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要办大事,也要善于办小事。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一是“思路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大思路、做大文章,工作中往往忽视基层的客观条件,只喜欢选择“大事”去做,一心想着“办大事”,贪“大”求“洋”,而对身边一些群众十分需要解决的“小事”不屑一顾,不躬身办理,自认为思路超前,“大事”办了不少,执政能力很好,结果是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到头来群众不满意。
二是“手笔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有急功近利思想,往往不顾所处的工作环境,一味追求“大手笔”,搞“大规划”,绘“大蓝图”,盼“大轰动”。应该讲,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基层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一些工作,明明是目前难以实施的,你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显然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三是“投入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过分追求政绩,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在发展方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可承受程度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唯GDP论”;在建设项目方面,片面认为规模越大越好,热衷于搞“见效快,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超越了当地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成了“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结果投入越大,损失越大,最后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
四是“声势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在工作上喜欢大造声势,热衷于设计工作载体,误以为声势越大,工作载体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就越能“一鸣惊人”。应该说,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载体的推出,对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是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如果载体过多、过滥,搞形式主义,大呼大嚷,表面上看声势很大,实质上却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结果“招数”越多,基层越难以“接招”,越难以抓好落实,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就是一些地方出现“上面热热闹闹,下面疲疲沓沓”现象的症结所在。
之所以陷入以上四大误区,主要原因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对党的执政能力缺乏全面理解,在思想上脱离了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具体到基层工作,我认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心全意办好小事。这是基层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大事与小事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大事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小事,许多小事集合起来也就成了大事。可是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办,大事不能办。我们一切工作的好坏都是以老百姓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为农民提供一条信息,帮助农民牵线搭桥找一项技术,这些事在基层领导干部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讲却是大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好了,群众才会信赖我们、亲近我们。因此,连小事都不会办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办成大事。
群众看重小事,小事会变大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小事里面有民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一定要办好。今年浙江遭受了台风袭击,在抗御台风及灾后的生产自救工作中,老百姓对我们基层党委、政府为其接通自来水、提供照明蜡烛、送去几斤大米等小事都十分看重、万分感动,正是这些“小事”为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反之,我们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的这些“小事”当大事,不把这些“细节”当重要环节,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就会削弱执政的群众基础。二是小事连着大局。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对老百姓小事没有解决好或考虑不周到,完全有可能酿成大的后果。如前段时间,我们有些重点工程停建缓建,除一些历史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调研不深、工作不细,没有处理好征地工作中的一些小事造成的,最终影响了重点工程建设的进程,教训极其深刻。
提倡办小事,并不是否定办大事。领导干部要学会办大事,抓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但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应有不同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立足基层,紧扣实际,脚踏实地,不必争先恐后地去办所谓的大事。假如大家都去办“大事”,那么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小事”由谁去办?我们要练好一个基本功,就是善于办好“小事”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中央领导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同时,总是经常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群众中去嘘寒问暖。对一些很小的事,他们总是不厌其烦,一再过问,使老百姓从心底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所以,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有办小

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第2页

事的成就感。
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就是大事的思想,多做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水电气供应、社会治安、就医看病、就业再就业、关爱困难群体、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一一放在心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急需办的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办成,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加强,党的威信才能提高,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基层领导干部厉行节约学习体会


自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学习,记读书笔记,摘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习《厉行勤俭、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有关厉行勤俭、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对比现实中的各种浪费现象,感慨很多。作为一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时候何地,都要把勤俭当作一种素养,作厉行勤俭、反对浪费的榜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具有的物资财富日趋增多,衣食住行己不再是太多人的困难,日子可谓一天过得比一天的好,很多的人,不论老少、男女,好多时候仿佛都忘记了之前困难时期过的苦日子,勤俭两个字不在是父母或老师教育人的口头禅。浪费也不再是常遭众人指责的不良社会行为,究竟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浪费仿佛己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和习惯。

今年春节,闲暇之余,上网看新闻,不意间,观看了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电影《1942》,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讲述的是1942年的河南京大学饥荒,300万人在饥饿和战乱中死于非命的故事。电影中一个个悲惨的场景让人窒息,那场苦难民族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回到现实中,丰盛的一顿顿年饭,吃了家里的,还吃了亲朋好友家的,还有婉言推掉的,反差巨大,感悟颇多。

生逢其时,自己正遇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东风。可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爷爷、奶奶和外婆,一家老小恰好满十。记忆中的生活不像想象中的那末好,木甑子中的饭一分为二,粗米饭回老的和小的,包谷饭回父母,桌子上的菜,除过年过节和家里来客人外,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多半也是以素的为主,偶然煮上点腊肉就算是打个牙祭。由于油荤少,那个年代普通不过的鸡枞,要吃上一顿反而成了奢侈。记忆中,就发生过,父母叫往割牛草,背回来的不一篮草,而是一篮鸡枞,被父母狠凑一顿的事情,在六、七月,因吃怕了仙女菜,故意把满园子的仙女菜弄死,遭到父亲暴打。过年时,因父母给的钱数目甚少,买不到几封鞭炮,硬要听完别的同伴放完了,才舍得把自己的鞭拆散了一个一个的放,乐得不知其所。哪像现在,不分时候,只要兴奋,不论是红白事,还是起房开业,鞭炮一放就一整夜,弄得满城一塌糊涂,一城人不得安宁。

父母均出生在旧社会,过怕了穷日子,一样经历了1942年那样的缺吃、少穿的年代,吃过树皮、挖过草根、熬过玉米壳。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不管生活条件如何好都要记得勤俭,不要忘记过往的苦日子,一到过年都会给我们讲外婆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增百致富年代的事,当时外婆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想要吃上口肉简直比登天都难。一天增百致富工作队来到村里,为了改善伙食,几个凑了点钱,跟村民买了只鸡就在外婆家煮吃。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鸡杀好,放在火上煮,就匆匆忙忙的指导工作往了。外婆想一想村里一个个因营养不良,瘦得像火柴棍一样的孩子们,做出了一件一生都违心的事来。那就是把工作队煮鸡肉的火给撤了,等到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又赶快把火给添上。不知情的工作队,不管使多大的力气怎样也拿锅里的鸡肉没有办法,只有在抱怨声草草吃完鸡肉。等工作队出村走远了,外婆胆战心惊的把工作队丢在地上的鸡肉用净水洗了一遍又一遍,连同锅里剩下的用大火煮熟后,分给了村里的孩子吃。后来外婆每逢跟母亲说起这件事,心里都还存余悸,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跟工作队开这个玩笑,是要挨批斗的。还有一件就是母亲在煮饭炒菜的时候,多用了一块腊肉油,外婆硬是把油从锅里捞出来,严厉的批评母亲大手大脚,不怕吃了上顿无下顿。

现实生活中,母亲讲的故事,难以让人相信,可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像这样的事又举不胜举。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各方面的条件优越了,很多人就开始浪费浪费起来了,能在生活中能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己经少之甚少。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须,节俭是持家之本,节俭是安邦定国的宝贝,勤劳节俭有益于避免***,节俭能下降社会生产本钱。不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不管物资生活条件优越与否,都要时刻牢记厉行勤俭、反对浪费,经常想到我们生活的四周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流游勇员还需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不挨冻。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有素养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良好品质。假如一个社会奢糜之风蔓延,不管物资上如何发达,也难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难以实现可延续发展,乃至使社会风气败坏。假如奢侈奢华、骄奢淫佚成为一种时尚,那就是一种悲痛了。节约勤俭一时不可忘,一日不可脱离。只有我们用行动扔下讲排场、讲面子的遮羞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提倡节约办事、节约建国,那末,我们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才是受人尊重之人。

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党代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同志所作的题为《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是一个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翔实,观点新颖,坚持了,思想性、政治性、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很强的报告,表达了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愿望和心声。通过学习报告,我认为此次报告在凝聚人心、重塑形象、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并为**市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感到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好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的新**"的目标,结合小密乡实际,我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创业、文明、生态、和谐、幸福的小密,打造**北部工业强乡、特色农业大乡和**南蜜柑之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以提升工业竞争力为抓手,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一是积极引导矿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升级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生产设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努力提升行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困难,转变现有的石灰石、煤干石等矿产资源粗放型发展方式,引导和帮助**山水泥厂、骏力公司、隆盛冶金公司等企业重科技、抓技改,积极寻找新的项目,努力提升行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利用323国道、**龙铁路、瑞**高速纵贯其境的交通优势,做好餐饮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开发集餐饮与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和农业休闲项目。

(二)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以"工业带动,商贸推动,农业促动"为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蜜柑、油茶、生猪、烟叶、特色瓜果蔬菜等产业,以品种优化为重点,加强技术的跟踪服务管理和、果品保鲜保质等难点问题突破。二是不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举措,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做好乡村规划。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配套的一揽子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努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村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等、落实项目、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积极完善各项工程建设。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力争参合率达到100%,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提升。

(四)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和社会和谐大发展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自身建设。围绕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的党委班子,切实抓好党委的自身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乡工作的能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强化认识,精心组织,制定有效措施,确保"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常态化和全覆盖。严格执行"12345"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责任包干制、联动工作制、公开承诺制、建立民情台帐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五项工作措施。二是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级班子的整体实力。三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作用,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3.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强化维稳责任意识,实施"群防群治",加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力度,有效遏制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认真落实责任制,突出对危险源的监督,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严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要坚持积极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不断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更加繁荣发展。

总之,学习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重在吃透精神,重在把握实质。今后,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奋勇争先,为建设"风景独好"的新**贡献一份力量。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

加强学习 德才兼备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

7月底,市公司开展了廉政图书漂流活动,本次活动是市公司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廉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通过读书提高干部的修养,以读书促进廉洁。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至于读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读书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因此,我局积极响应市公司图书漂流活动,我选了《干部素养读本》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对该书进行了通读,重点对第二章进行了精读。该书分十章,从政治理论素养、人品道德修养、知识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质、礼仪文明素养、依法行政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媒体沟通能力方面通过事例进行阐述和点评,这些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做官、做事、做人。第二章是人品道德修养,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当然要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知识文化、依法行政、组织协调、应急管理等一些能力,但我认为关键的是人品道德。道德问题是做人为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也就是说,人品道德修养是根本性的,它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更决定着其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成败。因此,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须先修德。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是说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具有导向作用。古人还说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指的都是做人与做官、修身和立德的道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再强,人品道德存在缺陷,他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

人品道德修养这一章,主要从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治家和廉洁奉公四节进行阐述。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治家和廉洁奉公,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其下属,影响到广大群众,以至影响到事业的损益成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干部要自觉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身边的干部职工,当今社会,人格魅力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果组织赋予的权力是一种“硬”的影响力,下级不得不服从,那么人格魅力则是一种“软”的影响力,它是领导者的一种无形资源,能给人以无言的感染力;它也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精神鼓舞,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有力的引导。领导者要有效地实现领导,就必须以自己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去发挥自己的人格影响力,树立起一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旗帜。

要成为一名在人品道德修养上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坚守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和喜好来判定是非曲直。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正派公道是根本。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公正原则办事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在关系个人成败得失、荣誉利益面前,能够直道而行,坚持原则,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正派公道地行事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在关系到给下属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业绩评价,赏罚奖惩、利益分配之时,正派公道的行事原则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领导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关键在于要出于公心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从个人私心出发,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出于公心就是在工作中面对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考虑;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秉着对公负责的态度,以国家、集体和大局利益为重,协调好公私利益关系。

其次要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态度去敷衍人;坚持信用至上,说到做到,而不是拖沓懈怠。关于与人为善和真诚待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第2页

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现代社会,对于领导者来说,与人为善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与和善的态度,来处理人我关系。与人为善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是一种厚道的心理状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暖和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那么领导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领导者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通过团队精神的塑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致行动。

再次,既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要做到勤俭持家,成为忠孝表率。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国为民做事的远大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心胸开阔,超凡脱俗,建立不朽功业。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相反,如果目标不高,志向不远,整日为身边的琐事忙忙碌碌,一味沉迷于私人情感,生活在平庸的氛围中,必然摆脱不了平庸的命运,也愧对人民交给自己的职位和权力。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高尚的品质。在小事之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不会做出奢侈浮华的行为,而能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古训云:“百善孝为先”。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中华民族最看重的美德。“忠孝不能两全”其实不尽然,“孝道贵在心中孝”、“孝贵实行不在言。”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所谓“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平庸,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领导干部应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既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更要“克己”。在“物质主义”盛行泛滥的现代社会,“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使之不贪婪,不恣意妄为。这是一种道德心理,这也可以称为“心理和谐”。具有这样的道德心理,就能使人的心志达到“宁静”、“淡泊”,就能达到“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要实现“克己”而达到“自我超越”,主体还需要下一系列的“工夫”。如“诚意”、“主敬”、“改过”、“慎独”等,更重要的是“践行”,要在“事上磨炼”。在革命战争年代,要经受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磨炼;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是要在名利场、权力场中经受磨炼,实现对“物质主义”侵袭的自我超越。

总之,要通过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基层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基层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按照党校统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于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30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总量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飚升,发展速度飞快。现有外企超过万家,世界五百强中有118家到苏州投资,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十名。5个县级市都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部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四是扬长避短善于发展。苏州与上海各方面条件相比,明显优势不足,但是苏州人能找准定位,没有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力争发展项目,而是充分依托上海及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己的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互补,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被誉为了“上海的后花园”。今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苏州厨房”走进世博会、世博动漫宣传片由苏州打造、世博论坛登陆苏州、世博会游客中心落户太仓、世博会“水世界”签约周庄等等,都可以看出苏州发展的勃勃生机,可以说,善于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造就了苏州的辉煌。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

基层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第2页

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四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在晋城,以煤炭、电力、冶铸、化肥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80%以上,这是优势所在,不能丢了优势找优势,必须把传统优势发扬光大。在展方式上,我们必须要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依托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
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要坚持把产业转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协调推动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转型。

领导干部工作心得


领导干部工作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制度规范,明确了“下”的标准,规范了“下”的方式,疏通了“下”的渠道。《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克服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队伍必须不断地择优汰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者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不断更替,方能充满活力。这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规律。死水一潭,久必生腐。官场滞而不动,则进取的生机必然停止,出现种种问题也是必然的了。只有吐故纳新,才能永葆生机,才能防治为官不为、为政不正等不健康的“官场文化”。

仕途受阻,人才流失。官员辞职不再新鲜,从基层干部到局厅级领导,皆有人突破“围城”,勇敢跨到“体制外”。官员辞职已常态化,虽然畅通了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的渠道,好事一件。但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许多公务员一辈子都在为科级干部而奋斗,甚至有许多干部就在副科级待遇上退休。这些都是由公务员系统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制度的完善是根本。

干部能上能下,完善制度最根本。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特别要正视“上”与“下”,让“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而非“犯错”的代言,懂得让贤,让能者居之,并无可厚非。因此,我们在制度上可以鼓励领导干部“让贤”,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