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档案工作心得体会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新时期档案工作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期档案工作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闵涛 原创投稿
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
闵涛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正在向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档案的资源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已经尤为今后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严把档案收集关。和缓档案馆应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入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接收档案前,有关部门要下发通知,明确接收档案的范围、内容、标准及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档案的整理细则、保管期限等,以确保馆藏档案更加丰富、具有特色。同时,要扩大档案征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对个人所有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可采取代存、寄存、征购等办法进行监管,对保存在纠偏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资料,可采取复制和建立目录及编制简介等形式,达到丰富馆藏,为利用者服务的目的。
2、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馆藏数量的多少一直是档案馆馆藏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近年来馆藏建设的实践看,各级档案馆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正确处理好馆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使馆藏建设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变为两者兼顾。
3、走“特色”发展之路。档案部门要了解需求,贴进经济,走向社会,对散存在社会上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同时,也应充实认识到馆藏建设的“特色”,在特色上下力气、做文章,分析本地区的历史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自然区域特色等,突出抓好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龙头项目、名优产品、名人、名胜、名产等特色档案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门档案的征集,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打造精品。
二、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
1、档案资源信息化。在信息时代,档案资源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保护现代化。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等现代化以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水平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货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案例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3、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 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要不断将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4、档案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各项档案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种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三、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法律观念。只有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和缓领导、档案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制观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一要认真学习《档案法》及有关规定,掌握其内容和具体要求。二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三要依法治档,强化档案法律的权威,维护档案法律的尊严。四要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遵守《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自觉性。
2、强化监督职能和力度,健全档案

新时期档案工作心得体会第2页

行政执法程序。要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履行职责,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档案。要建立法制监督队伍,对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执法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依法治档,实现档案事业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档案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要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表彰奖励先进。
3、正确处理档案工作与档案法制建设的关系。众所周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案例,便于社会各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是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而档案执法正是为了坚持档案工作的这一基本原则,防止和个人做出危害档案事业的行为,以巩固有利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各级档案部门要正确处理档案工作与档案法制建设的关系,依法管理档案事业。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心得体会


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心得体会

通过对“党章、党规、系列讲话”认真学习,聆听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所作的专题党课、辅导报告等,我对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提出的“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党员提出的新要求,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必须做到“四讲四有”。

一、做合格党员,必须讲政治有信念

共产党员是执政党的一份子,必须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即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不断提高政治敏锐力、政治鉴别力,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确保政令畅通;在落实党的决策政策上,决不做墙头草、橡皮泥,要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信念追求,每一名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党员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二、做合格党员,必须讲规矩有纪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支队伍没有了规矩,必定步调不一,形如散沙。一个社会没有了规矩,就会失去秩序, 成无政府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懂规矩、守规矩,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那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规矩,所以,每一位党员,要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党章,行使党员权利的同时更要严格履行党员的义务,做一名恪守规矩的党员。

马克思说过,“我们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严守纪律,是我们党获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实践证明,严明的纪律,能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党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是党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明纪律,我们党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困难,推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廉政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自学遵守。统计工作中,有法定程序和严格的方法制度,但有的党员在实践中就低不就高,打擦边球或降低标准,这是与合格党员的要极不相称,因此,统计工作者,尤其是每位党员,必须强化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廉政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注重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守纪律红线,做遵守纪律的忠实实践者。

三、做合格党员,必须讲道德有品行

常言道: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实践证明,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是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为官一任必祸害一方。焦裕禄一生坚守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坚守“赤胆忠心为革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高贵品德,认真践行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是这样的道德操守、优良品质、人格魅力,使焦裕禄精神源源远流长。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淡薄明志的良好品行。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必须顾大局,讲团结,明是非,知荣辱;必须把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作为坚守的底线,把党纪国法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必须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四、做合格党员,必须讲奉献有作为

奉献是无私的给予,是真诚的付出,是崇高的精神境界。《党章》规定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表明党员要把奉献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没有向人民索取的权力。周恩来同志曾经讲过“人到无求品自高”,共产党员讲无私奉献,就是要把社会需要、单位需要、群众需要放在首位。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就会把工作看作是应尽的义务,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那种事事计较个人得失,处处讲条件、讲价钱,满腹牢骚、消极怠工,是与奉献精神格格不入的。

有作为,就是勇于担当、务实重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党员干部在其位要谋其政,爱岗敬业、夙夜在公,奋发有为,而不能碌碌无为地做“太平官”、“平庸官”。有为才有位,有位当有为。焦裕禄、牛玉儒、杨善洲等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是担当、重干、有为的典范,统计系统的党员干部应以他们为榜样,立足本职,大有作为。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集聚大数据、解读大数据,当好新常态下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囊团,为党政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咨询提供高效快捷的统计服务。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学习最多的理念;教育为学生服务,已成为每个学校的口号;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已基本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可同时,“不会做教师了!”也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学生厌学、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考试指挥棒的格格不入……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每每看到家长、学生对教师压制学生个性甚至伤害学生等教育失范行为批评以致控诉、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委屈和在家长要应试与学生要素质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时,“该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问题日夜萦绕于怀。
按照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首先,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学,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这便是各民办学校及高收费学校“紧抓教学质量”(实际上单指知识学习)的原因。因为只有学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目前,教学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课公开课、教育科研课题、各种大小活动……在浓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惊人;许多老师也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方法简单粗暴……用极浓厚的功利心实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才能显效的工程,怎能简化为用分数或其他简单方式来考评教育短期内的突出效果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著名学者费孝通在谈到“德育的遗憾”时回忆:“潘光旦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个人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世界,成为完人。”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走出误区,找准教师的“真位置”。
当今,我们虽然高谈着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但由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影响,每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过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时不时对新理念进行着干扰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为自己错误的定位,常表现为:
一、神圣化。
教师潜意识里仍固守着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绝对权威的地位,容不得学生、家长说“不”字。否则,轻则恼怒,重则“给小鞋穿”,这种现象当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鼓励学生及家长表述自己的意见,善待“顶嘴”、“狡辩”、“顶撞”,可以促进师生交往,这不仅是尊重问题,而且是促进师生交往良性循环的大问题。一个伟人说:“争论是两个心思的捷径。”允许平等地位上的争论,不仅教育,工作、人际交往都应走这条捷径。
二、家长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许多教师心中异化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乎,不管自己的出发点学生以为然否、方式方法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实上是否真能达到为学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师命是从。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式专制作风,既使学生成长痛苦,严重损坏师生感情,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老师在为自己鸣冤叫屈时,哪曾想到,这种专制作风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个性的摧残、天性的扼杀
三、工匠式。教师是一门职业,但教育应是一门事业,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学、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师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上级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忙于跟风赶潮,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评比,工作年年做,却少有钻研和反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真位置”又该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少年科大的学生家长说:“春天正是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培养孩子也要顺其自然;每种树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长条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师应该这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施教,重在育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用心观察和体会教育过程中的乐趣,淡化结果,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共发展;能用足够的耐心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并巧妙地引导;能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即使他们有错误,也能建立在唤醒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慎用惩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能放手锻炼学生,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在幕后,甘为学生的成长想方设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气改进教法,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总之,请相信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新时期教师怎样做才能具备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个“真人”。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许多教师的生活轨迹几乎成了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但路上匆匆而过,你是否已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无暇真正关心学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孩子和白天剩余的工作,你是否已无力关心身边邻居……在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视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讲自己“给”比“拿”愉快的故事时,学生要他讲,他搜肠刮肚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居然找不到这样的故事!——教师要培养活生生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血肉丰满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否则,这样的“机器人”教出的学生就算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创造力却会慢慢枯竭,成为“智能机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智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反思将让师生的生命变得五彩缤纷,反思将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永远拥有前进的动能;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永远拥有不竭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断超越再超越,一个善于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学地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教师,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成长。

新时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期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无疑是一股清风荡涤我心中一些阴暗斑点,使我更加看清了前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一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二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三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四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我想这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内容和接触的对象来划定的四个范围内的道德吧。我想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待教育事业:
忠诚并献身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时候,应采取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甘为人梯”、“燃烧的蜡烛”精神。
二、对待受教育者: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强调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格要求而又尊重信任学生。
三、对待同事及教师群体:
坚持教师集体和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在教育现实中要表现本文为理解、团结和谦让。
四、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
真诚相待、主动参与。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对家长的坦诚的沟通愿望,以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起或者参教育有关的社会性活动。
经过学习,我思考自己,反思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
我想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应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想“平平淡淡的一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如今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共同携手撑起那片教育的蔚蓝天空吧!


新时期三严三实心得体会


范文一

三严三实是总书记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新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新期待。只有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才能敢于担当责任,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严三实既有思想要求、又有实践标准,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最高敬畏。知敬畏,才能明荣辱、守底线;知敬畏,才能懂分寸、守法度。有

的党员干部认为吃点、喝点、沾点是小事,不会有什么大害,殊不知很多干部的腐化堕落都是从一顿饭、一个红包、一块手表开始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事情容易沦为思想决堤的管涌口,容易成为温水煮青蛙的迷魂汤。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可以唤醒党员干部心中的那份敬畏。敬畏道德,才能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操;敬畏权力,才能坚持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敬畏自己,才能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敬畏实际,才能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应深沉和持久地思考:三严三实,我做到了吗?

范文二

总书记指出:三严三实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专题教育的过程,真正把三严三实的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质,从而提升自己道德素质和修养,塑造高尚完善的道德人格。

一、修身养德是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

三严三实,首要一条就是严以修身,要做到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均需以严以修身为前提。三严三实,涉及修身、用权、自律、谋事创业和做人,也主要体现的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要求,是领导干部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也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以三严三实为标准,修好身、养好德。领导干部参加专题教育,既要按三严三实要求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专题教育,真正在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上有一个根本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党员干部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养其德的过程。

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好人未必一定能做好官,因为做官需要更高的素质和人格,但做不好人,肯定做不好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不仅要做好一般的人,而且要做好一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就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上达到很高要求的人。而要做到这样大写的人,就必须把修身作为做官做人的第一要务,如琢如磨,知之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在实践中,许多人虽然已经成为了领导干部,但并未在道德品质上过关。xx同志特别指出,党员干部必须懂得,当了官不等于品行过关,职务高不等于境界就高,一定要把立德、修德、践德作为终身课题。

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只有内在的修好身、养好德,才能外在的做好事。这也就是儒家的内圣外化的思想。儒家修身思想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把内向修身与外在做事统一了起来,既为个人修身找到价值的实现途径,又为外在做事提供了人格基础。三严三实,关键在严、实二字,其中,严侧重于内向的修养,实侧重于外向的做事。严与实的统一,实际上就是修身养德与谋事创业的统一。

二、以三严三实为标准修身养德

从三严三实的要求出发,领导干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修身养德:

一是以修好身为要求,自觉塑造高尚完善的道德人格。领导干部修身养德的最终目标是塑造高尚完善的道德人格,即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在的品质。只有达到这样的层次和境界,个人道德行为才能成为自觉而非被动的行为。现实中,许多干部出问题,就是因为缺乏道德人格,在没有外在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就会丧失道德追求和底线。许多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扮演双面人,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也是典型的道德人格缺乏的表现。

二是以用好权为核心,修好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官德的核心,领导干部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因职位而赋予的权力。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权力,是权力道德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权力道德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权力姓公不姓私。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和谋利益的,因此,绝不能沦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其次,有权力就有责任。领导干部担任一定职务,既有一定的权力,又有相应的责任,而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领导干部加强权力道德修养,很重要的一点,就要强化与权力对应的责任意识。第三,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依规进行,而且必须接受法定的监督。不受控制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滥用,对领导干部来说,就必然会犯错误,严重的甚至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第四,权力的使用必须审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为民造福;运用不好,则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慎用手中的权力。尤其是纠正和克服当官发财的错误观念,时刻谨记总书记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的告诫,坚定自己的选择,坚持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为公共谋利。

三是以做好事为重点,修好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而尽其责。不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不仅不能当贪官,也不能当庸官、怠官、懒官;不仅要善于守成,而且要勇于创业。

三、学习传承中国传统修身养德的方法

中国古代社会有修身养德的优良传统,也形成了一套修身养德的途径和方法。领导干部修身养德,需要很好地学习并传承这些途径和方法。

慎独。慎独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礼记大学》提出: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即在独处无人时也要保持道德上的谨慎和警醒。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失德。因此,在独处之时,仍然要坚持道德操守,做到不自欺,因为这时的监督者只剩自己了。能做到自己监督自己,那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清代的曾国藩一生修身立德,严格内省,很重视慎独。他认为: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在他看来,慎独不仅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而且是自强自乐的办法。

慎微。慎微与慎独有密切的关系。《中庸》里也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之所慎,往往是隐、微,即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初起之时。人性的特点是,一旦隐和微被突破,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走向道德坠落的不归之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因此,慎独重点在慎微。总书记指出: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只有做到慎初、慎微,才能够防微杜渐,守身如玉,保持道德和人格上的高洁。

自省。人与动物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人能够对自己进行道德反思。通过反思自省,人才能够知道自己正误得失,也才能不断取得道德上的进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即每天反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尽力了吗?与人交往是否做到诚信?理论学习传播了吗?对于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讲,每天也应该自省一下:我们在自己岗位上是否尽心竭力?社会交往是否做到诚信友善?党的理论是否学习传播了?如能每天如此自省,久而久之,政治意识自然会增强,道德境界自然会进步,人格必然会提升。

有畏。有畏即有所恐惧。一个人有所畏惧,行为才会有所收敛;一个人如无所畏惧,行为往往没有底线。有畏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畏,也不容易犯大的错误。那么应该畏惧什么呢?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应当畏法、畏纪、畏德,有如此三畏,自然会远离错误,远离失德,远离违法违纪与犯罪。

知止。领导干部一个很重要的个人能力,就是要会理性管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有各种需求和各种欲望,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和手段满足自己需求和欲望,也是现代社会所鼓励的。然而,如果一个人致力于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而毫无节制,那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老子告诫道:知止不殆、知止不辱。只有知道当止之处,就不会有危险,也不会招致屈辱。许多贪官,在根本上都是追求权欲、物质欲、情欲的无限制的满足,最终失去了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儒家更是把知止看作修身重要的前提。《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知其当止,才能做到专注,才能做到心静、心安,也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反省,最后才能有所体悟和收获。

知耻。知耻,即有耻辱之心。知耻是道德感的前提。孟子指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耻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是真正勇敢精神的来源。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