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好东西应该跟大家分享,把错别字改掉了,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小编精心推荐

| |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大家感受颇深,引起了强烈共鸣。法治是事关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中国》观后”,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小编心得体会栏目,希望您能关注与阅读。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一】

近期,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社会各界反响愈发热烈,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对法治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

十八大以来,法治精神融进民族精神血脉,法治文化注入国家文化内核,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法治力量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正在成为现实。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十八大后提出全面从严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全民守法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题片从法治的意义、立法的依据、执法的公平公正、全民守法的必要性等方面深入浅出的将 “法治中国”的巨幅画卷铺开在我们的眼前。

依宪治国、以法为凭、循法而行、持法为刃、以法筑堤……立案登记制的推出缓解了普通民众的“三难”问题,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检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建立有效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

生命力在于执行,除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还需要做到执法必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也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二】

最近,在央视播出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增强群众法治幸福感的美好图景,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实践成果,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和强烈共鸣,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汇聚了力量,在广大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法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法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最全面的写作网站 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三】

《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讲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政府,既是人民的公仆,也要成为守法的榜样。忠诚于,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用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党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行政是为人民服务的保障。我们党的宗旨是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行政机关,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将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人民通过授权的权利机关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需要权利机关要受到制约,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权利放进笼子里,在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范围内,为人民做好服务,范文写作 真正的实现我们的根本宗旨。

依法行政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法治国家的特点是一切社会活动在法治规范下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带来的优点。有了统一,才能有公平和公正。否则,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对待,不同条件却相同对待,这种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必然会引起群众不满,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依法行政,在有利于实现利益的统一,使人们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依法行政,要求我们的行政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要始终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行使,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 是要我们用它来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腔热情为人民办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四】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强力引领。一方面,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看社会治理,人们会首先看党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民间、私人、个体都会唯党和政府的马首是瞻。党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一方面,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各不僭越、互不侵占。可见,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先锋力量,是矛头箭头,是模范榜样,必上行下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依法行政是政治与法治的最佳结合点。社会治理最终要靠政党、政府,归根结底要靠人。再完备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人去意义执行,再宏伟的目标、再崇高的理想也需要人去努力实现。一个政府、一个政党施行的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是否依法行政。可见,依法行政把政治与法治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党和政府的执政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程序途径通过法治的形式得以贯彻落实。提供最新和免费范文模板参考 有道是,“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得到有效施行,则政治民安、国泰家兴。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今后一段,我们必将以《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为蓝图,以依法行政为抓手,引领法治中国的豪迈进程。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五】

一连六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专题片全景式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站位高、案例实,全面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破解改革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法治,关乎国家,也关乎我们每个人。《法治中国》专题片从形式到内容非常接地气,不仅加深了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法治中国》专题片是一堂非常有效的全治公开课,给我们提供了方向和力量。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六】

8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摘录的一些片段为开端,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客观公正的面向大众进行宣传普及。

观看了《法治中国》的第一集《奉法者强》后深有体会。

开篇讲到“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人民群众应尊重法律,崇尚法治,将法律当成自卫的武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切勿以身试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多高,只要违反法律、破坏法律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毫不姑息。

法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他指出了服从良法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乐于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来的法律,其二是宁愿服从绝对良好的法律。绝对良好的法律,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情势的变更很多时候也绝非法律所能预测。在我国,不论是当前,还是将来,建设法治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依法实行治国方略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是老百姓生活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普及人民群众法律知识,重视法律宣传,提高法律素养。注重从少时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少年不懂法,以后成年也很可能不懂法,我们要知法、守法,然后才能举起法律的旗帜维护自己的利益。人若不懂法不守法,便容易误入歧途,甚至不知自己有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70%,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提的再高也不能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而普及法律的关键就在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百姓群众处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内,普及其法律基础。不过普及民众法律、提高民众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视。

法治中国使我深刻了解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普及的必要性。更激发了自身为国家法治社会做伟大贡献的使命感,给人更多的与启发。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会在建设法治社会上越来越稳固,走向繁荣昌盛。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七】

《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的展现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伟大进程震颤着国人的心灵综合教程。从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可以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实际的真切的成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仅只是百姓生活富足,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精神上的充实丰富,公民对个人道德素质的约束,对个人利益的维护,对权力的把握维护,以及对义务的主动付诸行动,都和法制社会的进程息息相关。有了好日子,更需要社会和谐国家康泰,优良系统的法制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十篇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十篇

篇一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专题片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从中看到了中央对于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担当。作为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和“指挥官”,在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道路上,一定也要当好“排头兵”。

学法懂法,远离法律红线的“警示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根本战略,是推进“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当行动上的“先导”,也要做精神上的“模范”。要坚持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根本要求,要将学习法律知识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做到学法、明法、懂法。基层有的干部“目无法纪”,并不是他不敬畏法律,也不是明知故犯,而是真的不懂法。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意识到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将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事的“警示牌”,切莫因为不懂法而越过“法律红线”。

秉公执法,坚持以法服人的“策略论”。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法律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标尺,同时也是协调各方的轮盘。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约束,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毫无秩序可言,若有了法律的规定,却不严格执行,那也会使他人不服,破坏了公平正义。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高地,就要坚持秉公执法,不因为某一人而放低标准,也不因为任何因素而改变条件,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将“暗箱操作”和“特权思想”通通挡在门外,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服口服,才会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法治的“利器”作用,不仅要“刀刃向内”警醒自身,同时也要“挥剑而出”,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六集电视政论片《法治中国》,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历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利益多元、矛盾多发,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正本清源,厘清法治要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国家和社会各项工作法治化。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篇三

“‘法者,法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从近年来法治的建设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新的十六字方针’。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如车之四轮,任何一个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削弱。这些足以证明,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长治久安之大策。

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电视专题片《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加深了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而且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追根溯源,引出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问题,从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以及历史变迁、经验教训的层面系统给出答案,最终回答,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青年工作者,我感到肩负重责,大有可为。

在我国,“法治中国”首先是作为学术概念提出来的。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 “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自此以后,法治中国成为主流的政治命题。其主要意义在于:

首先,“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共同体的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自信,同时传递一种信息,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法治对话与交流的勇气与理念。

其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具有综合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再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旨在维护法治的“国家”权威。

因此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拥护法治中国。

篇四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长期艰苦的努力,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让我们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的飞跃。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开启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法治中国建设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关键靠党。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科学立法,建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内在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严格政府依法行政。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就要求政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中国建设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景,最主要的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对人民群众而言,要知法,只有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才能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得懂法,法无禁止即自由,我们要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需守法,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殉情,守法的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这几天,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五彩斑斓的“法治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提供重要支撑。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政府的高效务实。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开展政府“自我革命”,还是下大力气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与百姓零距离;无论是扎实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还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这五年,权力运行日渐步入法治化轨道。“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理念到行动, “法治政府”骨架更加稳固,气质更加从容。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司法改革的执着坚毅。无论是排除困难推进员额制改革,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还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无论是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还是打出组合拳让“老赖”寸步难行,破解多年未解的“执行难”,这五年,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领导干部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还是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无论是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还是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这五年,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上下同欲者胜”,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党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篇六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法治国家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律,需要良法为人们行为提供规范,确立社会关系准则,而建设法治社会所需法律,所需良法,需要法治国家供给。没有法治国家,没有人大的科学立法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良法基础,法治社会不可能生长、存在。尽管建设法治社会所需法律,所需良法并非完全由人大立法供给,社会自治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软法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法源,但人大立法毕竟是基本法源。

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他们同时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的素质就是人民的素质。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民,高素质的人民只能源于各种社会共同体的供给,源于法治社会的供给。没有法治社会培养、锻造高素质的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高素质的人民就没有来源。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难于建设法治国家的。

社区作为法治社会的基层单元和“末梢神经”,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整体成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聚焦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将社区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实现规范运行。

社区治理处于社会治理前沿,直接面向群众。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以管为主的传统社区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合作治理为理念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在新型治理模式中,法治尤为重要。引导民众参与社区治理,需要依靠法治形成基本治理规则,进而构建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区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突出问题。如在社区事务讨论中,一些居民不遵守议事规则,法治意识还有待加强,法治风尚还没有形成;部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居民除非涉及自身利益,对社区公共事务并不关心;小区物业公司向居民隐瞒小区公共收益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坚持良法之治,建构治理良序;坚持依法而治,强化程序规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篇七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将视角投射到政府,通过展示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百姓在法治渐接地气过程中得到的实惠。

过去,部分政府机关因为高看自身权力,更有一些干部无视权力来自于人民,不惟法,只惟己,不按规章程序办事,却私设“关卡”,

拿了“好处”才办事,刻意刁难群众。政府权责不清晰、程序不规范、公开透明不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逐渐垒起了和百姓之间的“柏林墙”,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百姓强烈渴望政府能够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科学高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遵循“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建设基本标准,不断换挡加速。各级政府科学制定职能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逐步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积极优化工作流程,开展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让百姓“少跑腿”,尽力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规范工作标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注重提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督促严格遵守规章程序,一套标准量到底。我们也切实体会到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带来的变化。

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探索尝试加强规范执法、严明执法的措施。诸如工商检查、城管执法、交通安全检查等领域,我们看到滥用职权乱作为的越来越少,规范用权、谨慎用权的越来越多;听到的民怨控诉声越来越少,为执法者点赞叫好声越来越多。社会管理正向着更科学、更精细、更公正、更和谐的方向进步。

社会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地积极打造阳光党务、政务、村务,民主管理越来越规范,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评议越来越广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公示越来越及时,权力越来越在阳光下运行。百姓期待政府更好地为民服务,因此就会更加关注政府的一举一动、干部的一言一行,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政府对社会公开透明度越高,群众参与监督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政府法治化建设能力和水平就越高。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现在,无论是制定决策,还是落地实施,无论是工作程序,还是工作效率,都能够感受到依法依规办事的积极影响,百姓得以放心、安心地走进政府办事,也能够顺心地办成事。百姓对政府的偏见逐渐消除,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形成公共权力服务公共权利的良好发展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高。

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人民,公共权力的赋予者、公共权利的享有者。政府只有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致力维持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利的平衡,法治中国才能行稳致远。

篇八

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集与第二集。该片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很长的时间是权大于法的历史,是一种人为控制的法制与封建帝王权力制度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行,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严重的阻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全球信息化、全人类都向往着公平、公正、民主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套体系健全的法律(宪法),如果没有依法、遵法的制度和理念,那将是不可想象的。而我国正恰逢其时,适时提出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之幸事、是中华崛起之基石、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变法。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了一个秦帝国的诞生。而后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没有成功,其原因主要是触动了当时上层官僚的利益,不仅没有推动社会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甚至倒退。而我们党是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有着强大执政能力的执政党,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

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国家建国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要想实现体系完备的依法治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中全会能够响亮地提出来,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向法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思想觉悟,要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要当愤青,不要轻信他国的不良言论,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的麻烦。

依法治国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学法、知法、懂法、依法。

依法治国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法?法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法。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把学法作为必修课程、知法作为权利义务、守法提上品德层面、用法成为维权利器、护法成为基本职责。不要去触碰法律的底线,都要站在国家宪法的框架下,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利,不要轻易用私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依法治国顺利推进。

篇九

法治中国

砥砺前行 《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了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几年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建设的节拍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规矩的约束作用,而法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矩。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造福人民,依靠人民,是法治始终鲜明的旗帜。现如今,中国法治建设的每一步前行,都在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热情高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法治不仅是约束公权力,私权力也应受到规范。依法治国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水中花镜中月,而是一种治理模式。它要求我党在执政时要守住制度的红线,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群众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法律观念,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既是践行者又是推进者,肩负使命。全国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越走越宽。

篇十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法治中国》专题片在无数国人的期待中上线了,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兢兢业业的国税工作者,备受鼓舞。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党的十八来以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贵州”由决策到落地实行,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被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省工作向全域纵深推进。作为一名执法者,我深知依法行政,执法公平的重要性,片中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让人振奋,备受鼓舞。作为一名从事从事执法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更要依法严格要求自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依法治省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法治中国》专题片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通过对依法治国理论的深入阐释和相关案例的形象展示,反映出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幸亲历和见证这段伟大历史,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片中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鲜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不遵守法律甚至严重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惩、毫不姑息。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最新《法治中国》心得体会_观《法治中国》心得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为全面总结展示中共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法治中国》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制建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法治中国》全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

随着《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法治,关乎国家,也关乎每一个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党的xx大大以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地各部门也正在把法治获得感滴灌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向着民族复兴中国梦进发,党员干部应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

法制,法律制度。如果脱离实施的各项具体措施,也就只会是一张纸。所以当我们拥有完善后的理论依据,就要在各方面付诸以实际行动,这时候就需要法治。在我看来,法制是基础,而在过去的探索道路中,我们一步一步的完善,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法治是关键,我国走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教训中的必然选择。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

一、法在中国,源远流长

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中国的阶级社会大约开始于六千年前。距今四千年前,伴随着禹的儿子启通过武力手段击败竞争对手伯益,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中国的阶级社会在家天下的父子相承中正式开始了。三代之初没有成文法,完全以习惯法和首领的意志为依据──由是,当时的国家一直无法摆脱部落联盟的形式。至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形成了文书藏在官府,成为了贵族阶级之间遵守的行为准则。春秋时,郑国的子产作刑鼎,中国历史上法律第一次被普通百姓所知晓。战国时,诸侯列国纷纷变法,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调动了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故而秦强七世,最终一统天下。秦之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法律体系有三个。第一个是直接继承秦法而损益之的汉律──西汉由是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灿烂辉煌;第二个是始于《贞观律》,成的《唐律疏议》唐律──大唐因之而有了贞观的雄风与开元的巅峰;第三个是创于明而承于清的明律,明朝由此而有了洪永宣盛世,清朝亦迎来了康干盛世的霞光。由此可见,大凡在中国的强盛时代,总是有其代表性的法律。

但是,中国古代虽有法治,但从无法制。这其实就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兴亡周期律的原因。法律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个统治者有一个统治者的法律,甚至于统治者本身就是法律,这样的法律只能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只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掌握了法律,才再也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渐渐巩固,依法治国才最终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事实证明,在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也势必会被严重迟滞;而在法制昌明的时代,中国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了一日千里的发展。

二、法分善恶,人自有评

法律是社会上人人都应奉行的底线、准则。因此,合理应该是法律的基本属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五个字揭示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失期,法皆斩近年来,有的史学家根据睡虎地秦简中关于误期仅处微刑的记载,认为这个失期,法皆斩是太史公的附会,但我认为《李斯列传》里有二世使李斯更为法令的记载,陈胜起义在二世时,其法或已不同于睡虎地(始皇时)。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之兴起,由于它能利用适当的法律有效地激励人们的积极性;秦之衰亡,由于它滥施恶法,朝令夕改。

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自然是:怎样杜绝这种足以危害国家生存的恶法出现呢?只有让人民都起来监督,而且应该不只是监督,而是把立法权还给人民。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法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换句话说,只有在立法阶段就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才能避免在行法过程中,由于法律违反人民的意志而造成人民与法律的冲突造成社会的动荡、国家的衰亡。

三、法律尊严,法大于政

一直以来,领导干部以言代法的恶劣现象屡禁不止,行政干预司法现象所在皆有,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理清行政与司法的关系。我认为,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屡屡出现,其根源在于皇帝们的金口玉言。皇帝乃至各级官吏一贯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常常以特例为由改变司法判决结果,这其实就是行政干预司法的直接表现。

现在,我们有许多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依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致行政权力屡屡践踏司法公正──政府自己制发的红头文件被一些公职人员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丝毫不顾及一些文件内容甚至直接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事实;领导干部的批示就是圣旨,不需要任何法律依据。

我们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行政干预司法的乱象呢?只有牢牢地树立起法大于政的观念。近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行政应诉率渐渐升高,行政行为被判违法的概率也渐渐升高,这证明人民的法律已经开始慢慢找回自己的尊严,行政权力被关进了由法律织成的、越来越牢固的制度笼子里。

四、善持钧衡,行法如一

再先进、再完善的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法律的执行者手中的权力就叫司法权。从古到今,司法腐败史不绝书──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道尽了司法腐败之下黎民百姓的颠连无告。古往今来,大办金钱案、人情案者比比皆是。神圣的司法权成为了一些人照顾亲友、攫取利益的工具。

因此,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司法者的素质,所有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决定判决结果的只能是法律与事实,绝不能是金钱与人情。只有持钧掌衡者公正无私,才能真正用好法律这个社会的秤砣,使整个社会充满公平与公正。

五、春风化雨(最新观《法治中国》有感_《法治中国》观后感),法信人遵

两千三百年前,秦国国都栎阳的城门,徙木立信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那个搬木头的人从商君手里接过五十两金子的时候,整个秦国看到的是冉冉升起的希望。

事实证明,当法律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信服,整个社会就会洋溢着一股守法奉法的正气。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也同样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这认可来自法律的公平,这认可来自社会的繁荣,这认可来自十四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中国光明前途的高度自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渐渐完善,中间虽然经过了十年文革的冲击,但是健康力量终于扳正了社会主义中国这艘大船的航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中国,不再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而使法律的尊严有了可靠的保障,法律再也不会朝令夕改,一个完善周密,体现了人民意志的法律体系渐渐成型,人民有理由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满信心。于是,今天,形成全民守法良好社会风气的时机到来了。

全民守法的社会风气,可以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可以更好的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谋国家的发展,可以让违法者受到整个社会的抵制与谴责。总而言之,全民守法,法护全民,当全体中国人民都真正从内心拥护我们的法律,拥护社会主义法制,那真就人人都能做到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全民守法,从每个人做起,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六、结束语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只有守住法律,才有提升道德的可能。法律之于个人,是立身行事的准则;法律之于社会,是有序运行的保障;法律之于国家,是富强民主的基石。只有制定良法、严格执行,并对之充满信心,个人、社会、国家才能永远得到法律的保护,拥有美好的未来。

《法治中国》专题片心得体会:让民满意 着力法字

近日《法治中国》专题片热播,展现了中国依法治国、着力法治为民的求实、奋进之路。也再次证明了 法治兴则国兴的实践真理。《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繁体的法字: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社会实践发展瞬息万变,既要法与时转,又要奉职循理,法令导民、奉法治国,疏通民意,畅民心。因此,让民满意,尤需围绕民意着力法字。

着力法字,重视法治。历史沧桑,兴衰交替,诠释着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的深刻道理。法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准绳,重视法治、法治昌明,就国泰民安;忽视法治、法治松弛,就国乱民怨。《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写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法律、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秦国商鞅变法,赢得国家繁荣;宋代王安石变法增加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优化良田,军事实力增强,扭转其国家羸弱局面。像这样变法图强的例子很多,不一枚举。无论是富国强兵,还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抑或少数民族向先进汉文化的变革,足见古人对法治与国家的强大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顺应时代发展、遵从社会发展规律,善法为民,就能畅通民意。

着力法字,向心民呼。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难点痛点疤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梗点,立法如何建章立制、定分止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瘴固疾,考量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度。《谏太宗十思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言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邦本地位,也为解民忧、畅通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遵循。xx大大以来的五年,实施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作了授权;制定电子商务法;修订环境保护法;修订安全法;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都始终围绕民之所望,开展立法、修法。北宋王安石《周公》语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契合民意的法律、维护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固基石,凝心聚力,共促复兴梦。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凿井之势掘地三尺的坚持,以打破沙锅问道底的不懈,紧紧围绕民之所望,在法字上下功夫,切实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

着力法字,依法公平。《商君书.算地》言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此语告诉我们无论是制定法律、国家制度,都要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立法而对于行法、用法要坚持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之下无例外。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都体现了古人面对法律、法治公正公平的维护,而今的每一位执法者都应秉承持权自重、行权为公的依法行政理念。而对于不遵守法律、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管其职务多高,只要亵渎法律、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绝不姑息,必依法严惩。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应充分让民感受到法的公正、公平,让民在法治下有获得感。

让民满意着力法字。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法字为民,离不开百姓的支持、赞许,而法字为民的前提是切实为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若安天下,让民满意着力法字,既要重视法治,更要立法应民,又要依法行政,真正实现民意与法治的高度契合。

《榜样》观后心得体会


《榜样》观后心得体会

201x年10月26日,《榜样》专题节目正式播出,节目以10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的先进事例,来完美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实干担当、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他们职业不同,信仰如一,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们“不忘初心,对标前行”,终做优秀共产党员。 做优秀共产党员,首先要增强四种意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主动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做优秀共产党员,其次要坚持党性原则。要准备把握党在各个阶段任务不同,党性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性的基本要求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坚持把共产主义理想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做优秀共产党员,最终要落实

实到为群众服务上。每名党员都要把日常工作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坚持"三贴近"、践行"三深入"、深化"走转改",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仅要做好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的工作,也要高度重视做好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特殊群体的工作,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明白的道理,都必须始终坚守的准则”。党性原则不是一个空口号,每名党员都要把向党中央看齐和为群众服务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把群众中的榜样当成做优秀党员的精神食粮,以高度的

责任感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向榜样学习,见德思齐,让榜样成为你我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道路上的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成为一座灯塔,指引前行方向。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篇一)

8月18日―23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法治中国》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片是继《将改革进行到底》之后的又一部政论专题片“爆款”,播出后引发社会持续热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谱写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恢弘新篇章《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观后感《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观后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曾明确指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由此看来,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就必须全民守法。

实现全民守法,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法治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群众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普法工作是推进全民守法的重要途径,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推进全民守法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其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在以身示范下推动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使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真正凝聚起法治社会的精神与力量。

(篇二)

8月18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方位、宽角度展现法治中国壮丽蓝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展让特色中国法治取得辉煌成就,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及安全感。

法律给我的印象是公正的,无私的,是正义的,是威严的,但也有一种冰冷而严厉的遥远距离感,一直以来心里都认为在社会中,老老实实的工作,安安静静的生活,做个所谓顺民,依法治国好像就和普通的公民关系没那么大,不来事不犯事,法律与此关系不大。进过几期法治中国的节目的观看,再沉下心,细心留意着身边点点滴滴,更深刻的了解到法治建设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给我们最坚实的安稳,只是很少关注它。

在法治中国中不断深入的展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把 “法治获得感”滴灌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依法行政,遵法行事,法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每时每刻都有法律的影子,因为有他我们的社会发展才有规可循,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越来越安稳、公平。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我们党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国家中央立法机关大方向的法规把控,坚持民主立法,改进立法工作方式,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地方政府秉承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以法律为基准,切合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政府有权更有责,用权在法律的规范中阳光运行,杜绝了 “民不和官斗” 老观念,遇事找法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在法治建设中更是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法治中国的观看更是坚定自己的法律意识,懂法、守法更要普法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运用法律的工具,替人民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篇三)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播出,其中用了2集内容专门对公正司法作出解读,可见公正司法在整个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公正司法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性。

作为一名曾经在司法系统工作过的公务人员,看到国家全面推行司法体制改革,看到国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我觉得法治中国的建设,有了强大的推进力量,必然能取得优秀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治建设的文件。由此可见,我们党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

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完善司法责任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让法官对案件直接负责,以责任倒逼案件办理质量提升,让司法人员办案从“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办理案件的人高度负责,责任心提升了,案件办理也就更加公正了。

司法体制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法治中国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依法治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篇四)

近日,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和重大成就为主线的六集专题片《法制中国》在中央频道热播。看了以后,我深受鼓舞,感想颇深。

身为一名党员,要有统筹能力,常存谋划之心。要想把事情做好,谋事是开始,也是前提。要有求真态度,常存求是之心。要注重事实,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努力掌握事实,了解事情真相,要有担当精神,常存责任之心。不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面对急、难、紧的工作任务采取消极态度,担心惹事而不敢干事。所以,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理念尤为重要。为官者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啃硬骨头的决心,敢作为,敢担当。只要我们从我做起,我相信,我们必将驾驶着“法治中国”号巨轮,开辟人类文明历史的“新航路”。

(篇五)

近日,央视播出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备受大家关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明晰的答案。通过观看,我感到:作为一名财政工作人员,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法制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是明确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主要目标。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明确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使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不断增加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形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全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二是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决策依据、决策程序和计算方法,逐步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占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比例,均衡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运行分析制度,准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全市财政经济运行态势,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要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财政风险,不断提高财政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能力。

四是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决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约束。加强政府财政收支预算管理,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准确反映政府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使财政资金与预算项目执行结果有效结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调度,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资金占压、运用,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加强债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还款准备机制,落实还款责任,及时偿还到期债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采购范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肃查处政府采购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六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公示、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七是完善行政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招待费、差旅费等支出标准,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不断提高政权建设保障能力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 《法治中国》的播出引起广泛的热议与讨论,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法治建设的关注与期盼。如片中所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礼法并施,德法兼容,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社会治理之道”。的确,法治与德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的思考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得益彰,能够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阐释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共同发力,因此,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法治与德治的思想贯穿始终,成为中国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内容,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从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到荀子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从两千多年前周公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到董仲舒的阳为德、阴为刑”“大德而小刑”;从唐代德法并施,既制定完善的道德体系,又制定严密的《唐律》,到宋元明清对德法合治传统的遵循,无不看出历朝历代对于法治与德治的重视。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法治与德治二者缺一不可。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法治与德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让法律与道德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要进一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既抓法治,又抓德治,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让法治与德治同时发光发热,引领我们社会前行!

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1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8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摘录的一些片段为开端,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向大众进行宣传普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依法治国从宏观理念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实践阶段。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法治中国》专题片的播出让群众了解到法治的必要性和法治的权威性,因为奉法者才能强国,法是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法是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制裁,任何人都能用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法治中国》专题片的播出也是党中央"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的决心,但是"法治中国"的路还很漫长,法律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法治建设引领,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下而上的努力,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共同推动着"法治"的前进。"。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是要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在基层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群众真正信任法治,信任政府。法治中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仅是口号提法,更是目标方向。基层干部作为法治的践行者,应将法治建设深植于骨髓,与中国梦更好的结合,只有这样法治中国的明天才会越来越美好。

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法治的总体安排,是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正式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20xx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政治方面的改革为三条,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法治中国摆在一个非常突出位置,并以此为中心部署有关工作,体现了法治中国的纲领性地位。法治中国的提出,确立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法治建设的核心目标。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行进一步提升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法治概念到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经典论述,从古希腊、罗马到后来的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人类法治文明结出了累累硕果。对这些人类反复甄别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国都可以充分借鉴。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特有的生存条件决定并与其相适应。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其本质特征与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等。

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渐地强调法制建设,进入依法治国阶段。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从法治中国命题被提出来以后,中国开始从依法治国阶段向法治中国阶段升级,具体表现为: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升级;从强调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向强调体制、制度、机制、规则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体系升级;从依法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升级;从事前授权、事后纠错的控权方式向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升级;从规范执法行为向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升级,等等。

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3

观看《法治中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公平正义,生活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中,我们感到很安全、很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边坚持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一边坚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生动诠释了立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构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到了人们的头脑之中。

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日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已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这就说明,法治中国建设正在推动形成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正在引领提升法治中国建设。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内化为行为准则、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就必然会使法律悬空、制度空转明代张居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时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那么在这条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又该如何走?又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毫无疑问,法治是关键,也是重要保障。事实上法治理念也已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然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需要与时俱进。在法治的发展道路上遇到困难是难免的,面对困难和绊脚石,我们应该法之必行,言之必效,让法治真正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看到,法治并不仅仅是口号。

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精神,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每个公民的期望所在。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领,更离不开我们每个普通百姓的不懈努力,让法治成为一种习惯,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准则,上下一致真正做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新的历史条件给执法部门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作为一名执法部门,要以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为原则,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榜样3》观后心得体会


《榜样3》观后心得体会

2018年11月21日晚上,观看了《榜样3》视频,这是继《榜样1》、《榜样2》之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系列特别节目之一。节目内容主要内容是:先进代表访谈、分享入党初心、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着力讲好新时代新故事,既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又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勇于担当、心系群众、忠诚奉献的精神风貌。看完节目,我心里面激动澎湃,衷心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尽己所能、竭诚奉献的人。

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几十年的辛苦和坚守,是因为编译马列著作是党的重要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工作。是我国资深翻译家宋书声对党的承诺,他用毕生精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系统完整的文本基础;能为乡亲们服务,我感觉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是我国乡村医生贺星龙对乡亲们的承诺,是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最好诠释;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没有私心,才能赢得民心是xq伊宁县盖买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敏对百姓的无私付出与奉献,她的那一句你不做我不做,那还有谁去做,总得要有人先做深深打动了我,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利益,要考虑国家、集体利益;多查一克毒品,老百姓就减少一分危害,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有着禁毒标兵荣誉称号的印春荣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奉献,多少次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而无怨无悔;让他心情好,让他收入高,让他笑,他一笑我就觉得我也笑是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对家乡村民的真诚奉献,誓把美丽乡村变成富饶家园是他的奋斗目标。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北斗精神,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就是默默奉献、久久为功。是中国交通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希望在人类的长河中,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做一些贡献,这本身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对党、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几十年如一日,面对枯燥的工作始终怀着一颗初心;既然选择了,我们就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是国测一大队全体人员对祖国的炽热之情,这份情使得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之如饴地走在荒凉的戈壁滩、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的高原等地方,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吴昭璞,在饮用水断绝,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在下令小组人员撤离后,自己坚守在戈壁滩看守仪器和资料。虽然他克服一切困难,吃光了牙膏,喝干了墨水,但最终还是因干渴而壮烈牺牲。

新时代,要保持住不忘初心的精神。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记当我们右手握拳宣誓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澎湃与激昂。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感谢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加油、拼搏、奉献,让我们和人民一起前进,让我们和人民共同实现梦想,让榜样的光芒照耀民族复兴之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