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优秀范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建设主义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范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在内的各地方陆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进一步保障,也在缓解劳资纠纷的同时,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了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体系,广东省年内又将出台首个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小时工资标准。这个标准专门针对灵活就业者,将更多人纳入保障,是广东省为构建社会和谐完善相关制度的又一具体措施。
从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发表,到今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再到《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出台,和谐社会在全社会引起空前的热论和广泛的认同,并已经从一个蓝图和纲领日渐清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具体的施政细则。
以抓好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是广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亮点。去年广东省颁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锁定社情民意的焦点。今年省委《实施意见》的诞生,更是凝聚着30多位省领导深入基层、社区、厂矿大调研的心血,其历时8个月,易稿20余次,字里行间饱含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想得越全面细致,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越有利于干出实绩。《实施意见》对广东省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既总结提炼近年来广东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又对新形势下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广东要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
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广东在经济发展方面居全国前列,当前的形势迫切需要在社会事业这一百姓最为关切的方面下大工夫,做大文章。《实施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如“坚持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着力化解劳动纠纷,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解决就业难、读书难、住房难”;等等。秉着这些精神和要求,今后各级政府在大项目大投入的决策上要慎之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慎,应当把有限的财政用到事关百姓困难和冷暖的事业上去。
当前,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补足历史欠账的同时,提高职能部门的执政能力与管理水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施意见》特别指出要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繁荣社会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自我管理和民主决策机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最终使人人参与和谐,全面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之二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之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矗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之三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之三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