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2010年5月,我通过嘉峪关市人事局组织的“进村进社”进村大学生考试,成为了新华街道新华的一名社区主任助理。新的、新的环境,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党、政府和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作为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众多的,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每一位居民、每一户居民家庭就是社会最基础的一个细胞,而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胞维系着这个社会大机体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很重要。我是一名普通居委会干部,在新华社区已工作将近一年,在那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让我遍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在新华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社区领导的鼎立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磨练,使我领悟到要做好一名社区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熟悉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职尽责,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使自己早日充实到社区工作者的主力中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人员。

转眼间,我从事社区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区工作的不容易。

一 正确定位,转变角色

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于我们初步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我面对的是众多的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可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的工作,新的情况。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长大的我们,到社区任职,需要我们要积极调整心态。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从基层做起,更能锻炼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适应落差,消除情绪,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作为主任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则是与居民关系的和谐。我们要做好社区工作,就要经常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争取得到居民的认可,为社区发展、居民富裕贡献力量。

同时,必须对所在的社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主任助理的转变。只有自己在调整磨合中不断地适应着社区工作,在与居委会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广泛接触中逐渐地熟悉民情,才会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充满乐观和自信。一个大学生便一定能够作为一名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在社区这块舞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主动学习,服务居民

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工作就是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工作,社区处在城市最基层,社区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关心爱护群众,满足群众需要,是社区干部最本职的工作,是社区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始终将一颗心挂到群众身上。社区工作有时候是很琐碎的,有些事情,你觉得它很小,小到根本不足挂齿,可是对居民而言也许就把它看作是身家大事;有些事情,你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办好,可是居民就会非常的感动。所以,事无巨细,不怕你想不到,只怕你不去做而已。社区干部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带头和协助各条线搞好各方面的工作。

社区是面向群众,是政府各方面政策、工作的落脚点,因此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居民的利益。除了对居民要有一份真心、诚意的服务态度之外,已经在社区工作者岗位上工作了近三年的我来说,对于如何做好社区工作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无论是什么居民来到社区,我们都要面露微笑,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做到让居民满意而归。这不但需要我们要有耐心、细心、热心与诚心,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学习,掌握好政策,才不会好心办坏事,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才能不断适应社区新情况、应对新问题。

三、扎根社区,展望未来

我们大学生助理,既然来到基层,就要有为百姓办实事的信心,从不懈怠,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工作摆在首位。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了做好事。可是,当你把做好事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乐趣的时候,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从事社区工作,需要有一颗平淡、平常的心。社区干部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居民群众的满意和称赞就是社区干部最高的价值体现。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区工作的不容易。作为一名大学生,同时也是基层工作人员,我担负着社区群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因此,我只有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有为百姓办实事的信心,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工作摆在首位,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社区干部。在社区服务的这一年多时间,我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到了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于基层为群众服务。我想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心中信仰是坚定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去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真正融入社区的生活,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小康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网》近日。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观蕴含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蕴含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求真:追求发展的合规律性

“真”,即规律性。求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意识和追求。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实践,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求善:追求发展的人民性

“善”,即合目的性。求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一种情感意识和追求,反映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历史客体对历史主体的价值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发展的价值目的问题,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科学发展,不是人民群众被动参与的发展,而是我们党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统一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统一起来。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发展、人民、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价值、为了、坚持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今年九月以来,全党深入观活动在各地各部门蓬勃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就如何找准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分析检查、整改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各地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有一条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意味着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表明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很多生动事实证明,若要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近,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公布了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其中指出,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走一条成功发展之路,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现实告诉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扎根现实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获得“自由”和“飞跃”。(徐振华)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价值观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价值观》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科学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的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生态。

科学发展观必然包含一种生态价值观,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与传统价值观那种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价值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1]因此,生态价值观一旦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走向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顺应自然的目标。

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生态价值观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对自然界的义务的保护价值观。环境保护价值观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它肯定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值得保护的,这不仅是对自然价值的承认,也是人类对自然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人类的生存脱离不了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物质基础,我们向自然界提出了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相应地就要承担保护自然的义务。即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再不采取保护自然的措施,我们就将无法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然而,作为生态价值观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并不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和自然自身的目的出发,自觉地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这个前提就是承认自然界自身固有的价值和人类对自然界的义务。不仅如此,环境保护价值观还包含着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2)强调对未来后代的责任的关怀未来价值观。关怀未来价值观承认赋予子孙后代以权利的合理性,确认当代人和未来人之间存在着道德问题,当代人对后代负有责任和义务。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未来后代将要存在,他们也会有我们现在可理解的和可预计的重要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权利赋予未来后代。因此,关心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平等地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就是我们对未来后代的责任。在自然环境问题上,当代人与未来人存在生态道德关系。当代人需要克服急功近利不顾自然环境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需要从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考虑当前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和分配。

(3)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自然价值观有三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中心主义的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只承认自然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不承认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后两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它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自然事物本身就是目的,无需借助其他尺度来加以衡量。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试图通过批判和超越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的传统价值观,对价值概念重新界定并将价值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从而开阔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价值思想。它有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

(4)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上平等的环境平等观。环境平等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将环境平等的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史怀泽、利奥波德主张把道德权利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所有生命和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开始,直至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尔斯顿、纳什、辛格等人,从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出发,进而确定了“自然权力”的存在,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只要人承认,自然也是价值主体和权利主体,那他就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关系。人绝对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或中心。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5)强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其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的是发展能力的代际平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对其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对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进一步完善。虽然,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定义的,因而不是一个理想的理论导向。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从生态价值观的视角将可持续发展观看作是一种和谐发展观。它是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以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统一即“人—自然—社会”系统可持续为基础的和谐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的要求和发展模式。

总之,科学发展观包含一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

[1]裴广川,林灿玲,陆显禄.环境伦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第313页

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XX年.第187页

同上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自然、发展、价值观、人与自然、环境、生态、人类、科学等方面,希望对网友有用。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务实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务实》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

当前,全党正逐步开展深入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第一批试点单位正按步骤全面展开。但在活动的开展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雷声过大,脱离,高调跟风,范围盲目。

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发展观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总结,是时代的需求,是使中国发展延着正确健康轨道前行的正确思想。全党学习贯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前进的需求。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随意改变中央初衷,致使这一学习实践活动来到基层就有些变味。

第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进一步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但有些地方则更注重的是形式,是文件材料的雷厉风行,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深处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无论是上报的材料还是下发,或交流的材料,实际的东西不是很多。这是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的。

第二,学习应当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使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与实际脱节,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不能将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为工作的动力,不能使其在本单位实际化,结果学习后的后果仍是科学发展观高高在上,与实际无多大关联。最近,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也下发通知,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与工作实际想结合,看来这一现象并非在一个地方出现,已引起党中央的重视。

第三,盲目扩大范围,成为全党,甚至全民学习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的指南。中央在文件中也要求在县级以上干部中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使是试点单位也是全员动员,甚至全民参与,这就有点盲目扩大化了。按照中央精神,应当主要是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使之成为我们事业领导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每一次大的学习活动,都能使我们的事业增添活力和动力。愿这次学习活动在试点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真正按照中央的精神贯穿始终,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务实》是篇好,主要描述学习、实际、活动、过程、中央、这一、科学、发展观,希望对网友有用。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