新型合作医疗普遍覆盖)。还有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且中国队名列金牌榜首位)。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祖国的文明和谐进步而自豪,都深深感到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带来的巨大成就。

我们身边的一系列发展变化,也昭示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所催生的文明和谐进步。细心回味一下,就会有深深的感受。

以前农村割麦子,总是用镰刀,我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送水》,就是描写麦收的,农民们在麦田里一字排开,挥舞镰刀,挥汗如雨地割麦子,接下来还要脱粒。不仅费力而且费时。南征北战的“麦客”一度很吃香。改革开放以来,割晒机、联合收割机日益普及,而且跨区作业,南征北战,一大片麦田,几个小时就收获完毕,净粒入库,麦秸也处理完毕,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三夏也不再算是大忙季节。

以前农村盖房子用自己烧的青砖、红砖,很多都是表砖结构,比较低矮,现在绝大多数农户盖房子都是用机制砖,全部是卧砖结构,有的盖起小楼,同样用钢筋水泥,浇筑圈梁,结实多了,也美观多了。

以前乡村的公路狭窄,坑洼不平,现在笔直、开阔、平坦;以前我从石家庄到邢台出差坐长途公共汽车,需要4个小时,现在高速公路通车了,从邯郸到石家庄,用时已不到两个小时。

以前物资短缺,流行布票、粮票、肉票、糖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物质产品日益丰富,这些票证都进入了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夹。人们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日用品,品种、档次更齐全。

以前黑白电视机都很少,现在黑白电视机基本上没有多大市场了彩电流行,超薄的液晶电视也在陆续进入千家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使得人们收看到的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细分化、专业化;以前电报业务很吃香,现在已经基本上取消了;以前主要依靠被亲切地称为“绿衣使者”的邮递员把亲人之间的温情传递给千家万户,现在信函的书写和邮寄,已经变成表达怀旧或浪漫的方式了,更迅捷的网络联系、手机、电话、传真联系日益普及。

在石家庄,原来街头的公共厕所是要收费的,现在都不收了;原来到公园游玩也是要买门票的,现在绝大多数公园不用买了;公园街角的盆花最初摆放时,曾出现市民搬到自家家里的情况,现在,人们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以前空气质量很差,东明渠臭气熏天,裸露的废弃铁轨旁杂草丛生,如今,环市区的民心河已经完全取代了这些旧貌,沿河成为美丽的宜人的景观带。

我刚参加工作时,用286微机打字、操作统计信息处理程序,就感觉到便利,现在手提电脑都用上好几年了,汉字输入系统更新换代也非常快,更加便捷,互联网简直成了“万事通”,查询资料异常便利,通过互联网与广大范围的人们沟通“无障碍”、“无极限”。

以上我所感知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以我的经历来写的。您有什么感知,都来说说吧。

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还会感受到、享受到更多的日新月异的文明和谐进步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群体出现明显的分化与重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很低,但近些年来,这一系数快速上升。这表明,在转型期,我们一方面要考虑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要考虑让全社会充分共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中妥善解决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至关重要。实现利益共享可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而利益不能共享则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众所周知,拉丁美洲国家由于没有解决好社会利益共享问题而陷于发展陷阱。事实上,这类情况和问题并非拉丁美洲国家所独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巴列维王朝进行“白色革命”,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利益共享问题,造成悬殊的贫富分化,严重激化国内矛盾,最后导致巴列维王朝覆亡;印度人民党联盟在执政期间致力于经济改革,搞“计算机革命”,经济持续增长,但广大普通民众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他们在XX年的大选中对人民党联盟投了反对票,导致人民党联盟黯然下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经济社会转型会引起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适度的利益分化对经济发展有刺激和推动作用,但过度的利益分化则会导致社会利益格局失衡,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利益鸿沟无法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厦也难以建立在利益严重失衡的基础之上。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及时化解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失衡问题,消除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利益共享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构建利益共享的和谐社会就需要在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社会经济权益,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利益共享主要是针对利益过度分化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缩小悬殊的利益差距和实现社会和谐,绝不是要搞平均主义。为社会和谐建立坚实的利益共享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增强利益共享的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达成利益共享的社会共识。各社会阶层在利益共享方面缺乏基本共识,社会就无法实现和谐稳定,因为利益矛盾和冲突有可能导致社会丧失核心价值理念,出现“仇富”心理和“劫富济贫”等不良社会情绪。只有形成和牢固树立“利益共享则共荣,利益独占则俱损”的社会共识,各阶层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利益共享的和谐社会,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建成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具备坚实根基。

第二,提高化解社会利益冲突的能力。能不能实现利益共享与社会和谐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党和政府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利益冲突的整合能力,切实反映和兼顾好各方面利益。利益整合的前提是不同利益能够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这样各类利益矛盾才能及时释放出来,各利益主体才能进行自由博弈和充分妥协,各种利益冲突也才能尽早加以整合和化解。要通过高效能的利益整合,有效调控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防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第三,创建有效的利益共享平台。要实现利益共享,必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公平,淡化和消除各种社会排斥,建立公正、开放、透明的竞争机制,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必须关注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救济力度,为弱势群体搭建利益共享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第四,改革和调整失衡的利益格局。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利益分化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利益共享的根本途径。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发展政策,妥善解决目前突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权益受损、分配不公、行业垄断、权钱交易等发展难题,校正失衡的利益格局,解决利益格局失衡可能引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法政学院)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各民族国家对文化利益的诉求、争夺与矛盾也日趋激烈,甚至国家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利益的矛盾。为了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倡导不同文明的对话,构建以平等互动、多元共存为基础,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不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于国际秩序,人们更多地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加以论述,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交往的扩大,文化霸权、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构成的威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为人们所认同。这不仅关系到人类所创造的多元文化的走向,而且关系到人类今后将营造怎样的生存环境和以怎样的生存方式生活下去。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需要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达成共识。

首先,以健康的文化心态,认同与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取决于健康的文化心态,既不应以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待这一切事物;也不应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解构一切价值,走向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认同、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文化个性表达权和文化发展道路选择权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欣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不但能“各美其美”,而且能“美人之美”。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文化多样性是对每个民族国家文化选择权利的尊重,这同时也赋予了他尊重其他民族国家文化选择的责任。因此,从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

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种包容,是对差异性文化的欣赏。只有平心静气地看待一个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动的世界,才能实现求同存异。从对抗到对话,从冲突到融合,从求同到存异乃至尊异,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文化就是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在先秦时期有诸子百家的对话,以后有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话,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话等等。近代以来,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对外开放,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生长起来的。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不同文明间是固守文明冲突论;还是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思维消解冷战思维,以“和谐”、“对话”取代“冲突”、“斗争”,这不仅是文化选择问题,而且关系人类未来的命运。文化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如何交往,如何对话,如何在同一地球村里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是新世纪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在经济、文化、环保、反恐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并非只有你死我活、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对抗与斗争,也可以共存与共同发展。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选择,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开放的文化语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中,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相处的精神,进一步匡正偏见,扩大共识,超越异同,推进建设性合作,使世界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超越民族国家视野,确立全球性文化意识。虽然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制度与经济模式的不同依然存在。要实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望,就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局限,确立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意识。如果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不仅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且对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超越对抗型思维,建立合作型政治,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既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各国互利共赢的明智选择。

目前,人类文化在其物质层面和结构层面上由于跨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社会交流已经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在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上,由于各个利益群体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以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更由于旧的国际文化秩序的存在,话语权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使得现实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不平衡、不对等性。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现代性规范并非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和模式,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绝非就是唯一的真理性判断,然而,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对方的认同与对话资格,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价值体系,转而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努力在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的整合,其结果,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这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改变这种以西方标准为价值尺度的国际文化秩序现状,就要融入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文化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和谐的构建。

在这样一种世界大格局下,中国如何珍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抢救、整理、发展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融进现代生活之中,使其在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整个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的世界文化的和谐局面。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